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2025安永超越邊界生物科技報告:AI、併購、數據 驅動產業新格局

2025安永超越邊界生物科技報告:AI、併購、數據 驅動產業新格局

文、圖 / 葉倩如 全球生物製藥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資金環境收緊、監管政策持續變動、關稅與地緣政治重塑供應鏈版圖。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舉辦<2025安永超越邊界生物科技產業報告發表會>,匯聚專家們剖析生技產業最新趨勢,以及企業在風險與機會環境並存環境中致勝的關鍵。 AI與智慧醫療 提升臺灣國際競爭力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致詞表示,在高度不確定的市場中,企業如何配置資源、聚焦關鍵資產,並以AI等創新科技提升效率將成為關鍵。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分享,由於臺灣醫護人員短缺等現象,工研院首創以臨床語料結合Agentic AI,打造智慧醫療共創平台,助力醫護提升效率,並邀請更多生技業者共同合作,從臺灣走向國際。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受邀於會中分享,自2007年至今,臺灣的生技產業整體市值已成長超過14倍,且擁有完善的生技法規,確保產業合規發展並促進創新。此外,臺灣擁有強大的電子與ICT供應鏈,導入AI與IOT等技術,為智慧醫療提供技術支撐。臺灣藥品的創新策略包括協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強化CDMO供應鏈銜接國際市場、鼓勵創新研發推動產業成長動能,以及強化國際創新研發合作並吸引國際大廠來臺投資。 全球生技醫療產業面臨挑戰 資本支出與研發持續加碼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執業會計師王彥鈞分享<2025超越邊界生物科技產業報告>指出,隨著美國和歐洲的融資環境低迷,大型製藥公司因不確定性或監管壓力而推遲併購計畫,全球與臺灣生技業者需重新思考資本配置與研發投資策略。 全球生技公司依舊將研發視為成長引擎,2024年全球生技公司平均有33%資金投入研發,高於2015年的25%,研發支出占銷售比也從17%攀升至23%(表一)。大型製藥公司的資本支出占比達10%,預期2025年續增,顯示產業在逆風中仍積極布局創新。臺灣生技產業上市櫃公司表現亮眼(表二),2024年營收達新臺幣3,666.8億元、淨利成新臺幣238.4億元,研發投入達新臺幣317.4億元,其中製藥產業表現最為突出,營收新臺幣1,692.9億元占上市櫃生技公司總營收46.7%,研發投入新臺幣216.5億元占上市櫃生技公司總研發費用68.24%;製藥產業中的新藥開發公司研發投入約為新臺幣152.31億元,占其營收比重達77.3%,凸顯研發驅動成長的重要性。 融資動能回到疫情前常態趨勢 AI與數據:生技產業的下一個競爭優勢 2024年美國與歐洲有30家生技公司完成IPO,募資總額約40億美元,較前兩年略微回升,但創投成長 34%,達到 247 億美元,為 2021 年以外的最高紀錄水準,創投資金規模已大致回穩,但進入「新常態」:資金集中於少數公司,並傾向於規模更大的融資輪次。2024年臺灣上市櫃生技公司募資25件(表三)、募資金額新臺幣279.39億元,年增率大幅增加54.8%。其中IPO募資額占比63%,募資金額較2023年大幅增加799.7%,展現投資人對生技產業長期成長的高度期待。 王彥鈞指出,關稅與總體經濟動態變化的影響下,同時對持續創新的迫切需求,生技產業正積極探索AI與數據驅動的新模式。安永調查,有77%全球企業領導者認為AI已提升營運效率,87%生技產業投資運用 AI 平臺加速藥品研發,84%生技產業CEO同意要優化 AI 的影響,需要專注於資料品質和整合,顯示AI與數據資產不僅降低成本、縮短研發時程,更將成為生技產業的核心資產。 全球熱點領域:GLP-1、ADC、ATMP/CGT 推升CDMO需求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專案組長賴瓊雅談到全球醫藥產業關鍵脈動,以癌症、免疫、糖尿病與減重藥(GLP-1)為巿場成長主力,產業投資熱區為GLP-1、ADC及ATMP/CGT,帶動CDMO需求。地緣政治與關稅衝擊使缺藥成為長期議題,供應鏈韌性與在地化成為新常態,國際藥品韌性政策及定價新制將重塑藥品上市與價值溝通策略。她建議臺灣生技業者善用「韌性 + 證據 + 製程」三大槓桿,鎖定國際易缺藥品項與未來 10年專利到期潮的生物相似性藥,結合政策與資源,促進本地研發能量與國際接軌,以藥物韌性及先進製程策略合作與技術導入,掌握市場重組的新契機。 賽諾菲股份有限公司Head of Go to Market Capabilities周凱彤分享AI策略,展現AI在研發與營運全流程的深度應用。隨著生成式 AI 與機器學習工具的發展,企業嘗試透過整合數據資源、優化流程決策,來提升研發效率與病患照護體驗。例如,AI系統可運用數據與機器學習,提供與醫療專業人員互動,包括溝通內容、時機與管道的最佳行動建議,打造個人化的客戶體驗。 併購與策略聯盟:打造第二成長曲線 併購與策略聯盟被視為生技業的「第二成長曲線」,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劉安凱指出,生技公司近年來從併購取得的營收占比已達44%(表四),超越內部研發產品貢獻。雖然2024年大型併購趨緩,但2025年全球前25大生物製藥公司仍握有高達1.3兆美元的併購火力,加上2030年專利到期將帶來2,400億美元成長缺口,驅動產業進行「更小、更精準」的併購與策略合作。此外,策略聯盟能讓大型藥廠接觸新穎且具潛力的技術,同時承擔較低的風險,也使得生技公司產生興趣。 面對資金緊縮與產業轉折,生技業者若能靈活運用AI、數據資產與併購策略,將在下一波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創造永續成長的新價值。

用影像述說愛的重量─台灣早產兒基金會攝影展「尋『早』幸福微小時刻,回到最初的感動」誠摯邀您同行支持

用影像述說愛的重量─台灣早產兒基金會攝影展「尋『早』幸福微小時刻,回到最初的感動」誠摯邀您同行支持

在台灣,每十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是早產兒。他們或許來得太早、體重太小,但生命的力量從不微弱。為喚起社會對早產兒及其家庭的關注,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與國際獅子會300B2區、新北市新碧獅子會共同策劃【尋「早」幸福微小時刻,回到最初的感動】早產兒攝影展,今(4)日下午於新光三越台北信義A9館B2盛大開幕。展覽匯集橫跨12年的40幅珍貴影像,紀錄著一群在出生時就面對重重挑戰的小小鬥士,從保溫箱裡微弱的呼吸,到今天勇敢成長的身影,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是父母堅持與守護的見證。 用照片傳遞希望,也為未來鋪路 「每一位早產兒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堅韌不拔的旅程。」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表示,攝影展不只是藝術的展出,更是早產議題的倡議與教育;而觀展不只是觀賞,更是理解、同理與支持的開始。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已服務超過4萬個家庭,提供早產兒出院後的醫療儀器補助、照護指導與成長追蹤。然而,這一切服務的持續,都仰賴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善心。 艾璐攜早產兒寶寶出席,見證追蹤服務的意義與力量 基金會「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追蹤檢查計畫」服務對象的早產兒母親艾璐,也在今天的開幕式現身。艾璐的寶貝兒子出生僅1179公克、週數不到29週的他,在媽媽的細心照護下健康成長,而基金會的計畫扮演著重要角色。艾璐感性地分享:「突如其來的早產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很難在第一時間反應該怎麼做,做些甚麼;追蹤計畫提供了各個矯齡階段的全面評估,透過早期發現與持續追蹤不會錯過黃金治療期,讓我真的非常得安心。謝謝基金會一路上的陪伴。」 中央攜手支持:推動友善政策,守護早產兒家庭 衛生福利部次長莊人祥親臨現場,衛福部長期關心早產兒福利,是近年來多項友善政策推動的重要推手。包含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藥品適應症外使用給付、母乳補充品給付、RSV單株抗體(Synagis)擴增給付與低(含極低)出生體重兒居家照護計畫等,實質改善了早產家庭的育兒壓力。 【愛的援手 匯聚希望】 本次攝影展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籌辦,每一項圖文輸出、場地佈置、人力支援與宣傳製作,都是挑戰。幸好有國際獅子會300B2區早產兒兒童關懷委員會與新北市新碧獅子會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給予支持與資助,讓這場充滿深度與溫度的展覽得以實現。 活動中得獎家庭親自到場領獎,分享照片背後的故事。這些影像不僅紀錄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瞬間,更紀錄了父母用盡全力守護孩子的痕跡。「我們以有限的預算,盡力策劃每一場讓早產兒家庭被看見的活動。」基金會許瓊心公關召集董事表示,若沒有這些社會力量的挹注,這份對生命的初衷與感動,將難以傳遞給更多人看見與感受。 誠摯邀請您,走進照片裡的奇蹟 本次展覽將展出至10月15日,展覽期間也規劃有義賣與線上互動活動。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誠摯邀請社會各界前來參觀,讓我們在影像中重新遇見那個微小卻堅強的生命,用眼看見、用心感受,並用行動支持。

安成生技榮獲2025台北生技獎「國際躍進獎」AC-203 為泡泡龍症患者帶來新曙光

安成生技榮獲2025台北生技獎「國際躍進獎」AC-203 為泡泡龍症患者帶來新曙光

文、圖 / 葉倩如 「生技產業奧斯卡」之稱的「2025臺北生技獎」於近期(24日)在臺北舉行頒獎典禮,由臺北市長蔣萬安親自揭曉並頒獎,安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藉針對罕見疾病單純型表皮分解性水皰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Simplex,簡稱EBS,俗稱泡泡龍症)所開發的新藥 AC-203,榮獲 2025 年度「台北生技獎」國際躍進獎銅獎的殊榮,而此獎項旨在表揚於國際市場布局、跨境合作與新藥推進具卓越成果的企業與技術。 AC-203 以 diacerein 為有效成分,具備抗發炎作用,可減緩泡泡龍症患者因皮膚脆弱而產生的水皰與損傷。臨床數據顯示,AC-203對EBS患者有助於減少水皰形成並改善生活品質。目前 AC-203 正於 美國、台灣、澳洲、英國、義大利、法國與韓國 等 18 國 展開第2/3期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規劃收納 80至100位患者,期望為EBS患者帶來全球首個核准的治療選擇。 安成生技已成功將 AC-203 授權至 中國、日本與韓國,並積極與多國泡泡龍病友團體攜手合作,提升臨床試驗參與率並強化品牌價值。透過這些合作,安成生技不僅推動研發進度,也展現了對病患社群長期承諾的實踐。安成生技表示,此次獲獎是對公司 「立足台灣、放眼全球」 策略的肯定,亦代表 AC-203 在國際新藥開發舞台的高度潛力。未來,公司將持續推動 AC-203 的全球研發與市場拓展,並積極尋求與國際藥廠的深度合作,致力為 EBS 病患帶來突破性療法,改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安成生技旗下創新口服藥物 NORA520,以最短治療期與使用便利性切入產後憂鬱症治療領域,臨床試驗顯示僅需口服三天即完成治療,目前已完成美國2期臨床試驗的收案作業,該藥採用前驅藥物技術進行改良設計,預期具備起效快速、療程短、療效持久等優勢,讓產婦恢復到正常生活,且能大幅提升患者治療體驗;與市場上相關競品相較,口服藥物 NORA520療程短,價格也具備相當的優勢,預計於今年第四季解盲。 圖/安成生技從台灣出發,走向世界,贊助各國病友組織,創造台灣之光。 董事長吳怡君表示,合併杜康藥業後,三大新藥產品同步推進,透過此次整併,安成生技的研發版圖從罕見疾病與發炎性皮膚疾病領域,更將拓展至中樞神經(CNS)治療領域,強化研發多元性並提升整體產品組合價值;安成生技從台灣走向世界,贊助各國病友組織,可謂台灣之光,未來不排除拓展保健相關市場。 總經理蔡承恩表示,除了憂鬱症新藥外,安成生技目前積極推動兩大藥物:AC-203以及AC-1101。AC-203目前正積極推進全球多國多中心第2/3期臨床試驗,預計明年可進行期中分析並展開授權洽談;適用治療環狀肉芽腫的新藥 AC-1101目前正向美國 FDA申請孤兒藥資格認定。

不必逞強,也不必躲起來:情緒教育展「幸福森林」回應臺灣的集體心事

不必逞強,也不必躲起來:情緒教育展「幸福森林」回應臺灣的集體心事

衛福部最新統計,自殺再次重返十大死因,並且在青壯年族群中高居第二位,顯示心靈健康已成為公共衛生與社會安全的重大挑戰。由國際扶輪3522地區共同主辦的「國際扶輪3522地區25-26年度幸福博覽會-情緒教育展」以「幸福森林」為主題,將於10/9(四)至10/12(日)在華山紅磚六合院 西1館登場,邀請社會各界一起為自己的情緒策展、也為彼此留下一盞光。 今年衛福部公布113年國人十大死因,「蓄意自我傷害(自殺)」相隔14年重返前十,青壯世代上升趨勢明顯,113年共有4,062人因自殺死亡、每十萬有17.4人。這些數字提醒我們:心理健康不是某個人的私事,而是社會必須共同承擔的課題。 2025年情緒教育展以「幸福森林」為主題,帶領觀眾慢慢卸下繁忙的心,與幸福靠得更近。這座森林象徵一段回到自己內在的旅程:主視覺以綠色為主色,呈現平靜、修復與安心的氛圍,並延伸出「相信幸福博覽會」的概念之一「不焦綠」:不急(緩)、不躁(靜)、不壓迫(鬆),讓人能自在地靠近自己的心。展覽透過互動體驗,引導觀眾走進內心的幸福森林,開啟內在幸福力。 「華人社會長期強調成績與競爭,卻忽略了如何透過情緒學習來成長、追求幸福。」Stand By YOU 探索心教育協會理事長林家安指出,「情緒教育」與「幸福感」不是小朋友的功課,而是台灣社會的集體心事。展覽期間扶輪社每日辦理講座,邀請賈子宸(衛斯理)、新識康心身健康中心所長黃婉婷、卡內基訓練師余儒龍等人分享身心健康主題,並由心覺學苑創辦人方思云進行閉幕講座。開幕日下午邀請吳佳儀 教授(Stand By YOU 探索心教育協會 理事、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監事 ),以教育部校園自殺防治教育之推廣經驗,分享如何善用科技及主題設計,促進大眾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與實踐。 情緒教育展「幸福森林」包含四大主題展區,並設有「生命之花」、「幸福樹」等互動專區;另外現場也展出「第五屆赤子心全國青少年繪畫比賽」得獎作品。更多活動詳細資訊請鎖定官方網站。 文/同慶扶青社社長 林家安 Andy

KKCompany 與 PressPlay 宣布戰略整合 以AI串聯「音樂 × 知識 × 創作者經濟」三主軸

KKCompany 與 PressPlay 宣布戰略整合 以AI串聯「音樂 × 知識 × 創作者經濟」三主軸

文、圖 / 葉倩如 亞洲最大 AI 多媒體科技集團科科科技 KKCompany Technologies 與台灣知識學習與創作者經濟領導品牌 PressPlay 今日宣布進行戰略整合。雙方期待在 AI 技術助攻下,透過這次整合把「音樂的串流互動、知識的深度內容、創作者經濟的擴散力」串成同一條價值鏈,推升海外市場發展。 科科科技自創立以來,打造了全球第一個合法音樂串流平台 KKBOX,運用領先的多媒體影音串流技術為用戶創造美好體驗。藉由自有品牌與服務國際大型企業客戶,累積數據資產與不斷進化的分析能力,結合豐富的品牌營運經驗,協助企業成功推動數位轉型。PressPlay 則為台灣首家全方位影響力經濟集團,旗下擁有亞洲領先的線上學習平台 PressPlay Academy 以及台港最大創作者經紀公司 PressPlay Next 兩大事業體。 PressPlay Academy(PPA)以全台最大流量與課程量居線上學習領導地位,聚合「訂閱專欄 × 影音課程 × 說書服務」。已累積 140 萬學員,正與聯盟夥伴拓展 日本、 美國,打造可跨國複製、具市場性的課程。平台以 AI 串接體驗,語意搜尋、個人化推薦、學習任務與回流機制,並將導入會員等級、勳章與直播互動,活化學習行為、提升黏著,幫助學習者建立長期習慣、確實掌握關鍵技能。 同時,在創作者經濟版圖上,PressPlay Next(PPX)作為台港指標性創作者公司,已與超過 60 組頂尖內容創作者簽訂獨家合作,並與 12 位百萬級粉絲創作者建立長期夥伴關係;以內容廣告、團購、知識課程與品牌事業四大億元級變現引擎,組成從「影響力」到「營收」的完整商業閉環,為市場帶來更穩定增長且可預期的現金流。 科科科技 x PressPlay,三大縱效跨域驅動多元成長 科科科技與 PressPlay 雙方整合後將擁有三大綜效亮點: 1.    擴大第一方會員數據價值,打造「音樂X知識X創作者經濟」價值鏈:雙方整合後的數據規模將大幅提升,結合科科科技長期累積的 AI 與數據分析能力,透過精準推薦、流失預測與召回,提升用戶的個人化體驗,同時也能強化會員經營效益,推動更高的用戶黏著度與付費轉化。 2.    深耕日本市場版圖,東亞內容規模化可期:借助科科科技在日本超過十年的市場經驗與營運基礎,將協助 PressPlay 加速拓展日本市場,透過強化在地合作通路與策略聯盟,擴大優質內容的輸入與輸出,打造跨境學習生態,並帶動更多創作者與講師在國際市場的變現機會。 3.    打造可擴張的成長模式:整合後的營運模式將具備標準化與可複製性,能在台日雙樞紐的基礎上,快速擴展至其他海外市場。這不僅確保平台具備長期的成長動能,也將形成可持續、可驗證的商業曲線,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此外,科科科技多年累積的 AI 技術與數據分析能力,將使 AI 成為推動 PressPlay 在內容生產、智慧分發與商務決策的核心引擎。在生產端,透過生成式模型與多模態工具,打造「AI 原生內容供應鏈」,讓腳本撰寫、素材製作、影片剪輯到在地化翻譯皆能自動化,幫助創作者與講師大幅提升產能並降低成本;在分發端,結合第一方數據與跨場景識別,推動「智慧分發與動態定價」,持續優化推薦與轉化機制;在商務端,則從單次課程延伸至 PPA+ 會員產品組合,將一次性收入轉換為穩定的經常性現金流。這不僅能推動公司由單引擎成長邁向多引擎驅動,更能結合台、日雙樞紐的國際化布局,為市場帶來更多元、穩健且可持續驗證的長期成長曲線。 科科科技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王献堂表示:「本次整合不僅是資本上的結盟,更是戰略性的佈局。我們用 AI 串起音樂、知識與創作者,打造一條可衡量、可擴張的成長引擎,攜手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並為集團營運帶來持續的成長動能。未來,我們將以日本與台灣為雙核心,加速海外市場擴張,並與 PressPlay 共同推進 IPO 計畫,展現集團長期可被驗證的商業模式與發展潛力。」

壓力大、覺得累?醫師開的「綠色處方箋」可能是你最好的解藥!

壓力大、覺得累?醫師開的「綠色處方箋」可能是你最好的解藥!

台灣首屆輔助醫學論文發表會,11月2日邀您一同在亞東醫院,探索自然的療癒力量 您是否曾經覺得,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被壓力追著跑,渾身緊繃卻找不到出口?或是在辦公室待久了,總渴望能走向戶外,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一帖名為「綠色處方箋」的人間解憂籤,正是現代人最需要的健康解藥。 一場別開生面、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健康盛會,「2025 輔助醫學綠色照護健康促進學術研討會」,即將在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於亞東紀念醫院盛大舉行。這不只是一場嚴肅的學術會議,更是一次探索如何運用大自然的力量來促進身心健康的奇妙旅程。 什麼是「綠色處方箋」?原來逛花園、摸寵物都是一種治療 您可能會好奇,「綠色照護」是什麼?其實它離我們非常近。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各種親近自然的體驗活動,來幫助我們恢復健康。想像一下,當您親手種下一株盆栽,看著它發芽、茁壯,那份喜悅是否療癒了您的心?或者,當您輕撫家中寵物柔軟的毛髮,感受牠的體溫與陪伴,一天的疲憊是不是也煙消雲散? 這些看似日常的活動,正是「綠色照護」的具體實踐,包含了園藝治療、動物輔助治療、走入山林的森林療癒等。這些方法並非天馬行空,而是有科學根據的輔助療法。就連英國,也從2019年開始推動「社會處方箋」制度,正式將「綠色處方箋」納入醫療體系,用來彌補傳統藥物治療的不足。 不只是說說而已!聽第一線醫師分享「綠色照護」的真實故事 在台灣,這股自然的療癒風潮也已深耕十餘年。許多醫療院所不再只專注於冰冷的儀器與藥物,而是開始將綠色照護融入實際的治療計畫中。 本次研討會最難得的,就是邀請到一群在醫療前線積極推動「綠色照護」的醫師與專業醫事人員。他們將現身說法,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分享「為什麼接觸自然會對身心有益?」的背後原理,更將帶來各大醫學中心的寶貴臨床經驗。您將能聽到第一手的真實案例,了解園藝治療如何幫助長者重拾笑容、動物輔助治療如何打開特殊孩童的心房。 打造台灣特色的輔助醫學,您的參與是重要的一步 主辦單位醫學會長期致力於讓「輔助醫學」變得更科學、更專業、更值得信賴。繼2024年出版台灣首部《輔助醫學概論》後,本次活動更結合了第一屆的「輔助醫學論文發表會」,集結本土的學術研究成果,期望能建立屬於台灣特色的輔助醫學樣貌。 這場研討會不僅適合醫師、護理師、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更歡迎所有關心自己與家人健康、渴望為生活找到新出口的民眾。無論您是想了解如何將「綠色照護」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對「全人照護」的未來發展趨勢感到好奇,這裡都將提供您最豐富的知識與最溫暖的啟發。 別再讓生活被壓力填滿,給自己一個下午的時間,來聽聽醫師們如何開立這張充滿生命力的「綠色處方箋」,人間解憂生活至簡。名額有限,誠摯邀請您前來參與,共同見證自然與醫學的美好結合。

白內障全面性晶體獲好評 精準矯正點亮新生活 大學眼科萬眼里程碑 77歲阿嬤術後閱讀縫補皆舒心

白內障全面性晶體獲好評 精準矯正點亮新生活 大學眼科萬眼里程碑 77歲阿嬤術後閱讀縫補皆舒心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450萬人,佔總人口數20%,隨著人口老化及3C產品使用量大增,其中高達八成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預估2030年65歲以上長者將超過550萬,白內障問題勢必更加嚴峻。 今年77歲的徐女士,因白內障困擾不論做生意或生活都造成不便,下廚時若不戴眼鏡醬料拿揑及火候掌握時常不順手,戴上眼鏡又因為油煙及汗水,擔心眼鏡滑落,下廚總是提心吊膽,在家人鼓勵下於八年前在桃園大學眼科接受白內障手術並置換人工水晶體,術後重獲清晰視界,不僅可以輕鬆閱讀手機報紙、縫補衣物,甚至還能和家人出遊健行,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1萬5千例見證獲樂齡族口碑好評 大學眼科榮譽總院長林丕容醫師說明,台灣不只是近視王國更已正式進入老年化社會,55歲以上樂齡人口已達總人口的35%,在3C使用量不減反增的現今社會,白內障更是不可輕忽的眼疾。全面性白內障人工水晶體,依個人條件需求量身建議,術後不僅改善白內障,遠、中、近距離也因選擇的人工水晶體獲得良好的視覺品質,近日更突破1萬5千例見證,精準矯正深獲樂齡族好評。 白內障錯誤迷思增加併發症風險 精準手術提升視覺品質 現代白內障手術技術已經非常安全成熟。桃園大學眼科院長王甯加醫師指出,許多長者誤以為「要等白內障熟透再開刀」,或「年紀大不適合手術」,這些觀念早已過時,白內障過熟或延誤治療時機恐會提高失明風險! 王甯加醫師表示,現代白內障手術採用微創超音波乳化技術,在角膜製作約0.2公分小切口,利用超音波將混濁白內障水晶體震碎後吸除,再植入人工水晶體;手術僅需點眼藥水麻醉,過程約20分鐘幾乎沒有痛感,術後恢復快,同時提升視覺品質。去年為自己父母做完白內障手術的王甯加分享,術後雙親的視力狀況良好,已近八旬仍時常爬山、出遊,退休生活自在舒適。 白內障全面性晶體獲好評 患者重拾清晰視界 白內障手術中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是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常有許多長輩詢問是不是要選最貴的水晶體才是最好?永和大學眼科院長鐘珮禎醫師表示,目前衛福部核准的人工水晶體種類多元,從健保到自費皆有,依患者需求及檢查數據評估,選擇改善近視、老花或散光等視力問題,但選擇的重點並不是價格,而是患者的用眼習慣及眼睛條件。 今年75歲的林女士,有700度的近視、老花、散光及白內障困擾,時常覺得模糊看不清,每天都清洗眼鏡好多次,去年和先生一起到永和大學眼科檢查才發現患有白內障,經過詳細評估後安排手術,術後視力1.0,擺脫了從國中就開始戴的眼鏡,現在外出買菜、追劇、滑手機都不用配戴眼鏡,覺得人生煥然一新。 鐘珮禎提醒,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仍需經由詳細的評估檢查,依個人眼睛健康狀況及用眼條件,與醫師評估討論後選出最適合的方案。 關注高齡化社會 共同守護長者視力健康 「及早就醫、適當時機治療是關鍵!」大學眼科榮譽總院長林丕容醫師呼籲,白內障是每個人都會得到的眼疾,但能透過現代醫療科技有效治療,讓長者人生下半場重拾清晰視界,享受高品質、便利的舒心生活。

臺大醫院響應公費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同步開打 守護全民健康

臺大醫院響應公費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同步開打 守護全民健康

2025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於 10月1日正式開打,臺大醫院積極配合國家政策,設立完善的疫苗接種門診,為高風險族群與一般民眾提供便利、安全的服務。同時臺大醫院也全力支持「左流右新,加倍安心!」的倡議,呼籲民眾可在醫師評估下,於同日左右臂分別施打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雙重防護、更加安心。 公費流感疫苗10月1日開打,首波開放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以及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19-64歲)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臺大醫院呼籲符合資格者請儘早至合約院所施打,因為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避免重症與死亡最好的方法。另國小至高中、職及五專1-3年級學生將統一於校園集中接種疫苗,以節省家長另外帶孩子前往合約院所接種之時間。 今年提供之公費疫苗係依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建議,全數採用三價流感疫苗,包含2種A型(H1N1及H3N2)及1種B型(Victoria)不活化病毒株,適用於2025-2026年北半球流感季,依疾管署資料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共有5家廠牌,各廠牌之效果與安全性均同。民眾可接種任一種符合適用年齡建議之疫苗。接種疫苗應由醫師評估後進行,注射後應留觀15分鐘,以確保安全。未符合公費接種的民眾亦可自費接受流感疫苗注射,臺大醫院設有專門疫苗門診與便捷服務以利民眾接種。 臺大醫院提醒符合條件的民眾,接種當日須攜帶健保卡,並於接種後留院觀察至少 15 分鐘,以確保安全。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隨著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即將到來,臺大醫院將持續以專業與效率,協助民眾完成疫苗接種,減少重症與併發症的發生,守護國人健康。」臺大醫院同時提醒民眾,除接種疫苗外,日常生活中仍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包括勤洗手、戴口罩與注意環境通風,以降低感染風險。

十月一日是世界蕁麻疹日!

十月一日是世界蕁麻疹日!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世界蕁麻疹日(Urticaria Day),今年度關心的主題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及其解決之道」(Unmet Needs: The Path Forward for Urticaria)。台灣已有多家醫院成為國際組織,蕁麻疹參考及卓越中心(Urticaria Centers of Reference and Excellence, UCARE)的成員,將一同擔負起守護各位病友健康的使命。 蕁麻疹參考及卓越中心成員之一的臺大醫院皮膚科卓雍哲醫師表示,蕁麻疹未被滿足的需求中最為重要的應該是,病友及醫師對於疾病成因的不夠了解以及對於治療方式的不夠熟悉,使得疾病無法獲得良好的控制。以下就讓我們一同來認識這個疾病吧。 一、蕁麻疹的典型症狀 蕁麻疹的主要表現是皮膚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膨起紅疹(風疹塊),這些紅疹可能集中於身體某個部位,也可能遍布全身,且通常會劇烈搔癢。這些紅疹有幾個特點: 1.短暫性:個別風疹塊持續的時間,短則三四十分鐘,長則半天至一天,多半則是在數小時內消退,不留痕跡,但可能反覆發作。 2.遷移性:疹子可能在不同部位出現,剛剛還在手臂,過一陣子可能出現在腿上。 3.可能伴隨血管性水腫:部分患者會合併嘴唇、眼皮或喉嚨明顯腫脹,這種情況較為危險,需要特別注意。血管性水腫消退的時間一般較長,可長達一至三天,除搔癢外亦可能伴隨疼痛感。 二、什麼是慢性蕁麻疹? 與急性蕁麻疹有什麼不一樣? 上述皮膚症狀反覆發作、持續存在超過六週,即為慢性蕁麻疹;反之,短於或等於六週為急性蕁麻疹。雖然急性與慢性蕁麻疹是以時間為區隔,但常常其成因大不相同。 急性蕁麻疹多半為過敏反應,可能與特定因素有關,如食物、藥物、感染等,但實務上有時不易釐清;而慢性蕁麻疹則是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所造成,皮膚中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可以被許許多多不同的因子所誘發,使得症狀反覆出現,此外,慢性蕁麻疹可再依特定誘發因素之有無,進一步區分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與慢性誘發性蕁麻疹(Chronic inducible urticaria, CIndU),其中部分慢性蕁麻疹之患者除皮膚免疫異常外,尚可能同時有全身免疫系統或內分泌之異常,不可輕忽。 三、蕁麻疹的診斷與檢查 大多數蕁麻疹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與臨床表現即可確立,尤其是急性蕁麻疹,通常不需要額外檢查,但慢性蕁麻疹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視狀況安排進一步檢查: 1.考慮是否合併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內分泌疾病:這時需要安排抽血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自體免疫疾病或甲狀腺功能異常。 2.懷疑患有慢性誘發性蕁麻疹:如冷因性或熱因性蕁麻疹、皮膚劃紋症、膽鹼性蕁麻疹等,需要經由特殊的測試方可確認。 四、蕁麻疹的治療與日常保養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有一定的共識及指引。第一線用藥為長效型非嗜睡性抗組織胺藥物,從標準劑量開始,可依照控制的狀況加量使用,最多可至四倍劑量;第二線藥物則是抗E型免疫球蛋白生物製劑(anti-IgE antibody),此藥物多半可為慢性蕁麻疹病友帶來良好的治療效果;若依然無效,則第三線可考慮使用免疫調節藥物。 慢性蕁麻疹的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一環為切勿過早減低治療劑量或中斷治療藥物,慢性蕁麻疹為一皮膚慢性疾病,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將過度活躍的皮膚免疫系統,逐步調整回正常之狀態。 除藥物治療外,避免環境中可能的惡化因素、盡量減少壓力等也是重要的一環。環境中的惡化因素很多,如刺激性的食物 (辛辣、酒精等)、悶熱的環境,常常會加重症狀,應盡可能減少;壓力、作息等因素,常常也會左右蕁麻疹的治療反應,盡可能地調適與排解,維持規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蕁麻疹的症狀將可以獲得更好的改善。 五、結語 蕁麻疹是一個造成嚴重不適及生活困擾之疾患,尤其是慢性蕁麻疹需要長期的治療與觀察。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及對於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狀,恢復正常生活。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為增進慢性蕁麻疹病友對於疾病的正確認識,已於去年度建置了「蕁麻疹資訊站Line@平台」,提供許多與慢性蕁麻疹有關的資訊與工具;此外,台灣目前已有多家醫院投入成為蕁麻疹參考及卓越中心的一員,相信經由更多專業醫療人員的參與,能讓更多的病友獲得更進一步、更好的治療成效。讓我們彼此一同努力! 圖/臺大醫院皮膚科 卓雍哲醫師

世界看見台灣廚藝!《2025 TCAC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盛況空前

世界看見台灣廚藝!《2025 TCAC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盛況空前

第七屆《2025 TCAC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於9月29日盛大落幕。今年賽事歷時四天,吸引來自國內外近600組頂尖廚藝好手同場競技,由超過170位國際裁判的嚴格評比,角逐35項競賽項目的最高分,充分展現台灣餐飲界的精湛技藝與創意實力。今年更祭出總獎金逾60萬元與豐富大獎,賽事不僅是廚藝比拼,更象徵台灣在國際餐飲舞台上持續擴展的影響力。 《2025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閉幕!8大特別獎出爐、台灣隊再創佳績 今年賽事首度增設8項特別獎,表彰在各領域表現卓越的選手與團隊。其中,TCAC「最佳西式料理廚師獎」由陳睿智奪得,TCAC「最佳亞洲風味料理廚師獎」由高承洋獲得,TCAC「最佳烘焙廚師獎」由張原賓摘下桂冠,TCAC「世廚最佳廚藝團體獎」由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膺;此外,ICIF最佳特別獎鄭宇婕,以及TCAC「台灣最佳廚藝團隊獎」由景文科技大學獲得,彰顯各領域精英的創意與實力。 本屆《2025 TCAC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中,台灣代表隊再次展現卓越廚藝與堅實實力。尤其在「夢幻隊團隊三人賽(Dream Team Challenge, Taiwanese Only)」中,獲得最高分的隊伍將代表台灣廚藝美食協會,前往《2026年PCC菲律賓國際廚藝競賽》一決高下。本次參賽隊伍涵蓋大專院校、餐廳及工會等單位,包括黎明技術學院、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森林敘事團隊以及臺中市中餐服務人員職業工會等,各路菁英好手同場角逐,精彩萬分。 2025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獲得多家知名企業鼎力贊助,包括瑞士福維克(Thermomix多功能料理機)、台灣惠而浦(溫控烤箱)、統一企業(龜甲萬系列醬料)、美國雞肉協會、美國馬鈴薯協會、富豐國際食品(鮭魚)、南僑油脂(奶霜)、皇家可口(讚岐烏龍麵)、ICIF義大利國際廚藝學院等,並有多家食材與設備廠商提供支援,共同助力選手在各項競賽中發揮最佳實力。 2025 TCAC現場嗨翻天!美食、創意、歡笑共譜國際嘉年華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最受矚目的現場熱烹類賽事涵蓋亞洲風味料理、西式料理與日式料理三大類別,選手們對火候、食材與創意的精準掌握,讓現場香氣四溢,觀眾彷彿置身大師級餐廳。兩人及三人團隊競賽更突顯團隊默契與廚房節奏管理,成為全場焦點。 藝術展示與冷展區同樣精彩,精緻的冷展擺盤、創意馬卡龍及水果蛋糕裝飾展現糕點工藝的極致;西式三盤前菜與主菜展示則以完整的料理理念與餐桌美學,呈現國際賽事的高水準。酒精與無酒精飲品調製賽事亦展示飲品文化多元風貌,選手以精準平衡與創意風味,帶給觀眾視覺與味覺雙重享受。賽事現場設有國際廠商展示攤位,呈現最新餐飲設備、食材與技術;國內外評審交流區亦成為亮點,促進選手與專業評審互動,推動國際廚藝文化交流。觀眾除了能近距離欣賞比賽過程,也可參與試吃體驗,第一時間感受料理與飲品的創意成果。 世界看見台灣廚藝!2025 TCAC規模創新高 2026再邀國際選手齊聚 台灣廚藝美食協會主辦的《2025 TCAC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今年邁入第7年,也是全台唯一通過世界廚師協會(Worldchefs)認證的國際賽事。 台灣廚藝美食協會理事長暨大會會長 王志文分享,第七屆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在全體參與者努力下圓滿落幕,吸引來自8國、近600組選手同場競技,規模創下新高。今年新增的「壽司專屬賽」與「團隊挑戰賽」廣獲好評,為賽事再添亮點。王志文強調,感謝所有參與者的支持,也期許2026年持續擴大規模,邀請更多國際評審與世界級隊伍齊聚台灣,讓世界看見台灣餐飲實力,共同推升廚藝新高度。 ※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圖/「夢幻隊團隊三人賽」金獎隊伍合影。圖_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提供 圖/賽事現場十分熱鬧,選手們拿出看家本領一決雌雄。圖_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