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

低溫增加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兒童流感、腸病毒差異:1情況盡快就醫

低溫增加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兒童流感、腸病毒差異:1情況盡快就醫#呼吸衰竭

低溫加大呼吸道病毒威脅!醫揭孩童3大病毒感染差異 近日台灣氣溫驟降,又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尤其兒童屬於高風險族群容易在感染後引發合併症或重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部主任朱世明醫師在《健康好厝邊》指出,通常中秋節後逐漸進入病毒傳染高峰期,孩童感染流感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風險更高。提醒家長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後務必洗手、刷牙,更重要的是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 臨床診斷上,流感不易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疾病區分,朱世民醫師表示,無論是感冒、腸病毒或流感,孩子都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三者主要差異在於,感冒多以流鼻水、咳嗽、發燒、腹瀉為主;流感則大部份會有高燒、明顯疲倦與活力下降、畏寒、肌肉痠痛等;腸病毒則容易會有口腔黏膜潰瘍、吞嚥困難、手足口病、發燒合併皮疹等。 孩子染流感恐呼吸衰竭?家長帶病毒回家恐是元兇? 「大部份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需要靠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因此,避免感染才是最重要的保護措施!」 朱世民醫師指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分為A、B、C等病毒型,孩子感染流感後通常症狀更嚴重,易有肌肉痠痛、無力等現象,且流感病毒有可能侵入孩子腦部、肺部引發呼吸衰竭,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施打流感疫苗。目前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皆建議6個月以上兒童,都應該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10月起已開放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包括學齡前幼兒以及6個月內的嬰兒之父母也列在第一階段接種範圍。朱世民醫師提醒,家長有可能從工作、社交等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傳染給孩子,因此全家人都施打疫苗是最好的保護方式。一旦孩子出現持續高燒、虛弱無力且症狀未在數天內緩解,應立即就醫以免演變成重症,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兒童腸病毒不只流行夏季!考量重症風險疫苗不可少 腸病毒雖然多盛行於夏季,但在亞熱帶的台灣,全年都可能有兒童感染個案,尤其9月開學季後常見一波感染高峰,孩子也可能出現反覆感染現象。朱世民醫師解釋,腸病毒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受汙染的水或食物)或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且腸病毒至少有70-80種病毒型,其中尤其以「腸病毒71型」重症風險最高,可能影響孩子的心臟、肺部、腦部,嚴重者可能直接造成孩童重症死亡。 朱世民醫師表示,大部份孩子感染腸病毒後可以順利痊癒,惟考量重症及死亡風險,仍建議家長帶孩子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目前2個月以上幼童經醫師評估後即可施打。由於國內5歲以下幼童多在托兒所、育幼園等公共場域活動,有一定的群體感染機率,如能鼓勵腸病毒疫苗施打提高覆蓋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國內幼兒感染威脅。 朱世民醫師提醒,要預防冬季呼吸道病毒感染,務必讓孩子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及出入公共場所後的清潔消毒。環境中的高風險「熱點」如門把、玩具也建議定期消毒。最重要的是,出現病毒感染症狀或感冒一周仍未痊癒等現象,應盡快帶孩子至大醫院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增加重症風險及抗生素使用機率。

肺阻塞病患染疫轉重症,痊癒卻只能靠呼吸器生活 胸腔醫提醒:感染病毒導致肺部發炎受傷,肺功能可能會嚴重受損

肺阻塞病患染疫轉重症,痊癒卻只能靠呼吸器生活 胸腔醫提醒:感染病毒導致肺部發炎受傷,肺功能可能會嚴重受損#呼吸衰竭

秋冬是呼吸道傳染疾病的高峰期,隨著天氣逐漸變涼,對老年及慢性病患者威脅更大。呼吸胸腔科醫師提醒,若年紀大或本來就有肺阻塞或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一旦染疫症狀一定會加重,一定要記得接種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預防重症風險 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部長魏裕峰醫師表示,有一位70歲伯伯是長年抽菸的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原來肺功能雖然不好,但透過藥物控制都算穩定,生活也能自理,結果染疫後轉重症,呼吸衰竭插管進加護病房治療,雖然痊癒出院但肺功能因為感染嚴重惡化,變成必須要靠居家呼吸器生活,幾乎無法外出活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魏裕峰醫師呼籲,新冠肺炎的重症病患不比流感少,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中,約有8成都沒有打疫苗,他提醒年紀大於65歲或有三高或呼吸道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不要跟重症對賭,有疫苗就趕快打,千萬不要輕忽新冠病毒的威脅。 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染疫會比一般人更嚴重 魏裕峰醫師說明,新冠病毒感染目前雖然以輕症居多,但對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來說,仍有相當高的風險會引發併發症導致重症甚至死亡。他也強調,一旦得到肺炎,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可能會留下後遺症,特別是病程拖很久的,肺部纖維化的風險就升高,就像是有個疤痕在肺部,讓肺功能變差;對本來就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來說,一旦感疫呼吸道症狀會比一般人更嚴重,咳嗽、喘的症狀會更容易惡化。 魏裕峰醫師提到,臨床數據已知新冠疫苗能夠降低發生重症的機率,國內施打新冠疫苗經驗已經有將近4年,國外更是超過5年以上,從成分與技術面、安全性一直在進步,且新冠病毒與免疫力交互作用明顯,打疫苗就像是讓免疫力練兵,未來遇到病毒感染才能快速反應迎敵,減低症狀及降低發生重症的機率。 施打疫苗讓免疫力練兵是最佳防護方法 隨著秋冬季節即將來臨,又到了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魏裕峰醫師特別提醒年紀大及慢性病患,透過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提早做好健康管理是最佳防護之道。慢性病控制也很重要,像肺部不好的患者建議戒菸及規則用藥,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也要穩定控制血壓及血糖。 肺部感染造成的損傷可能是不可逆的,只要不是有急性症狀或正在感冒發燒的狀態都可以施打疫苗。雖然無法完全避免感染,但至少能降低症狀及重症對肺部的傷害。面對未來新冠肺炎可能成為常態流行的疾病,加上秋冬又有流感、RSV等多重疾病的攻擊,施打疫苗等於先買保險,趁10月開打時就盡早做好防護,才能降低高峰期的交互感染風險。

染疫人數創高峰,台大醫:快打XBB疫苗不要等!

染疫人數創高峰,台大醫:快打XBB疫苗不要等!#呼吸衰竭

一月以來國內新冠肺炎不僅確診個案持續增加,根據疾管署資料,新冠肺炎併發重症甚至死亡個案也創下新高,醫師提醒,新冠肺炎病毒仍舊相當強,接下來的春節更可能帶來一波感染高峰,疾管署呼籲民眾盡快施打最新XBB疫苗,家人朋友聚會也才能更安心。 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確診者不論是成人或是孩童都有增加,醫院也都能看到重症患者,民眾千萬不要以為疫情已經趨緩。 近期疫苗打氣雖然有提升,但有些人還是會想說之前曾打過疫苗,或者是染疫過應該比較不用擔心。黃立民醫師呼籲,病毒平均六個月就變化一次,每一次感染風險都是一樣的,特別是自然感染後產生的抗體並不好,而之前打的疫苗隨著變異株不同也已失效,因此只要距離上次打疫苗超過六個月就應盡快補打。 年長者重症風險高,而慢性疾病患者染疫會讓本來的慢性病更難控制 黃立民醫師說明,目前醫院內確診後併發肺炎、呼吸衰竭等住加護病房的成人重症者不少,尤其年長者重症比例更高。另一方面,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性就是把免疫系統攪亂,糖尿病、關節炎、肝、腎等慢性疾病患者若染疫,都會讓原來的慢性疾病控制更差。 「每感染一次新冠肺炎病毒就是破壞身體一次,所以會有腦霧甚至是焦慮、憂鬱等情緒狀況,兒童也可能產生肺炎、腦炎等,透過施打疫苗避免感染才是最好的防護。」目前病毒變異株有像是XBB、JN.1、EG.5等,現階段透過XBB疫苗接種都可以達到足夠的保護效果。 黃立民醫師強調,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身強體壯即便感染也是輕症,新冠肺炎的病毒相當強,不論誰得到都有重症風險,隨著疫苗的更新與六個月抗體的下降,持續施打疫苗是最效的防護,歐美也都建議全民施打。 抗體有效半年,建議全民持續施打做好防護 目前市面上有兩種新冠肺炎疫苗可選擇,mRNA疫苗提供6個月以上小孩接種,而蛋白疫苗是提供12歲以上施打。黃立民醫師表示mRNA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累積的數據較多,對於重症防護較具參考性,保護力略高;而安全性上兩者相同,如果之前施打mRNA疫苗沒有非常嚴重的副作用,可以持續施打,不用特別挑選或是等疫苗,儘早施打、獲得免疫力。 黃立民醫師呼籲,隨著病毒不斷變異,高危險群在接種疫苗六個月後因應病毒變異仍要補充施打,至於孩童的部分,目前小兒科仍有新冠肺炎併發腦炎的案例,研究也發現孩童染疫後,得糖尿病的機率將提高,因此民眾千萬不能鬆懈,避免感染還是最重要的目標。黃立民醫師也提醒,這段時間病毒感染的情形仍會相當頻繁,除了施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習慣建議也要持續維持。 (圖/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 黃立民醫師)

呼吸照護不中斷,輔醫攜手新泰醫院守護大新莊

呼吸照護不中斷,輔醫攜手新泰醫院守護大新莊#呼吸衰竭

82歲陳老先生平時身體硬朗,在模型工廠製作各種大型機械模組,但在陳爺爺感染新冠肺炎後,因為嚴重肺炎導致呼吸衰竭插管使用呼吸器,於是在輔大醫院開啟一段對抗疾病的艱辛旅程,經歷漫長的治療,輔醫優質的照護團隊,由內科加護病房、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偉倫帶領護理師、呼吸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藥師、關懷師的跨領域團隊,每日規劃擬定呼吸訓練及復健運動,幫助陳爺爺脫離呼吸器。但陳爺爺仍因心肺衰竭合併腎功能退化暫時無法脫離呼吸器,在病情穩定後,輔醫配合健保局「呼吸器依賴患者整合性照護試辦計畫」,安排陳爺爺轉至外院慢性呼吸照護醫院。 在準備事情皆完成後,陳先生的女兒向醫護人員表示,「爸爸說很久沒回家,很想回家,即便只有10分鐘也好,能不能趁這段時間回家看看」,劉偉倫主任及醫事組長曾淇瑋始規劃陳爺爺圓夢計畫,在轉往慢性呼吸照護病房的途中,在醫護人員的陪伴下,回家稍作停留。許久未回家的陳爺爺回到家後表情難掩激動,太太及女兒們圍繞在旁邊鼓勵陳爺爺:「爸爸,你要有信心、要加油,早點好起來,我們都在家裡等你回來!」,最後在女兒及醫護人員的陪同下,順利抵達慢性呼吸照護醫院。 圓夢後輔醫持續追蹤陳爺爺狀況,陳爺爺轉到與輔醫合作的新泰醫院慢性呼吸照護病房,雖然還沒完全脫離呼吸器,但陳爺爺開始做發聲練習及床邊復健運動,家人們時常去探望鼓勵陳爺爺,希望陳爺爺能早日脫離呼吸器回歸原來的生活。短暫回家30分鐘對陳爺爺及家人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女兒感激的說:「謝謝你們實現爸爸的願望,再多的言語都無法描述我們心中的感動,很感謝上天讓我們遇到這麼溫暖的團隊!」 曾淇瑋組長表示,像陳爺爺這樣氣切後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人,民眾常有迷思認為是拖時間折磨病人,病人整天躺在床上什麼事都做不了,只能鬱鬱寡歡的等待生命倒數,家屬也陷入自責的情緒,覺得愧對親愛的家人。照顧使用呼吸器病人,呼吸治療師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陳爺爺這樣的病人,在呼吸治療師跨團隊與物理治療師合作執行復健運動,包含肺復原上下肢運動、床邊及下床站立運動等等;與語言治療師與營養師等職類合作,進行發聲練習及吞嚥訓練,即便暫時無法脫離呼吸器,也能保有一定生活品質。良好的照護成果當然不是單一團隊的功勞,輔醫長期推動區域聯防建立綠色通道,新泰醫院亦是輔醫最好的夥伴之一,也因此共同編織了病人的急性與慢性的醫療網絡,守護大新莊居民的每口呼吸,呼吸治療師Can Help! 劉偉倫主任指出,政府推動安寧緩和療護超過10年,安寧緩和療護的意義是為了讓人們在生命最後的旅途中,圓滿的走完這趟旅程,讓彼此不再有遺憾 醫師除治療生理病痛外,更重要的是關懷撫慰拯救心靈,才是完整的身、心、靈全人照護,當聽到家屬有想幫病人完成心願,在能力範圍內,絕對竭盡所能的幫忙。 輔大醫院位處新莊、五股及泰山中心,落實醫療分級,發展急重難癌,推動區域聯防,收治多位外院使用呼吸器病人,藉由完整的垂直式照護及橫向互助合作網,擔任鄰近醫院的最佳後盾,強化醫療互助網,守護新北市民的健康。也期許輔醫能成為一間「有靈魂的醫院」,開院至今幫助多位病人完成心願夢想,以最動人的方式,用力地在人生每個階段努力著,善盡醫療傳愛、全人照護、社會關懷,是輔醫的責任與使命。

老翁中風後肌肉無力,動一下就好喘⋯醫教「1方法」幫助肺部復原

老翁中風後肌肉無力,動一下就好喘⋯醫教「1方法」幫助肺部復原#呼吸衰竭

60多歲陳姓先生,2年前中風後行動變得緩慢,而且只要稍微活動一下就容易呼吸喘。最近2個月,因反覆「急性呼吸衰竭」發作,由家人送醫院急診就醫並入住加護病房。醫院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及藥物治療,期間醫療團隊積極安排心肺功能訓練及日常生活訓練,不僅成功讓陳先生住院3週後返家,而且還能順利執行居家氧氣治療。

臺大醫院完成高難度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11歲女童生命之光

臺大醫院完成高難度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11歲女童生命之光#呼吸衰竭

臺大醫院於2022年10月27日為一位因呼吸衰竭且依賴葉克膜維生長達四個月的11歲女童,成功執行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兩位健康器官捐贈者分別為女童的父母親。術後女童的父親已順利返回職場工作,女童的母親也已恢復正常作息,專心陪伴女童的術後復健。此項創新醫療技術,不僅為台灣的器官移植寫下新的里程碑,也為急待捐贈器官拯救性命的國人,開啟另一種治療的選擇。 器官捐贈分為兩種捐贈來源 器官移植手術的器官捐贈來源可分為以下兩種方式:大愛器官捐贈(deceased donor,如腦死器官捐贈及心死後器官捐贈),與活體器官捐贈(living donor,如親屬間的活體器官捐贈)。在台灣由於器官來源不足,多年來肝臟與腎臟這兩類型的器官移植手術,使用親屬捐贈的活體器官來進行的手術案例,早已多過使用大愛捐贈器官。台灣的肺臟移植長期以來皆使用大愛捐贈器官來執行器官移植,臺大醫院在2005年7月獲得當時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核可准予執行「人體之活體肺葉移植」新醫療技術,這次成功完成台灣罕見高難度的「活體肺葉移植手術」,病童及捐贈家屬都順利回復正常生活。 多科別齊力完成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點燃女童生命之光 團隊合作一直是臺大醫院的職場文化,本次「活體肺葉移植手術」在外科部、麻醉部、小兒部、護理部以及復健部通力合作之下順利完成,本院身為國家級教學醫院,肩負守護台灣病人健康之任務,也將秉持生命無價,健康至上價值持續為器官移植的病患努力,本次移植手術的女童,在臺大醫院的協助下,開啟了她的生命之光,也期待這次罕見的案例能給有同樣需求的病友及家屬帶來一絲希望。

咳血不一定是肺病!醫揭「6大原因」恐至呼吸衰竭

咳血不一定是肺病!醫揭「6大原因」恐至呼吸衰竭#呼吸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70歲老先生因有心臟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藥物,近年來出現咳痰偶有血絲情形,後因咳血情況加劇,至醫院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為支氣管擴張症併肺炎,卻在住院接受治療期間,突發性大咳血致呼吸衰竭,最後接受左上肺葉切除手術治療,術後出院定期回門診追蹤。另一名50歲女士在家休息時,突發性大量咳血、呼吸變喘,家人緊急將她送至急診室,並因呼吸衰竭接受呼吸道插管處置,住進加護病房治療,診斷為支氣管擴張症併肺炎感染。然而經治療後穩定,拔掉呼吸管後轉至普通病房,又再次突發大咳血、呼吸衰竭,且血氧生命徵象無法穩定。經胸腔外科醫師決定緊急開刀,以支氣管鏡清除氣管內血塊,使血氧相對穩定後,再執行右上肺葉切除手術控制出血,術後轉入加護病房並繼續抗生素等藥物治療,至穩定拔管無再出血狀況。6種原因皆可能導致大量咳血、呼吸衰竭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照坤表示,以往講到咳血,若只是偶爾一點點血絲,大部分人都會不以為意,如果大量咳血,常常讓人聯想到肺癌或是肺結核等,以為是末期、或擔心會傳染等;更有部分病患可能會將吐血或是口腔、鼻腔出血誤以為是咳血。咳血原因可分為: 呼吸道肺部疾病,如:支氣管擴張症、肺結核、肺癌等 心臟血管系統 細菌感染,如:麴菌等 凝血功能異常 外傷 藥物陳照坤說明,咳血若會造成明顯的呼吸道阻塞、影響到肺部呼吸氧氣的交換功能、甚至造成生命徵象不穩定,都被稱為「大量咳血」或「有生命威脅的咳血」(massive hemoptysis / life-threatening hemoptysis);如果以量來說,24小時內有150毫升以上或是半杯的咳血量,或量少但有導致合併症狀,仍皆會帶來生命危險,建議盡速前往醫院急診處置。咳血第一處置,先保護呼吸道、穩定生命徵象當發生大量咳血影響呼吸時,第一時間是要保護並穩定呼吸道,若已知病患是右側出血,可採左側躺姿勢,讓出血側在下方,有需要則進行呼吸道插管處置,穩定生命徵象,後續進行抽血檢驗檢查等,診斷病因並鑑別出血位置,針對病因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陳照坤也提醒,咳血不一定是肺癌或肺結核,良性的病灶也可能帶來致命風險。針對大量咳血的治療,希望可以在病人穩定的狀況下開刀,盡量減少因生命徵象不穩定緊急開刀所帶來的風險。建議民眾如果有咳血的情形切勿輕忽,提早就醫進行診斷治療,避免因病情加重而導致併發症及生命危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