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可預防! 肺功能檢查助及早發現肺纖維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是關節的問題,它是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會攻擊任何一個器官組織,包括肺臟、心臟等。」輔大醫院風濕免疫科蔡万濠醫師表示,一旦免疫系統異常,身體正常組織便可能成為攻擊目標,導致多種併發症,但不少病友專注關節腫痛,反而忽略其他部位發出的警訊。
蔡万濠醫師指出,3~4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會合併肺部纖維化,使氧氣交換功能受損,引發呼吸困難、疲勞等症狀。由於肺纖維化不可逆,肺部惡化即無法恢復,嚴重甚至進展為呼吸衰竭,需依賴呼吸器維生,更有統計指出,進展性肺纖維化的5年存活率低於許多癌症,因此及早發現、即時介入治療至關重要。
咳、喘、累勿輕忽! 醫:肺功能檢查不可省略
「喘、咳、累」看似日常的小毛病,其實可能是肺纖維化的早期徵兆。蔡万濠醫師提醒,許多病友將長期咳嗽誤以為只是小感冒,或是將日常活動容易喘視為年紀大的正常現象,沒有及時與風濕免疫科醫師反應,等到咳嗽或喘不過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肺部往往已嚴重受損。
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即使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也應該主動與醫師討論安排一次肺功能檢查,若初步評估異常,可再進一步透過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檢視病況進展。蔡万濠醫師建議,日常已伴隨症狀的病友,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肺功能,病情穩定控制,則可每半年至1年評估一次。
把握肺纖維化治療時機 保留更多肺功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併肺纖維化治療相當棘手,為防止肺功能持續惡化,需儘快使用抗纖維化藥物,並配合免疫調節藥物以控制免疫系統發炎反應。目前健保已有給付抗纖維化藥物,但必需提供近1年肺功能惡化的相關證明,換言之,如果病友從未做過肺功能檢查,則需要先自費治療,若沒有及時介入,肺功能可能在此期間快速惡化。
許多病友對「老毛病」習以為常,忽略了新出現的警訊。蔡万濠醫師分享,曾有一名63歲長期穩定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友,因沒有肺功能檢查紀錄,也沒有肺纖維化病識感,誤將喘當感冒而拖延就醫,直到病情惡化再接受檢查時,肺部纖維化面積過大,除了無法及時申請立即使用健保藥物外,由於肺功能已惡化到一定程度,即便自費治療其的預後狀況可能也不甚理想。
高風險族群提高警覺! 症狀長達八週不尋常
蔡万濠醫師呼籲,一旦出現喘、咳、疲倦等異常,應即時回診與主治醫師討論,掌握病情變化,才能及早介入預防肺纖維化等併發症。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病、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族群,同樣屬於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每位病友應至少有一次肺功能檢查紀錄,作為自身肺部健康的基礎評估,及早掌握潛在風險。
此外,55歲以上男性、長期吸菸者、患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或長時間暴露於粉塵、化學氣體等有害物質環境中的人,也是菜瓜布肺的高危險群容易有肺纖維化風險,應特別留意喘、咳、累三大症狀,若症狀持續超過八週以上,應儘快前往胸腔內科診治,並經由醫師完整進行聽診後背下肺葉等專業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