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V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增給付未滿36週早產兒 醫學會呼籲:未滿一歲早產兒應盡速施打 預防感染及重症風險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增給付未滿36週早產兒 醫學會呼籲:未滿一歲早產兒應盡速施打 預防感染及重症風險#RSV

34週早產兒蔡小妹,在一個月大時感染RSV,先是發燒、呼吸「咻咻」聲症狀,接著出現發紺 (嘴唇發紫)、呼吸窘迫症狀,緊急送醫插管維持呼吸,住進加護病房一個禮拜,家長心急如焚。 台灣出生率持續下探,早產兒比例10年內卻是成長了1.8%,為降低早產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後導致重症、插管與誘發氣喘的風險,中央健康保險署自2025年6月1日起正式擴大RSV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範圍,從未滿33週擴增給付至「未滿36週」,也就是實際滿35週加6天的早產兒,預估5年內可照顧到大約4,300多名的早產兒,也讓台灣防疫政策正式接軌日本、韓國,全面提升早產兒RSV防護覆蓋率。 國內每10名新生兒就至少1名早產兒 每年約千名嬰幼兒因RSV住院 國內新生兒持續探底早產兒卻持續成長,根據國民健康署112年統計,台灣早產(<37週) 發生率為10.88%,早產兒的比例10年來成長了1.8%,相當於每10名新生兒就至少一名早產兒,如何讓這些得來不易的小生命健康長大是當務之急。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表示,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名嬰幼兒因感染RSV而住院。根據疾管署112年統計,2023年RSV確診人數較2022年增加近2倍(1.7倍),更是2021年的4倍(4.3倍)。早產兒一旦感染RSV,重症與住院的機率都比足月兒高,此次健保署擴增給付RSV單株抗體至未滿36週的早產兒,接軌日韓RSV預防政策,讓每位早產兒都能在健保的保護傘下安心長大。 RSV恐對早產兒釀四高危機,單株抗體是有效預防武器 健保擴增給付至未滿36週早產兒,推估114年約8600多名受惠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張弘洋醫師指出,RSV是導致早產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之一,具高度傳染性與潛在重症風險,臨床上最常見的風險包含: 高感染率:45%早產兒曾感染過RSV 高重症風險:早產兒若在出生後3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的比率高達7成 高插管風險:早產兒若不慎感染RSV將近5成需要插管輔助呼吸 高誘發氣喘率:一歲前感染RSV的早產兒,未來五年內罹患氣喘的機率高出3倍,不僅影響當下健康,更可能種下呼吸道的長期病根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面對少子化及新生兒照護挑戰,健保署持續優化給付制度,此次擴大健保給付在強化早產兒的預防覆蓋率,也為每一個來之不易的生命提供更好的保護。而此項給付條件預估114年共能照顧到約8,600多名未滿36週早產兒預防RSV感染風險。據統計,兒童患者因感染RSV住院的醫療費用可能高達20萬台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醫師從照護經驗提出,早產兒自出生到出院後,由於需要長時間密切觀察照顧監測,造成家屬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此次健保擴大給付,不僅是降低早產兒因感染需再返院的風險,也減輕更多早產兒家庭醫療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   RSV單株抗體健保擴大給付 (自2025年6月1日起) 原給付規定 擴大後給付規定 未滿33週早產兒 每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6劑 未滿33週早產兒 每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6劑 滿33週至未滿36週(滿35週加6天)早產兒 每個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3劑 其他給付規定:支氣管肺發育不全嬰兒與血液動力學上顯著之先天性心臟病童,維持每月施打1劑,健保給付最多6劑之規定。 出生後3~6個月是RSV預防黃金期,一歲以內早產兒應盡速回院施打 醫學會攜手基金會呼籲:「按月接種+追蹤」全面守護早產兒健康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明志醫師指出,經臨床研究顯示,感染RSV住院案例多半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3至6個月內,且33-35週早產兒出生後6個月內感染RSV住院時間可長達超過一週,為高風險的早產兒施打3至6個月的預防性單株抗體,可以有效降低感染RSV的住院率、住院天數以及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機會。林明志醫師強調RSV並無專門的治療藥物,單株抗體是目前具多國實證的預防藥物,安全且針對高風險族群具有保護力,對胎齡32至35週早產兒,可降低80%的RSV相關住院風險。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彭純芝醫師呼籲,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未滿36週(滿35週加6天)的早產兒寶寶,若仍在一歲以內,應盡速回院接種RSV單株抗體。透過RSV單株抗體的按月接種時程,同時追蹤寶寶生長狀況,守護早產兒健康長大。 圖/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左)致贈感謝狀及T袖,感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右)一起守護早產兒健康  

6個月內新生兒慎防RSV!重症與死亡風險最高!新生兒一歲前染RSV未來氣喘風險將增4倍 呼吸道後遺症恐長達10年

6個月內新生兒慎防RSV!重症與死亡風險最高!新生兒一歲前染RSV未來氣喘風險將增4倍 呼吸道後遺症恐長達10年#RSV

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在台灣全年皆有流行。RSV會使小支氣管的上皮細胞被破壞,壞死的細胞及分泌物造成小支氣管狹窄或阻塞,而產生呼吸道症狀。對於氣管本來就很細的嬰幼兒,若肺部產生發炎反應,症狀將會更為顯著。RSV病程發展得又快又猛,病毒入侵後短短2至3天內就能大規模破壞呼吸道上皮細胞,引發一連串嚴重併發症,包括阻塞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等。嚴重的部分病例可能觸發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台北國泰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洪依利醫師:RSV為台灣新生兒最常見呼吸道感染源 新生兒感染RSV病程快又猛 研究指出,出生6個月內新生兒感染RSV死亡比例占5歲以下幼童感染RSV死因近五成(46%);臨床曾有一位孕期35週順利出生的寶寶,在兩個月大時因感冒症狀入院治療。醫療團隊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寶寶除存在肺動脈異常,同時被確診為RSV感染。寶寶感染後病情發展快速且凶險,住院24小時後寶寶即出現呼吸衰竭,緊急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然而,RSV與先天性心臟病的雙重打擊,讓寶寶情況急速惡化,最終在轉入加護病房48小時內不幸離世,原本欣喜迎接小生命的家庭面臨天人永隔悲劇。 洪依利醫師指出,根據統計,高達八成(83%)的RSV感染住院病例集中在0-6個月嬰兒;且更令人憂心的是,每四位因RSV感染住院的嬰兒中就有一位(28.7%)可能因病情惡化而需要進入加護病房接受密集治療。RSV對嬰幼兒健康的威脅不只造成醫療資源的重大負擔,更是每個家庭的艱辛考驗。「3個月以下的嬰兒,即便不是早產、沒有潛在疾病,也都算是免疫低下族群,更有許多是無法在出生時即辨識是否有潛在疾病。因此,從孕期主動預防開始做起,才能幫新生兒建立完整的防護。」 根據臨床觀察,感染RSV的住院嬰兒平均需要3-7天的住院治療,重症的住院時間更可能長達20天以上,且RSV感染的影響並不止於急性期,一旦感染過,未來氣喘風險是未感染RSV新生兒的4倍外,許多新生兒在康復後仍可能面臨長達10年以上的後遺症嚴重影響孩童的生活品質及正常發展,最常見的就是氣喘及反覆性喘鳴等呼吸道症狀。洪依利醫師也以臨床案例說明,曾有一位一個月大的新生兒在感染RSV後,歷經長達10天的加護病房住院治療出院後,至今已六個月大,但是卻仍受氣喘所苦,現在任何輕微感冒就能輕易誘發他的氣喘症狀。 全球每年超過3千萬人次感染RSV(呼吸道融合病毒),並造成超過3百萬人次重症及超過10萬人死亡。其中,RSV感染更是全球嬰兒主要死亡原因,對0-6個月新生兒健康威脅甚鉅。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呼吸系統疾病排名台灣新生兒死因第三位,僅次於先天性畸型以及導致罹病或致死之外因。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近日已發出警訊,提醒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已達「高度活躍」狀態。根據台灣疾管署統計資料也顯示,2023年RSV確診人數較2022年增加近兩倍(1.7倍),更是2021年的四倍(4.3倍)。RSV不僅造成兒童住院病例持續攀升,對於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新生兒而言,更是一場嚴峻的隱形戰役。有鑑於RSV感染對新生兒及其家庭造成的巨大衝擊,預防RSV可從孕期開始做起,專家呼籲家長和照護人員都應提高警覺,積極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守護新生兒的健康。 送給寶寶最好的禮物:嬰幼兒全面防護 媽媽疫苗為首選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黃建霈醫師提到政府現推動的「健康台灣」政策中,雖將納入孕產婦為重點照護族群。但是,台灣的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高於多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凸顯我國在母嬰健康照護方面仍有進步空間。為了培育健康的下一代,他強調兒童健康照護應從最早期的胎兒階段開始,因為每位孕產婦都在孕育著國家未來的希望,透過加強對準媽媽們在孕期的疾病預防措施,不僅能確保孕期健康,更能為胎兒的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黃建霈醫師指出,媽媽接種孕期疫苗能顯著降低新生兒感染及死亡風險,例如接種新冠疫苗可降低35%寶寶因新冠住院率;接種RSV疫苗,可使其嬰兒在出生後六個月內罹患嚴重肺部感染的風險降低約70%;至於百日咳孕期疫苗則可有效降低寶寶高達93%的感染風險。由於呼吸道疾病為台灣新生兒死因排名第三,面對新生兒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孕期疫苗的接種是關鍵,黃建霈醫師呼籲應採取全人照護的概念,從孕期就開始布建防護網。 除接種孕期疫苗,確保準媽媽或嬰幼兒都獲得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營養,也是很好的日常預防感染的方式。此外,應勤洗手減少手上的細菌與病毒,進而減少許多感染傳染病的機會,特別是在接觸寶寶之前,務必將雙手洗乾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也很重要。如果家中有人感冒,應盡量與孕婦或新生兒保持距離,大人照顧寶寶時最好戴上口罩,並避免親吻嬰兒臉頰。平時應針對環境中嬰幼兒經常碰觸的器物表面(例如:門把、扶手、玩具等)定期進行清潔消毒,並維持環境通風。避免在呼吸道病毒流行期間,將嬰幼兒帶至出入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也應考慮縮短在托嬰中心或學校的時間,以降低交互感染的風險。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都是預防新生兒感染的重要步驟,以降低新生兒感染RSV風險,專家也建議孕期內的準媽媽,可積極與醫療團隊討論接種計畫,確保新生兒在生命最初的關鍵時期獲得最佳保護。 在寶寶發展出自己的免疫力前,主要依賴母體提供的抗體來預防疾病,媽媽可以透過胎盤將抗體傳遞給胎兒,為新生兒提供初期的免疫保護。據台灣ACIP建議,孕婦在28-36週孕齡接種RSV疫苗,能預防新生兒在出生後6個月內的感染風險。而除了RSV疫苗外,孕婦還可以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苗及百日咳疫苗,建立更完整的防護屏障。黃建霈醫師提醒,透過孕期接種疫苗的主動預防策略,不僅可明顯降低新生兒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風險,還可以強化醫護團隊與家長間的互信關係,更能有效減輕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機構的照護負擔,降低群聚感染風險。

6個月內新生兒染RSV,重症死亡風險最高!醫:恐●●天內就有生命危險

6個月內新生兒染RSV,重症死亡風險最高!醫:恐●●天內就有生命危險#RSV

RSV為台灣新生兒最常見呼吸道感染源,病程快又猛。國泰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醫師洪依利提醒,3個月以下的嬰兒,即便不是早產、沒有潛在疾病,都是RSV高風險群。新生兒1歲前染RSV,未來氣喘風險將增4倍,且6個月內新生兒慎防RSV,重症與死亡風險最高,因此,從孕期主動預防開始做起,才能幫新生兒建立完整的防護。

大S、骨科名醫猝逝!醫急喊流感、新冠「威脅仍在」勿輕忽

大S、骨科名醫猝逝!醫急喊流感、新冠「威脅仍在」勿輕忽#RSV

前陣子知名藝人大S、骨科名醫吳明峯皆因流感併發重症猝逝,使呼吸道疾病擠身成新聞頭條。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呼吸道疾病成為社會關注議題,其中包括流感、腺病毒、RSV,以及前陣子出現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及麻疹。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主任謝顯森醫師表示,也別輕忽致病菌,像是黴漿菌、肺炎鏈球菌,的感染;另外,雖然大流行已日去漸遠,但新冠肺炎威脅仍在。在細菌和病毒夾擊之下,可能導致續發性肺炎,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當免疫力低下 細菌病毒可能侵犯下呼吸道引發重症 呼吸道可分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範圍包括鼻咽、喉及鼻竇,下呼吸道則包含氣管、支氣管及肺臟等。謝顯森醫師表示,上呼吸道的感染最常見,但當免疫力低下時,只要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就有可能從上呼吸橫跨到下呼吸道,進一步引發重症,像新冠肺炎就是很知名容易引發重症的疾病。 由病毒引起的幾個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從傳染途徑、預防方式到症狀都非常很相似,差異比較如下: 謝顯森醫師指出,大多數病毒感染呼吸道疾病多以支持性治療來緩解症狀,其中流感及新冠肺炎已開發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以避免引發重症。謝顯森醫師也指出,除病毒感染外,也別輕忽像是黴漿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感染;在細菌和病毒夾擊之下,可能形成「續發性感染」而導致肺炎,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新冠疫情威脅仍在 醫呼籲接種疫苗避免重症 謝顯森醫師分享,在新冠疫情剛爆發時,一位50多歲的婦人跑來掛急診,主訴為蜂窩性組織炎,當時還伴有輕微呼吸道症狀。病患因本身有心臟衰竭病史,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病灶逐漸恢復。但過兩三天後,卻出現高燒不退的現象;進一步驗PCR才確診新冠肺炎。該病患很快的出現雙側肺炎,更迅速的進展到呼吸衰竭,雖然立即轉入加護病房治療,但終究敵不過病魔而病逝。 謝顯森醫師提醒,接種疫苗是最直接可以避免流感感染引發重症的方法,建議民眾每年季節性流感爆發前,可固定接種疫苗,產生保護力。現在政府推廣「左流右新」,流感和新冠疫苗可一併施打,也建議可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雖不少民眾面對疫苗仍有猶豫,但呼籲民眾還是要施打;因為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疫苗雖不能防止感染,但是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的風險!同時呼籲民眾,戴口罩、勤洗手,也可以減少傳播的機率。倘若出現症狀,也務必要主動就醫檢查,才能對症下藥,並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遺憾發生。 本篇報導為輝瑞大藥廠教育贊助

新報告指出高齡人口罹患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預估在臺一年造成約 10 億臺幣的經濟影響 醫呼籲高危險族群應 積極預防

新報告指出高齡人口罹患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預估在臺一年造成約 10 億臺幣的經濟影響 醫呼籲高危險族群應 積極預防#RSV

葛蘭素史克(GSK)藥廠與全球知名研究機構 IQVIA 以及全球老化組織(Global Coalition on Aging,GCOA)近期 針對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對亞太國家造成的經濟負擔發表最新研究,此報告預估 RSV 在臺灣造成約 10 億臺幣 的入院治療支出。高齡化加上慢性呼吸道疾病或是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問題,缺乏疾病意識、監測系統與常規感染檢 測,皆讓亞太國家邁入 RSV 的高風險與日益漸增的社會經濟負擔中。臺中榮民總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傅彬貴醫師 表示,透過疫苗便可以有效減少 RSV 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和經濟負擔,對高危險族群保護尤為重要。  亞太地區每 500 個高齡人口,就有 1 人因 RSV 住院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常見且具高傳染力的呼吸道病毒,可導致下呼吸道疾病,包含肺炎等。因為免疫力下 降、肺部老化與其他慢性共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氣喘、心衰竭等,使得高齡人口染上 RSV 的風險 高,且有較高機會因此需要住院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每年約在高收入國家造成 520 萬病例,其中 33,000 人會於住 院治療後因病去世 。  葛蘭素史克(GSK)藥廠與全球知名研究機構 IQVIA 以及全球老化組織(Global Coalition on Aging,GCOA)於去 (2024)年 11 月最新發表的白皮書中,預估了亞太國家(研究包含中國、日本、南韓、加拿大、新加坡、紐西 蘭、澳洲、香港與臺灣) 各國老年人口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所產生的經濟負擔──在 2023 年,RSV 預估 造成 77 萬 8,000 名病患住院,並產生 28 億美元的住院醫療費用支出 ;同時,也估計在亞太國家約每 500 名 60 歲 以上之高齡人口,就有一位因 RSV 住院。若聚焦於臺灣,在 2023 年有 13,000 名老年人因 RSV 而住院,且造成整 體社會約 10 億臺幣的經濟負擔 。此報告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針對 60 歲以上人口因 RSV 住院的病例數以及相關 支出計算各個亞太國家的經濟負擔,並使用各國已發表之數據;若無相關文獻發表,此研究使用老年人因流感入院的 病例數進行預估。  當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RSV 於長期照護中心的風險也值得注意。報告中指出,因長照中心的住民居住空間 距離近,使得感染散播更快速,加上高齡與多重共病等雙重風險,使得他們更容易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並且產生併發 症。來自日本與南韓的研究顯示,在長照中心的老年人口於 RSV 高峰期時,嚴重感染 RSV 的機率最高可達 7 成 。  RSV 疾病意識不足,報告建議應標準化檢測與通報流程並支持疫苗預防政策  面對 RSV 的威脅,IQVIA 報告中也提及亞太國家的民眾與醫療專業人員對於 RSV 的意識仍不足,也缺乏疫情監控 系統。而且,因為 RSV 所產生的症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類似,因此而導致病例無法被正確診斷;另外,也因為缺乏常規的檢測流程,病例未能被正確與即時的通報。  正當亞太國家面對日益漸增的疾病負擔,此報告也提出對應之重要策略,包含應增加老年人與患有共病之成年人罹患 RSV 嚴重疾病的意識,也應標準化診斷與通報 RSV 病例的流程,且建立專屬的監測系統。 同時,也應該強化RSV 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及針對高風險人口的防護計畫。最後,報告也強調應支持老年人施打 RSV 疫苗的政府經費政策。  臺灣專家呼籲高危險族群應以疫苗預防 RSV 降低健康風險  針對此最新報告,臺中榮民總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傅彬貴醫師表示,過去在亞太地區的研究中,由於檢測工具的限 制,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確實常被低估,且總體來看,RSV 的預防,透過疫苗便可以有效減少病毒帶來的 健康風險和經濟負擔,對高危險群體的保護尤為重要。傅彬貴醫師更提及,「對於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而言,感染呼 吸道病毒成疾病惡化而住院的風險比一般族群還要高了 10 倍以上。因此針對這類患者,接種疫苗是一個重要的預防 措施。疫苗接種後能顯著減少因 RSV 等呼吸道病毒引發的疾病負擔,從而降低患者的健康風險。」 

10大疫苗新聞出爐!新冠、腸病毒、HPV、RSV皆上榜「張學友排第2」

10大疫苗新聞出爐!新冠、腸病毒、HPV、RSV皆上榜「張學友排第2」#RSV

2024年度疫苗10大新聞排名揭曉!隨防疫解封,隨著新冠疫情趨緩,腸病毒、RSV、新冠病毒、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及流感等議題討論也增加,並以HPV疫苗擴大接種國中男生新聞位居排名第1,而張學友感染RSV病毒暫停部分演唱會場次,則排第2。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台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提升疫苗覆蓋率是健康長壽關鍵。

健康足月也難倖免!新生兒染RSV恐致「細胞激素風暴」,後遺症影響終生

健康足月也難倖免!新生兒染RSV恐致「細胞激素風暴」,後遺症影響終生#RSV

寶寶入冬病不停,當心「無聲危機」RSV!作為嬰幼兒住院主要原因之一,RSV(呼吸道融合病毒)住院率高達腸病毒的7倍,其中高達9成住院個案來自健康足月新生兒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楊生湳理事長指出,RSV初期症狀輕微且不易察覺,但病程進展迅速,不僅可能引發支氣管炎或肺炎等重症,未來還可能讓孩子的氣喘風險增加數倍! 由於RSV高傳染性,新生兒群聚場所過去常成為病毒傳播溫床,為了強化整體防疫意識與行動,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聯合多個專業學會攜手推出首屆「嬰幼兒健康預防安心機構專案」,充分發揮產後護理機構在新生兒健康防護中的樞紐角色,共獲全台近60間機構積極響應,透過衛教宣導與專業資源整合,全面提升家長對RSV的預防意識。專家也提醒,家長除了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外,目前也有單株抗體可提供新生兒積極預防RSV,未來更將引進長效型選項,為新生兒打造堅實健康防線。 RSV比重感冒更兇險!嬰幼從無徵兆變重症只須2天,恐釀終生後遺症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指出,健康幼兒的肺部功能通常需到一歲半至兩歲才發育成熟,然而RSV感染在短短2至3天內便能迅速破壞呼吸道上皮細胞,導致嚴重阻塞性肺炎和急性呼吸困難,此時家長往往不得不將孩子轉診至大醫院,但病毒惡化速度極快,輕者可能得住院一周,重者則需進入加護病房,甚至可能引發細胞激素風暴,導致休克、器官衰竭,對家庭與醫療體系構成極大挑戰。 觀察台灣許多家長普遍認為RSV只是「嚴重一點的感冒」,楊生湳醫師強調,多達八至九成的RSV重症個案,最初均是由肺部換氣功能受損所引發,少數還可能因RSV侵入心肌細胞,引發心肌炎,或是擴散至肝臟,導致肝炎等;且即使感染後痊癒,RSV仍可能對呼吸系統發育造成深遠影響,進而引發過敏性支氣管炎,甚至更嚴重的氣喘,對孩子的整體健康構成長期威脅。 RSV全年流行威脅新生兒,產後護理之家成防治核心場域 楊生湳醫師指出,RSV全年均可流行,具極強的傳染力,在產後護理之家等高風險族群聚集處中更容易引發群聚感染。楊醫師表示,即使現代產後護理機構在公共衛生管理上已採取嚴謹管控措施,然而倘若照顧者或訪客未察覺攜帶病毒,未完全符合感控原則,病毒便可能迅速擴散,引發大規模群聚感染。不僅威脅嬰幼兒健康,還可能導致機構因疫情失控而停業,對產後護理機構而言更面臨品牌與業績雙重的嚴重損失。 有鑑於此,本次<嬰幼兒健康預防安心機構>衛教專案選擇產後機構作為衛教推廣核心場域,楊生湳醫師解釋,推動RSV防治是項複雜的公共衛生政策,而臨床診所因空間有限且病患混雜,容易增加交叉感染風險,大型醫院若未實施門診分流,也難以避免病毒傳播。相比之下,產後護理之家因其高規格與專業性,加上家長停留時間較長,更有助系統性傳遞RSV衛教知識,不僅能提升家長對機構的信任,還能形成更有成效的防治策略,為嬰幼兒健康提供全面保護。 學會攜手產後機構推RSV防治專案,構建嬰幼兒健康防護網 楊生湳醫師提醒,家長除了平時減少群聚場所的接觸及維持良好衛生習慣,目前針對RSV的預防也有單株抗體提供保護,除了高風險族群有健保給付,未來隨著衛福部推動健康政策,台灣也計劃引進最新的長效型單株抗體,讓一般健康新生兒的家庭有更完善的保護選擇。 本次專案成功將RSV防護知識深植於新生兒家長健康決策過程與機構的感染控制行動,楊生湳醫師強調,未來若能提前讓迎接新生兒的每個層級都具備對RSV的關注與防疫措施,不僅能顯著減少重症病例的發生,更能穩固家庭與機構的安全,為嬰幼兒創造更健康優質的未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