時序進入春天,春天時節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飆到高達30度,夜晚則降到20度以下,這樣大的溫差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說是一大負擔,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柯曉彤所撰此文,分享「5種健康飲食」遠離心血管疾病。
覺得腦袋愈來愈鈍、思考卡關、記憶力變差,甚至擔心大腦提早老化嗎?其實,「吃」對食物,對維持腦袋靈光非常重要!身心科醫師引用國際研究指出,植物性飲食可保護大腦、延緩老化,預防失智。《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植物性飲食的好處,吃對就能保護大腦。
一位65歲病人,糖尿病控制良好,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都在正常範圍,但他認為回診太麻煩,改為在附近藥局買藥服用,半年後回診竟發現糖化血色素飆到8%,腎功能嚴重惡化,尿蛋白也超標,已罹患糖尿病腎病變第3期。醫師提醒,腎臟代償能力強,即使腎功能已流失,身體功能仍維持正常,因此糖尿病腎病變,成為容易被忽視的慢性病變之一。
工作年資通常被雇主視為最基本的參考因子,但比起年資也有其他重要的條件。美國No.1創投官方指導人員、LG U+最年輕專任委員Elaine Sung於《年薪翻倍的向上轉職法》一書中,分享「向上轉職」的方法,讓所有在職涯受挫、迷茫的人都可以找到方法,一步一步讓薪資實質增加。以下為原書摘文:
人生難免會有煩惱,但煩惱並不是完全負面的東西。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將從業30年的經驗,以及4000個煩惱的精華集大成,寫下這本《90%的煩惱,說出口就會消失》,透過有共鳴的案例、實用性強的方法,幫助讀者培養化解煩惱的能力,從大部分的痛苦與難過中解脫。以下為原書摘文:
進入夏季,天氣愈來愈熱,很多人早就把電風扇拿出來吹整晚。醫師警告睡覺時吹電扇可能會給健康帶來危害,包括引發呼吸道和肌肉的不適,對過敏族群尤為嚴重。《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民眾可利用4招進行一些小調整,可以讓風扇發揮降溫效果,又不會讓呼吸道或關節在整夜感到不適。
34歲林小姐於產後3個月時,突然出現劇烈頭痛,疼痛程度甚至連止痛藥都無法緩解。她意識到情況不尋常,前往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RCVS)造成的腦血管痙攣。所幸在醫療團隊及時介入下,透過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症狀,並避免了腦中風等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
近期醫師性騷擾事件頻傳,「狼醫」問題再度成為社會焦點。針對此議題,衛生福利部2025年5月曾承諾1個月內規劃「狼醫查詢平台」,迄今沒有下文,被外界質疑跳票。對此,醫改會表示,建立可近便查詢醫師不當紀錄的平台,是最基本的病人知情權與安全保障,民眾就醫安全不能拖延。
站起來會頭暈要小心!57歲劉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疾病,也沒有服用藥物,卻在幾天前站著時突然頭暈和心跳異常快,經一連串的心臟科檢查後,被診斷為「姿位直立性心動過速症侯群」。醫師指出,若民眾一站起來就頭暈、心率明顯變化,應高度懷疑是該疾病,建議就醫檢查。
「健康檢查結果正常,但身體還是覺得不舒服,常常頭暈、脹氣。」對此,家醫科醫師林指出,若出現查不出病因的疲倦或頭暈,應檢視自身的壓力狀況、飲食內容及生活作息。其中一個常被忽略的原因,可能是你正在對日常食物「慢性過敏」引發的長期發炎反應,小心血管提早硬化。
退休不是終止,而是新人生的開始。工程師劉孟德在人生下半場,上大學、讀研究所,到日本遊學、打工換宿,還兩度騎摩托車環島,即使老婆說不行,「我還是要去。」他說。《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劉孟德在罹癌後,逐年選擇完成自己夢想,還在70歲後完成西班牙朝聖之路,從未放棄人生的生命故事。
水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你知道有些料理加水更好吃嗎?國際品水師夏豪均、吳侑諭於《你喝的水其實很有戲!》一書中,分享有趣的品水知識,涵蓋水的種類、形成、礦物質成分,也傳授如何選水、搭水、喝水的應用,帶領讀者探索水與風味的關聯,走進「每一口都有戲」的感官世界。以下為原書摘文:
生活中難免都會遇上雙面人,在人前跟你談笑風生,在人後可能用盡各種方法來詆毀你,該如何揪出這種人?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FBI資深顧問大衛.李柏曼(David J. Lieberman)於《看人要準,防人要快》一書中,幫助讀者打造識人雷達,讓你從見面的第一天起,就能看出對方的心理狀態,提前避開那些可能傷害或利用你的人。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