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癌症治療朝向個人化與精準化發展,童綜合醫院於2024年底正式引進全球知名放射治療品牌Varian所推出的「銳視刀(Halcyon Guidance)」系統,並搭載先進的Hypersight導航技術,成為中部地區率先採用該設備的醫療機構,進一步強化對癌症患者的治療效益與安全保障。
隨著癌症治療朝向個人化與精準化發展,童綜合醫院於2024年底正式引進全球知名放射治療品牌Varian所推出的「銳視刀(Halcyon Guidance)」系統,並搭載先進的Hypersight導航技術,成為中部地區率先採用該設備的醫療機構,進一步強化對癌症患者的治療效益與安全保障。
所謂自律神經,就是沒有辦法由自己意念來控制的神經,包括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兩種,這兩種神經同時作用在以下器官,包括:眼睛肌肉、唾液腺、心、肺、胃、大小腸、肝、腎臟、膀胱,以及其他血管及平滑肌等等,讓身體不用思考就可以維護生理機能。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中醫師表示在門診很多壓力大的病人都說自己是自律神經失調,為何在現代人被診斷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這麼多呢? 包括了長期的情緒失調,工作勞累等壓力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甚至情緒急劇變化、熬夜均有關連。同樣是自律神經失調症,會因為不同的人而有不同之表現,有些人覺得頭痛,有些人覺得心悸、胸悶,有些人表現出嘔心、腹痛、腹瀉、便秘等腸胃症狀,……,有些人則以全身倦怠、頭昏眼花、易流乾澀眼淚為表現,種種症狀,不一而足。其和各人之體質、承受壓力之能力、生活習慣、人生觀、嗜好有關。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除此之外,壓力之特性、大小、種類亦是造成自主神經失調重大的原因之一,情緒絕對會影響人體的調控機能,人體有調節與穩定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系統的功能,當五臟陰陽失衡就會讓這個機轉產生問題,若要將自律神經的概念套用在中醫臟器學說,則會與中醫臟象的「肝」比較相近,肝為將軍之官,負責將君主之官的「心」所下號令傳到其他器官,而肝又主疏泄,具有調節情志作用,下視丘是肝這個臟腑在控管的。西醫學認為下視丘主管人的情緒也會間接調節了自律神經系統但嚴格說起來,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系列的症狀,也就是症候群,自律神經失調在中醫來看必定是五臟陰陽失衡的,周大翔中醫則根據病人所表現之症狀辨症論治。 自主神經的興奮即類似中醫所稱「陰虛陽亢」症狀,包含了燥、熱、動等特性的臨床表現。壓力使人情緒失控,久了肝鬱化火,還有慢性疾病的折磨,精神情緒的失調,使五臟陰陽失衡,再來就是人與人之間長久矛盾未解開,長期抑鬱發怒,形成強迫症等等。若自律神經系統功能低下,則會產生類似「氣虛」,進一步低下至寒象出現,則稱「陽虛」。而如果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其傳遞物質或作用物質產生失調,所表現的症狀即類似「濕」或「痰」證。自主神經紊亂所造成不同之症狀,根據以上中醫辨症論治,會收到不錯之療效。中醫治療除藥物施予外,治病必求其本,也要瞭解心理問題癥結所在,給予正確的疏導建議,想開了,心結打開了,其實肝氣也疏通了。 周大翔分享如果民眾自覺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傾向,建議不妨諮詢中醫師的建議,調理身體讓體內氣血、體液重新分布,對於調整自律神經失調,也有相當效果。而適當抒發壓力絕對是有必要的,運動這是既簡單、又方便的減壓方法,能提高體內的血清素,讓心情變好。當生理及心理出現壓力的微訊息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運動,快走、打球、游泳、跳舞、騎單車、溜冰都行,目的就是要放鬆緊張的心情,為壓力找到一個出口。而旅遊來趟大自然之旅,近身貼近花草樹木、大海及高山,壓力才會整個釋放。然後面對壓力,先鬆心,才能鬆身,說出困難有助減壓,接著做好時間管理很多壓力是來自時間不夠用的壓迫感,因為常常有一堆工作都擠在同個時段內要完成,想要妥善解決就得做好時間管理,按照輕重緩急分配工作順序,壓力就會減小。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2%,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且初、中期幾乎無明顯症狀,造就了低認知率。為深化腎臟保健教育、向下紮根健康觀念,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簡稱腎基會)攜手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簡稱臺灣AZ)自2023年起,透過遊戲化學習平台PaGamO,以數位教育的方式導入腎臟保健任務與全台電競挑戰。今年邁入第二屆,持續以「寓教於樂」方式,將腎臟病防治知識深植學童生活日常。
你以為血糖穩定就代表萬無一失嗎?芯悅診所代謝科楊幼琳醫師提醒,糖尿病控制絕不只看血糖!許多病人以為數字漂亮就安心,沒想到腎病變卻早已悄悄上門,等發現時可能已來不及。 診所曾接診一位年僅34歲的上班族,僅因「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求診,竟確診第二型糖尿病,且已出現腎臟病變,糖化血色素高達11(正常值為小於6.5),需立即展開治療。 警覺!血糖正常不代表腎臟健康 楊幼琳醫師指出,早期腎病變通常無明顯症狀,許多病人等到水腫、泡泡尿、疲倦等警訊出現時,腎功能可能已嚴重受損。更可怕的是,誤信偏方、過度攝取加工食品或濫用消炎藥,也可能進一步加速腎臟損傷。 糖尿病友必做三件事,保護腎臟不遲疑: 每3~6個月抽血、驗尿檢查: 包含肌酸酐(<1.3)、腎絲球過濾率 eGFR(65歲以上應 >60)、尿中蛋白UACR(<30) 每年加做眼底檢查,提前掌握微血管病變警訊。 主動與醫師討論腎功能檢查與藥物選擇。 腎病變不再無解!及早治療可望延後26.6年進入洗腎 針對廣大糖尿病友最擔憂的腎病變風險,楊幼琳醫師提到,近年來,糖尿病治療領域出現重大突破,一種新型藥物SGLT2抑制劑(俗稱「排糖藥」)已然成為護腎的新利器。這類藥物不僅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更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為糖尿病友的腎臟健康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若能在腎功能指標腎絲球過濾率(eGFR)達85時,及早介入使用特定SGLT2抑制劑,甚至能將患者進入洗腎期的時間大幅延後長達26.6年1。這意味著,糖尿病友將有機會顯著延長其健康餘命,持續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因此楊幼琳醫師建議,即使患者原先血糖控制狀況良好,但若出現蛋白尿、腎功能指數下降,或同時合併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等情況,應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適合將SGLT2抑制劑納入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更全面的疾病管理效果。 出現這5大症狀?小心慢性腎臟病已悄然上身 糖尿病腎病變被稱為「沉默殺手」,以下5大徵兆務必提高警覺 泡:泡泡尿明顯、不易消 水:腳踝水腫、臉部浮腫 高:血壓持續偏高 貧:臉色蒼白、容易頭暈 倦:易疲倦、體力明顯下降 不洗腎的關鍵:提早發現+正確治療 台灣每4位糖友,就有1位面臨腎臟問題2。楊幼琳醫師強調:「糖尿病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不論是用藥反應或者生理狀態的自我觀察,都一定要主動回報醫師,才能與糖尿病照護團隊共同落實最佳的護腎健康管理計畫。」 除了穩定血糖,更要納入腎臟與心血管風險評估,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使用具保護作用的新型藥物。 想遠離洗腎危機?請記得: 每3~6個月抽血、驗尿追蹤 按時服藥,遵照醫囑 戒菸、戒檳、減少飲酒 吃清淡、降低飽和脂肪、增加原型食物的攝取 體重控制,每週運動達150分鐘
不少人都有長痘痘的問題,其中最困擾的是,好像改善又再度復發,擦藥、吃藥都做了仍無法改善,令人不勝其煩。美上美皮膚科診所副院長莊盈彥醫師解釋,當肌膚不斷在發炎,長痘痘就像連鎖效應,只要一個地方長了,周圍也就開始長,而最大的元兇其實是皮脂腺問題。
一名45歲的媽媽,因手部關節疼痛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治療後症狀獲得控制、生活回歸日常,卻在2-3年後漸漸出現喘與疲累,經肺功能檢查發現已有初期肺纖維化,所幸及時使用抗纖維化藥物治療,病況得以穩定控制。
隨著視力問題日益年輕化,高齡族群對眼科醫療的需求也持續攀升,遍布全台且擁有逾20年專業經驗的澄清眼科,正式進軍台南,在東區東寧路與長榮路交會的黃金地段設立新據點。 由院長 林昕穎醫師領軍,延續澄清眼科醫療體系「全齡、全方位、一站式」理念,導入德國高階眼睛雷射儀器,及各式高端檢查及高階乾眼治療設備,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專業設備跟醫療團隊,期望用專業、暖心的服務,服務各年齡層的民眾,成為全家人的眼科醫師! 學區優勢+分齡服務 打造家庭眼科新概念 澄清眼科自1997年創立以來,在中南部累積了大批忠實病友。台南新診所的選址,位於國小、國中、大學林立的東區,不僅交通便利,更貼近社區與校園需求。林昕穎院長表示,很多家長帶小朋友來檢查視力,也會自己順便檢查眼睛、矯正老花,或者帶父母來看診,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全齡、一站式」概念。讓民眾不用東奔西跑,真正實現全齡照護。 新診所的空間規劃也極具巧思,延續澄清眼科既有的溫馨風格,一樓為診間,二樓則是屈光檢查中心與驗光部,診後若需進一步做相關檢查或驗光及眼鏡配戴可立即銜接;三樓開刀房則比照醫學中心設計,引進高階醫療手術設備,有效提升診療效率。 從青壯年到銀髮族 多元眼科療程滿足客製化視力需求 近視雷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需求,台南也同樣如此,林昕穎院長說明,診所引進最新SMILE Pro 2.0雷射,是新一代微創近視雷射,切口小、恢復快,很適合上班族與大學生於週末手術、週一便能夠正常上班、上課。另外針對40歲以上面臨老花困擾者,診所也提供 LBV(Laser Blended Vision)老花雷射,透過個別調整雙眼視力配置與融合區域,改善景深範圍,協助保留遠近視力,減少對眼鏡的依賴。 值得一提的是,澄清眼科特別重視術前諮詢,會由屈光諮詢師詳細進行個別需求溝通與眼部檢查,確保每位患者了解療程、風險與治療效果,不只強調手術精度,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細緻態度累積了許多病患的信任。 除此之外,針對現代人常見的乾眼症,林昕穎院長說明,其實乾眼症不只是缺水,也有不少是缺油型;現代人長時間3C用眼,容易造成瞼板腺功能退化,單純點藥水、熱敷比較難長期改善。台南澄清眼科特別引進脈衝光技術,針對乾眼症問題可深入疏通瞼板腺,恢復油脂分泌,改善淚液穩定度,如果點眼藥水改善程度有限的族群,就可考慮採用脈衝光治療,不僅能明顯降低眼睛不適度,也能作為定期保養方法。 定期眼部健檢+高風險族群管理 在地最信賴的眼科守門人 林昕穎院長也提到,不少人早期都做過雷射近視手術,但高度近視者即便已雷射矯正,眼底病變風險仍高,還是需定期追蹤視網膜與黃斑部狀況,加上最早做雷射的族群可能都已50歲左右,接下來要面臨的可能是因玻璃體退化出現飛蚊症、白內障前期等問題,及早辨識、治療也才能避免病變、維持眼睛良好健康。 林昕穎院長強調,隨著台南澄清眼科診所服務的對象越來越廣,院內也有提供完整的眼部健檢項目,希望民眾將診所當作能定期檢查、諮詢、保養眼睛的地方,而不是僅診療或手術,期待澄清眼科在台南這一步的新開啟,能真正讓眼睛醫療照顧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 圖/台南澄清眼科 林昕穎院長 台南澄清眼科地址: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二段300號 預約電話:(06)208-8318 線上掛號:https://www.cceye.com.tw/order
2024攝護腺癌新增9,858人,為男性第三大癌症,更是發生率增加比例最高的癌症。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理事長暨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表示,女性子宮頸癌自1995年起就已開始篩檢,在多年政府宣導下發生率降低了7成,而攝護腺癌在2024年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2025年死亡率更已超過子宮頸癌。歐宴泉院長呼籲,男性健康更應該多被關注;童綜合醫院透過「三分鐘護一家」全台聯合倡議,期望政府能將攝護腺癌納入民眾的第六癌篩檢。
根據近年來資料統計,台灣攝護腺癌的患者仍以高齡男性為主,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1995~2022年間,患者診斷時的中位數年齡從75歲下降至72歲,而攝護腺癌的死亡年齡則從76歲增加至82歲,近年死亡年齡的上升意味著患者存活期延長,關鍵是在於有效治療(如荷爾蒙治療、放射治療、根治手術、標靶藥物)及較優的照護。 攝護腺癌發展慢,排尿障礙即警訊不應忽略 歐宴泉院長指出,攝護腺癌中晚期病患使用較新藥物、較早介入治療,使這幾年攝護腺癌不再那麼快速致命;但觀察小於60歲年齡層的變化,年輕男性(30~59歲)攝護腺癌所占比率變化趨勢,從1995年到2022年有稍微上升,歐宴泉院長認為,這與健康意識提升、篩檢普及有關,而攝護腺癌早期發現、個別化精準治療是提升預後的重要關鍵,攝護腺癌絕不是老人專利。 「攝護腺癌發展很慢,40~50歲大多不會發病,通常到了60、70歲,病患因為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去檢查才意外發現。」歐宴泉院長說明,這也突顯早期檢查的重要性,有時候病患不會第一時間意識到要去泌尿科檢查,也影響到診斷與治療時間。 有癌症家族史40歲應每年做PSA篩檢 預防攝護腺癌,歐宴泉院長建議男性50歲就應該要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如果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者更要提早至40歲,且最好每半年一次;「PSA沒有絕對的正常值,只有參考值(<2.5~4),必須要看年齡,還有攝護腺的大小及每年上升的數值,且要搭配影像檢查輔助判斷。」因此定期檢查相當重要。 歐宴泉院長強調,早期攝護腺癌能以手術根治,10~15年無復發根治率達90%以上,如果診斷為第四期,5年存活率則為50%;而近年攝護腺癌的治療不再僅限於開刀或單一藥物,治療策略已朝向多機轉合併,依照病人年齡、癌症期別、PSA值與病理報告來進行個人化醫療。 以新型荷爾蒙藥物治療方式來說,歐宴泉院長說明,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androgen-receptor pathway inhibitor ,ARPI),是新一代荷爾蒙藥物,在「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使用傳統荷爾蒙治療加上新型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比單用傳統荷爾蒙治療,追蹤長達6年的結果,死亡機率的風險能降低30~40%,因此更應積極介入治療;新型治療法包括傳統荷爾蒙治療加上新型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並於治療前期搭配短暫歐洲紫杉醇治療,臨床發現可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 多機轉藥物合併治療讓死亡率降3成多 歐宴泉院長強調,高風險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平均存活率3年左右,而最新以多機轉藥物合併治療的病患中,平均存活率可望進展至5年以上,死亡機率的風險降低32%。 臨床就有一位82歲務農為主的林伯伯,因骨頭疼痛及小便困難就診,被診斷出攝護腺癌已侵犯到儲精囊,並轉移到骨盆及後腹腔淋巴腺及多處骨頭,格里森分數是5+5等於10,PSA的指數高達1950;後來經過新型多機轉療法,3個月時間PSA不但降至2.1,且疼痛感更是降低許多,不僅能夠重回農田工作,也找回人生新希望。 歐宴泉院長強調,積極的治療策略可使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指數快速降低、提高存活率,病患身體不適也能儘早緩解,對病情控制、生活品質都有明顯改善,即便復發也能進行較有效的治療。歐宴泉院長呼籲,攝護腺癌除了提早篩檢,一旦發現後,接受適合的多機轉合併療法都有機會大幅提升存活率,不僅能控制癌症,即便晚期也能活得更有品質。
近年來,全球積極推動減碳,醫療體系也開始被關注。新聞中不時出現「某種麻醉氣體會造成暖化」的標題,讓人擔心開刀是否也會加重環境負擔。這其中,被點名最多的就是一種吸入性麻醉藥—地氟醚(desflurane)。 麻醉氣體會加劇暖化?事實上微乎其微 地氟醚因為具有較高的全球暖化潛勢(GWP)數值,曾被形容為「使用1小時等於開車數百公里」,這類說法確實引發環保關注,不過,英國氣象局前首席科學家 Julia Slingo女爵以及哥倫比亞大學能源政策專家 Robert Kleinberg 教授早在多年前就指出,GWP是1980年代為了國際環保談判便利而使用的指標,並不適合用來評估醫療這類短效、微量的應用情境。 事實上,從2016年聯合國馬拉喀什氣候峰會(COP22)以來,全球已經沒有國家或國際政策再單以GWP作為減碳依據。整體來看,全球醫療系統的碳排放約佔全球總量的4.4~4.6%,這些排放主要並非來自麻醉藥物,而是集中於醫院建築使用的電力與空調(約佔17%)、藥品製造與供應鏈(高達71%)、病人與醫護人員的交通移動,以及廢棄物處理等日常運作。而地氟醚雖因高GWP數值受到討論,實際上使用所產生的碳排僅佔整體0.01%以下,對整體醫療碳排的影響微乎其微。 從空氣到水系,對環保有比較好嗎?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些醫院開始改用俗稱「牛奶針」(propofol) 注射型麻醉藥,然而,改用注射麻醉有比較環保嗎? 與氣體麻醉不同,注射型麻醉如propofol需要用到大量一次性耗材,包括注射器、藥瓶、導管等,這些塑膠與玻璃耗材在製造與銷毀時都會耗能並產生碳排,除此之外,propofol本身為乳劑型藥物,對耗費水資源、土地,對環境有不小影響。 不僅如此,手術剩下的propofol無法被醫院的污水處理設施完全清除,導致藥物殘留進入水系,部分研究已發現多條河川與部分海洋樣本中均有檢出,而propofol對水中生物,尤其是藻類更具有毒性;藻類是水中「小肺」,能吸收二氧化碳並產生氧氣,藻類受損,代表整個水域的生態平衡也受到衝擊,讓溫室效應更嚴重。改用注射藥雖然減少了空氣中的氣體排放,卻把問題轉移到水系中,並非真正「零排放」。 醫療系統永續需要整體改革 因此,從減碳角度看,醫療系統的永續需要的是整體改革,而不是單靠一種藥品的更換;從提升醫院的能源效率、減少耗材浪費、強化廢水處理系統,甚至讓供應鏈更透明,才是更實際、全面性的努力方向。 面對氣候變遷與醫療安全的雙重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藥品的替換,而是一場更全面的轉變。從臨床醫師、政策制定者、供應商到產業供應鏈與一般民眾,每一環都扮演關鍵角色,唯有跨界共同參與,理解彼此的限制與需求,才能推動出真正可行、科學且穩健的減碳策略。 本文章內容僅為醫療永續與政策探討之一般性資訊,臨床應用應由具專業資格之醫師評估個別病患狀況後決定,若有相關醫療問題,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