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肺腺癌EGFR患者復發率高,醫:早期肺癌術後搭基因檢測,助治療更精準避免腦轉移

肺腺癌EGFR患者復發率高,醫:早期肺癌術後搭基因檢測,助治療更精準避免腦轉移

一名46歲IIA期女性肺腺癌病患,在術後接受標準化學治療後,第二年腫瘤指數不斷攀升但始終找不到任何轉移,後來因發現走路不太平衡、講話不順,經檢查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了腦膜。醫師表示,腦膜轉移是肺癌預後相當差的狀況,所幸此個案之後透過EGFR基因檢測找出因應的標靶藥物治療,且持續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定期回診,將病情即時控制,至今預後情況良好。藉此個案得知,若能再更早發現癌症及其突變基因,並提早開始使用因應藥物,即可避免腦轉發生。 台大醫院癌醫分院胸腔科吳尚俊主治醫師表示,肺癌在最新的癌登報告中顯示,45~50歲肺癌發生率比上年度高出7個百分點 ,但不是只有青壯年才會得到肺癌,他分享曾在碩士班新生體檢當中,發現年輕人有肺癌腫瘤的案例,這表示肺癌的發生似乎有年輕化趨勢。 醫建議40歲以上民眾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列入健檢項目  吳尚俊醫師說明,以往肺癌的症狀包含久咳不癒、體重減輕、呼吸困難急促、食慾下降、反覆感冒與咳嗽症狀、肺炎等,但事實上很大一部份的民眾是沒有症狀的。他建議民眾只要咳嗽超過1、2週一定就要照X片進一步詳細檢查,特別是長期抽菸者、有肺癌家族病史等民眾,更應該加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才能及早發現癌症警訊。但他也提醒,不抽菸不代表就不會得肺癌,特別是台灣女性肺癌患者有9成是非吸菸者 ,原因可能與長期空污、家族病史、或有過肺結核有關,因此無論是誰都需多加留意。 早期篩檢不僅能提早抓出肺癌病兆,同時手術效果也較佳,不過,常規X光對於1公分以內的腫瘤敏感度不足,為避免此特性致使病灶沒有被發現,國健署推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是目前國際公認最精準有效的肺癌檢測儀器,小於1公分的結節都能被照得清清楚楚,更不會因為病灶被骨骼或器官遮擋而無法偵測到,因此他也建議40歲以上民眾,若自身經濟許可,可以將LDCT列入定期健檢項目。 吳尚俊醫師表示,以肺癌病人來說,由於復發率高,國際診治指引都會建議第二期之後的個案,術後要追加輔助性治療如化療或放療來減少病情復發,但隨著精準醫療概念普及,這幾年發現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標靶藥物能輔助減少復發機會並延長存活率。 第三代標靶治療可助患者降約8成復發風險 吳尚俊醫師說明,肺癌在第IB、II、III期術後分別會有45%、60%、75%的復發機率 ,對第三期病人來說,在4人當中就有1人會在5年內會復發,復發風險相當高,因此肺癌病患術後絕對必要搭配輔助性治療。根據臨床資料顯示  ,目前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比沒有帶基因突變的病人復發率或腦轉移機率還要更高,對此吳尚俊醫師也指出,台灣肺腺癌5~6成的病患幾乎都帶有EGFR基因突變 ,因此若能在術後透過基因檢測了解自身是否帶有EGFR基因突變,對於後續的精準治療有相當好的助益。 對帶有其基因突變的治療方式,吳尚俊醫師表示,若術後能搭配第三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不僅能減少77%復發風險,也能降低51%的死亡風險 ,特別是針對更容易復發的第三期病患,他認為治療效果更加明顯。 最後他也呼籲,肺癌幾乎已經是台灣人的新國病,不管是否為高風險族群,都建議能夠將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作為40歲以上族群健檢的項目之一,針對高風險族群之民眾國健署也給予篩檢補助,如果是早期肺癌病患,特別是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個案,現今研究指出,在術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對存活率有相當好的效果,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如果能將疾病控制好,享有更長的存活期,對生活品質與心理壓力都會有很好的幫助。    

最新研究:疫苗可助降低長新冠罹患風險,醫籲接種疫苗勢在必行

最新研究:疫苗可助降低長新冠罹患風險,醫籲接種疫苗勢在必行

「長新冠」會有多大影響?一名65歲退休人士,本身是高知識份子,對新冠肺炎的知識涉獵相當多,曾確診新冠肺炎復原後,自覺體力變得很差,由於身體反覆不適,因此也不敢去長途旅行,不僅影響生活,心理狀態也不穩定。醫師表示,長新冠帶來的不只身體不適,更多心理、社交層面都是不可忽略的長遠影響。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吳至行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從趨勢面來看恐怕未來的5到10年都會持續存在,與其共存必須要有策略性作法,但他擔憂民眾目前似乎過度輕忽疫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新冠(Long COVID)定義為在首次感染新冠肺炎三個月內持續或出現新症狀。而長新冠常見的嚴重症狀有腦霧、疲倦、憂鬱等等,症狀維持長達幾個月甚至數年之久,患者深受其擾。 吳至行醫師說明,新冠肺炎國際上對於其病毒的變異與長期影響都持續在研究當中,確診之後對身體的長久影響都沒人能保證是否消失;年紀較輕的患者可能現階段感受不顯著,但不代表過幾年之後長新冠的症狀不會出現。 無施打疫苗、年長者、慢性病患是長新冠主要族群 特別是在家醫科,民眾表達有長新冠的症狀個案相當多,吳至行醫師指出,在門診觀察長新冠的個案當中的共同點,多是從來沒有打過疫苗或者是只打一劑,以及高齡者、慢性病患、體重過重,或者是一開始感染症狀就較多的族群,他認為,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感染,而施打疫苗仍舊是最好的方式。 病毒感染,長期心血管恐怕先受影響 病毒感染是一種發炎反應,發炎是促進異變的因子,吳至行醫師強調,國際上研究數據已經顯示,重複感染確實會加重長新冠影響;而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不僅能幫助減少或減輕長新冠症狀,也能連帶幫助減少急性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的發生風險。他特別提醒,特別是年長者、慢性病患,最好每半年定期施打最新疫苗,而成年人也要做好自我防護,善盡保護家人的責任。 3月15日適逢國際長新冠日,在面對病毒不斷變異與高度傳染性的挑戰,吳至行醫師呼籲,新冠肺炎對於人體來說仍是一種新的病毒,當人體感染時,必須傾盡全力啟動免疫力來戰鬥,如果不斷重複感染導致「免疫竊盜」,也就是提早把免疫力耗盡的狀態,對身體是一個相當大的耗損,復原得越慢就越可能會演變成長新冠,甚至影響生命安全。他強調,民眾一定要相信科學實證,在與新冠肺炎共存的時代中,定期施打最新的疫苗、戴好口罩、勤洗手絕對是長期抗戰的不變策略。 (圖/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至行醫師)

新冠肺炎創感染高峰,醫:有疫苗就快打,切記避免多重病毒感染

新冠肺炎創感染高峰,醫:有疫苗就快打,切記避免多重病毒感染

天氣忽冷忽熱,多種病毒同時發威,醫師提醒,近期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建議民眾一定要先打好疫苗,才能因應疫情傳播做好防護。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表示,農曆年前疫苗的打氣來到每週約十萬人以上的高峰,但過年以後又下降到每週六、七萬人次,呼籲民眾切莫輕忽新冠肺炎的威力。 新冠今年首見兒童死亡,疾管署籲:儘速攜兒童接種XBB疫苗 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仍處高原期,上上週(2/27-3/4)新增70例死亡病例,其中兩名兒童分別因新冠併發腦炎和肺炎過世,為今年首見兒童新冠死亡病例。 陳宏麟指出,擁擠的學校、幼兒園、補習班等場所易使幼童群聚感染。兒童新冠XBB疫苗接種率低迷,各縣市正在調查校園接種意願,也有不少學校已在進行施打,呼籲家長配合學校的疫苗施打措施,如校園沒有集中施打,也建議要主動帶孩子去接種。 主流病毒株為JN.1與EG.5,接種最新XBB疫苗才有防護力 陳宏麟醫師說明,即便民眾之前已經打了三劑、四劑,舊的疫苗過了半年就會失效,二確、三確的人還是相當多;目前國內的新冠肺炎病毒株以JN.1與EG.5為主,必須補打最新XBB疫苗,才有新的保護力。 陳宏麟醫師解釋,近期很多民眾就診的原因不是流感就是新冠肺炎,但卻對新冠肺炎較無感。因新冠肺炎導致併發症的患者每週仍有500例以上,一月以來每周皆新增50例以上的死亡病例;只要是本身有慢性病或者是肺部疾病者,染疫都會讓病症變得更嚴重,千萬不可輕忽。 中壯年男性僅三高問題,沒打疫苗併發症不治 事實上,新冠肺炎不只影響高危險族群的生命安全,陳宏麟醫師表示,一名40幾歲的中壯年男性,除了三高問題以外,自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也認為不需要打疫苗,結果一經染疫之後迅速引發肺炎導致嚴重併發症,最後仍舊不治。 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均占97%(含)以上,為了保護自身與家人,建議全民都應施打最新疫苗。目前除了新冠肺炎,多重病毒感染也是很大的危機,國內外旅遊聚會機會增加,室內頻繁接觸,施打疫苗是最有效的健康投資,只要符合資格的對象,任何疫苗都建議完整施打才是最好的防護。 (圖/陳宏麟診所院長 陳宏麟醫師)

失能隱形殺手「骨鬆」威脅女性兇!北市率先免費檢測上路,3類人快登記檢測 婦女節給自己和家人一份最好的禮物

失能隱形殺手「骨鬆」威脅女性兇!北市率先免費檢測上路,3類人快登記檢測 婦女節給自己和家人一份最好的禮物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數據顯示,老年人口預估將在2039年突破30%,銀髮健康除了三高問題外,骨質疏鬆帶來的骨折照顧問題與死亡風險,更可能影響家庭經濟與醫療資源,更需提早關注。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23年共識指引最新資料,台灣在亞洲區髖骨骨折發生率第一,骨鬆性骨折對生活的影響非常嚴重,除了可能導致行動不便,嚴重者甚至無法自理,髖關節骨折的發生更會增加死亡風險。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台大醫療體系管理發展中心副主任詹鼎正醫師表示,台灣65歲以上族群20~30%有骨鬆問題,有抽菸、飲酒習慣、服用類固醇藥物者更會提高風險,女性族群更是男性的2倍。 跌倒骨折才發現自己骨質疏鬆 詹鼎正醫師說明,一般民眾較會意識到的慢性病第一名是高血壓,但其實骨質疏鬆的盛行率相當高,甚至高於糖尿病,但由於骨質疏鬆沒有明顯症狀,不少年長者是跌倒骨折才發現有骨鬆問題,因此提早監控骨質密度數字並介入治療相當重要。 骨質疏鬆症多無明顯症狀,但只要輕微跌倒,或是突遇過猛外力,就可能造成嚴重骨折,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與行動限制,都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不僅如此,年長者一旦骨折更需要有照顧者,帶來的各種影響不僅是時間上的花費,更加深了經濟壓力。台灣進入快速高齡化的社會型態,人口老化也意味著骨質退化、疏鬆情況加劇,骨質疏鬆症更為台灣全民健康未來高度隱憂。 詹鼎正醫師解釋,一般健檢都會檢視三高,但骨質密度檢查是較容易忽略的一環,門診目前碰到老年的骨折個案,有得到骨鬆治療的只有30%,骨鬆一旦發生骨折的風險便相當高,只要提早透過篩檢,都能避免走到骨折照護的程度。 他呼籲家中發現長輩如果有駝、矮、痛症狀,或是有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因素如停經、年齡在65歲以上的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都應及早安排進行DXA骨質密度檢測;提早檢測不僅能減少骨折風險,更可降低衍生的照護勞務與經濟負擔,特別是女性族群由於停經後迅速流失骨本,因此更要提早做好防護,骨質疏鬆症是可以提早治療的。 北市率先加入骨質密度檢測 醫:女性65歲上、男性70歲上都應定期檢測  骨鬆一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造成後續的骨折風險亦將增加,將為家庭照護帶來沉重的負擔。台北市政府日前也宣布3月4日開跑的老人健康檢查服務今年首次將骨質密度檢查納入給付範圍,只要是設籍台北市、年滿65歲的市民(原住民市民下修至55歲以上),即可透過網路取號並依特約醫事機構安排登記健檢日期及檢查套餐。北市民眾也樂見這樣的福利,認為是很好的政策幫助民眾守護骨骼健康。 詹鼎正醫師也補充,政府單位推動骨質密度檢測的補助是很好的健康福利,如果能在健保上給付條件上多支持,相信也能喚起更多人對骨質密度檢測的重視。他也提醒民眾,平時除了透過多運動、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來顧好骨本外,也建議要戒除菸酒,女性65歲以上、男性70歲以上更要定期檢視骨質密度狀態,骨質密度也應該要完整檢視髖部、脊椎部位,現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在醫療院所內都有配合的骨鬆專門科醫師,民眾若屬於高風險的骨鬆族群,應定期檢查與積極追蹤治療。

排尿「男」言之隱怎解?最新「攝護腺拉開術」不動刀,幫患者重回生活軌道

排尿「男」言之隱怎解?最新「攝護腺拉開術」不動刀,幫患者重回生活軌道

攝護腺肥大是多數中年男性普遍的困擾,其最主要造成原因是受到男性荷爾蒙影響,自20歲之後攝護腺的腺體便會自然逐漸增生,隨著時間增長,組織不斷擴張擠壓到尿道,進而影響排尿。 民眾如果已經有頻尿等症狀就應提早檢查治療,若長期阻塞影響到膀胱功能,恐怕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攝護腺是由腺體與肌肉組成,位於膀胱出口處,包住尿道。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精液,肌肉則是用來控制射精與調節膀胱口以利排尿。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黃志賢教授表示,攝護腺肥大是男性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會碰到的狀況,由於此處的肌肉是受到交感神經支配,當處於攝護腺肥大的狀態,只要有輕微的交感神經刺激就會導致關閉,進而影響到正常排尿。 攝護腺肥大為何與排尿障礙息息相關? 攝護腺肥大會帶來二大問題,即無法將尿液完整儲存,或者是無法將尿液排放乾淨,可細分為以下症狀: 阻塞症狀: 症狀:小便細、小便無力或斷斷續續、排尿遲滯、殘尿感。 排空症狀: 症狀:頻尿(二小時內就要跑廁所)、急尿(或因來不及而滲漏)、夜間多尿(超過二次以上) 臨床上透過讓病人填寫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表(IPSS)來評估,由於排尿問題也與其他病症有關聯,因此必須在門診做全盤的檢查來做因應治療。 除了藥物、傳統手術,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 黃志賢教授說明,在臨床上常用兩種類型藥物,一種是交感神經阻斷劑,功能是讓攝護腺的肌肉放鬆;另一種是荷爾蒙抑制的藥物,從根本上抑制腺體增生,而藥物的使用必須透過評估攝護腺肥大的型態來運用。 如果藥物使用一段時間效益不佳,或者是副作用太明顯,就會考慮使用手術。黃志賢教授說明,以往手術方式都是直接將增生組織進行破壞或移除,像是雷射、電刀等方式。由於攝護腺是血管豐沛的組織,傳統手術傷口較大,恢復時間較長,也可能過程中有失血、漏尿。 傳統手術後,也可能有性功能的改變,因攝護腺被刮開了,所以在射精的時候精液會向後流入膀胱,造成逆行性射精,或在手術過程,傷到部分神經,影響勃起功能。 「攝護腺拉開術」無開放傷口,排尿問題明顯改善 在國外發展已久,而台灣近年引進的「攝護腺拉開術」為治療攝護腺肥大微創新的療法,也是美國泌尿科醫學會(AUA)指引的建議。黃志賢教授指出,攝護腺拉開術利用和以往不同的原理解決良性增生的問題。透過膀胱鏡的輔助,將攝護腺肥大壓迫尿道的部分,透過帶線的植入物有如拉開窗簾的概念,將肥大的攝護腺拉開並固定,讓阻塞尿道打開,改善排尿症狀。 由於攝護腺拉開術病人幾乎沒有傷口,有些病患甚至不需置放導尿管;多數病患術後可立即感受到排尿的改善,攝護腺拉開術不會破壞組織,因此也不會像其他手術影響射精的問題。 黃志賢教授分享門診一名近60歲的病患,攝護腺肥大的情形很嚴重,已經看診二年,效果不佳,對手術很排斥,拖到無法排尿需要插導尿管才願意面對。這一、兩年剛好有新的攝護腺拉開術,經評估後黃志賢教授建議以攝護腺拉開術處理,術後這名病患不僅排尿問題馬上改善,對於恢復結果也相當滿意。 黃志賢教授強調,一般民眾隱晦就醫的主要原因就是擔心手術、藥物副作用。若隱忍等到症狀很明顯才治療,這時如果膀胱已經代償老化,甚至失去功能才來手術,效果就沒那麼好了,也很難再恢復到正常功能。現在的醫術已經很發達,若是在初期症狀或用藥沒有效果,透過攝護腺拉開術及早治療,不僅恢復快,改善後甚至也不再需要用藥,幫助病患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若有考慮接受攝護腺拉開術,必須先請醫師評估,確認攝護腺的大小與形狀,看看是否適合採用攝護腺拉開術。

癌患營養不良恐增手術風險!年長者常誤信「要餓死腫瘤」反增併發症機會

癌患營養不良恐增手術風險!年長者常誤信「要餓死腫瘤」反增併發症機會

由於基因、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癌症幾乎已成為一種新型態的慢性病,儘管癌症在醫療進步發展之下都能獲得妥善治療,但醫師提醒,若忽略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有營養不良問題,不僅增加手術風險,還可能帶來併發症。 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曹連誠主治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容易產生營養不良的原因除了像是消化道系統腫瘤的出血、阻塞或穿孔情形,讓營養吸收出現問題外,其他像是肝膽胰臟等的癌症同樣也會影響腸胃道功能與運作。 由於腫瘤本身的荷爾蒙也會讓病患有噁心感或進食不順,更會造成人體能量的消耗,因此即便維持相同的進食狀態,仍會有營養缺乏的情形;若加上化療、放療帶來的副作用及術後器官結構的改變,都會讓癌症患者營養吸收狀態更差。 補足營養是傷口癒合良好的關鍵 因此,在癌症患者在正式進入療程或手術之前,必須充分了解是否有體重下降、進食量減少、是否偏瘦,或者年紀大帶來的機能退化、慢性疾病等問題,住院之後也要做更詳細的營養檢查與評估,再來進行手術。 曹連誠醫師說明,手術對於人體會帶來大量的營養耗損,特別是以腸胃道手術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傷口恢復,因此若能在術前先補足營養,打底好是癒合良好的重要關鍵。 如果病患能夠透過口服補充營養是最好的方式,但當如果吸收狀態已經不好或沒有食慾的話,評估總體重若已下降5~10%或者已經有偏瘦的狀況,注射靜脈營養是比較有效益的方法。 靜脈營養有分周邊靜脈營養與全靜脈營養,周邊靜脈營養指的是透過手肘以下的手臂、腕部或踝部注射包含營養素的靜脈營養液,全靜脈營養則是通過大型靜脈直接輸注到心臟,再由心臟將營養素通過血液循環系統傳遞到身體各部位;除非是嚴重營養不良幾乎無法進食的病患才會使用全靜脈營養,或者是高濃度滲透壓大於900 mOsm/L,就會建議使用中央靜脈導管,多數如果是短時間的營養支持,都是以周邊靜脈營養為主。 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曹連誠主治醫師說到,患者術前若體重偏低營養不良,會增加手術風險甚至是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因此術前甚至術後,須適時以靜脈營養介入,幫助患者儘速恢復。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周邊靜脈營養成分減少發炎機會 曹連誠醫師指出,靜脈營養當中有像是葡萄糖、胺基酸、脂質和其他營養成分,周邊靜脈營養注射比較擔心的是如果所注射的營養物成分濃度較高,較容易產生靜脈炎;以往若使用大豆油的話,由於刺激發炎能力比較明顯,現在新的劑型以橄欖油取代大豆油,橄欖油因為含有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也較能減少發炎反應;另外,魚油雖有抗發炎的功能,但切記不能過度,否則也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 曹連誠醫師門診有一位80歲罹患胰臟癌的伯伯,罹癌之後因為一直沒有食慾,一個月體重就掉了10公斤,由於這樣營養不良的狀況對手術有一定的風險,在與家人溝通後,住院便先進行營養治療。除了口服營養補充之外,先做了五天的周邊靜脈營養注射,術後同樣也持續補充至能夠口服營養攝取,之後化療相當順利,身體的營養狀態也恢復到比術前還好。 很多人會擔心罹患癌症營養治療期間,腫瘤會不會變大?曹連誠醫師說明,通常會評估一至二週時間來進行營養補充,這也是必要性的療程,如果營養不良的狀態開刀,反而會增加像是腹膜炎甚至敗血症的風險。他也強調,做好術前、術後的營養調理,不僅降低術後併發症,同時對於中長期的治療來說也能帶來正面效益。 (彰化基督教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曹連誠醫師)

順應臉結構不過度填充才有自然美,醫:除了玻尿酸還可選擇這個

順應臉結構不過度填充才有自然美,醫:除了玻尿酸還可選擇這個

醫美療程已是現代人隱形變美的一種日常,醫美診所醫師表示,當膠原蛋白隨著年歲流失,透過日常保養要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確實有困難,如果是氣色不佳還能以妝容掩蓋,但若是明顯的皺紋、淚溝問題,恐怕怎樣撲粉都會顯老。目前有相當多醫美療程都能改善皮膚凹陷或者皺紋問題,透過與醫師諮詢就能找出適合自己的療程。 目前醫美療程從肉毒桿菌到玻尿酸、膠原蛋白針、電波拉皮、音波拉提等都是會考量的作法,現代人愛美,但也認知到自然的外表才是最好的展現,因此在改善肌膚狀態的前提之下,針對臉部結構進行客製化的醫美療程規劃且不過度填充,是現在的趨勢。 除膠原蛋白流失,這個也跟臉部凹陷感有關係 膠原蛋白通常會在25歲後慢慢流失,且流失的速度比新生速度快,會發現肌膚似乎不像以前Q彈,甚至慢慢有細紋出現,站前星和診所(台中)院長 陳毅修醫師表示,當臉部開始有紋路或者是凹陷感,除了因為膠原蛋白的流失,與骨架支撐度不足或韌帶鬆弛也有關,看起來就會比較沒精神。 鑽研多年臉部結構研究與美學的陳毅修醫師說明,醫美療程需要透過醫師進行個人化的整體評估與規劃,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陳毅修醫師門診就有遇到一位求美者,長期在各大醫美診所接受療程,但對於外觀、持久度及自然度都達不到滿意的程度,甚至還出現不自然的”醫美臉”。後來經過規劃評估,選擇使用洢蓮絲針對臉部支持韌帶及筋膜的支撐懸吊做分層注射治療,求美者的臉越來越自然且好看,相當滿意。 洢蓮絲(Ellanse)改善臉部凹陷,澎潤飽滿自然度更好 陳毅修醫師為洢蓮絲台灣認證講師,並指出現在有許多人選擇洢蓮絲來做填充,洢蓮絲同時擁有玻尿酸立即填充以及舒顏萃刺激膠原蛋白增生的特性,可改善肌膚的彈性及膚質,且支撐度也相當好。洢蓮絲主要是30%的PCL晶球(polycaprolactone,聚己內酯微粒子)及70%的CMC(Carboxymethylcellulose, 水溶性凝膠體)成分組成,CMC有絕佳黏度及支撐性,在CMC漸漸被吸收的同時,PCL晶球會刺激膠原蛋白增生,所以常被使用來填補臉部凹陷的地方,除了上眼皮、眉心、嘴唇、眼周不建議施打外,針對改善法令紋、木偶紋、蘋果肌等訴求,都能讓肌膚變得更澎潤飽滿,增加臉部立體度。 洢蓮絲同時擁有玻尿酸跟舒顏萃的特性,能讓肌膚變得更澎潤飽滿(圖片人物非文中案例當事者)   陳毅修醫師說明,洢蓮絲的成分幾乎可被人體吸收,不易產生不良反應,所以相對安全,有些人注射後可能會出現輕微的腫脹、疼痛等副作用,通常在數天至一週內就會恢復。 至於一般人最在意的持續效果,陳毅修醫師表示,洢蓮絲的維持時間平均約1~2年,依劑型跟個人體質、術後生活習慣有所不同,不過最重要的是術後保養,要注意6小時內避免接觸注射區域及臉部按摩、頭部前傾、注射完24小時內不要做劇烈運動或搭飛機、一週內避免泡溫泉、使用烤箱、蒸氣SPA或是極冷的地方等,另外若是有特殊體質、做過加大手術部位或曾經植入永久性植入劑則不建議施作,注射部位有感染或皮膚病變者也須提出與醫師討論。 最後陳毅修醫師提醒,醫美產品也會出現假貨,記得要選擇有經過原廠認證的診所及合格的專業醫師進行諮詢治療,且一定要請診所在你面前拆封使用,另外市面上若出現價格過低的療程,也請務必再三確認,以確保安全性和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圖/站前星和診所(台中)院長 陳毅修醫師)

切莫輕忽!新冠高峰期到,醫籲:春節後感染人數恐大增,需儘速接種XBB疫苗更新保護力

切莫輕忽!新冠高峰期到,醫籲:春節後感染人數恐大增,需儘速接種XBB疫苗更新保護力

新冠肺炎已全面進入流行期!疾管署在1月23日新聞稿提到,本土確診病例較前一週再度上升,併發症與死亡案例當中更有高達98%、99%未施打新冠肺炎最新XBB疫苗,醫師以身作則打好打滿疫苗呼籲,只要是達到可施打年齡,都建議要接種最新的XBB疫苗,保護自己與家人。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醫師表示,新冠肺炎近期已來到高盛行率的狀態,從併發症與死亡個案更可以發現,個案幾乎都沒有施打最新疫苗。 大醫院急診爆滿,恐排擠原來冬天急症病患 以成大醫院來說,現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較去年同期更多。目前急診室幾乎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其中更不乏新冠肺炎確診者。急診病床都要等上三天。加上一波波寒流到來,恐排擠到原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醫療資源。 儘管近期確診個案增加,民眾施打疫苗的意願提高,吳至行醫師提醒,由於現在確診不需通報恐有加速病毒傳播的風險。民眾快篩的意願降低,又適逢年末活動多,民眾儘管身體不適還是可能去參加活動,近期就有不少參與忘年會、長輩跟團出遊,以及出國之後確診的個案。 吳至行醫師認為,民眾對新冠肺炎的影響仍太過輕忽,新冠肺炎是一種新型病毒,國際間都還在持續研究確診後對身體的長期影響或長新冠症狀。他提醒千萬不可輕忽新冠病毒對身體的破壞性,更要避免重複感染。 舊版疫苗保護力已不夠,長假前應提早施打讓抗體發揮效用 吳至行醫師強調,舊疫苗的保護力已不足以避免重症,也沒有直接保護力。春節期間,不少人有返鄉或出國計畫,特別是要出國的人,飛機上往往有許多病毒,且在密閉空間一起用餐也讓感染機會大幅提升。不少人出國旅遊,一下飛機就發病了,十分掃興。新的疫苗施打後至少要7~14天才能發揮效果,一定要把握時間先打疫苗做好防護。 目前市面上有兩種疫苗可選擇,吳至行醫師表示,現在疫苗的副作用都已相當低,以mRNA來說,全球有超過22億的使用量,穩定性夠、保護力也較高,加上年齡六個月以上就能施打,他建議民眾只要方便取得的疫苗就可以先打,不用特別挑。 吳至行醫師呼籲,雖然免疫力差的族群是重點溝通施打對象,但病毒的散播不分年齡,更不是不出門就不會感染。以新冠肺炎來說,國際專家已在研究仿照流感的模式,未來朝向每年至少施打一次來防護,隨著醫學進步,在防堵疾病與醫療資源配置的考量下,超前部署施打疫苗的方式,相信也會成為疾病預防的新常態。 (圖/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至行醫師)

長輩身上總有老人味?「男」言之隱攝護腺問題,拖久恐永久影響膀胱功能

長輩身上總有老人味?「男」言之隱攝護腺問題,拖久恐永久影響膀胱功能

攝護腺(前列腺)肥大儘管不是危險的疾病,但對生活其實帶來相當大的困擾,泌尿科醫師門診就常聽到患者愁眉苦臉地說,上廁所都尿不乾淨、半夜要起來好幾次,褲子上還有漏尿味道被另一半念……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陳怡光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與老化、遺傳、飲食習慣、男性荷爾蒙等因素都有關,但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老化,通常50歲以上男性族群會有三~四成因攝護腺肥大而有排尿問題,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增加,60歲以上會有五~六成,90歲以上幾乎佔了九成。 細胞組織增生導致壓迫尿道 攝護腺肥大是因為細胞增生產生壓迫尿道的情形,陳怡光醫師指出,主要表現症狀有兩大類,第一類阻塞的症狀會有像是小便變細、中斷、分岔、殘留尿等,第二種是刺激型症狀像是頻尿、憋不住尿、漏尿、夜尿等,除了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如果長期不治療,有些藥物甚至會影響括約肌無法放鬆導致無法排尿,嚴重時恐怕還需要導尿。 陳怡光醫師強調,膀胱是一個彈性佳的器官,因此可儲存尿液、幫助完整排出:但當攝護腺肥大嚴重時,由於需要更用力的排尿,長期會導致膀胱壓力升高、收縮力降低,長期不當用力甚至會讓膀胱纖維化、產生憩室或突出物,不只如此,膀胱長期處於高壓也會影響到腎臟造成損害。 由於排尿問題成因很多,因此臨床上要先判斷是否為攝護腺肥大造成,一般會透過驗尿、驗血(攝護腺腺特異抗原PSA)、肛門指診、經直腸超音波等檢查,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來進行治療計畫。 一般來說,初期會先透過藥物改善小便困擾,會使用的藥物有像是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主要作用是放鬆攝護腺平滑肌,可改善一定程度的排尿問題;另外也有5α還原酶抑制劑,透過抑制男性荷爾蒙的活性來減少攝護腺的增生,不過要長期服用才會比較有效果,但5α還原酶抑制劑因為會影響到性功能,因此有些病患接受度較低。 微創手術進步,傷口小也減少併發症發生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病患長期仍舊還是會發生尿滯留、慢性泌尿道感染,甚至損及腎功能,這時就會建議進行手術。陳怡光醫師說明,早期採用刮除術電刀的方式,除了傷口較大,有些患者術後會有尿失禁、血尿等併發症;現在隨著術式的進步,有像是雷射,水蒸氣消融術、攝護腺拉開術等微創手術,以攝護腺拉開術來說,在美國已行之多年,由於手術時間平均僅需10~20分鐘,加上傷口小、併發症少,甚至也不用放置導尿管,更能縮短恢復時間。 陳怡光醫師分享,攝護腺肥大若嚴重到損及膀胱是不可逆的,因此一旦有排尿問題,一定要提早就醫做治療。也建議攝護腺肥大患者平時要減少高脂、高油、高鹽,透過調整自己生活作息像是睡前減少喝水,外出時有機會先去上廁所,調整好身心狀態,老年生活同樣也可以平常心度過。 陳怡光醫師提醒,如有出現疑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請積極與醫師洽談諮詢,以免長期下來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損傷,影響腎臟健康。

小兒多重病毒感染增,流感+新冠高燒不退,醫:舊疫苗已失效,應盡快接種XBB疫苗補新抗體

小兒多重病毒感染增,流感+新冠高燒不退,醫:舊疫苗已失效,應盡快接種XBB疫苗補新抗體

疾管署日前公布新冠肺炎併發症個案創下5個月以來新高,同時預測過年前恐怕又會達一個高峰。醫師提醒,除了高危險群以外,小兒多重感染的情形也要注意;之前的疫苗已經無法對抗在現行病毒變異株,呼籲民眾應盡快施打XBB疫苗,即便自己不是高危險群,家中有長輩或孩童者仍建議打好疫苗來保護家人。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專員邱南昌醫師表示,以一月中來看,新冠肺炎的確認者有明顯增加趨勢,施打疫苗的詢問度也有提升,但一般人仍有錯誤的迷思,比方之前已經感染過或者是打過疫苗,應該可以不用再打?邱南昌醫師強調,隨著病毒變異,施打疫苗後3~6個月保護力就會逐漸下降,加上近期民眾聚會聚餐越多,如果離上次施打疫苗超過半年都建議要補打。目前的流行變異株像是XBB、JN.1、 EG.5等,由於都是Omicron的變異株,現階段施打XBB疫苗是足以防護的。 XBB疫苗施打後發生副作用比例已相當低 邱南昌醫師也說明,雖然小兒科較少重症個案,但有不少是多重感染導致病情變得更嚴重。近期門診就有一名九歲男童,原來感染流感已接受治療,但後來仍一直高燒不退持續一週,家長趕緊帶來門診,結果發現又感染新冠肺炎。邱南昌醫師強調,若感染多種病毒會讓病情更嚴重,前陣子大家都比較注意流感疫苗施打而忽略新冠肺炎的防護,要透過施打新冠肺炎的疫苗才能夠杜絕多重病毒帶來更大的影響。 目前市面上有兩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施打,mRNA疫苗是六個月以上都可施打,蛋白疫苗則是12歲以上才可施打。邱南昌醫師說明,兩種疫苗有相同的保護作用,且從數據來看,現在施打mRNA疫苗後出現之前民眾擔憂之嚴重副作用,或局部注射部位疼痛的比例都已相當低。特別提醒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免疫力低下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可輕忽,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肺疾病者,一旦感疫,變嚴重機率大幅增加,一定要施打疫苗來做好防護。 有身體不適先快篩再就醫幫助診斷與治療 邱南昌醫師也強調,隨著年節即將來臨出國的人也越來越多,由於施打疫苗需要二週來產生較高抗體,建議有規劃出國者要提早做好防疫計畫。此外,民眾也不能對新冠肺炎放鬆警戒,按照目前情勢來看恐怕春節染疫個案仍會增加,民眾若有身體不適可先自行快篩再就醫,幫助醫師對病情做最好的診斷與治療。 (圖/馬偕兒童醫院 邱南昌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