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頸部反覆流膿恐藏隱疾  萬芳醫院提醒警覺腮裂囊腫

頸部反覆流膿恐藏隱疾 萬芳醫院提醒警覺腮裂囊腫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原以為只是單純皮膚膿包,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才緊急轉診至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經理學檢查與影像檢查,確診為「第二對腮裂囊腫」,醫療團隊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術後病童恢復良好,傷口癒合順利,目前定期追蹤未見復發。 小兒外科主任黃振盛指出,「腮裂囊腫」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腮裂組織未完全退化所致,其中以第二對腮裂最為常見,佔比高達95% 此類疾病多出現在頸部側邊,尤其是胸鎖乳突肌前緣,臨床上常見皮膚表面出現小洞,平時流出透明黏液,若感染則會產生黃白色膿汁並伴隨腫脹疼痛。由於嬰幼兒期症狀不明顯,往往要到學齡期因反覆感染或分泌物異常,才被家長察覺。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反覆發炎,甚至在成年後發生惡性變化。 此次女童的囊腫達11×9×35毫米,走向長度超過5公分。黃主任說明,團隊採用「階梯式切除法」,依照囊腫路徑分段切開並逐步清除,以確保完整切除,同時縮短傷口長度,減少疤痕。若僅用單一大切口,雖操作較快,卻不易徹底移除深層病灶,增加復發風險,且可能留下明顯疤痕。 黃主任提醒,許多家長容易將腮裂囊腫誤認為皮膚膿包或淋巴腫大,延誤就醫。單靠抗生素僅能暫時壓制發炎,無法根治。若發現孩子頸部側邊固定位置反覆腫脹,並伴隨分泌物,應及早就醫,以免反覆感染,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 圖/8歲女童患有第二對腮裂囊腫,因感染化膿流出黃色及帶有異味的膿液。(萬芳醫院提供) 圖/黃振盛主任提醒家長,若注意到孩子脖子出現不明小洞、反覆流膿或觸摸到腫塊,切勿輕忽,儘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治,才能守護孩子的健康。(萬芳醫院提供)

「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持續推動 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再升級

「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持續推動 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再升級

桃園市政府今(12)日下午於桃園區舉辦「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記者會,宣布今年再度攜手臺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公司,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並全面升級「健康體位管理2.0」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合作方案。此次更有台灣肥胖醫學會加入,以專業醫療為基礎,透過衛教資訊、校園競賽及運動資源,共同推動兒童與青少年健康體位管理,呼籲社會正視「肥胖是疾病」,並於黃金防治期及早介入,終結歧視與污名化。 台灣肥胖問題日益嚴峻,『2024年國民健康署年報』顯示,全台每4位學童就有1位過重或肥胖,其中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25.8%,國高中生則分別為學29.2%及28.9%,另外,根據《111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統計,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在過去十年間由45.4%快速攀升至50.8%,凸顯年輕世代肥胖議題不容忽視。肥胖不僅是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主要慢性病主因,更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同時也是國際公認的主要致癌因子,與乳癌、大腸癌、肝癌等十多種主要癌症高度相關。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將肥胖定位為指標性疾病,並於2025年發布《WHO遏制肥胖技術方案》,其中呼籲各國應在環境、行為與醫療系統三大面向同步加強介入與資源投入,確保肥胖者有公平與高品質醫療照護的可近性。研究顯示,父母體重與生活習慣會直接影響子女肥胖風險,且肥胖兒童青少年有三分之二機率在成年後持續肥胖,必須在黃金防治期及早介入,「健康體位管理2.0」正是以醫療專業導入為核心,強化社會對「肥胖是疾病」的認知,並終結歧視與污名化。 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表示,桃園市政府攜手教育局、體育局與企業,共同推動「肉肉桃走中」活動,藉由「健康體位管理2.0」,期望從小培養青少年運動習慣、降低居高不下的肥胖率,同時感謝企業在活動上的支持,展現公私協力的典範。桃園市政府將持續以「健康城市」為願景,積極推動跨局處合作,從校園扎根,打造更友善的健康支持環境,實現「從校園到家庭、從生活到醫療」的全方位健康體位管理模式,為全國城市樹立典範。 王明鉅副市長指出,市府推動中小學健康體位管理的目的,不僅是希望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更要透過教育帶動家庭的影響力,參與活動的學童能夠邀請父母或親友一同參加,形成以家庭為核心的健康網絡,讓健康行為不只停留在學校,而是延伸到家庭生活。這樣的模式不僅能幫助兒童青少年有效管理體位,更能潛移默化地改變父母與親友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以家庭為主的健康轉型。 圖/桃園市王明鉅副市長表示,「健康體位管理2.0」,不僅讓兒童青少年透過活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更能接觸到正確的醫療知識與專業資源。 臺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公司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說明,諾和諾德在嚴重慢性疾病已擁有逾百年的全球領導經驗,其中投入肥胖症領域研究超過25年,是全球肥胖與糖尿病防治的創新先驅者,以「驅動改變,攜手戰勝嚴重慢性疾病」為企業使命。杜翰思進一步指出諾和諾德今年非常榮幸能夠二度與桃園市政府合作,簽署「兒童青少年健康體位管理2.0」活動合作備忘錄,並首次邀請台灣肥胖醫學會(TMASO)參與,透過實際的衛教行動,提升社會對於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治的正確認知。諾和諾德將持續攜手各界,致力減輕肥胖相關疾病所帶來的健康與社會負擔,共同創造一個更健康的台灣。 圖/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杜翰思Hans Duijf總經理表示諾和諾德將持續攜手各界,專注於肥胖防治,減輕相關疾病帶來的健康與社會負擔,並共同推動一個更健康的台灣。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指出,肥胖是一種需要長期關注與治療的疾病,兒童青少年正處於體位管理的黃金防治期。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兒童肥胖是21世紀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同時,歐洲肥胖研究協會(EASO) 與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也均指出,兒童肥胖已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議題。研究顯示「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過重與肥胖兒童在成年後持續肥胖的比例偏高,並更早出現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林文元理事長進一步表示,在台灣2022年國高中學生過重與肥胖率高達30%左右,對於過重(24≤BMI<27)與肥胖(BMI≥27.0)兒童青少年,除了及早提供涵蓋飲食、運動、心理支持及醫療預防與介入應被高度優先考量,才能有效達成健康體位管理。 圖/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指出,肥胖是一種需要長期關注的疾病,兒童青少年正是黃金防治期,唯有及早從飲食、運動、心理與醫療面著手,才能有效管理健康體位。 114年「桃園超敢動-肉肉桃走中」特別設計校園競賽機制,鼓勵國小高年級、國高中學生以校為單位組隊共同參與。桃園市政府體育局指出,今年亮點包含:設立以學校為基礎的「校際組」競賽、教育局補助經費支持、期中抽獎百貨禮券,以及期末優勝學校行政補助金,期望透過實質獎勵讓學校師生更踴躍參與,更多活動訊息可至活動官網(ty-bodyrun.com.tw)查詢。同時,台灣肥胖醫學會則提供臨床專業與衛教資源,透過10場校園講座、健康體位指引及線上衛教平台,協助學生與家長掌握正確的健康管理方式,期盼打造全國『健康體位管理2.0』的示範模式。 圖/左起: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杜翰思Hans Duijf總經理、桃園市政府王明鉅副市長、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共同啟動健康體位管理2.0,呼籲正視肥胖議題。

再生醫學新趨勢 整外名醫周爾康醫師解析多科別應用

再生醫學新趨勢 整外名醫周爾康醫師解析多科別應用

近年來,「再生醫學」逐漸成為全球醫療產業的核心發展趨勢,透過啟動人體自身修復機制,來促進自體組織修復,已在多領域臨床醫學實證開花,應用範圍正持續擴大。整形外科名醫周爾康醫師指出,其中以血小板衍生出的相關技術最具代表性,結合安全與高效能,正逐漸跨足整形外科、骨科、皮膚科與牙科等不同醫療領域,展現強大的潛力,讓再生醫學逐步邁向更安全、更廣泛的臨床實踐。 圖/整形業界頗具盛名的周爾康整形外科診所院長周爾康醫師,和在場整形外科專科醫師分享再生因子的應用以及親身經驗(思必瑞特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PLT生長因子三大關鍵介紹 血小板(Platelet) 民眾熟知的血小板,不僅在止血與凝血上扮演重要角色,更是再生醫學的核心來源。血小板中蘊含多種活性蛋白與修復因子,能刺激細胞增生、膠原生成與血管新生。由於取自自體血液,安全性高且免疫排斥風險低,臨床上常被應用於傷口癒合、手術修復與醫學美容。  二、PLT凍晶技術(Platelet-Lyophilized Treatment Lyophilization Technology) 傳統血液的衍生物需要即時使用,而PLT凍晶技術則能將血小板中的活性成分透過低溫冷凍乾燥保存,大幅延長保存期限並提高使用便利性。這項轉化技術特色在於能穩定生長因子的活性,讓醫師能更靈活地規劃治療流程,也有助於推動再生醫學的規模化與臨床普及。 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 生長因子是血小板釋放的活性分子,當身體出現傷口或組織受損時,血小板會釋放多種生長因子(如 PDGF、TGF-β、EGF),加速組織修復與再生。生長因子在整形外科手術修復、皮膚抗衰老、骨科修復及牙科植牙等領域,皆展現臨床價值。 再生醫學發展趨勢 周爾康醫師指出,全球再生醫學市場規模正快速擴張,預估未來十年將持續保持雙位數成長率。再生醫學不僅是醫療的未來方向,更是跨領域醫師關注的核心議題。台灣若能在醫療技術、臨床驗證及健全的法規制度等多方支持下,將能成為再生醫學發展的重要基地。 思必瑞特(7790)致力於打造「再生醫學友善場域」,結合臨床醫師與研究單位的力量,將再生因子導入更標準化與安全化的臨床流程,協助不同專科醫師有效地應用。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治療品質,更能讓病患獲得兼顧安全性與療效的治療選項。 周爾康醫師強調,再生醫學的核心價值,在於「透過自身修復力量,重建健康與美麗」。隨著技術持續進步,血小板與PLT生長因子的相關應用將不再侷限於特定科別,再生醫學不只是實驗室中的新興技術,而是走向臨床多點開花逐漸走進民眾生活,帶來全新的醫療選擇可能。

夏日最夯嘟嘟唇!蔡沁晁醫師完整解析玻尿酸豐唇指南

夏日最夯嘟嘟唇!蔡沁晁醫師完整解析玻尿酸豐唇指南

根據全球市調權威日商環球訊息(Global Information, Inc.)發布的《IMARC 2025年全球美容醫療市場報告》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的全球醫學美容市場規模達183億美元,預測至2033年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372億美元。隨著醫美風潮興盛,玻尿酸豐唇已成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醫美療程之一。曼妮美研診所院長蔡沁晁醫師指出,網路上很夯的嘟嘟唇,即為透過玻尿酸的填充,可優化人體唇部比例與輪廓,不僅增添立體感與水潤光澤,也能讓妝容整體更具層次,是提升面部協調與細節質感的重要方式。蔡沁晁醫師表示,此玻尿酸應用微整形療程屬非手術性質,深受愛美人士青睞。 圖/逾十年醫美經驗、醫學美容專業的微整形主治醫師曼妮美研診所院長蔡沁晁(曼妮美研診所提供) 唇部作為面部最顯眼的區域之一,不僅在日常表情與互動中扮演關鍵角色,更是妝容設計的視覺焦點,有諸如霧唇妝、唇峰描繪與唇線修飾等各式方法受愛美人士喜愛 1. 玻尿酸豐唇的醫學原理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又稱透明質酸,為人體自然存在之多醣體,具高度吸水與組織支撐能力。美容醫學方面的應用其於唇部特定區域,如唇峰、唇珠、唇線或唇角,利用玻尿酸材質特性以增加體積與彈性,進而改善唇形不對稱、嘴唇過薄或唇紋老化等問題。蔡沁晁醫師說明道,此療程適用於希望改善唇部立體感與整體五官比例者,效果自然且可依需求調整劑量。 2. 療程說明與恢復期 玻尿酸豐唇為非侵入性微整形療程,通常填充前會使用局部麻醉藥膏或冰敷降低不適感,整個治療過程僅需10至20分鐘。蔡沁晁醫師根據自身的豐富臨床經驗分享,多數患者僅感受到短暫的刺痛與輕微脹感,痛感屬可耐受範圍,無須住院。療程過後可能出現局部紅腫、瘀青,屬正常生理反應,一般人約3至5日內逐漸消退,且不影響日常生活或進食,若有任何不適請立即跟原主治醫師反應。 3. 客製化設計 蔡沁晁醫師強調,唇形設計需考量患者的臉型、鼻唇比例與個人審美需求,並非「一味追求豐厚」,尤其亞洲人的面部生理構造其實與歐美人種有所不同。臨床上常見如自然嘟嘟唇、微笑唇、心形唇等風格,皆可透過劑量與注射層次調整達成。唯有由經驗的微整形醫師依據五官比例量身打造,方能確保注射結果自然協調,避免過度填充導致唇形僵硬或失真。 4. 保養及照護 蔡沁晁醫師建議治療後短期內應避免劇烈運動、高溫環境(如泡湯、烤箱)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腫脹程度或影響玻尿酸穩定度。同時,應避免按壓唇部、過度牽扯唇肌,並加強保濕與防曬。若出現瘀青,可採局部冰敷,視情況使用適當溫度熱敷促進代謝。妥善保養能延長維持效果,亦有助於自然恢復期縮短。 5. 效果維持期與安全提醒 玻尿酸豐唇的維持時間約6至12個月,視個人體質、代謝速度與不同玻尿酸產品品質而異。為延續美感效果,建議患者可依醫師建議定期施作。 蔡沁晁醫師指出,玻尿酸為目前較為安全、自然的唇形雕塑方式之一,但前提需建立在專業醫療基礎上。近期地下醫美糾紛事件頻傳,蔡醫師特別提醒,民眾若有唇部美學需求,務必選擇具衛福部核准產品與合規醫療機構施作,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網購美容針」或由坊間非專業人士私自注射,避免感染、異物反應或嚴重副作用風險,由合法的資療機構和專業醫師,制定專屬療程計畫,才能在追求美麗的同時,兼顧健康與安全。 圖/曼妮美研診所院長蔡沁晁平時多在網路分享醫學美容相關的常識,希望愛美者能理性消費、安心變美,圖為使用近日網上最夯的Google Gemini模型所製作的個人公仔(曼妮美研診所提供)

百發科技以科技助力台中脊椎損傷者協會 愛倍多張啟二:智能科技始於人性、終於呵護

百發科技以科技助力台中脊椎損傷者協會 愛倍多張啟二:智能科技始於人性、終於呵護

文、圖 / 葉倩如 Biofast百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二十餘年,深耕醫療保健領域之創新獨特凝膠材料,促進身體及皮膚健康,目前發展成複合材料應用公司,近年也成功開環保材料及3D多重高防護口罩,並提供代工和客製化等多面服務,於2023年跨足AI科技的研發,發展具備人體記憶的AI智能坐墊和AI智能床墊。 今年,Biofast百發科技為照顧更多的脊椎損傷患者,與台中脊椎損傷者協會合作,聚焦在AI智能坐墊的研發與應用整合,目的為了幫助脊髓損傷者能有更大的機會克服長時間久坐、姿勢不良、皮膚壓力點過高等問題,提升其舒適度、安全性與生活品質。協會總幹事柯坤男表示,台中市脊髓損傷者協會自82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自助助人」的理念,致力於提升脊髓損傷者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總幹事柯坤男進一步說明,脊椎損傷協會與百發科技建立以不同面向的合作,包含:坐墊產品實證合作與共同研發與產品優化建議,同時兼顧照顧受傷患者與優化產品,進而探索結合AI感測技術進行分析、壓力監測與警示,協助預防褥瘡,以此提升居家復健的具體效能。 圖/智能AI坐墊,結合AI感測技術進行分析,具備提升居家復健效能。 Biofast百發科技所研發之醫療與醫材相關產品,經由愛倍多國際合作品牌代理,愛倍多國際董事長張啟二相當看好科技導入醫材,為民眾提供更完善的健康呵護,張啟二表示,智能科技始終起於人性、終於呵護。愛倍多國際與Biofast百發科技深度合作,積極共同致力於提供社會大眾健康的最佳的解決方案,提供人們更好的生活質量,持續提升大眾的健康。 圖/台中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秉持「自助助人」的理念,致力提升脊髓損傷者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 愛倍多國際表示,百發科技認同並將持續支持脊椎損傷協會的理念:打造希望與尊嚴的第二人生、成為台中地區脊髓損傷 者的資源樞紐以及推動社會共融與認識。愛倍多拋磚引玉的作法,期盼能促進社會大眾對脊髓損傷的瞭解與重視。協會總幹事柯坤男補充,未來將持續努力,共同降低脊髓損傷發生率,減少國家醫療經費支出,營造友善、接納的共融社會。

全方位護腦五守則 - 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全方位護腦五守則 - 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 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 在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前夕,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宣布,此次攜手各方,即將發布首份《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根據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與國衛院2023年調查,臺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已達近8%,平均每13位長者就有1人失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需及早控制14項可控風險因子,其中跟慢性疾病相關,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透過積極落實健康管理,將可有效延緩甚至預防失智的發生。 「護腦五守則」失智預防,建立健康識能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暨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淵韓教授指出,《Lancet》2024年最新報告指出,多達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控制14項可改變因子來預防或延緩,中年期的肥胖與三高是最需關注的風險因子。他強調,肥胖與糖尿病不僅是多種慢性病與癌症的根源,更是隱形的失智推手;多項國際研究證實,中年肥胖與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顯著增加。若能及早進行體重與血糖管理,將能有效降低發病率並延緩病程。為幫助國人及早採取行動,《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特別提出「護腦五守則」: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公私協力共推全民防失智藍圖  【健康台灣】攜手【長照3.0】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做為國家衛生政策智庫,以解決國人重大健康挑戰為使命。 預計發布的《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正是去年簽署三年合作備忘錄後的第一項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重要成果。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不僅是醫療議題,更牽動長照與社會永續發展。結合國衛院的科研實力與台灣諾和諾德在肥胖及代謝領域的專業,期望透過減輕慢性疾病對國民健康的負擔,以實現「健康台灣」中針對「慢性病防治」、「肥胖防治」以及「888計畫」的長期目標。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祝健芳司長指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及早預防的觀念,與長照3.0政策高度一致。第一階段已放寬外籍看護聘僱規範,協助減輕家庭照護壓力;第二階段將於2026年上路,刪除失智症年齡限制,服務將擴大至50歲以下的早發型患者,讓政府能更早介入。她強調,透過結合慢病管理與社區資源等,能預防與延緩病程發展,實質降低家庭與社會的長照負擔。  國際實證X在地行動 借鏡國際,讓健康預防在地化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國際間已將失智預防視為公共健康核心策略,借鏡國際經驗並透過跨國合作,有助於台灣完善防治藍圖。以享譽全球的芬蘭FINGER(預防認知障礙及失能的芬蘭老年人介入計畫)為例,其成功經驗已擴及歐美與亞洲主要國家成為「全球FINGER計畫」,透過慢性病代謝控制、運動、飲食、認知社交刺激等多面向介入手段,預防與延緩失智。和芬蘭同處於北歐的丹麥,早已將失智症防治與照護列為首要國家計畫之一,目標是在2025年成為友善失智症國家。日本自2019年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將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控管視為預防核心,以延後70歲長者發生失智症時間為目標。 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則表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由數十位國內權威醫學專家共同編著,預計於今年年底正式出版。全書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系統性整理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涵蓋代謝疾病(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中風後認知障礙及癲癇等共病,並延伸至空氣污染、感官剝奪、心理社會因素與生活型態影響,並針對失智症防治提出政策建言。他指出,失智症是臺灣高齡化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期盼這份成果能成為推動國家防治策略的重要里程碑,並透過公私協力與國際合作,為臺灣的健康照護帶來新的曙光。 諾和諾德在台行動:透過公私協力聚焦慢病管理 攜手推動健康台灣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表示,諾和諾德總部位於丹麥,擁有超過百年歷史,是全球肥胖與糖尿病防治的創新先驅者,以「驅動改變,攜手戰勝嚴重慢性疾病」為企業使命。杜翰思指出,根據研究顯示,肥胖者的失智風險比一般人高出74%,糖尿病患失智風險更高達1.5到2.5倍,因此,學界又稱失智症為「第三型糖尿病」。台灣過重與肥胖比例高達50.8%,肥胖和糖尿病已是台灣最沉重的疾病負擔,其防治不但是健康台灣政策的重要目標,更是失智症預防的前哨站。諾和諾德此次一同響應《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的發布,希望透過公私協力,呼籲各界採取行動,為台灣打造更健康、更具韌性的未來。 影音連結:https://youtu.be/1-H7RCpxGtM 圖/國衛院攜手各方,提出全方位護腦五守則,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強調透過慢病管理,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發生。(從左至右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杜翰思Hans Duijf總經理、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症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楊淵韓教授、衛福部長照司祝健芳司長、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國衛院許惠恒副院長、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 圖/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

43歲的小琳 (化名),花了大半輩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還是要回到正規醫療,才有機會控制病情。從小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她坦言,為了「根治」,除了使用傳統的正規治療,也另外嘗試過不少偏方,包括:算命、改名,有人還告訴她「三魂七魄裡頭有一魄泡在水裡,所以皮膚才會爛爛的。」對於這些常識,她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但這些偏方往往收費高昂,不但沒有效果,更讓自己和家人承受更多心理與經濟壓力。 小琳回憶,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骨質疏鬆、血管彈性下降,讓她幾乎無法再承受藥物副作用,甚至因病況反覆發作,曾一度有了輕生的念頭。成為母親後,也得照顧同樣罹患嚴重異膚的兩個孩子,全身可以用體無完膚來形容,每當半夜孩子不停抓癢,一邊保持清醒阻止孩子抓破皮膚,自己也得忍住不抓癢,這種夜不成寐、身心俱疲的日子,也讓她喘不過氣。 響應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 啟動全台病友調查 挖掘治療迷思與真相 每年9月14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今(2025)年的國際主題訂為「Our Skin , Our Journey」(我們的肌膚,我們的旅程),強調全球病友在這條「異膚抗病之旅」的處境與心聲,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則以「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作為呼應,啟動全台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治療調查與滿意度分析,從真實世界數據探討常見治療迷思與真相,提醒社會大眾異膚並非能「一次痊癒」,而是需要持續醫療與全方位照護的慢性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疾病,反覆發作的乾癢、紅腫與皮膚出血和滲漏,讓許多病友長期在痛苦與無助中掙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名譽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異膚是無法「根治」的,醫學上並不存在「一次治癒」的方法,治療的目標是長期控制與減少發作,「正規治療需要時間,但能真正改善病因,並逐步讓病情穩定。」他強調。 別走冤枉路!3成病友曾嘗試「另類療法」近9成認為無效、不會推薦給別人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針對418位病友進行治療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高達99.5%的病友都有使用正規治療,但仍有三分之一(34.7%)的人嘗試過「另類療法」,最大宗的為食療、中草藥,或是尋求民間信仰,包括捐棺、本命樹整理,其次則是是營養品、益生菌或精油等。而這些另類療法,讓大部分病友都認為走了冤枉路,調查顯示近九成(86.2%)病友認為另類療法「無效」,有87.3%的病友更表示「不會推薦給他人」。 儘管如此,仍有68.4%的病友花費超過一萬元在另類治療上,25人投入超過十萬元,甚至有5人花費破百萬元,但最後幾乎全數認為無效且不推薦。朱家瑜醫師指出,這反映了人情壓力的影響,調查顯示,有46.6%的病友因長輩建議,32.8%因親友介紹而嘗試偏方,代表「求根治」的社會氛圍,往往讓病友走上錯誤道路。 花大錢用偏方得不償失!醫師呼籲「正規治療」才是長期解方 調查也顯示,病友對病情嚴重度的主觀認定往往高於醫師的客觀評估。朱家瑜醫師分析,這種「感受落差」導致部分病友誤以為西醫無效,進而尋求另類療法。但實際上,正規治療的滿意度遠高於偏方。調查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口服標靶藥物的病友滿意度可達八成,而另類療法僅約七成,甚至低於僅使用乳液與藥膏等基礎治療。 朱家瑜醫師強調,病友應避免追求「一次根治」的迷思,更不要因為急於痊癒而投入大量金錢在偏方上,「錢花得越多,失望往往越大。」提醒病友,唯有持續接受正規治療,並耐心配合醫師,才能真正改善病況,減少急性發作。 小琳的故事,也正好呼應這份調查的結果。她坦言,直到自己也為人母,才真正理解正規治療的重要,她說,「到40幾歲才恍然大悟,應該要配合醫師的方式照顧自己」。2025世界異膚日,透過數據與病友真實故事,提醒社會大眾與病友,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長期抗戰,沒有捷徑。追求「根治」的偏方,往往只是徒增失望與經濟負擔。唯有回歸正規醫療,才能逐步改善病情,迎向更穩定與健康的生活。 圖/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朱家瑜名譽理事長表示,及早接受正規治療,有助穩控異膚。(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三總攜手醫華生技 打造AI數位病理中心 強化癌症防治與軍陣醫學韌性

三總攜手醫華生技 打造AI數位病理中心 強化癌症防治與軍陣醫學韌性

三軍總醫院今(9)日與醫華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宣布共同推動AI數位病理與癌症篩檢新技術,期望建構臺灣自有的AI數位病理資料庫與診斷模型,開啟癌症早期檢測與臨床應用新里程碑。 簽約儀式由國防部常務次長黃佑民中將、參事石文龍中將及軍醫局蔡建松局長共同見證,醫華生技黃忠諤董事長亦率領團隊出席。院長陳元皓少將表示,這不僅是醫院與企業的策略合作,更是推動總統「健康臺灣」與「全社會防禦韌性」政策的重要實踐。 醫華生技長期專注於半導體生物晶片、人工智慧影像診斷與自動化病理掃描系統,屢獲國際大獎肯定。此次合作導入三總臨床場域,結合病理部、數位醫療中心、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與癌症治療團隊專業能量,將大幅提升病理診斷效率與準確度。 三總指出,合作有三大亮點: 技術創新:跨界整合AI與醫學,加速癌症早期偵測與精準治療。 醫療升級:減輕醫事人員負擔,提升病理分析效率與服務品質。 國防韌性:厚植我國醫療自主,強化軍陣醫學能量,守護軍民健康。 三總強調,未來將把合作成果推向國際,展現臺灣醫療科技軟實力,讓世界看見臺灣在智慧醫療與癌症防治上的領先地位。

一代醫人傳記動畫首映,陳建仁:在杜聰明身上看到智慧、仁慈及勇氣

一代醫人傳記動畫首映,陳建仁:在杜聰明身上看到智慧、仁慈及勇氣

杜聰明博士為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畢生致力於醫學研究與教育推廣,為我國醫藥發展奠定深遠基礎。為弘揚杜博士追求知識、服務社會的精神,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特別製作傳記動畫影片,並於 2025年9月9日(星期二)下午2:00 假 DigiBlock 數位創新基地舉辦首場播映會,前總統蔡英文特地贈花祝賀首映會「圓滿成功」,前副總統陳建仁更蒞臨致詞,並跟現場百餘位貴賓,全程觀賞精彩影片。 透過科技「穿越時空」,和曾孫女對話 本次首映會除播放動畫影片外,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融合動作捕捉與數位科技,讓杜博士「穿越時空」現身現場,和他現實世界裡的曾孫女、目前就讀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班的杜於珊「對話」。這段數位短劇展演,不僅傳遞跨世代的智慧與信念,也象徵科學與教育薪火相傳的精神。 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董事長杜武青致詞時,首先感謝百忙中抽空到場的來賓。他提及,三年前,他參加蔣渭水動畫發表會,覺得動畫是教育下一代認識歷史很好的媒體,透過春豐文創公司的蕭瑞益導演,歷時餘一年完成這個作品。杜武青董事長透露,上述數位短劇展演裡的對話,是五十四年前,他的弟弟杜武亮親自錄下祖父對他的期許。 杜武青董事長同時預告,秉持著當年杜聰明博士成立高醫後,創辦「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的精神,基金會本周六(13日)也會到屏東牡丹鄉放映這部影片,給小朋友們看。 陳建仁透露和杜聰明的淵源…… 陳建仁致詞時,一開場就說:「杜院長(上課)說台語,我嘛講台語。」他不但全程以台語致詞,還透露他和杜聰明博士原來素有淵源。他指出,他在台大醫學院就讀碩士班時,即曾和當時已從高雄醫學院退休的杜聰明院長有聯繫;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還掛了一幅杜院長的墨寶:「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他指出,他所就讀的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前身,是熱帶醫學研究所,即是杜聰明博士所創建的。 陳建仁透露,他猶記得,杜聰明院長對高雄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期勉,要學習三個人:一是法國的巴斯德,他是優秀的細菌學家;二要學習德國的史懷哲,他是人道主義者;三要學習英國的萬巴德,他曾在高雄從事傳染病研究,「在杜院長的心中,一個人要有智慧、仁慈、勇氣解決台灣本土的問題,從中也看到杜院長的精神,他也希望每個人都是如此。」 被譽為「台灣醫學之父」,實至名歸 一代醫人--杜聰明博士動畫傳記電影,是一項結合醫學與藝術的創新活動,旨在向公眾傳遞醫學知識,同時提升文化藝術素養。由專業動畫團隊製作45分鐘的動畫影片,內容涵蓋杜聰明博士的生平故事、重大醫學研究及其對醫學發展的影響。 杜聰明博士出生於1893年8月25日,自幼聰慧過人,8歲時入私塾就讀漢學,11歲入滬尾公學校(現今淡水國小),獲優異成績以首席畢業;17歲考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又以第一名畢業,不管是從哪個時代的眼光來看,杜博士可謂真正的「學霸」。 杜聰明博士可以說是台灣最富傳奇色彩的醫擘,一生歷經清朝、日治以及國民政府三個時代,他專心致力三項深具台灣地方特色與競爭力的主題~蛇毒、鴉片及中草藥之研究,貢獻橫跨基礎醫學研究、醫學教育以及醫療政策領域。他被後人譽為「台灣醫學之父」,可謂實至名歸。 欲瞭解這位台灣最富傳奇色彩的醫擘,可點選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1sSWlwklM ,觀賞杜聰明傳記動畫影片,透過淺顯易懂的動畫,認識這位一代醫人--杜聰明。

萬芳醫院永續成就耀眼!勇奪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二銀四銅」

萬芳醫院永續成就耀眼!勇奪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二銀四銅」

萬芳醫院在競爭激烈的「2025年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中表現亮眼,以四大永續專案一舉摘下亞太永續行動獎二銀一銅、台灣永續行動獎三銅,總計榮獲六項大獎。這份殊榮不僅彰顯萬芳醫院在醫療創新與社會責任上的卓越貢獻,更樹立了亞太地區永續醫療的典範。 知識轉譯與全人照護:引領醫療新趨勢 萬芳醫院知識轉譯中心以「實證引領永續知識轉譯」專案,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第4項「優質教育」,榮獲亞太永續行動獎銀獎與台灣永續行動獎銅獎。作為亞洲首個以臨床照護為核心的專業組織,該中心成功將最新的科學證據轉化為實用知識,不僅舉辦逾300場期刊俱樂部,更成功推動43項全院性實證案例,顯著提升醫療品質。其影響力已擴及全球10個國家,成為亞洲最具指標性的知識轉譯平台。 此外,癌症中心則以「全人照護 縱橫抗癌」專案,鎖定SDG第17項「多元夥伴關係」,榮獲亞太永續行動獎銀獎。中心整合14個跨領域多專科團隊,透過獨家的資訊與智慧系統,為病患提供從篩檢、診斷到治療的個人化精準醫療。這項全人照護模式不僅屢獲國內品質認證,更將經驗傳承至國際,協助友邦史瓦帝尼提升癌症診療水準,完美實踐國際合作的永續精神。 智慧創新與資源永續:驅動醫療轉型 在創新領域,萬芳醫院同樣表現出色。醫學檢驗科以SDG第9項「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為指標,憑藉「智檢驅動,永續轉型」專案,前瞻建構全台首創的檢驗自動閉環系統(STARS)。此系統透過深度整合超高速氣送、樣本智慧分流與自動化分析,大幅縮短檢體運送時間並優化流程,有效提升效率,成功拿下亞太、台灣永續行動獎二銅。 骨科團隊則以SDG第12項「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推出「翻轉肩痛新視界」專案,成功優化本土微創肩關節鏡手術。經過18年的技術精進,此手術不僅感染率與再手術率極低,更透過流程整合、標準化與數位化,有效減少資源浪費,榮獲台灣永續行動獎銅獎。 萬芳醫院劉燦宏院長表示:「這次的獲獎是對全體同仁長期以來致力於醫療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最佳肯定。未來,我們將持續深耕各領域,以病人為中心,結合智慧科技與永續理念,為民眾提供更優質、更全面的醫療服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