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簽婚前協議?婚前協議要談什麼?律師列「4關鍵」保障彼此
一名音樂老師準備與交往多年的男友結婚,男方希望婚後能與父母同住,女方卻堅決反對。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女方發現自己懷孕了,這時男方安撫她:「你先安心養胎,孩子出生後,我們就搬出去住。」
一晃眼,小孩都快5歲了,夫妻仍與男方父母同住。某天,女方終於受不了,提起當年的協議,男方卻說:「我沒答應過這件事。」雙方爭吵後,女方在離家時與婆婆發生了肢體衝突,因此被婆婆提告傷害。
交往時說好的承諾,婚後卻有一方不認帳,因而成了爭吵的導火線——也許我們對這樣的情節都不陌生。其實,這正是婚前協議存在的意義:在兩人最理性、最平和的時候,一起好好把彼此的期待和責任白紙黑字寫下來,不僅保障雙方,也可以避免未來出現爭議。
延伸閱讀:
情侶想關係長久,要經常玩在一起!婚姻權威教「1技巧」讓感情升溫
簽婚前協議,會不會太勢利?
許多人聽到「婚前協議」第一反應是:你是不是不夠愛我?是不是不相信我?但其實我們需要建立起健康且正確的觀念:婚姻生活需要先建立起秩序,才能在平安的家中談情說愛,而簽訂婚前協議,正是為了讓兩人能一起打造一段穩定婚姻的基礎。
先講清楚,再委託終身,才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也是對婚姻的尊重。其實,我們在談戀愛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提到自己的期待,像是:結婚後,兩人是否都工作?住哪邊?租房子,還是買房子?若買房,要登記在誰名下?女方懷孕生小孩後,由誰負責照顧子女?女方還要工作嗎?誰負擔家計呢?
有許多事,男方、女方其實各自都有想法或期待,只是「害怕」講出來,怕提出自己的期待後兩人會吵架,所以就把自己的期待給封閉起來。還有一種恐怖的情形,就是一方以為自己在戀愛中曾經提過,對方一定會知道、記得,或以為對方已經答應,婚後才發現對方根本忘記了。
例如:女方在雙方剛戀愛時提到,希望找到一位愛她、且願意負擔所有家庭生活費的男人,男方當時也點頭,但結婚後,男方卻只願意負擔家庭水電費與管理費,其他部分要共同負擔。這種失落的吵架,也是因為沒有先把生活秩序確認好造成的。
就像合夥創業要先談好股份和責任分工,婚姻即是找人組隊、一起面臨往後人生的各種關卡,當然也要先講好「遊戲規則」。有些人會擔心談這些傷感情,但其實,步入婚姻前「沒談清楚」才是真正的問題。很多婚後的糾紛,都是因為當初不好意思談、懶得談,結果留下無數的誤會。
延伸閱讀:
不婚不生快樂一生?盤點不結婚的6大好處:賺錢自己花、免去公婆家
婚前協議可以談什麼?
婚前協議書沒有一定格式,但可以根據每對伴侶的情況,針對以下幾個方向來討論:
1. 生活安排
- 婚後住哪裡?是否與公婆同住?
- 洗碗、倒垃圾、打掃等家務,怎麼分工?
- 每年是否安排旅行、慶祝紀念日?
2. 財務規劃
- 日常生活費用如何分攤?
- 房子買了要登記誰的名字?頭期款、貸款誰負責?
- 是否要登記「夫妻分別財產制」?
3. 子女安排
- 是否要生小孩?
- 子女從父姓,還是跟母姓?
- 教育方式與教育費用的分配?
4. 忠誠與責任條款
- 若有外遇,是否需要賠償?金額多少?
- 訂立「忠誠條款」,例如限制與異性過從甚密的行為。
婚前協議是婚前的「總體檢」
談婚前協議,也是在檢視彼此價值觀、生活觀與責任感的過程。如果在這個環節就發現彼此在重大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那也許可以思考一下,兩人是否真的適合進入婚姻。反之,若能坦誠討論、互相體諒,並完成一份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那麼這段婚姻的基礎就會更加穩固。
婚前協議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兩人願意一起討論。每對伴侶的背景、期待都不一樣,婚前協議也應該「量身訂做」:有人希望婚後能共同理財,有人堅持各自獨立;有人希望一週有兩次約會日,有人則在意孩子怎麼教養。如何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
提前寫下共識,把雙方的想法、原則講清楚,除了能彼此更加認識、理解對方的需求,也更能避免婚後才發生爭執、撕裂了情感。
我們可以把婚前協議看成是愛的延伸,兩人一起坐下來,把彼此最愛的感覺,未來想過的生活寫下來。兩人攜手寫下的是真實的夢想,更是對彼此的理解與體貼,這份婚前協議會提醒你們當初是如何用心開始的,把被遺忘的初心給找回來,或保護起來。
(本文摘自/在愛情裡,守好你的法律陣線:結婚、離婚、不婚、再婚,感情裡的法律幸福指南/寶瓶文化)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