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

冬天泡湯注意心臟病!醫教正確泡湯法:水溫40度、不超過30分鐘

冬天泡湯注意心臟病!醫教正確泡湯法:水溫40度、不超過30分鐘#高山症

入冬最強冷空氣抵達台灣!隨著冷氣團來臨,各地氣溫明顯偏低,不少民眾進行泡溫泉、賞雪等活動。對此,醫師指出,泡湯宜結伴不宜超過30分鐘,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則盡量避免;至於上山賞雪除了做好保暖,也多留意是否有頭暈和累喘想吐的高山症狀,做好保護措施才能安心過冬。

如何知道自己有高山症?預防高山症吃威而鋼有效嗎?可以吃普拿疼嗎?

如何知道自己有高山症?預防高山症吃威而鋼有效嗎?可以吃普拿疼嗎?#高山症

夏天除了到海邊玩水,登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僅可以鍛鍊體力又可以消暑,但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可能就會面臨登山魔王之一「高山症」。到底海拔多少會有高山症?怎麼知道自己有高山症?預防藥物有哪些?《優活健康網》整理高山症的相關QA,登山做好準備就不用怕了!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高山症」?爬山必學「自救法」最好先做1件事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高山症」?爬山必學「自救法」最好先做1件事#高山症

秋天是最適合爬山的季節,除了氣溫涼爽之外,還可以看到楓葉轉紅、芒草片片等美景。不過,隨著海拔高度的提升,身體也會出現「高山症」的症狀。這次《優活健康網》整理高山症症狀、高山症判斷、高山症用藥等相關知識,幫助民眾更瞭解高山症,也能在危急時刻進行自救,爬山一定要注意安全!

頭暈、嘔吐⋯高山症發作怎麼辦?專家建議「這類藥物」爬百岳必備

頭暈、嘔吐⋯高山症發作怎麼辦?專家建議「這類藥物」爬百岳必備#高山症

登山是近幾年興起的有氧運動之一,藉由向上攀爬、上下肢反覆伸展來運動。不過,攀爬高海拔山區的活動,屬於高強度消耗體力行程,登山過程中隨著海拔高度上升,周圍環境條件也隨之改變,因此部分人會感到不適,進而產生「高山症」。對此,藥師建議,出發前務必要諮詢醫師有關自身狀況,評估是否適合到高海拔山區活動。

常上健身房也會得高山症 2撇步可預防

常上健身房也會得高山症 2撇步可預防#高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3歲的小莉平時作息良好,飲食也相當清淡均衡,日前乘車到合歡山松雪樓,隨著海拔攀升感到愈來愈不適,原以為是暈車的緣故,抵達松雪樓下車後,莫名噁心反胃的感覺仍持續不斷並未消失,直到在松雪樓醫療站駐點的醫護人員進行給氧處置,吸了純氧的小莉終於緩解不適,才意識到自己可能不是暈車,而是高山症發作。對缺氧環境敏感族群 包括心絞痛、肺阻塞者應避免高山旅遊當人們位於海拔2500米以上出現頭暈、頭痛、嘔吐等症狀,是身體因為低壓、低氧的高海拔環境而產生的生理變化,這些因高海拔環境導致的健康風險,在醫學上稱為「高海拔疾病」,俗稱高山症。「就算是平常身體健康的民眾,也有可能上山之後高山症就突然發作了。」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陳坤詮指出,引起高山症的主要原因和個人體質相關,與性別、年齡或個人體力的關連較少,即便是經常上健身房運動的人,也不能大意;原本就對缺氧環境特別敏感的族群,包括有不穩定心絞痛、肺高壓或嚴重的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等,應避免到高山旅遊。前一晚先在中海拔處停留 給身體適應時間高山症類型有三: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和高海拔肺水腫,其中急性高山症最為常見,而高海拔腦水腫與高海拔肺水腫致死率較高。急性高山症的輕度症狀包含頭痛、頭暈、倦怠、噁心、失眠等;若出現嘔吐及劇烈頭痛的情形,即為中度症狀,此時如果沒有立即做適當的醫療處置,病況可能進一步加劇成重度,導致意識不清、步態不穩,甚至呼吸困難。那麼該如何預防高山症呢?陳坤詮表示,前往高海拔山區,前一晚先在中海拔處停留,給身體適應時間,避免上升速度過快,產生嚴重高山症狀;此外,也建議行前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及病史,遵照醫囑預防性服藥。

清明登山旅遊 4撇步預防高山症

清明登山旅遊 4撇步預防高山症#高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初次挑戰登山的葉小姐因沒有先服用預防性藥物,登山過程隨著海拔高度增加,導致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加劇,因此敗興而歸。清明連假即將到來,因全球武漢肺炎疫情蔓延,許多民眾取消出國旅遊,轉往國內戶外活動。想進行自然旅遊或有意挑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民眾,千萬要注意高海拔疾病可能帶來的危險。留意早期症狀 減少發病機率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出發前可根據以下四個撇步,依個人健康狀況,做好行前醫療諮詢,及服用高海拔疾病預防藥物,留意早期症狀,減少發病的可能性及嚴重性,安心玩平安歸。撇步1:行前就醫諮詢登山可強化心、肺、血液功能,增進個人體力及耐力,但隨著高度增加,大氣壓力逐漸下降,吸入的氧氣也隨之變少,當身體無法適應低氧、低壓環境時,可能引起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等疾病。尤其有慢性病、氣喘、懷孕或心臟病等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於行前4至6周,由醫師依其健康狀況,做專業風險評估或身體檢查,做好事前預防與開立備用藥品。 撇步2:就醫需告知相關病史高海拔疾病的預防或治療因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見用藥包含:acetazolamide、nifedipine、tadalafil、sildenafil、dexamethasone等。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有藥物過敏史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遵醫囑指示用藥,相關用藥建議注意事項如下:1. Acetazolamide:為一種利尿劑,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及蠶豆症者不能使用。此藥物通常登山前一日開始服用,可預防急性高山症,並加速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服藥後可能發生會出現多尿、噁心、嘔吐、倦怠、周邊感覺異常(如臉頰、嘴唇、手腳異樣感)等不良反應。2. Nifedipine:有心因性休克病史的患者不能使用此種藥物。臨床上,此藥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狹心症,亦能預防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機率。但需留意服用後可能有血壓下降、頭痛、心悸、熱潮紅及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3. Tadalafil、Sildenafil:這兩種藥物是改善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也常用於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但不可與預防及緩解心絞痛的硝酸鹽類藥品,或降血壓的甲型阻斷劑併用,以免出現嚴重的低血壓。此外,服用此藥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暈眩、臉潮紅等。4. Dexamethasone:屬於類固醇類藥物,可用於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但使用後無助於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服用後可能有高血糖、高血壓和免疫抑制等不良反應。除非醫師指示,一般不建議連續服用超過7天,也不宜驟然停藥,避免症狀反彈發作。撇步3:放慢登山速度 低脂飲食除了用藥預防外,建議飲食盡量以低脂為主,避免食用會產氣的食物及吸菸、飲酒等行為;慢慢提高上升的高度,讓身體適應高地環境,放慢速度,注意保暖,隨時注意自身及同行隊友身體狀況,以降低高海拔疾病發生風險。撇步4:留意高海拔疾病早期症狀若登山時發生頭痛伴隨頭暈、噁心、嘔吐或虛弱等超過一個以上症狀時,可能已患急性高山症;一旦發生步態不穩、意識變化或呼吸困難時,病情或許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此時若沒有妥善治療及處理,有致死的風險,有以上症狀宜及早下山就醫。 

貧血患至高山旅遊 小心出現缺氧症狀

貧血患至高山旅遊 小心出現缺氧症狀#高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0歲女性去西藏旅遊時,有事先服用高山症預防藥物。至3000公尺高時,出現噁心、想吐、喘的症狀且無法移動。隔天情況改善便繼續行程,上升至4400公尺時,劇烈頭痛,吃止痛藥也無效果,撤退至3800公尺才感覺改善。返台後至門診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8.8 gm/dl(女性正常值為11.0~16.0 gm/dl),鐵蛋白7.3 ng/ml(正常為20-300 ng/ml),診斷為「缺鐵性貧血」。高海拔地區大氣壓力較低 血紅素可結合的氧氣較少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指出,人經由呼吸讓氧氣進到肺部,透過體內的循環系統(心、血液、血紅素)將氧氣送到體內各組織,使身體正常運作。當在高海拔地區時,大氣壓力較低,空氣中氧氣減少,血紅素可以結合的氧氣較少,可能使身體組織缺氧產生不適,嚴重時會造成高山症。一般人到了高山,會用代償機轉來適應低氧環境,短期的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的代償機轉則是增加血紅素。貧血者至高海拔地區後 身體可獲氧氣比健康者更少登山後頭暈缺氧竟與貧血有關?周明文提到,貧血者的血紅素較少,在高海拔地區空氣中的氧氣也減少,使得身體組織能獲得的氧氣又比健康者更少,導致較易出現缺氧症狀,甚至高山症。缺氧引發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頭昏、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嚴重者可能產生腦水腫導致步履不穩、嗜睡、昏迷;或是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倘持續惡化,即有生命危險。到高海拔地區一定會發生高山症?周明文說明,高山症的發生與否,主要決定於個人體質及登高的速度。心肺疾病及貧血,都是高山症的危險因子,有危險因子表示風險增高,但不一定有因果關係,這些人至高海拔缺氧的環境,有可能更容易出現身體缺氧的症狀。高山症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就是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其他的方法包括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前往高海拔前,服用適當藥物,或是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都有助於高山症的預防。缺鐵性貧血才需補充鐵劑 勿自行購買服用周明文表示,貧血者去高海拔地區,可能會有較高的風險。貧血的種類有許多種,應尋求醫師診斷治療。常見的症狀是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時會更不舒服。有月經的女性、成長快速的嬰兒、小孩以及青少年、素食者,較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只有缺鐵性貧血才需要補充鐵劑,切勿自行任意購買服用,以免引起其他副作用。最後周明文提醒,許多人有貧血而不自知,倘有規劃攀登高山或是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者,特別是女性,應先確認自己有無貧血。有貧血問題欲前往高山或高海拔地區,應先諮詢醫師評估風險,最好能在治療改善後再出發,降低缺氧的可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