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局部減脂再升級!精準雕塑曲線 邁向體重管理新時代 「減重不等於變瘦!」 專家解析減重技術邁入「微創、精準、個人化」

局部減脂再升級!精準雕塑曲線 邁向體重管理新時代 「減重不等於變瘦!」 專家解析減重技術邁入「微創、精準、個人化」

全球體重管理市場正快速擴張,根據摩根史坦利報告指出減重藥物市場預估 2030 年將達 1,500 億美元,顯示民眾對健康與外觀的關注日益提升。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調查指出,台灣男性中每兩人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女性則為每三人中有一人;專家提醒,肥胖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更是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痛風及大腸癌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根據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高達七項與肥胖密切相關,顯示「體重管理」已成為全民健康的關鍵課題。 體重管理從「減重」邁向「精準減脂」 隨著體重管理市場熱度攀升,「減重」早已不再只是為了健康,而是延伸到外觀曲線與身材管理。根據諾和諾德法人簡報,瘦瘦針的銷售超過 80% 來自BMI正常的自費市場,顯示主流使用者並非肥胖患者,而是追求「身形管理」的廣大族群。 綺色佳診所張高榮院長指出,近年來GLP-1R類藥物興起後,透過抑制食慾與延緩胃排空,讓減重治療快速普及,但停藥後高達九成以上會出現復胖問題。然而,現代人追求的是局部線條修飾,例如手臂、腹部或大腿,而非單純的體重下降。因應近年大眾審美及需求的轉變,未來的減脂趨勢將朝向「微創、精準、有效且安全性高」的方向,也象徵體重管理邁入新時代。 全球減重趨勢: 從減更多體重 聚焦減少更多脂肪 GLP-1R類藥物不僅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也意外掀起體重管理的新潮流。「瘦瘦針」與「懶人瘦瘦筆」等稱號因此廣為人知,吸引越來越多民眾期望能以輕鬆方式達成減重目標。然而,WHO世界衛生組織對超重或肥胖的定義為「對健康有害的異常與過多脂肪累積」,因此比起體重機上的數字,「過多的脂肪」對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視。 「想瘦哪裡就瘦哪裡」成新世代體態目標 隨著減脂新藥CBL-514的臨床開發推進,市場期待其能與GLP-1類藥物形成互補應用:前者負責「局部精準雕塑」,後者著重「全身體重控制」,共同構築「內外兼顧」的體態管理策略。 張高榮院長指出:「不是所有人都胖,但幾乎每個人都有想改變的線條。」CBL-514這類創新療法,正是為那些希望在安全前提下、精準改善身形的人而設計,象徵瘦身正式進入「精準減脂」的新時代。 CBL-514展現體重管理差異化優勢 與GLP-1聯合應用減重效果顯著 康霈生技旗下研發中減脂候選新藥CBL-514的最新動物實驗成果,顯示該藥物正從原先專注的「局部減脂」領域,進一步拓展至「體重管理」適應症。研究中,CBL-514與GLP-1類藥物 Tirzepatide聯合使用後除展現顯著減重效果,且能減少更多脂肪,為肥胖治療開啟全新可能 康霈生技發言人張慧敏表示:根據最新動物實驗數據,CBL-514與Tirzepatide (GLP-1R促效劑,俗稱瘦瘦針)併用四週後,聯合療法比單用 GLP-1 多減少50.3%體重;在GLP-1停藥三週後,聯合治療組比單用GLP-1多減少166.1%體重,顯示CBL-514有潛力除了能加速減重,還能大幅改善瘦瘦針停藥後的復胖問題。CBL-514過去與Semaglutide併用的動物實驗中亦展現類似的減重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CBL-514因能誘導脂肪細胞自然凋亡,進而直接「減少脂肪細胞數量」因此,在聯合療法的應用下,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亦分別比單用GLP-1多減少182.5%與376.4%,顯示CBL-514除了單獨使用即可精準局部減脂以外,更有機會能「助攻瘦瘦針」,達到「更健康」的體重與線條管理。 張慧敏補充說明:CBL-514目前三期臨床試驗已獲美加核准並持續推動中,與多家國際大型藥廠的授權洽談進展也十分順利,整體合作時程與後續開發皆積極推進。未來將擴大臨床布局,期望為全球肥胖與脂肪代謝相關疾病等的患者,帶來創新治療的新選擇。 CBL-514以「細胞凋亡」機轉帶來創新突破 張高榮院長指出,在傳統的局部減脂領域中,雖然抽脂手術能帶來明顯效果,但其風險較高、恢復期也長;相對地,體外冷凍溶脂、雷射溶脂等非侵入性療程雖安全性較高,卻常需多次治療才能見到理想成效。新一代的減脂注射藥物CBL-514在機轉上與以往療法截然不同。該藥並非透過破壞細胞膜造成壞死,而是啟動脂肪細胞的「細胞凋亡(Apoptosis)」機制,讓脂肪細胞自然死亡,最終被身體自然代謝吸收,療效及安全性在臨床數據顯示優於抽脂手術等其他治療方式。 「這個過程就像蝌蚪的尾巴慢慢消失,不需要外力破壞。」張高榮院長以生動比喻說明,CBL-514能在短時間內促使脂肪組織產生變化,過程中不會引起發炎或壞死,因此修復期短、不影響皮膚彈性,也避免了抽脂後常見的凹陷問題。醫界普遍對CBL-514寄予厚望,期盼該藥能早日上市,為局部減脂療程帶來全新突破。 復胖根本問題 :脂肪細胞數量未減 最新研究指出,減重後容易快速復胖,關鍵在於脂肪細胞擁有「記憶」且數量不會減少。GLP-1類藥物能使脂肪細胞體積「縮小」,但無法減少其「數量」。這些依然存在的細胞會持續向大腦發送強烈飢餓信號,導致食慾回升與代謝下降。 一旦停藥,在信號驅動下,這些還「記憶」著原有大小的脂肪細胞,便會迅速重新充盈變大,導致體重快速反彈。因此,若僅縮小脂肪細胞,復胖風險始終存在。 研究表明,若能直接減少脂肪細胞數量,削弱其集體飢餓信號,則有望能大幅改善體重回彈,從根源上解決復胖問題,為長期體重管理提供新方向。CBL-514即是從「根本原因—皮下脂肪」出發,透過精準誘導脂肪細胞凋亡,有望與GLP-1形成互補的「體重管理+局部雕塑」創新組合療法,改善體組成,達到健康減重的附加價值,有望在日益擁擠的減重藥物賽道中,提供國際藥廠與大眾急需的差異化優勢。 圖/康霈生技_凌玉芳執行長 圖/張高榮醫師 圖/康霈生技_徐坴暉董事長

U=U科學共識進入生活場景「無懼愛滋、去除歧視」捷運列車吸睛啟航

U=U科學共識進入生活場景「無懼愛滋、去除歧視」捷運列車吸睛啟航

響應2025年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台灣愛滋病學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與台灣吉立亞醫藥 (Gilead Sciences) 攜手打造「無懼愛滋、去除歧視」台北捷運主題列車,於11月24日至12月23日在台北捷運板南線限定行駛,列車內以國際共識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量即不具傳染力」為核心,結合生活化訊息,讓民眾在日常通勤中接觸正確愛滋知識,打破迷思與污名。 疾管署數據顯示,台灣愛滋防治成效優於全球平均,並朝向國際防治目標「95-95-95」邁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林明誠指出:「2024年台灣愛滋防治成效指標達92-96-95 (即92%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96%已知感染者接受治療、95%接受治療者病毒量成功抑制),優於全球平均87-89-94,顯示近年推動的預防、篩檢、治療、衛教宣導等全方位愛滋防治策略成果見效。」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1至10月愛滋感染者新增通報744人,較去年同期833人減少89人,降幅達11%。這次捷運列車行動,正是呼應疾管署強調的「以尊重、接納的態度,認知預防的重要性、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理念,將防治資訊從醫療院所延伸至公共空間,促進社會對話。 科學已證明愛滋病毒感染及病毒量可以被有效控制,但社會偏見仍是防治的最大障礙。去除歧視,才能讓感染者安心治療,也讓防治策略真正落實。台灣愛滋病學會秘書長林冠吟醫師強調:「U=U 的科學與醫學證據已獲全球認可,感染者只要穩定服藥並維持至少六個月測不到病毒量,就不具傳染力。這不僅降低傳播風險,更讓感染者擁有與一般人相同的壽命與生活品質。」 科學實證U=U遇上台北捷運列車,「無懼愛滋、去除歧視」打造零歧視城市 「無懼愛滋、去除歧視」台北捷運主題列車選定人潮最多的板南線行駛,車廂內醒目的文案「同處一室、拉同個手拉環、近距離交談都不會傳染愛滋病毒(HIV)」,正是為了打破最常見的愛滋迷思,讓科學知識進入每個人的日常視野。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捷運象徵日常生活,將防治資訊從醫院帶到公共空間,是去除歧視的關鍵。許多感染者即使穩定治療、病毒量測不到,仍因社會偏見而不敢公開身份,甚至在職場或親密關係中承受巨大壓力。我們希望讓大眾理解 U=U,不再懼怕、不再用異樣眼光看待感染者,因為只要穩定治療,科學已證明他們不具傳染力。」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強調:「吉立亞醫藥長期推動醫療平權與友善社會,並致力於攜手政府與社群以創新方式溝通疾病衛教,希望大眾能以科學為依據,理解愛滋是一個可以被控制的慢性病,共同打造零歧視的環境。」 台北是一座多元包容的城市,而「無懼愛滋、去除歧視」主題列車象徵愛滋防治已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是城市疾病友善程度與成熟度的展現。作為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周羿希則表示:「未來青年局也會持續支持及推動更多友善、包容的公共行動,讓這座城市更有知識力、更有溫度。」 圖/迎接12月1日世界愛滋日,將國際 HIV 防治共識 U=U(測不到病 毒量=不具傳染力)帶進台北捷運,全台首創「懼愛愛滋去去 歧視」捷運主題列車,以創意設計打破愛滋迷思,讓科學知識進入 每個人的日常視野。(由左至右)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周羿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林明誠、台灣愛滋病學會秘書長林冠吟醫師、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 圖/迎接12月1日世界愛滋日,全台首創「無懼愛滋、去除歧視」台北捷運主題列車於11月24日至12月23日在台北捷運板南線限定行駛,列車內以國際共識U=U(Undetectable 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量即不具傳染力」為核心,結合生活化訊息,讓民眾在日常通勤中接觸正確愛滋知識,打破迷思與污名!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與你攜手守護女性健康 共同邁向乳癌防治新里程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與你攜手守護女性健康 共同邁向乳癌防治新里程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今(26)日舉辦媒體感恩餐敘,感謝社會各界在過去一年中持續關注乳癌防治與病友需求,看見乳癌議題的重要性。台灣乳癌發生率已高居女性癌症首位,且好發年齡比歐美年輕10歲,TBCA 呼籲社會、政府與企業共同加入防治行列,提升乳篩率、改善用藥可近性,並打造更友善的病友環境。 回顧 2025:服務擴展、支持深化,TBCA 與病友同行的每一步 響應2025年乳篩年齡擴大10歲,TBCA發起全國性乳篩宣導計畫,推廣40-74歲女性「定期乳篩,是妳的事(40-74)」的理念。強調政策調整下,乳篩資訊傳達需更加清晰,避免篩檢率波動造成防治缺口。TBCA深入全台22個縣市,完成36場宣導活動,至少2,061位女性受惠。 協會倡議:用藥可近性、政策改革、病友權益三大主軸推動不歇 TBCA 在政策倡議上成果豐碩,透過記者會、投書、論壇多元管道,針對乳癌治療與健保制度議題向政府提出建言。 一、早期乳癌用藥接軌國際指引 針對早期三陰性乳癌用藥缺口,TBCA 呼籲政府加速納入符合國際標準的治療選項,避免病友因無法負擔自費藥物而承受治療落差。 二、晚期乳癌用藥擴大給付,別讓病友看得到吃不到 在「晚期乳癌病友願望清單記者會」中,協會揭露健保三大限縮條件造成的使用障礙,呼籲政府加速納保、放寬資格,讓每位病友都能負擔得起延長生命的治療。 三、粉紅灰犀牛倡議 × 亞太病團交流合作,共商乳癌解方 TBCA 於「亞太華人乳癌病團交流會」促進跨國經驗分享,聚焦乳癌防治、創新病友服務與醫療可近性議題。 展望2026:提升乳癌防治關注,讓每一位女性都被看見、受到保護 台灣乳癌發生率逐年上升,而乳篩率尚未突破四成,防治仍需全民共同努力。TBCA 將持續推動防治工作,期盼提升民眾乳癌防治意識、改善乳癌用藥可近性以及打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黃淑芳理事長表示:「乳癌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社會的共同課題;未來一年,我們期待與媒體、政府、企業及民眾持續攜手,為台灣女性打造更健康、更有希望的未來。」 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分享協會年度工作成果。(照片來源: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 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感謝社會各界關注乳癌防治議題。(照片來源: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

價值導向健康飲食  靈芝減糖餐包吸睛

價值導向健康飲食 靈芝減糖餐包吸睛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生技製藥系生體分子機能研究中心承辦國健署營養及健康飲食教育推廣方案補助計畫-「價值導向飲食健康管理」的系列活動,其中減糖減脂的餐包製作活動於11月25日於該校餐飲管理系烘焙教室由餐飲管理系金牌師傅劉婉真教師指導進行。本活動對象以一般民眾為主,報名系統開放不到三天就已爆滿超額,可見大眾對健康的注重。參加者多為園區上班族和烘焙業者,對於可以在不增加成本和不改變風味下減糖減脂,均非常有興趣。由林志城教授主持的研發團隊於2025年發表在Natural Products Communication國際期刊中指出靈芝多醣體具有抑制新陳代謝症候群和免疫調節等保健功能。此次活動利用添加有保健效果的多醣體取代配方中的糖和奶油,不但在品評中與基礎配方無明顯差異,且能更有效保水和延緩老化,回彈性及咀嚼性最接近新鮮口感,在貯存三天仍保持較佳彈性與結構。除保健應外,林教授也運用靈芝萃取物於農業作為生長調節劑,已發現可促進茶葉和丹參的產量;並應用於保養品開發。 全球醫療和健康界對於服務品質倡議「價值導向(value-based)」,「價值」是「品質」除以「成本」,供給端應減少時間浪費和缺陷,因為接受端支付前提是顧客感受。由於每個人生活型態不同,各自的健康飲食手段也不同,最好的方式是提高每個人自己的健康飲食識能,而形成健康台灣的飲食文化。「價值導向飲食健康管理」已於各地舉辦3場活動,11月26日將於元培光宇藝術中心舉辦健康導向的餐盒與團膳研討會,針對中小學營養午餐、團膳食安和學校餐飲管理進行研討,已知有食藥署、全國家長會、全國餐盒公會、新竹縣,市衛生局和教師業者報名參加。 圖/學員開心做出的餐包 圖/計畫主持人解說多醣體取代糖和奶油的好處 圖/上班族學員開心展示作品

馬祖東引公托十週年 從無到有的守護,讓愛在離島生根

馬祖東引公托十週年 從無到有的守護,讓愛在離島生根

馬祖東引公共托育中心(簡稱東引公托)迎來設立十週年。十年來,它見證了離島偏鄉托育服務從無到有,也凝聚地方政府、社福團體與居民間的信任與情感,共同為孩子築起希望的起點。 十年前,馬祖地方議會與縣府共同推動公共托育政見,將閒置空間改建為托育中心。然而在人力稀少、交通不便、資源有限的離島環境中,並非易事。當時連江縣府向新北市政府請益,由新北引薦唐氏症基金會協助,開啟了「登島服務」的契機。 唐氏症基金會執行長林美智回憶,當時提到馬祖,她第一個想到一名叫小宜的唐寶寶。「為了接受早療課程,小宜一家每月都得搭船、轉機,往返台灣與馬祖。」身為小宜的早療老師,林美智深刻理解離島家庭面臨的辛苦與限制,也因此決定前進馬祖,讓像小宜這樣的孩子能在家鄉就近獲得照顧與教育。 從外派團隊到在地扎根 東引公托成立初期,基金會只得從台灣外派團隊進駐。為了留住人才,基金會提供宿舍、機票補助與津貼,同時爭取線上課程培育在地托育人員。如今東引公托已有穩定團隊,除主任外,其餘皆為在地或嫁來島上的人員,實踐「在地化」理念,成為偏鄉托育典範。 東引公托主任許美蓮表示:「我原本在台北大安幼兒園當教保組長,朋友問我要不要到馬祖試試看,一來就留下了七年。」她笑著說,離島生活確實不容易,交通仰賴船班,冬季一停航就可能十天無補給,每次囤貨都得準備一個月以上。人力不足時,她更親自帶孩子。「離島蚊蟲多我也怕,但想到我的孩子可能會被咬,我就會勇敢去處理。」她口中的「我的孩子、寶貝」,正是她留下的理由。 用專業與真心贏得信任 基金會團隊初來乍到時,招生困難重重,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更親自逐戶拜訪發傳單,也曾面臨地方不少誤解。林美智笑說「有人聽到孩子哭,就誤以為老師體罰,還得靠擔任廚工的馬祖媳婦在鄰里間澄清。」 隨著時間過去,老師們以真誠的陪伴與專業的教學改變了外來印象。家長親眼見證老師的用心、親子活動的溫馨互動、教材設計的巧思,開始放心將孩子交給公托。 從中國嫁到東引的托育人員小鍾老師分享,為了考取證照,她必須搭船到台灣應考,還得克服讀寫繁體字的困難。「過程中我學會了,托育不只是照顧。以前自己的小孩只求吃飽睡好;現在知道照顧孩子,咬東西、手部動作都關乎發展。」 如今,家長主動報名送托。幼兒園主任邱虹芝的小女兒、小兒子兩個月大就送進公托。她說,公托讓家長能安心上班,餐食依照年齡與營養比例調整,比在家帶孩子更專業、作息也更穩定。她表示,「現在孩子都進到公托提早適應團體生活,升幼兒園後分離焦慮明顯減少。」 托育不只是照顧,更是連結 東引有許多軍人攜家帶眷駐島,托嬰中心成為雙薪家庭的重要後盾。主任許美蓮說:「軍民一家,我們不只照顧鄉親的孩子,也在照顧國家的幼苗。」林美智則分享,當地人來面試托育職缺時說「希望我的孩子知道我是托育老師」,可見離島居民已認同托育的專業價值。 如今,馬祖四鄉五島皆設有公托,並達成「公托零排隊」的目標。唐氏症基金會也逐步建立早期療育的完整體系。由於離島語言環境特殊,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當觀察到發展遲緩的跡象時,基金會能即時串聯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跨海支援。「最欣慰的是當孩子長大後,家長笑著告訴我們『他現在都追上來了』。」林美智說。 林正俠表示,馬祖四鄉五島因交通受限,許多發展遲緩孩童難以及時獲得早療資源,基金會在地深耕有成,2025年進一步承辦連江縣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321親子童樂園,落實「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理念,讓發展遲緩孩童能夠獲得穩定且適時的協助。 面對少子化挑戰,基金會持續思考「照顧的延伸」,提供更多元、永續的在地支持。「希望下一個十年,孩子都能健康快樂長大,東引公托能越來越好。」主任與老師們異口同聲地說。在國之北疆,這座小小的托嬰中心,默默守護著台灣最北端的孩子,也讓「托育」的精神,延續成愛與信任的循環。

基因解方與台灣基康攜手推進癌症篩檢新里程 SPOT-MAS多種癌症早期篩檢、結合AI揭示精準醫學未來趨勢

基因解方與台灣基康攜手推進癌症篩檢新里程 SPOT-MAS多種癌症早期篩檢、結合AI揭示精準醫學未來趨勢

隨著臨床證據累積,癌症若能在早期被診斷,病人存活率與治療成功率皆可大幅提升,根據國建署統計,癌症在早期被診斷者,其五年相對存活率為於晚期方被診斷者的 2–7 倍,凸顯早期發現與介入對治療成效具有關鍵影響。由基因解方與台灣基康共同主辦的 「基因解方.智領未來—SPOT-MAS 台灣上市分享會」 今(22日)於台北舉行,正式宣告多癌早期篩檢技術 SPOT-MAS 在台灣上市,並集結臨床、醫學會及研發專家,剖析癌症早期篩檢未竟之路與最新科技應用。 癌症早期篩檢仍具挑戰,臨床需求迫切,醫界盼強化多癌篩檢工具可近性 台灣精準醫學學會周輝政常務監事指出,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癌症早期評估技術進入全新世代,SPOT-MAS 的導入,有望擴大癌症篩檢的覆蓋範圍,使台灣民眾更早發現癌症訊號,強化早期癌症防治環境。新光醫院洪子仁副院長表示,癌症早期篩檢可以早期治療,雖然目前有政府補助五種癌症篩檢政策,但仍有許多民眾卻步,導致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他指出:「在現行篩檢制度的空白區,民眾往往沒有症狀卻已身處風險,這正是我們希望透過AI新技術能補強的部分。」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陳偉武醫師也分享臨床觀察,強調AI發展快速進步,多癌早期篩檢技術的發展正是彌補傳統篩檢不足的關鍵。他指出,透過更精準的循環腫瘤 DNA 偵測及次世代定序技術,能更早掌握癌症訊號,並大幅提升存活率與患者生活品質。兩位專家皆指出,多癌早期篩檢技術的導入,將使台灣癌症篩檢向前推進重要一步。 圖/台灣精準醫學學會常務監事周輝政 圖/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 圖/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陳偉武 SPOT-MAS 技術亮點:整合多重基因體訊號,多癌早期篩檢更全面 亞東醫院癌症防治中心鄧仲仁主任 表示,SPOT-MAS 的核心價值在於能提供整合性、多體學的基因訊號,而非單一生物標記,可協助臨床醫師更迅速掌握患者的健康狀況,並為精準醫療的實際落地帶來重要助力。來自基因解方研發團隊的 Le Son Tran 博士 進一步分享 SPOT-MAS 的技術原理。博士指出,該檢測採用多重生物訊號整合模式,包括 cfDNA 甲基化、片段分析、表觀遺傳變化與細胞來源分析,能有效提高早期癌症篩檢的整體準確度。Le Son Tran 博士強調「我們希望透過容易取得、低侵入性的檢測方式,讓民眾能更早發現癌症,並以紮實的AI科學技術協助臨床決策,達到高端醫療普及化的效果」。 圖/亞東醫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鄧仲仁 圖/SPOT-MAS研發創始人兼Principal Investigator Dr. Le Son Tran 基因解方與台灣基康攜手:推進台灣多種癌症早期篩檢的可近性與臨床合作 基因解方台灣事業發展總監劉小莉表示,台灣在醫療體系、健保環境與專業人力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基礎,可望成為亞洲推動癌症早期篩檢的重要基地。過去多種癌症早期篩檢的費用通常十分昂貴。我們致力於提供人人可負擔的檢驗方案,讓癌症早期發現不再遙不可及,為健康爭取最佳治療時機。此次 SPOT-MAS 的引進,由基因解方與台灣基康攜手合作進行推廣、臨床溝通與醫療合作網絡建構,期望協助台灣醫界加速導入全球領先的多癌篩檢技術。台灣基康執行長曾尉懿進一步指出,未來將持續與醫學會、醫院端及研究團隊合作,建構本土資料庫、推動臨床驗證與醫療教育深化,為台灣癌症醫療建立更完善的前線守護網。基因解方劉小莉總監強調,SPOT-MAS 在台上市並非終點,而是台灣多種癌症早期篩檢的新起點,未來將串聯跨領域力量,以創新科技推動「早一步發現、早一步治療」,讓癌症早篩成為更多家庭可及的健康選擇。 圖/基因解方總監劉小莉 圖/台灣基康執行長曾尉懿

兒科醫師大調查:八成認為幼兒視力問題常被延後發現 「手持式視力篩查儀成國際新趨勢,有助提升早期風險辨識」

兒科醫師大調查:八成認為幼兒視力問題常被延後發現 「手持式視力篩查儀成國際新趨勢,有助提升早期風險辨識」

2025 年 11 月 19 日,台北訊 - 幼兒視覺發展在 2–6 歲進入關鍵期,但在台灣兒科臨床端普遍觀察到,幼童因語言能力尚未成熟,往往無法清楚表達視覺不適,使視覺相關問題在初期階段難以被家長或教師察覺,導致延後就醫的情況相當普遍。於 2025 年 11 月 15 - 16日兒科醫學會年會期間進行的醫師訪談調查中,共完成約60位兒科醫師訪查,其中八成醫師表示幼兒視力問題「經常因難以察覺而延後就醫」,反映現行幼兒視力篩檢方式在臨床端仍存在明顯不足。 幼兒「不會說、不知道怎麼說」,視力問題難以在第一時間被辨識 受訪兒科醫師一致指出,幼兒面對視覺模糊、不清楚或影像重疊時,通常不會告訴家長「我看不清楚」,原因不是隱瞞,而是無法分辨什麼是「清楚」或「模糊」,語言能力也不足以描述具體不適,常以行為反應取代語言,例如: * 靠近觀看書本或玩具 * 歪頭看物品 * 常揉眼、瞇眼 * 走路偏移、容易撞到東西 * 抓不準物品位置 然而這些表現常被誤認為專注力不足、個性害羞,或只是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忽略了背後可能的視力問題,家長若無法立即將這些行為與視覺問題連結,將使風險延後被察覺。一位北部兒科醫師表示:「幼兒不知道什麼是『視覺異常』,也沒有能力用語描述不適,因此家長如果沒有留意,就很容易讓問題拖到更後期才被發現。」 當孩子「終於看得清楚」時,首次展露出真正的笑容 台南平安診所院長_楊為傑醫師分享一位一歲多幼童的案例,生動呈現幼兒視覺問題容易被忽略的情形。 這名小女孩是家中老二,自襁褓期起就比兄長少了許多笑容,對人反應較弱,與他人互動也明顯冷淡。家長原以為孩子可能較害羞,或可能有發展遲緩、自閉症早期表現,因此格外留意,但孩子的行為又不完全符合典型的自閉症判斷標準。今年初楊醫師開始推動幼兒視力篩檢,這名小女孩在例行接種時接受了簡短、非接觸式的儀器視力篩查,結果意外發現: 孩子雙眼均有超過 500 度的屈光異常。 楊醫師立即協助安排轉診至兒童眼科醫師,並開始配鏡矯正。令人驚訝的是,家長於後續回診時表示,孩子戴上眼鏡後的變化非常明顯: *開始會笑了,笑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自然 *願意看著人,能辨識他人表情 *學習速度明顯變快,對外界反應也更多元 楊醫師表示:「孩子不是不想笑,也不是不想跟人互動,而是她看不清楚世界。」 因看不清楚,因此無法理解他人臉部表情,也難以與人建立互動連結。 「當她終於看見時,她的世界變亮了,人也變得更開朗。」 楊醫師補充,早期發現視覺風險不僅能協助家長更快理解孩子的困難,也可大幅降低未來弱視的風險。「家長後來告訴我,最捨不得的,是想到孩子可能已經模糊地過了一段時間。」 圖/孩子視力矯正後,戴上眼鏡重拾笑容(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Envato) 幼兒配合度有限、傳統檢查方式難以執行 受訪醫師普遍反映,傳統視力表需孩子具備理解與一定程度的語言表達,對 2 - 4 歲幼兒們尤其具有挑戰。此外,部分檢查需點散瞳藥水,也可能造成幼兒不安。因此,多位兒科醫師皆認為:非侵入、快速、幼兒接受度高、能協助初步辨識風險的手持式視力篩查儀已成為基層醫療端的重要需求。 手持式視力篩查儀在美國、日本已成為常規工具 全球兒童視覺照護已逐步採用更適合低齡幼兒的手持式篩查方式,美國使用超過 10 年,廣泛應用於兒科診所、家庭醫學中心與校園健康計畫。日本普及超過 5 年,已被納入多項幼兒健檢與社區健康計畫,用於協助早期辨識視覺風險因子。國際實務顯示,手持式視力篩查儀能提升幼兒配合度並改善初篩效率,使家長及醫療端更早掌握視覺風險。受訪台灣兒科醫師表示,本土幼兒篩檢方式仍有改善空間,與國際相比「工具導入速度偏慢」,但臨床需求十分明確。 協助初步辨識視覺風險,並非診斷用途 兒科醫師一致強調,手持式視力篩查儀主要功能為: * 協助醫療人員「初步辨識」視覺風險因子 * 可以檢測的視力問題包含近視、遠視、散光、不等視、斜視、瞳孔大小不一等弱視風險因子 * 以非接觸方式進行,快速且幼兒接受度高 但篩檢結果僅供初步評估,不具診斷用途,最終診斷仍需由眼科專科醫師確認 兒科醫師提醒家長:若出現五大視覺異常行為,建議儘早評估 兒科醫師_楊為傑也提醒:家長可留意五大視覺異常行為 若幼兒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儘早安排視覺評估: * 靠近觀看書本或玩具 * 歪頭看物品 * 常揉眼、瞇眼 * 走路偏移、容易撞到東西 * 抓不準物品位置 圖/家長與醫療端的共同衛教推動,有助改善幼兒視覺延後就醫現象(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Envato) 兒科醫師_楊為傑表示,早期辨識有助降低延後就醫的情況,並提升後續轉介效率。 此次 60 位兒科醫師的訪談回饋顯示,幼兒視覺問題的核心痛點不在於症狀是否嚴重,而是 是否能被及早發現。 若能透過更符合幼兒特性的視覺初篩方式,加上家長與醫療端的共同衛教推動,將有助改善台灣長期存在的幼兒視覺延後就醫現象,提升幼兒視覺照護品質,並為每個孩子建立更清晰、安全的學習與發展起點。

多發性骨髓瘤迎來健保給付四合一治療時代,及早治療是穩定控制關鍵

多發性骨髓瘤迎來健保給付四合一治療時代,及早治療是穩定控制關鍵

「多發性骨髓瘤」與白血病、淋巴瘤並列為3大血液惡性疾病,卻是最不為人熟知的一種。高雄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林世哲主治醫師指出,這是一種源自骨髓中「漿細胞」的癌症,屬於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由於患者多為60歲以上,常被誤以為是骨頭退化或年老貧血,直到症狀明顯才確診。 林世哲醫師說明,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常以「CRAB」四字來判別:高血鈣(C)、腎功能病變(R)、貧血(A)、骨骼破壞(B);病人可能因為腎功能變差去腎臟科、因為骨頭痛去骨科、手麻去神經科,但實際上根源都在骨髓裡。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症狀與老化現象相似,許多患者確診時病情已進入中晚期;林世哲醫師提醒,若有長期不明原因的骨痛、疲倦、貧血或腎功能異常,都應主動至血液腫瘤科檢查。「越早診斷、越早治療,疾病控制效果就越好。」 早期介入能強化第一線治療深度 林世哲醫師提到,多發性骨髓瘤以目前醫學來說仍無法治癒,隨著每次復發間隔縮短,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也會隨之攀升;根據數據顯示,光一線到二線治療間,病患甚至也可能因為沒有及時治療而死亡。 多發性骨髓瘤雖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適當療法做好長期控制。林世哲醫師解釋,過去多以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與蛋白質體抑制劑的三合一療法為主,但病人若復發,每次緩解的時間都會越來越短。「第一次治療的深度,決定後續能走多遠。」他強調,如果病人狀況合適,初次治療的緩解越深、持續時間也最長,若一開始治療不夠積極,後續控制將更困難。因此,國際臨床指引已建議「四合一療法」成為標準做法,讓病人一開始就有機會獲得最完整的疾病控制。 慶幸的是,台灣現在的治療已接軌國際。林世哲醫師指出,四合一療法是在原本三合一的基礎上,再加入單株抗體,能更精準鎖定腫瘤細胞,提升治療深度與控制時間。根據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及美國癌症治療(NCCN)指引,四合一療法已被列為優先治療選擇。台灣從9月起健保也給付新診斷、且適合自體幹細胞移植的患者使用四合一療法。林世哲醫師提到,這項政策將大幅減輕病人經濟負擔,也讓醫師能更有彈性地規劃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70歲阿嬤從骨折疼痛到重回正常生活 林世哲醫師分享,臨床就有一名70歲阿嬤因腰椎壓迫性骨折就醫,起初以為只是退化性問題,進一步檢查後,發現骨髓瘤細胞大量增生,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經過評估後,病患選擇使用四合一療法,再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後指數明顯下降,現在追蹤1年多都維持穩定。「新的治療策略讓病情控制時間延長、副作用也沒有明顯增加,許多患者不需長期住院,即能在門診持續治療,也能過回正常生活。」 林世哲醫師也提到,現在的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方式已更便利,許多藥物改為口服或皮下注射,減少住院時間與不適;過去常要打點滴、住院治療,現在多數病人都能門診完成。他也提醒,台灣每年約新增800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發生率已逐漸接近白血病;由於疾病容易被忽略,許多人錯過黃金治療期。「多發性骨髓瘤只要提早診斷、積極治療,配合健保給付的新方案,病人完全有機會將疾病穩定控制多年,邁向更長、更穩、更有品質的生活品質。」

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目標達陣 醫界提肺癌防治三箭並進:擴大篩檢、AI精準診斷分級、完善早期治療布局

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目標達陣 醫界提肺癌防治三箭並進:擴大篩檢、AI精準診斷分級、完善早期治療布局

肺癌長年蟬聯國人癌症死因首位,也是「發生人數最多、死亡率最高」的癌王。顯見強化肺癌防治、降低肺癌死亡率是領航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落實「健康台灣」政策的核心關鍵。由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領軍的「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在十月份舉行高峰論壇,邀集衛福部、健保署、多位學會代表、國內頂尖肺癌防治權威專家齊聚檢視國內肺癌防治現況,該聯盟以其三大目標 ──「強化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為基礎,提出「肺癌防治領航三箭策略」── 第一箭:擴大篩檢族群、第二箭:AI實現精準診斷分級、第三箭:完善早期治療布局,期望攜手產官學界,推動策略深化、持續完善肺癌防治拼圖,逐步實現國家政策目標,目標以台灣防治成功經驗成為國際樹立領航標竿! 肺癌防治領航第一箭:持續擴大篩檢族群,全面提升肺癌篩檢率 擔任聯盟召集人的楊泮池院士指出,國健署自2022年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包含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導入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為落實「健康台灣」政見,政府持續挹注資源,目標在2030年肺癌篩檢量達55萬人次。2025年政策進一步放寬具家族史者年齡下修5歲及吸菸史≥20包-年以上,以涵蓋更多高風險族群,提升篩檢覆蓋率。政策推行3年來,已累計超過22萬人次接受篩檢,肺癌的檢測率為1.3%,其中逾8成為早期肺癌患者。然而肺癌晚期確診比例仍偏高,建議政府持續強化高風險族群的篩檢意識,並評估與健保署的健康存摺連結,促動更多符合資格的民眾接受篩檢;同時可評估針對高風險地區提供LDCT篩檢巡迴車服務的可行性。 台灣超過6成肺癌患者無吸菸習慣,凸顯將非吸菸者、具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納入LDCT篩檢的必要性。然而,半數以上肺癌患者不具明顯風險因子仍罹癌,足見台灣對抗肺癌之路面臨重大挑戰。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部陳晉興主任指出,臨床上仍有相當比例患者既未抽菸、亦無家族史,政府未來有必要持續擴大篩檢族群,以提高早期發現率,進而降低晚期確診比例。楊泮池院士強調,台灣領先全球推動全國性低劑量斷層掃描至今所累積的資料極具研究價值,若能建立具有國人特性的高風險族群資料庫,將形成高效且可持續運用的實證資產,支持精準風險預測與早期介入。他並呼籲政府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資,完善肺癌防治的基礎發展與長期動能。 肺癌防治領航第二箭:加速導入AI,實現精準診斷分級與風險預測 專家指出,擴大篩檢勢必連帶增加肺癌診斷的量能負擔,呼籲政府在篩檢診斷的經費上投入更多資源,以確保診斷流程順暢與可持續。楊泮池院士表示,目前已有預測型AI工具,可預測受檢者未來6年內罹癌風險,幫助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介入。期盼藉由AI數位工具導入,讓第一線醫護從首張CT影像就能進行風險預測,同步提升結節判讀準確性與效率;此外,AI可進一步實現精準風險分級與個人化篩檢間隔,協助政府能據此制定更合理的追蹤頻率,使醫療量能分配更具效率。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提醒,AI雖可提升診斷效率,但結果仍需交由專業醫師把關。臨床目前使用的AI輔助判讀系統各有優缺點,且不同系統對同一影像判讀可能出現差異,這也凸顯當前「人機協作」的必要性。透過專業醫師審核與決策,並將實際判讀結論持續回饋至AI模型,可促成AI系統不斷優化與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肺癌防治領航第三箭:完善早期治療布局,推動治療指引接軌國際 隨著篩檢擴大,早期肺癌發現比例持續上升,帶動早期治療需求成長。第1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逾9成,第2期超過6成,但第4期就驟降剩1成,足見若欲提升肺癌防治成效必須聚焦於早期階段。政策上應全面提高早期篩檢覆蓋率、提升早期基因檢測及早期治療的可近性,確保患者確診後能及時銜接有效治療,以改善預後並延長存活。醫界盼推動台灣治療指引接軌國際,明確訂定不同結節大小之風險分級與處置策略,並完善術前免疫治療與術後標靶藥物的布局、優化健保資源,確保「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三大環節無縫接軌,才能在既有篩檢基礎上最大化治療效益、翻轉患者預後。陳晉興醫師建議,未來可將各醫院的手術陽性率與良性開刀比納入監測指標,對比例異常者列入觀察與改善。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指出,未來可望配合AI評估健保論質計酬支付制度(pay for performance)的可行性,促進資源導向高品質照護。 在台灣特殊的本土流行病學背景下,楊泮池院士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皆強調,早期患者應盡早接受基因檢測,如EGFR、ALK基因檢測、PD-L1表現評估,讓醫療團隊能依腫瘤分子特性,量身訂製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標靶或免疫等術前、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提升存活率。病友團體亦呼籲,除醫療體系與政府的制度強化外,民眾衛教需持續深化,讓大眾充分認識空氣品質、吸菸等風險因子,才能真正落實「預防為先」,共創全民抗肺癌的友善環境。

健康臺灣政策領航!AI智慧醫療加速落地 在宅醫療實務全面前行 第四屆未來醫院論壇 攜手共創醫療數位轉型、迎戰超高齡社會

健康臺灣政策領航!AI智慧醫療加速落地 在宅醫療實務全面前行 第四屆未來醫院論壇 攜手共創醫療數位轉型、迎戰超高齡社會

臺灣於2025年10月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突破兩成,預估至2070年1.1名工作人口須扶養1位長者。面對高齡化與醫療需求攀升,AI成為提升醫師生產力與醫療體系效率的關鍵。憑藉健保制度與完善數位基礎,全臺醫學中心乃至各級醫院皆紛紛投入AI與大數據技術的導入、評估或研究,從臨床應用到遠距照護全面佈局,邁向以病人為中心、以科技為助力、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醫療體系邁進。 第四屆未來醫院論壇 聚焦AI與在宅醫療價值創新 由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臺北辦事處及臺灣阿斯特捷利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灣AZ)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未來醫院論壇」,以「健康臺灣大未來:AI賦能×在宅醫療的價值創新」為主題,集結臺灣醫界領袖與國際專家學者,深入探討AI在醫療體系轉型與照護創新中的關鍵角色與實踐經驗。 衛生福利部資訊處李建璋處長表示,衛福部正推動智慧醫療基礎建設,導入FHIR標準與Smart技術整合電子病歷與APP,打造去中心化、可共享的醫療資訊平臺,開啟AI驅動的健康臺灣新紀元。王正旭立法委員指出,AI應用與在宅醫療的推動有助於減輕醫療人力壓力,承諾未來將持續推動相關制度及完善法規。陳志鴻國策顧問則強調,健康臺灣政策正逐步落實,未來將以智慧醫療、綠色轉型與醫療韌性為核心,推動永續醫療體系。 今年論壇邀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余忠仁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陳瑞杰董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陳穆寬院長、馬偕紀念醫院張文瀚總院院長及國泰綜合醫院簡志誠院長擔任會議與座談主持人,以「AI數據驅動結合在宅醫療」兩大面向,深入探討智慧醫療對病患與資源優化的影響,以及在落實健康臺灣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寶貴經驗分享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李偉強理事長,代表主辦單位歡迎所有參與這場盛會的專家並表示,AI 與醫療的結合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呼籲各院在有限資源下應思考最適應用方向;同時強調,在宅醫療的推動應結合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共同建構生活圈照護網絡,促進臺灣醫療創新與永續發展。 從健康臺灣願景,開啟AI數據驅動的醫療新篇章 面對高齡化浪潮、慢性病患者攀升與醫療人力短缺,AI正成為推動臺灣醫療升級的關鍵引擎。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陳建宗院長分享北臺灣醫界領袖共論的AI醫療落地藍圖,揭示臺灣 AI 醫療已不同以往停留在展示或研究階段,未來在「健康臺灣」願景中,將以數位科技作為全民健康基礎,運用AI減輕醫護負擔、提升醫療品質,並藉跨院資料共享建立智慧醫療生態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智慧醫療中心郭律成主任提醒,AI作為「輔助」而非「取代」人類,導入過程須嚴格管控生成式AI技術潛在風險與倫理議題,以確保醫療安全與病人隱私。臺北醫學大學吳麥斯校長則分享院內打造的TAIP-X資料整合系統,成功將AI技術融入日常臨床與教學,並已拓展至國際市場,彰顯臺灣智慧醫療的軟硬實力。 隨後的論壇探討AI導入的挑戰與策略,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李經維院長指出推動改革須以信念感染團隊,透過成功案例創造說服力;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副院長則強調組織須具備領導決心及跨域人才,並建立長期策略藍圖,讓AI專案由試點走向制度化,真正成為醫療競爭的核心動能。 實現在地健康平權,在宅醫療打造健康臺灣的關鍵拼圖 南區核心醫療院所領袖共同剖析在宅醫療的未來藍圖,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王照元院長總結分享在宅醫療的核心不僅是「高科技」,更是「高人本」,未來醫院將建立在跨域協作與全人關懷的雙軌並進。未來醫院不僅是硬體升級,更在於數位工具與醫療流程的深度整合,以建立更高效、更平等、同時兼具人文溫度的醫療環境。 花蓮慈濟醫院陳星助副院長分享花東地區透過資料整合歸人歸戶、健康券計畫,有效召回高風險族群,並以及時AI篩檢、無人機送藥和在地動員的健康守門人,形成分散式社區關懷網來確保重災照護不中斷,展現偏鄉醫療創新模式。臺中榮民總醫院陳昆輝主任表示智慧醫療與遠距醫療的實踐,可透過AI大數據與先進通訊技術,實現跨院及居家照護一體化的精準安全醫療服務新模式。 針對在地醫療要如何打造跨域合作與民眾信任的在地模式,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指出,該院推動的「在宅住院」(Hospital at Home)服務已涵蓋超過 150 名病患,透過結合AI警示系統與護理監測中心,提升照護效率緩解醫院病床負擔。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強調,在宅醫療推展需兼顧照護品質與法規及給付制度的完善,並重視運用AI和穿戴裝置等智慧監控技術來維護病患安全。義大癌治療醫院洪朝明院長分享在偏鄉與離島推動在宅醫療的實務經驗,強調與社區建立深厚信賴關係和提供遠距醫療服務是成功關鍵。 落實健康臺灣,打造AI結合在宅醫療的高價值照護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總莊曜宇表示,AI醫材發展正由放射影像延伸至心血管與神經領域,多家醫院已落實智慧手術與遠距照護應用,展現產學醫合作成果。最後探討在宅醫療與 AI決策的實踐,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李明哲院長表示,AI應用於出院預測與配合穿戴裝置,完善院內外連續照護;臺北長庚紀念醫院黃集仁院長強調推動持續發展,需充分考量人力支援與給付誘因;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則強調在宅醫療應考量環境差異與可負擔性,建議採跨域合作與成熟方案導入。國泰綜合醫院簡志誠院長總結,制度設計、法規框架與經濟永續是AI與在宅醫療落實的三大關鍵,唯有形成可負擔且可長續的系統,才能讓在宅住院真正可行實踐。 臺灣AZ作為國際藥廠的領導者,長期以創新為核心理念,促進智慧醫療改革與進化,本次論壇特別邀請日本專家Akihiro Maeda與瑞典Sahlgrenska大學醫院AI中心主管Dr. Magnus Kjellberg親自到現場分享在宅醫療以及智慧醫院 AI 應用的推行經驗,與國內專家相互交流,引發熱烈迴響。作為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日本,由醫療器材企業主導在宅慢病照護,協助醫師遠端監控病況;以少量病床與短期住院達成高品質醫療的瑞典則以AI作為決策支援工具,應用於出院預測及醫療影像判讀,大幅提升醫療效率並減輕醫師負擔,兩國經驗為臺灣AI智慧醫療的發展提供寶貴借鏡,也期待未來持續與產官學界合作,有更多機會與醫院協力,共創智慧醫療的新紀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