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乳癌防治月最好的禮物: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 Trop-2 ADC藥物納健保 估逾百名癌友受惠 省下百萬藥費

乳癌防治月最好的禮物: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 Trop-2 ADC藥物納健保 估逾百名癌友受惠 省下百萬藥費

Trop- 2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為乳癌目前最新型態的治療藥物,許多癌友不僅期待透過創新藥物改善治療情況,也希望有健保支持降低經濟負擔。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健保署也為癌友帶來「接二連三」的好消息:繼三陰性乳癌第二線健保給付Trop- 2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後,自114年10月1日起,部分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HR+/HER2-)乳癌患者的第三線Trop- 2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也獲得健保給付,替癌友省下逾百萬藥費。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表示:「感謝健保署回應『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一年內快速惡化患者』的治療需求,讓癌友不因藥費無法接受創新療法,有望延長存活期。這也展現政府推動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實現『健康臺灣』願景的決心。」 台灣最大宗乳癌亞型-荷爾蒙(HR) 陽性、HER2陰性 晚期病人盼到治療曙光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連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其中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病人占比超過六成,為最常見亞型。此類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患者會使用荷爾蒙療法合併CDK 4/6細胞週期抑制劑或接續mTOR抑制劑作為第一、二線治療選擇。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在治療一年內會對這種治療產生抗藥性,一旦惡化在過去僅能接受傳統化療作為第三線治療選擇。陳芳銘教授補充,相較於三陰性乳癌,HR+/HER2-患者在化療上的反應普遍較差,耐受性與生活品質也易受影響。反觀Trop-2 ADC治療下,病人可望獲得更長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無明顯不適副作用,為這群癌友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45歲病人歷經二線治療無效、化療副作用無法承受 接續Trop-2 ADC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李忠良指出,約有10~15% HR+/HER2-乳癌患者在使用CDK4/6抑制劑後,容易於治療的一年內產生抗藥性、病情惡化。他分享門診中一名45歲職業女性案例,診斷時即為肝轉移晚期,接受CDK 4/6抑制劑治療後腫瘤仍持續變大,改用化療後則出現明顯副作用,病人難以承受。所幸,後續第三線使用Trop-2 ADC治療,兩個月內癌症指數明顯下降、腫瘤縮小,目前已穩定治療半年以上,未出現明顯副作用。 Trop-2 ADC助亞洲病患延命達21.1個月 三線使用藥物接力策略更完整 根據國際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使用Trop-2 ADC治療的亞洲組患者(含台灣)此一次族群,整體存活期可延長至21.1個月,相較化療組多出8.8個月,且副作用相對輕微。李忠良主任補充,Trop-2 ADC不需基因檢測即可使用,是種結合標靶與化療特性的複合體藥物,利用抗體的專一性,將化療藥物送進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並產生旁觀者效應。作為第三線治療選擇,比傳統化療更具選擇性與耐受性,治療品質也明顯提升。 健保擴大給付 每年逾700癌友受惠  有助醫療平權並降低乳癌死亡率 本次給付上路後,預估未來五年每年將有超過700名乳癌患者受惠,可望大幅減輕癌友與其家庭的負擔。乳癌患者以年輕型與停經前女性居多,她們多是家庭與職場的支柱。陳芳銘教授表示:「我要向這群女性致敬,因為每一線的治療,都是病人鼓起一次勇氣的挑戰,這次有了健保給付的支持,只要放心與醫療團隊好好溝通、不要放棄,就有機會創造生命可能。」

是「智商稅」還是「醫學新篇章」?台大學者揭密口服外泌體最新應用前景

是「智商稅」還是「醫學新篇章」?台大學者揭密口服外泌體最新應用前景

近年來,「外泌體」(Exosome)在醫美與保健領域引發熱議,特別是從局部應用轉向「口服」的可能性,讓產業界與消費者充滿好奇。為此,由康涅爾生醫創辦之健康品牌〈橘貓妍究室〉舉辦的「口服外泌體之應用前景國際研討會」日前於南港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隆重舉行,會中特別邀請到國際外泌體研究先驅、台大博士沈湯龍,以及生技領域專家劉紹祥博士共同主講,為這項劃時代的醫學突破揭開神秘面紗。 權威學者釋疑 口服有效性與市場亂象 研討會聚焦於外泌體應用領域的拓展,重點在於釐清市場上琳瑯滿目的資訊,協助大眾與產業人士辨別真偽,共同回歸科學證據;沈博士也針對如何選擇具備科學驗證、符合安全規範的口服產品提供了專業建議。隨著技術成熟,外泌體已不僅限於醫美或高端保養品,其在預防醫學和個人化健康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主辦單位表示,口服外泌體的突破,象徵著外泌體正從「保養品」概念,邁向更具規模的「保健食品」領域,未來有望在調節生理機能、維持健康等方面,提供創新解決方案,開啟醫學健康新藍海。 圖/來賓專注聆聽研討會簡報。(橘貓妍究室提供) 各國爭相投入研究 全球生醫競賽焦點 會中引述,連沙烏地阿拉伯都與新加坡、英國等投入巨資,與頂尖學府合作研究外泌體與 PPARs蛋白質家族(調控基因、影響能量代謝與慢性病的關鍵角色)的交互作用,以尋求抗老化與健康長壽新解方,這證明了外泌體的研究趨勢已成為全球生醫競賽焦點。沈博士強調:「我們不能用傳統思維來看待口服外泌體,關鍵在於技術製程能否保護其結構活性,並確保有效成分能被身體吸收利用。」 產學深度交流 激盪跨界合作火花 本次研討會吸引了來自保健生技、醫美、食品等不同產業的企業代表與研發團隊參與,活動特別安排會後茶敘,拉近產學研界人士近距離交流;主辦單位期許透過此次國際級研討會,讓台灣在口服外泌體的研發與應用上能與國際趨勢接軌,共同推動產業升級,為未來健康科技發展帶來實質助益。 圖/活動吸引各界人士參與,共同關注外泌體新趨勢。(橘貓妍究室提供)

乾癬纏身滿頭紅斑皮屑!創業男老闆4年不敢進髮廊剪髮 近六成中重度乾癬病友面臨三大美髮困境

乾癬纏身滿頭紅斑皮屑!創業男老闆4年不敢進髮廊剪髮 近六成中重度乾癬病友面臨三大美髮困境

踏入髮廊理髮對一般人來說稀鬆平常,但對部分中重度乾癬患者而言卻是一大挑戰。當病灶發生在頭皮時,病友會有紅色斑塊、銀白色皮屑,也可能因搔癢導致頭皮出血。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表示,許多病友因為頭皮紅斑或銀屑面臨三大美髮困境,包含:在髮廊被推銷抗屑髮品、擔心自己造成設計師困擾或被差別對待而感到焦慮;或是被誤解為傳染性疾病遭拒絕服務。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提醒,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的免疫疾病,中重度乾癬患者應長期穩定治療,以「不復發」為最終治療目標。乾癬現已有多元治療方案,如:外用藥膏、光照治療、口服藥物、生物製劑,以及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TYK2抑制劑),可協助中重度乾癬病友良好控制病情,達到不復發的治療目標。 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為鼓勵乾癬病友勇敢踏進髮廊,首度攜手醫界、學界、美髮界推出「乾癬友善美髮聯盟」,邀請弘光科技大學美髮造型設計系、明星御用美髮設計師Miyake老師推廣「好癬有你 美麗覺醒」美髮設計師乾癬教育課程。期盼設計師能透過課程了解乾癬美髮知識與技巧,也能關懷病友、甚至友善指引病友就醫治療。適逢一年一度世界乾癬日,乾癬協會邀請台灣美髮設計師加入乾癬友善美髮聯盟的行列,持續創造友善美髮環境,讓更多病友能安心走進髮廊、追求自信的自己! 近六成中重度乾癬病友因頭皮病灶 面臨三大美髮困境! 黃毓惠醫師說明,乾癬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分別為20-29歲及50-59歲,正值打拼事業、重視自我外貌的青壯年時期。研究顯示,中重度乾癬病友的病灶部位以頭皮最為常見(56%),其次為臉(49%)、指甲(27%)等部位。乾癬病友受頭皮病灶困擾,可能因搔癢抓頭皮導致傷口,增加感染風險。黃醫師提醒,乾癬不具傳染性,但鼓勵病友掌握疾病自主權,以「不復發」為治療目標。此外,病友也擔心頭皮狀況遭受異樣眼光,進而避諱到髮廊理髮。乾癬協會王雅馨秘書長點出乾癬病友常面臨的三大美髮困境: ■乾癬美髮困境1:被誤解病症 恐延誤就醫 部分美髮設計師會將乾癬病友脫屑症狀誤以為是頭皮屑,而推銷抗屑洗護髮產品,使病友感到困擾。也有部分病友不知道自己有乾癬問題,以為是其他皮膚疾病而延誤就醫。 ■乾癬美髮困境2:遭異樣眼光擊退 難再踏入髮廊 中重度乾癬患者經常伴隨頭皮掉屑、紅斑等病灶,部分病友擔心造成設計師困擾或被差別對待,感到焦慮不適,也會降低乾癬病友回到髮廊美髮的意願。 ■乾癬美髮困境3:遭拒服務 自信美髮夢碎 部分設計師因不清楚乾癬狀況,或認為乾癬是傳染性疾病而拒絕服務乾癬病友。當病友累積多次美髮不順遂經驗,也可能選擇不再踏進髮廊。 乾癬紅斑皮屑好尷尬 長達15年不穿短袖、不脫帽子,甚至4年未剪髮 黃毓惠醫師進一步分享,收治一位55歲張先生,30歲那年力拼創業,長期工作壓力誘發乾癬,頭皮及手腳上的紅斑、白屑顯而易見,令他長達15年不曾穿過短袖、脫下帽子面對人群。發病初期,踏入髮廊理髮也遭受過不友善的對待或推銷抗屑產品,因此有四年未曾剪髮,導致髮長過背,為生活帶來不少困擾。 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除了鼓勵病友掌握疾病自主權,找到適合自己的穩定治療外,也別忘了追求最美麗自信的自己。乾癬協會今年首度攜手醫界、學界、美髮界推出「乾癬友善美髮聯盟」,邀請弘光科技大學美髮造型設計系、明星御用美髮專業設計師Miyake老師共同推廣「好癬有你 美麗覺醒」美髮設計師乾癬教育課程。Miyake老師分享,曾遇過病友不清楚自己有乾癬問題,誤以為是清潔不當或容易有頭皮屑而延誤就醫。呂佩芸主任表示,美髮設計師是病友美髮的第一線重要人員。透過向美髮設計師傳授正確的乾癬友善美髮專業知識,期盼讓病友感受到理解與尊重,能自信地踏入髮廊接受美髮服務。 此外,Miyake老師也邀請中重度乾癬病友張先生踏進髮廊,進行改造體驗。張先生認為過去較難與設計師解釋說明病況,只好默默承受。對此,Miyake老師分享,在提供乾癬病友服務時,除了提供個人化的細心服務照護,主動了解病友美髮需求或是關心其治療狀況,讓病友有好的美髮服務體驗外,也可以適當友善提醒病友應及早就醫評估,透過專業醫師提供正確治療指引。張先生也表示,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設計師認識乾癬,期待乾癬友善美髮聯盟能廣為推廣,鼓勵更多乾癬病友追求自信的自己。 世界乾癬日醫病攜手呼籲 盼健保擴大用藥給付 適逢一年一度世界乾癬日,乾癬協會柯怡謀理事長、王雅馨秘書長表示,乾癬為不會傳染的免疫失衡疾病,台灣乾癬治療政策與友善共融環境仍有優化空間。針對治療,黃毓惠醫師進一步說明,部分使用生物製劑的中重度病友,因應健保制度被迫停藥,面臨再次復發的困境。而張先生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反覆上、下車健保給付治療4回,在停藥至復發的時間約為8個月,仍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國際研究顯示,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 抑制劑)治療16週後,約有六至七成皮膚病灶改善超過75%。而目前歐盟、英國、挪威、丹麥、日本等國皆已將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納入乾癬治療指引,期盼未來能擴大給付,幫助病友在長期穩定治療的旅程多一項選擇。 為持續打造台灣友善、包容的乾癬友善美髮環境,業界美髮設計師可至線上課程平台觀看「好癬有你 美麗覺醒」乾癬教育課程(課程連結:https://pfha.kaik.io/learning/1),凡授課完畢通過課後測驗,即可獲得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及弘光科技大學美髮造型設計系共同頒發之證書。台灣乾癬協會也會將獲得證書之設計師服務髮廊公告於官網(乾癬友善美髮聯盟 髮廊友善名單:https://www.psoat.org.tw/tw/hot-news-article?id=-OcQTP8StY8oChBi_yUI),讓病友能透過乾癬友善美髮名單,尋找離家近、讓自己安心的髮廊,歡迎台灣美髮設計師加入乾癬友善美髮聯盟的行列! 圖/明星御用美髮專業設計師Miyake分享自己多年來服務乾癬病友的經驗,除了提供個人化的細心服務照護,主動了解病友美髮需求或是關心其治療狀況,讓病友有好的美髮服務體驗外,也可以適當友善提醒病友應及早就醫評估,透過專業醫師提供正確治療指引。 圖/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首度攜手醫界、學界及美髮界,共同推動「乾癬友善美髮聯盟」。透過乾癬美髮教育課程,向校園中未來的美髮設計師及準設計師傳授正確專業知識。 圖/中重度乾癬病友張先生分享,發病初期踏入髮廊理髮也曾遭受過不友善的對待或推銷抗屑產品,長達四年未曾剪髮,導致髮長過背。本次透過Miyake老師進行髮型改造體驗,使張先生在髮廊中體驗到安心、自信的感受。

2025國際足鞋學術會議研討會 兒童足部發展及常見疾病的治療策略專場

2025國際足鞋學術會議研討會 兒童足部發展及常見疾病的治療策略專場

親愛的朋友您好: 誠摯邀請您於 11 月 16 日 蒞臨 台北榮總介壽堂,參加一場難得的 小兒足部健康講座。 日本在足部醫學的推廣上,比台灣早了將近五十年。因此,日本的家長在孩子兩、三歲時,就已經習慣觀察足部發育、學習正確選鞋觀念。台灣也希望讓更多家長了解孩子足部成長的重要性。 這次很感謝 林堉璘宏泰公益信託及基金會 與 思源基金會 的支持,讓這場講座能順利舉辦。 上午場邀請到日本「秒殺級」的足部大師: 新潟醫療福祉大學阿部 薰教授及F H A首席研究員,對兒童足部發育及選鞋知識,做一深入淺出的剖析。說實話,這些內容平時我們都要特地飛到日本並交費註冊才能聽到,錯過這次,真的不知下次要等何時了! 下午場也邀請請到台大、北榮、長庚三大醫學中心的足部名醫,為您帶來實用又精彩的內容。 📍 建議對象:  • 一般家長:建議參加 上午場  • 醫療人員:歡迎參加 上午與下午全程課程 📌退輔會系統人員:免費參加。 📌非退輔會系統人員:11/13 前早鳥價優惠中,錯過 我們誠摯邀請更多家長一同參與、共同學習,讓孩子從小有更健康的起步。期待您的到來,一起為孩子的健康努力! 有興趣者,請報名從速唷! 報名請掃QRcode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與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簽署ESG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醫療永續與淨零轉型  共創健康環保未來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與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簽署ESG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醫療永續與淨零轉型 共創健康環保未來

為響應全球永續發展趨勢與國家「淨零轉型」政策,臺大醫院北護分院於今(2025)年10月27日與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簽署「ESG合作備忘錄(MOU)」,臺大醫院由余忠仁院長、北護分院由詹鼎正院長共同出席,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由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關渡醫院陳亮恭院長出席。雙方秉持平等互惠原則,攜手推動醫療機構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共同朝向智慧治理、環境永續、社會共融與卓越醫療的目標邁進。此次MOU的簽署,象徵雙方將在共享永續發展資源、推動淨零轉型計畫、教學與研究、產學合作及新創育成等領域展開密切合作,促進跨機構間的經驗交流與資源整合。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為國際共通的永續發展架構,涵蓋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醫院治理三大面向。在臺大醫院總院的支持下,北護分院深耕萬華社區已逾20年,長期致力於預防保健、慢性病管理、老年醫學、復健醫學與居家長照服務,建立緊密的社區健康照護模式,展現深厚的在地連結與醫療韌性。 為全面推動醫院永續策略,北護分院於2024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盤點醫院治理、卓越醫療、幸福職場、社會公益及環境永續等五大ESG面向,並將2024年定位為「ESG元年」。院方將於2025年10月15日正式發行第一本《永續報告書》,以【永續火炬手】、【品質守門員】、【綠色執行者】、【職場福祉把關者】、【社區守護者】等五大章節呈現本院在各面向的具體成果與行動策略,作為未來推動醫院永續發展的重要藍圖。 展望未來,北護分院將配合衛生福利部「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推動智慧藥局、智慧健康照護、智慧職場永續、研究新星培育、智慧醫療營運韌性與節能管理等多項計畫。為解決ESG推動常見的部門分散與缺乏追蹤機制問題,北護分院正建構具「可行性、可追蹤性與可複製性」的ESG導入模式,從制度架構、操作流程與組織文化三方面整合,致力打造具代表性的地區型醫院永續經營典範,為中小型醫療機構的永續發展提供參照指標。 臺大醫院余忠仁院長表示:「永續發展不僅是環境保護的議題,更是醫療品質、社會責任與治理創新的結合,未來將持續深化跨院、跨領域合作,透過共享知識與資源,帶動國內醫療體系邁向更具永續性、韌性與包容性的發展方向,實踐健康共榮的願景。」北護分院詹鼎正院長表示:「北護分院將持續發揮社區醫院的核心價值,結合學術、臨床與公衛能量,成為醫療永續轉型的重要推手。」 為推動醫療永續與健康共融願景,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經營之關渡醫院日正式簽署姊妹醫院合作意向書,雙方以「永續發展與智慧醫療」為主軸,共同推動綠色醫院、智慧照護與社區健康促進等創新行動。關渡醫院作為北榮體系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基地,亦同步展現近年在環境永續、健康促進與智慧轉型方面的豐碩成果,獲各界肯定。 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表示,臺北榮總身為連續入選《Newsweek》世界最佳醫院的醫學中心,我們深知卓越醫療的價值,不僅在於技術的領先,更在於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多年來積極推動節能建築、低碳飲食、無糖餐點、綠色採購與醫療廢棄物減量等,同時也導入空瓶回收機,提供兌換忘憂湖魚禽飼料選擇,讓回收不再顯得單調乏味,從生活細節實踐健康與永續,並強調政府推動跨部會整合,強化永續醫療生態系的建構,呼籲醫界攜手前行,讓民眾從日常就醫中真切感受永續醫療的溫度與價值。而我特別要讚許關渡醫院—是榮總體系中最具創新與溫度的分院之一。近年不論在智慧醫院建設、社區共融、ESG行動或健康長壽社區的推動上,都展現出令人驕傲的成果。你們不只是提供醫療服務,更在實踐「醫院走入社區、健康深入生活」的理念,讓永續從制度落地到每一位民眾的日常。 關渡醫院自成立以來即秉持「以人為本、以永續為志」的核心理念,積極導入ESG(環境、社會、治理)永續治理架構,推動醫療院所綠能轉型與社區共融計畫。2023年是國內首家完成碳盤及揭露永續發展報告書之地區醫院,依據能源耗用及碳盤數據,在建築結構汰換空調冰水主機、鍋爐以天然氣取代重油對環境保護,並導入智慧能源監測系統,有效降低碳排放與監控能源消耗,在醫療上推動數位轉型,串聯產業資源,導入智慧床墊、人因智慧照明、自助繳費系統與 AI 情緒辨識等創新技術,打造「數位原生醫院」雛型,開創智慧病房提供民眾更友善就醫環境及優化醫護人員工作條件,成功打造兼具「綠色醫療」與「智慧管理」的永續典範。並於近二年榮獲經濟部節能菁英、內政部綠建築、臺北市零碳標竿、遠見雜誌第一屆ESG醫療永續高齡友善楷模獎等。 在社會永續面,關渡醫院長期深耕社區,2021年北榮派陳亮恭接任院長後,立即展開轉型行動。他整合多年在榮總推動高齡整合照護的經驗,重新定位關渡醫院為「社區塔台」——不再只是被動等待病人上門,從臨床治療到社區預防,打造「關渡學」模式,推動醫院從被動治病,轉型為主動營造健康長壽宜居社區的推手。結合AI科技與社區服務,發展多重慢性病智慧管理模式,協助民眾養成自我健康管理習慣,並與學術單位、地方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協力,推動銀髮健康、失智照護、社區復能及防災韌性建構,實踐「以社區為中心的健康共融網絡」。 在治理永續面,院方強化員工專業認同與組織學習,導入永續報告與指標管理機制,持續優化決策透明度與跨部門協作文化,並積極培育ESG與智慧醫療專業人才,打造「永續醫院、生態醫療」的願景藍圖。 此次北護分院與關渡醫院簽訂姊妹醫院合作,象徵醫療機構攜手邁向永續醫療新時代的重要里程碑。關渡醫院將持續以實證為基礎,深化智慧健康與永續治理策略,朝向「健康城市、永續醫院」的目標前進,讓醫療不僅治癒疾病,更療癒環境、連結社會,開創醫療永續新典範。 圖/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與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簽署ESG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醫療永續與淨零轉型  共創健康環保未來記者會-臺大醫院余忠仁院長 圖/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與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簽署ESG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醫療永續與淨零轉型  共創健康環保未來記者會-雙方互贈紀念品 圖/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與臺北市立關渡醫院簽署ESG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醫療永續與淨零轉型  共創健康環保未來記者會-締結姐妹醫院合作簽約儀式

亞培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資格賽台灣首站日月潭開跑!挑戰自我不設限!88歲噴射機阿嬤勇闖馬拉松賽道

亞培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資格賽台灣首站日月潭開跑!挑戰自我不設限!88歲噴射機阿嬤勇闖馬拉松賽道

亞培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萬達分齡冠軍資格賽(AbbottWMM, Abbott World Marathon Majors Wanda Age Group World Championships)台灣首站—日月潭環湖馬拉松於26日盛大開跑。作為全球「七大馬」資格賽之一,日月潭馬拉松以壯麗的湖光山色與具挑戰性的環湖賽道聞名,今年吸引逾5,000名國內外跑者共襄盛舉。 以實際行動投入賽事的全球醫療保健領導者亞培(Abbott),今年持續以Abbott Run For Health響應活動,透過「亞培同心 健康同行」為主軸,帶來格外多元的參與陣容,包括 88 歲高齡「噴射機阿嬤」、勇於挑戰極限的 糖尿病跑者、醫護人員以及 近70位亞培員工,以行動詮釋亞培「陪伴不同年齡、背景與健康需求的民眾,一同邁向健康目標」的品牌精神。 圖/88歲「噴射機阿嬤」首度挑戰日月潭馬拉松,以規律作息搭配均衡營養補給,展現突破年齡限制的勇氣與活力。 自2019年起,亞培持續贊助日月潭馬拉松並以實際行動投入賽事,持續強調健康應建立在「均衡營養」與「規律運動」之上。此外,亞培更提供每位跑者添加的CaHMB的安素營養品,期盼幫助 參與賽事的跑者們,增強體力、補充肌肉所需的營養素,讓跑者以更好的狀態迎接下一場挑戰。對此,亞培台灣分公司營養品事業總經理何盈德表示,馬拉松賽事與亞培『讓人們活得更健康、更充實』的使命深度契合,亞培持續透過支持這項全民運動,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更深化與社會的連結,實踐對全民健康的長期承諾。『我們期盼成為全民健康旅程的夥伴,希望無論是高齡長者、慢性病友、醫護人員或企業員工,都能共同重視健康,透過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並做好科學健康管理,讓每一次邁步、每一段旅程,都能迎向精彩未來。』 圖/何盈德總經理共同為亞培日月潭馬拉松鳴槍,揭開馬拉松序幕,超過6,000名國內外跑者迎向湖光山色與挑戰性的賽道,齊心邁向健康目標。 而今年日月潭馬拉松的一大亮點,莫過於多元的參與陣容。高齡 88 歲跑者-「噴射機阿嬤」林潘秀雲,首次挑戰日月潭馬拉松6K組,顯示只要勤鍛鍊、補充營養,高齡長者仍可突破年齡框架、展現超越自我的力量。而另一位44歲第一型糖尿病跑者歐小姐,也同樣不被疾病設限,不僅成功完賽為期三天、總長度121K的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今年也前來挑戰日月潭馬拉松。她表示,過去因擔心血糖波動而避免劇烈運動,但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透過循序漸進的訓練、控制運動強度,並善用連續葡萄糖監測(CGM)與專業訓練,克服對低血糖的恐懼,建立了規律運動習慣,如今也能自在地享受馬拉松的挑戰與成就感。事實上,挑戰極限的不僅是歐小姐,歐小姐的主治醫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也現身參與日月潭馬拉松賽事。歐弘毅表示,規律運動不僅有助於穩定血糖,還能改善血脂、血壓,減少發炎反應,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只要循序漸進、控制強度,並善用連續葡萄糖監測(CGM)與專業訓練規劃,糖友同樣能安心運動,享受健康帶來的正向循環。 圖/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歐小姐,藉由連續葡萄糖監測隨時掌握身體狀況,化解糖友對低血糖的恐懼,專注於賽道上的每一步。 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歐弘毅理事長籲糖友運動只要循序漸進並搭配連續葡萄糖監測(CGM),也能享受健康帶來的正向循環。 以2030年改善30億人口健康生活為永續計畫目標的亞培,持續以創新與行動實踐對健康的承諾。深耕台灣逾 40 年,亞培在營養品、診斷、醫療器材與藥品等多元領域,致力於提供值得信賴的健康解決方案,協助台灣民眾在各個人生階段維持活力與健康。    

HER2陽性乳癌不中斷治療 標靶一年療程守住療效

HER2陽性乳癌不中斷治療 標靶一年療程守住療效

一名40多歲的女性工程師小美(化名),當發現乳房有腫塊後,僅三個月的時間腫塊就迅速增大,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腫瘤已逾5公分並有二顆同側腋下淋巴結轉移,經超音波導引穿刺切片及正子攝影檢查確診為第三期HER2陽性乳癌。初期她對化療有排斥與恐懼,經醫療團隊說明完整的治療藍圖、相關的副作用後,小美決定採取術前雙標靶合併化療,不到半年的時間讓癌細胞歸零,成功完成乳房保留手術。術後重返工作崗位,每三週施打一次雙標靶藥物將游離癌細胞趕盡殺絕,把乳癌復發的風險降到最低。完成一年的治療後,目前追蹤穩定,未見復發跡象。 HER2陽性乳癌復發率高 標靶治療顯著降低風險 HER2陽性乳癌與其他亞型不同,腫瘤細胞分裂速度快、侵略性強,即使影像上看似清除乾淨,體內仍可能潛藏肉眼看不見的殘餘癌細胞。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宇如醫師指出:「在20年前沒有標靶治療的年代,對於HER2陽性且腋下淋巴結癌細胞陽性的患者來說,光靠手術與放化療,五年內復發率仍然超過三成,也就是每三人就有一人會復發,比例相當驚人。然而隨著標靶藥物進步,若患者術後再加上雙標靶治療,五年復發率可降至不到一成,治療成果大幅提升。」 臨床上HER2陽性乳癌常見的復發高風險因子包括:腫瘤原始大小較大(>2公分)、腋下淋巴結轉移陽性、術後病理報告顯示仍有殘餘乳癌細胞等。郭醫師強調,這些患者即便歷經手術與化療,仍需進一步接受術後輔助性標靶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延長健康存活時間。 標靶治療一年不中斷 降低復發機會 「術前加上術後總共為期一年的標靶藥治療,早已是過去這十年來國際上對高風險HER2陽性早期乳癌的治療共識。術前化療加上標靶的好處除了可以把腫瘤縮小,讓乳房保留手術更有機會成功以外,針對打完化療有殘餘乳癌細胞的患者,還可以透過更換不同的標靶藥,再進一步將體內癌細胞根除,降低這些人復發的風險。」郭醫師表示,以前早期乳癌患者還要自費將近百萬才能完成一年的治療,健保於去年(2024)已將HER2雙標靶藥以及針對手術病理檢體有殘餘乳癌細胞的標靶藥(T-DM1)納入健保給付,讓HER2乳癌患者無負擔即享有最好的治療。 郭醫師表示:「在新竹地區,不少病患是科技工程師、教師或職業婦女,時間壓力大。現在HER2標靶藥也有皮下注射的新劑型,只需5至8分鐘即可完成治療,效果與靜脈輸注相同,能減少治療時間,提升患者的治療意願與依從性。」她也提醒,雖然皮下注射與靜脈輸注的療效相當,但仍可能出現相似的副作用,應由專業醫師評估後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明確地治療藍圖 減少焦慮、陪伴走完全程 許多患者在完成化療與手術後,被告知還需繼續治療時,常出現心理落差與抗拒。郭醫師強調:「醫師的溝通與陪伴非常重要。就好比蓋房子,地基與牆壁雖建好了,但屋頂尚未完成,如果中途停下來,整棟房子就不穩固。」清楚地讓患者了解「治療藍圖」極為重要。郭醫師指出,「在早期乳癌、HER2陽性病人中,多數是40至50歲的女性,她們身兼工作與家庭責任,若能在確診初期就明確告知整體的治療藍圖,可減少焦慮與不確定感,幫助她們更安心面對治療、更有信心地完成療程。」 郭醫師提醒,HER2陽性乳癌患者若能完整且不中斷地完成術後標靶治療,不僅能顯著降低復發與轉移風險,更能穩固整體治療成效。隨著健保給付政策鬆綁,越來越多病友得以無負擔地完成療程,讓「不中斷」成為守住療效、重拾健康生活的關鍵。 圖/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郭宇如醫師

當「怪獸」成為「家庭的守護獸」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以愛重構癌友家庭的力量

當「怪獸」成為「家庭的守護獸」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以愛重構癌友家庭的力量

當生命突遭疾病襲擊,家庭也會隨之進入一場沒有彩排的風暴。由癌症希望基金會主辦的「癌友家庭親子營」活動,今年第18屆於北、中、南三區展開,其中,中區以【家庭的守護獸】為主題,舉行兩天一夜的營隊活動,讓癌友與孩子、伴侶或主要照顧者在溫暖氛圍中,透過創作、對話與陪伴,一起召喚心中的守護獸——那份讓家庭在風雨中彼此守護、讓愛延續的力量。 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人癌症新增人數持續上升,平均約每4分2秒就有1人確診,與前一年4分19秒相比,癌症時鐘快轉了17秒,癌症不僅是癌友個人的挑戰,更是整個家庭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多年來,癌症希望基金會持續透過親子營,陪伴無數家庭走過治療與重建歷程,讓「希望」不只是信念,更是一股能被實現的力量。 癌症,不只是疾病──也是家庭重新凝聚的契機 「癌症對一個家庭的影響,從來不只是一場疾病。」癌症希望基金會台中希望小站主任吳佳霖觀察到,罹癌家庭在面對治療與經濟壓力時,可能不經意忽略孩子內心的恐懼與疑問,而親子營正是為了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家庭能重新展開關於癌症的對話。今年癌友家庭親子營中區主題「家庭的守護獸」正是基金會希望傳遞的核心精神,吳佳霖主任分享:「團隊最初以『怪獸』象徵癌症的威脅,但隨著活動設計逐步深化,發現『怪獸』也能被轉化為守護的力量。當家庭願意面對癌症、勇於談論、甚至接納它的存在,就有能力將恐懼轉化為愛與希望。」營隊活動以創作為橋梁,引導家庭共創「家庭旗幟」,在經歷過癌症如狂風暴雨的衝擊、撕裂後,再次重建並擬聚家庭的力量,將怪獸轉化成為「家庭守護獸」。吳佳霖主任說:「在這裡,我們看到每個家庭都召喚出屬於自己的守護獸,匯聚一股即使面對脆弱、彼此依然緊緊相依靠的力量,這就是愛與勇氣最真實的樣貌。」 「家庭守護獸」──讓恐懼轉化為愛與希望 此次親子營結合癌症知識教育、情境遊戲以及藝術創作,讓家庭在陪伴中建立正確的癌症觀念,並學會表達情緒與關懷。台中希望小站徐慕怡社工師分享,活動中,參與子女年齡層橫跨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社工團隊觀察到,不論是活潑的孩童或內向的青少年,都在創作中找到自我表達的方式。有位自稱「空氣」的國中生,兩天的營隊幾乎未發言,卻是家庭守護獸設計的核心成員。徐慕怡社工師說:「這樣的孩子不需要被逼著表達,而是讓他知道,就算沉默,他仍是家庭重要的一份子。」 從不敢示弱到勇於分享  「希望號」航向抗癌重生之路 乳癌病友珮君去年確診乳癌,確診初期選擇隱瞞病情,默默就診,不願讓孩子擔心。所幸,在這段艱難的旅程中,先生始終陪伴左右。當珮君在第二次化療後開始掉髮,先生毅然剃髮陪伴同行,笑說:「一起剃髮後,我們就是並肩作戰的戰友。」這份無聲的體貼,成為家人面對風暴的力量,也成為最溫暖的風景。孩子們也以行動表達關懷,共同面對治療帶來的改變。國三的哥哥說:「自從媽媽生病後,我變得更加關心她的心情。每當看到她身體不適卻仍故作堅強,心裡總是特別不捨。現在的我會盡可能多為家人分擔,盡自己的力量,以行動守護家人。」而國小五年級的小女兒曾主動捐髮給癌症希望基金會,「雖然有點捨不得,但能幫助別人很有意義,長大還要再捐。」先生笑著補充:「我們開玩笑說,也許妹妹捐的頭髮最後做成了媽媽的假髮。」而這也讓孩子親眼見證:愛與善意,最終都會回到彼此身上。 在親子營中,珮君一家為家庭旗幟命名為「愛玩客」,守護獸則取名為「希望號」。珮君分享:「我們相信,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懷抱希望。讓這份希望傳遞給家人與身邊的每一個人。」小女兒也天真地說:「希望守護獸可以把病痛帶走,守護媽媽、也守護我們全家。」一句童言童語,也是大人們最堅強的力量來源。這段歷程不僅讓一家人更緊密,也提醒了身邊親友重視自身健康。珮君先生說:「如果我們的經驗能讓別人少一點遺憾,那就是最有意義的事。」 凝聚愛與行動,台灣安進志工團伴癌友家庭重拾希望 今年親子營活動也再次凝聚台灣安進志工隊的愛心同行,以實際行動陪伴癌友家庭,攜手注入支持與力量。吳佳霖主任表示,安進志工的參與令人深受感動,其中多位志工已連續多年投入,「他們在陪伴家庭的同時,也在互動中重新看見生命與陪伴的價值。」 安進志工 Julie 與 Nina 分享,參與親子營活動讓她們深刻感受到愛與陪伴的力量。Julie 表示,看著孩子們真誠投入創作、用心表達對父母的感謝,讓她重新體會醫藥工作的意義──「藥物能延長生命,而愛與希望,更是讓家庭走得更遠的力量。」Nina 則提到,有位孩子在活動中分享:「球不落地,絕不放棄。」這句話令她深受感動,不僅象徵家庭在面對挑戰時的韌性與信念,也提醒自己在忙碌生活中,別忘了關懷家人、珍惜當下。 台灣安進總經理韋立格(Daniel Villegas)表示:「今年是台灣安進成立十週年的重要里程碑。十年來,我們持續深耕癌症治療的創新和照護,致力將生物科技轉化為改變生命的力量。很榮幸連續五年成為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公益夥伴,透過志工行動支持癌友家庭,讓關懷化為力量,讓希望在陪伴中延續。這段旅程讓我們更堅定以照護病患為使命,為病患與家庭帶來真正的改變。」 圖/第18屆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帶領癌友家庭一起召喚心中的守護獸,讓恐懼轉化為愛與希望 圖/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病友珮君先生曾毅然剃髮陪伴抗癌,無聲的體貼成為家人面對風暴的力量

延誤1分鐘,就損失190萬腦細胞!台灣僅1成中風患者把握黃金4.5小時

延誤1分鐘,就損失190萬腦細胞!台灣僅1成中風患者把握黃金4.5小時

他只是講話突然變得含糊,手上的杯子掉了下來。家人以為只是太累,沒想到,這竟是中風的開始…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台灣上演。腦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健康危機。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近5萬人罹患腦中風,但僅不到1成能在「黃金4.5小時」內接受有效治療。失能,不是死亡,才是中風最可怕的後果。 台灣腦中風學會今(23)日於「世界中風日」前夕啟動「中風防治全民行動」,呼籲全民記住「中風救援三步驟」,在第一時間辨識徵兆、即刻送醫,是避免失能的關鍵: 臉歪嘴斜:請對方微笑,觀察嘴角是否對稱 單側無力:請對方雙手平舉,觀察是否有一側無力 口齒不清:請對方說「你好」,聆聽是否語言含糊 只要出現任一徵兆,就應高度懷疑是中風,立即撥打119,爭取黃金救援時間,守住語言、行走與生活自理能力。 腦中風為國人死因第四名 失能風險遠高於死亡 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第四名,更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陳龍指出:「中風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根據統計,約五成患者在中風半年後無法自行如廁、行走或洗澡,每五人就有一人需長期臥床,拖垮整個家庭照護系統。 此外,中風所造成的照護費用平均每年超過50萬元,且超過7成患者無法重返職場,對家庭與社會都是沉重負擔。 為什麼救不回來?不是不知道,而是「沒想到是中風」 雖然多數民眾對中風徵兆有所認識,但實際發生時卻無法立即聯想到中風。常見反應是「先觀察看看」、「應該只是太累」,導致錯失治療時機。中風初期症狀如臉歪嘴斜、單側無力、口齒不清,常被誤認為感冒、疲勞或低血糖,延誤就醫成為治療率低落的隱形殺手。 「每延誤1分鐘,就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而這些細胞再也無法恢復。」陳龍強調,唯有即時辨識、即刻送醫,才能逆轉命運、重拾生活力。 2025年中風防治全面升級 從醫療到社區一次到位 面對中風防治挑戰,腦中風學會、健保署與國健署分別展開行動,從治療指引與國際接軌、健保放寬治療時間窗,到提升全民識能,逐步推動涵蓋臨床與社區的中風照護全面升級。 治療指引與國際同步:2025年台灣最新中風治療指引正式上路,積極導入新療法與照護模式,包括建議不同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過去曾發生過中風的患者,或是發作時間超過4.5小時以及睡夢中發生中風的患者等,在符合可施打條件的狀況下有機會可施行靜脈血栓溶解治療(IVT)來降低失能的可能性;而對於即將接受動脈內取栓術的急性缺血性中風(AIS)病人,也建議在符合條件的狀況下儘速施打IVT,以降低失能風險。  健保放寬治療時間窗:血栓溶解劑使用時間延長至發作後4.5小時內,並將取栓治療的健保給付延長至發作後24小時內。 強化中風識能教育:國健署正與腦中風學會合作,即將發布最新版《腦中風防治手冊》,依據最新國際研究與臨床證據更新治療策略,並強化全民中風識能教育,提升民眾對中風症狀的辨識與應變能力。 病友現身分享黃金救援關鍵 HowHow影片揭中風警覺落差 四位成功復原的中風病友,因及時辨識中風徵兆並撥打119,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成功保住語言、行走、自理等生活功能。他們也主動參與衛教影片拍攝,透過親身經歷鼓勵更多民眾提升中風識能,在關鍵時刻迅速辨識、立即求救,為自己與家人爭取寶貴的救命時間。 記者會同步首播由知名創作者HowHow主演的中風情境短片,以生活化場景呈現「臉歪嘴斜、單側無力、口齒不清」三大典型徵兆,並結合社會實驗,揭示大眾對中風警覺仍有待提升。影片上線後,僅有2.2%的觀眾採取行動了解真相,與現實中僅6%患者能在黃金4.5小時內接受治療的比例相近,凸顯提升中風識能的迫切性。 影片已於腦中風學會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AEEkyN7So/)及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vmdfmuJqw)上線,號召全民轉傳分享,提升中風識能與行動力。 全民動起來!記住「微笑、舉手、說你好」 一通119可能救一命 中風救援口訣持續推廣中,民眾只要掌握三個簡單步驟,就能在關鍵時刻辨識中風徵兆、爭取救命時間: 臉部歪斜——請他微笑,看是否嘴角不對稱。 單側無力——請他雙手平舉,看看是否有一側無法抬起或明顯無力。常見情況包括突然無法拿起水杯、筷子、遙控器等日常物品。 口齒不清——請他說出「你好」,聆聽是否語言含糊、表達困難,或出現類似「大舌頭」的狀況。 只要出現任一症狀,就要高度懷疑是中風,立即撥打119,爭取黃金救援時間,降低失能與長期臥床風險。 圖/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 陳龍(中) 圖/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陳亮妤(右) 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沈靜芬(左)

別讓人生風景扭曲!近三成民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

別讓人生風景扭曲!近三成民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

全球約有逾 22 億民眾受眼科疾病困擾。亞太地區承擔了全球近三分之二中度至重度視力障礙病例的巨大負擔,其中黃斑部病變更是威脅民眾視力健康的主因之一。在亞洲地區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高達六成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亞型。PCV 病灶一旦破裂出血,患者視力可能瞬間降至重度視力障礙程度,恐造成不可逆的影響與沉重家庭負擔。 為喚起社會對視力健康的重視,衛生福利部(衛福部)攜手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底病變尖端治療中心及台灣羅氏大藥廠,以「視界羅盤 Eye要清晰」為主題,接軌世界視覺日,推動守護視覺行動力。 衛生福利部指出,隨著3C產品普及與使用時間不斷增加,視覺健康挑戰已非單一疾病問題,而是橫跨生活型態、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整體議題。 三成民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 除了關注更應行動 依據最新的「亞太視力健康調查」,範圍涵蓋台灣、南韓、香港、泰國等亞洲8個國家,共4,354位40歲以上的民眾參與,其中包含600位台灣受訪者。報告顯示,有近三成(29%)民眾對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或毫無認知;此外,雖有逾九成的民眾關注視力健康,但行動積極度不足,僅約三成的人會進行眼科檢查。 報告也指出,多數人雖了解視力受損將影響工作與生活,仍普遍存在「視力退化就是自然老化」的迷思,導致沒有積極去評估、篩檢或就醫。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王一中理事長表示:「黃斑部病變的成因,不一定只是單純視力的老化,而是長期用眼行為的累積結果。研究顯示,每增加100度近視,就會提高60%黃斑部病變的風險。」他也強調:「現代人重視體態與飲食管理,卻常忽略視覺保養。視覺一旦受損,再先進的科技也難以完全恢復。預防與早期治療,是維持清晰視界的不二法門。」 視力老化恐提早!黃斑部病變不是長者專利,中壯年族群也應當心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3年台灣約有 721萬人因眼科疾病就診,較前一年增加約 31 萬人,顯示視覺問題已成國人健康隱憂。 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吳建良指出:「黃斑部病變已非長者專利。過去此疾病多見於65歲以上族群,但門診經驗上可以觀察到,如今40至50歲左右的中壯年族群,也常成為黃斑部病變患者。」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常見型態包括因老化引起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PCV)以及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水腫(DME)。 吳建良理事長呼籲:「民眾可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進行每月的自我檢測,一旦發現視力有扭曲、模糊、黑點或顏色黯淡等情況,應立即至醫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PCV病變亞洲族群佔比高,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成關鍵 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為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nAMD)亞型之一。在亞洲族群的病例中,PCV的比例高達 60% ,比起歐美國家的20%更為常見。此外,國際研究也指出,若其息肉樣病灶反覆復發,五年後的平均視力將明顯下降 7。然而,如能控制息肉樣病灶的進程,有望降低復發頻率,減少重複治療的需求與負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底病變尖端治療中心陳珊霓主任指出,臨床上觀察到部分 PCV 患者雖定期追蹤,卻因未依醫囑積極治療而錯失良機。PCV 息肉樣病灶一旦破裂出血,視力可能在短時間內驟降至僅剩0.01,幾乎等同於無法清楚辨識影像、僅剩光感,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她並說明:「PCV 的風險在於其病灶的脆弱性,即便定期追蹤,若不治療仍可能突發破裂。門診中此類患者不乏有職業駕駛、工程師等高度用眼者,突發性的視力受損不僅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更造成沉重的家庭經濟負擔。」 PCV治療方式多元,除了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也可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類藥物來治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病灶類型、位置、病程以及出血或滲漏的情形來制定治療策略。近期在 2025 年歐洲視網膜專家學會(EURETINA)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創新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改善患者視力,還能延長給藥間隔。在一年追蹤期間,接受創新療法治療的患者,其最佳矯正視力(BCVA)從基線獲得提升,同時病灶也獲得控制。研究中的發現,有望降低視網膜出血和視力喪失的可能性。 Eye要清晰!接軌世界視覺日,守護全民清晰視界 「視界羅盤 Eye要清晰」行動以羅盤象徵「正確方向」,衛福部、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愛盲協會及醫界代表共同表示,此次接軌世界視覺日是跨界響應的起點,期望喚起社會對眼疾防治的重視,不僅是醫療挑戰,更是全民責任,期望建立「及早篩檢、積極治療」的全民共識,守護視力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