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境外移入球黴菌症病例增加 臺大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 守護國人健康記者會

境外移入球黴菌症病例增加 臺大醫院攜手衛生福利部 守護國人健康記者會

球黴菌症(Coccidioidomycosis,又稱Valley Fever),是一種在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及中南美洲常見的肺部傳染病。其致病原為球黴菌,民眾於建築施工、戶外作業或風暴環境中吸入含有球黴菌關節孢子(arthroconidia)的塵土後,可能因此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並無任何人傳人的報告。臨床上,約40%的感染者在暴露後1至4週內出現症狀,包括倦怠、咳嗽、呼吸困難、頭痛及肌肉酸痛等。絕大多數患者可於數週內自行緩解,僅少數症狀較為嚴重或免疫力低下者需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診斷方式包括血清學檢測、痰液或組織培養,以及病理顯微鏡檢查,其中以血清學偵測IgM及IgG抗體最為常用;若病理下觀察到特徵性的「球狀產孢結構(spherule)」也可確診。 在台灣,肺球黴菌症屬境外移入疾病,以往病例相當罕見,2000至2020年間僅見一例,惟自2020年以來已累計13例。這些個案均具美國西部或南部旅居、工作或旅遊史,其中6名個案於2020年前已在當地生活或工作,另有7名個案自2020年後因赴美工作而前往。尤其身處流行區域戶外作業期間,可能因吸入空氣中的球黴菌孢子而感染,隨著國人至海外洽公或旅遊大幅增加,暴露風險亦同步上升。由於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球黴菌症往往不易在第一時間診斷,臺大醫院病理部謝明書醫師透過專業且精準的病理判讀,成功協助確診個案,讓患者得以及時獲得正確治療,展現臺大醫院跨專科團隊的實力。 為提升醫界對球黴菌症的認識與防治,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已建立檢測方法,並強化醫療院所檢驗機制,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隨著台灣產業全球化發展,醫療體系必須提前部署。臺大醫院將持續配合國家政策,透過臨床經驗累積與檢測能量提升,守護全球化下旅外國人的健康,成為台灣全球化佈局中最堅實的後盾。」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對於赴海外旅居工作後返台的族群,外科與病理科團隊將密切合作,強化跨科別診療流程,確保疑似個案能迅速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降低併發症風險。」內科部主任王振泰則強調:「臨床醫師須提高對境外移入疾病的敏感度,特別是呼吸道症狀患者。我們將持續推動醫師教育與檢測能量強化,確保病人得到最佳醫療照護。民眾也不需因爲去過球黴菌較為盛行的區域就特別擔心、害怕。工作時做好個人防護,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而就醫時,主動提供相關居住史及『TOCC』四大資訊(旅遊史、職業、接觸史、群聚狀況)給醫師參考,將有助於及早診斷與治療。」臺大醫院將持續與衛生福利部攜手合作,不僅是臨床診治與檢測的先鋒,也致力於公共衛生防護工作,為國家產業發展與人民健康提供最強大的支持。

52歲工程師騎車屁股痛 以為痔瘡發作 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再復發 聯合療法激發免疫反應

52歲工程師騎車屁股痛 以為痔瘡發作 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再復發 聯合療法激發免疫反應

一位52歲邱先生,從事資訊行業,長期工作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且有抽菸習慣,多年前,騎車感覺屁股腫痛但不以為意。直到2023年11月因副睪丸炎及肛門廔管至外院開刀,醫師檢查發現惡性直腸腫瘤第三期,不能開刀只能清創加造口,隨後接受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但腫瘤未減反增且每天流出膿水。2024年4月,邱先生至新光醫院尋求第二意見,腫瘤治療科季匡華主任安排熱治療並結合外院的化療、放療,腫瘤開始縮小並獲得控制。2025年6月直腸癌再度復發,季主任採取威智刀放射治療,加上組織內熱治療及低劑量的免疫節點抗體直接腫瘤內注射,邱先生的症狀幾乎消失,2種腫瘤指數下降,正子檢查明顯進步。 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季匡華主任表示,原發腫瘤經過放療、化療後再復發將非常棘手,因為不能再開刀,化療已經有抗藥性,放療也很難再給足夠高的放射劑量 針對邱先生的狀況採用「創新協同聯合療法」,包括局部腫瘤內注射免疫增強藥物與高精度放療、熱療來激發免疫反應。低劑量的免疫節點抗體直接腫瘤內注射,加上組織內熱治療將原本不太可能有效的放療效果加倍提升,更重要的是原本不太可能有效的免疫治療也能因聯合療法,引起「原位疫苗」效應的全身性免疫效果,避免一旦再復發造成兵敗如山倒的連鎖反應。 季匡華主任解釋,原位疫苗效應主要為激活局部免疫細胞,如樹突細胞、T細胞等,激發人體免疫細胞活化、辨識出腫瘤抗原且召喚更多免疫細胞來攻擊腫瘤,就好像把腫瘤當作疫苗的製造工廠般,引發全身性免疫,對腫瘤產生治療效果。 季匡華指出,放射治療在癌症治療中扮演關鍵角色,常見於腫瘤縮小、癌細胞殺傷,放療雖然是局部治療,但每個組織都有放療劑量的上限,為了提供更高精度的放射治療服務,新光醫院2025年8月啟用全新威智刀系統(Elekta Versa HD 結合 Brainlab ExacTrac Dynamic),結合旗艦型直線加速器及精準導航定位技術,高精度放射劑量集中於腫瘤,保護周邊正常組織提,升放療精準度與劑量調控,幫助癌友快、狠、準打擊癌症。

電子煙無助戒菸 反增四倍肺癌風險

電子煙無助戒菸 反增四倍肺癌風險

電子煙肆虐, 推估2024年全台18歲以上人口中約有20萬人為電子煙使用者。「2025年戒菸習慣調查」發現,受測者中高達六成五吸菸者曾試圖以電子煙戒除紙菸,恐越抽越上癮,增加罹癌風險。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顏啟華部長提醒,戒菸要快,選對方式很重要,最新研究指出,尼古丁替代療法能幫助戒除紙菸與電子煙,即時降低戒斷症狀的不適,降低抽菸衝動!若同時使用短效與長效的合併療法,成功率可提升34%,成國人戒菸一大助力! 電子煙較無害?小心抽更多! 調查中超過六成吸菸者為紙電雙重使用者 以菸戒菸比例高 大幅增罹癌風險! 據最新調查,六成受測者為紙菸、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大部份更認為「電子煙的健康危害較紙菸低」,進一步探究原因,前三名分別為「缺乏刺鼻氣味」、「認為電子煙不含焦油成分」、「無法清楚計算用量,讓人覺得抽的不多」。顏啟華部長表示,電子煙常以各種風味降低民眾戒心,可能會提升抽菸頻率。受測者中更有六成五吸菸者曾以電子煙戒除紙菸,他繼續說,雙重使用者罹患肺癌風險較不吸菸者高出四倍! 事實上電子煙危害不亞於紙菸,不僅會釋出多種致癌物質,研究也指出,使用電子煙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為非使用者的4.36倍,雙重使用比僅抽紙菸者高出1.47倍!最新調查顯示,達三成八雙重吸菸者同時出現兩種或以上的健康問題,千萬別以電戒紙,恐帶來更大健康傷害! 電子煙非正確戒菸工具 醫提醒使用尼古丁合併替代療法提高至34%! 戒菸並不容易,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吸菸者曾嘗試戒菸。顏啟華部長表示,單靠意志力的戒菸成功率僅3-5%,調查中進一步探究未成功的原因,前三位分別為「吸菸已成習慣或生活儀式感」、「戒菸動機不足導致意志力不夠堅定」、「無法克服菸癮帶來的戒斷症狀」。 因此,他提醒搭配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可大幅提高戒菸成功率,如長效貼片及短效噴霧、咀嚼錠等。而相較單一療法,合併使用成功率提升 34%,為市面上、戒菸成功率較高之療法! 戒菸領導品牌尼古清經科學證實可藉除電子煙!紙菸、電子煙、加熱菸的吸菸者都應以正確方式戒菸 尼古丁替代療法不僅能幫助戒除傳統紙菸,還能夠幫助緩解電子煙癮。顏啟華部長補充說明,加熱菸本質上屬於菸草產品,建議比照現行戒菸治療方式,幫助菸民戒除。菸癮是可以治癒的,不論是對紙菸、電子煙、加熱菸的吸菸者都應鼓勵以正確方式戒菸。戒菸噴霧能即時釋放尼古丁,快速緩解菸癮,壓制突如其來的渴望,輕巧設計方便攜帶,適合於任何場合使用。針對重度尼古丁成癮者,建議可搭配長效劑型使用。像是尼古丁戒菸貼片,每天只需貼附 16小時,即可穩定釋放尼古丁、控制菸癮,能依照不同使用時機與需求,提供個人化的戒菸支持。 大樹藥局攜手尼古清舉辦戒菸競賽 藥師親身體驗並見證戒菸成功 助擁抱健康無菸好生活! 除了尼古丁替代療法輔助外,專業的戒菸諮詢也十分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戒菸成功率。大樹藥局作為每一位民眾社區裡最可靠的健康顧問,致力於提供專業建議與戒菸支持。今年更響應尼古清的戒菸競賽,由大樹藥局藥師親身體驗,攜手親友一起努力,為自己也為家人創造更健康的生活,並於今日記者會發佈戒菸成果,見證眾人攜手努力、成功邁向無菸生活,以實證鼓勵民眾加入戒菸行列!

內引外流、雙管齊下 微創與傳統手術的结合成為青光眼手術新選擇

內引外流、雙管齊下 微創與傳統手術的结合成為青光眼手術新選擇

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可能讓人逐漸失明的疾病。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不二法門,但統計發現,台灣近半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的8成因藥品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便自己停止用藥。如何建立正確觀念,鼓勵穩定治療青光眼,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是當前青光眼治療的重要課題。 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35萬人,到110年上升至43萬人,五年成長22%,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眼科健檢普及與診斷科技進步,因此找到更多患者。 青光眼因眼內液體,即房水液無法正常排出,造成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之受損萎縮,產生視野逐漸縮小。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眼壓,當眼藥水、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容忍副作用時,一般會考慮手術。但傳統小樑青光眼濾過手術雖能有效降低眼壓,但傷口大、造成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長且風險較高,影響患者接受度。 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將迷你引流管置入眼內,加強房水排出,控制眼壓,特色是傷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較低,恢復也更快 但是微創手術的缺點是降眼壓的幅度不夠大,所以對某些需要降壓較多的患者,仍需依靠傳統的小樑濾過手術。 如何使用一個新的手術方式,同時具有微創的特徵及小樑切除手術的降壓效果,是眼科一直在追尋的方向。 三總眼科部在過去三年改良了傳統小樑手術恢復期長的缺點,以及微創手術降壓幅度不足的限制,發展出一種「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作為青光眼治療的新方式。 由於此手術結合了兩種術式的優點,因此被形容為「內引外流、雙管齊下」。實際臨床結果顯示,手術的降眼壓效果顯著,成功率提升,病人恢復期也縮短。 一名 68歲女性患者,因眼壓控制不佳,由開業醫師轉介至三總眼科。今年4月9日接受這項新型手術,術前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手術後眼壓穩定控制在7到8毫米汞柱,目前恢復良好。患者對於視力的穩定與手術成果相當滿意。 在過去三年的追蹤中發現,這項手術不僅降壓效果穩定,病人術後恢復也快,因此已逐漸成為常規治療選項之一。 我們常用雪球效應,比喻事件經不斷發展而愈趨嚴重,青光眼亦是如此。視野缺損的進展就像滾雪球,初期緩慢,隨著病情加重,惡化速度愈來愈快。也因此,若患者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能保有的視野將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 微創青光眼手術降眼壓的幅度普遍低於傳統手術,通常用於早期患者,合併使用微小𣕧濾過手術可為青光眼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圖/呂大文/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

台灣安進攜手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 深耕金門唯一醫學教育營隊 跨海啟航離島學子生醫夢想 開啟職涯探索第一哩路

台灣安進攜手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 深耕金門唯一醫學教育營隊 跨海啟航離島學子生醫夢想 開啟職涯探索第一哩路

全球生物科技領導者安進藥廠持續實踐企業永續(Corporate Sustainability)承諾,台灣安進承襲總部安進基金會(Amgen Foundation)「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連續九年支持台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北醫楓林)及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北醫楓杏)推動青少年醫學知識推廣。今年再度攜手北醫楓林,於金門舉辦「2025金門縣高中生物醫學研習營」,持續將生醫教育能量跨海傳遞至離島。本屆研習營課程特別呼應金門在地醫療環境與健康教育需求,針對醫療人力外流與資源匱乏的挑戰,強化臨床實務體驗與職涯探索設計。營隊結合專業師資與跨域資源,帶來分子生物學實驗、縫合技術演練、社區藥局模擬、醫院參訪以及醫藥產業專題。透過多元學習場景,實踐「因地制宜、深耕在地」的服務精神,幫助離島學子在有限教育資源下,獲得專業醫學場域的啟蒙體驗,激發對科學的熱情,踏上未來生醫職涯探索的第一哩路。 跨越地域限制 從知識傳授到「生醫職能初探」 北醫楓林自2013年創立以來深入離島與偏鄉,2021年首次將服務據點拓展至金門,本屆已是第五次舉辦生物醫學研習營,成為當地唯一長期持續推動的醫學教育營隊,課程依據金門醫療資源與教育需求量身規劃,從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實驗,到電泳、染色檢驗的實際操作,再結合新增的公費醫師返鄉經驗分享與社區藥局模擬課程,讓學子在「微型職場情境」中沉浸式體驗臨床現場,親身感受醫療工作的真實樣貌。 台灣安進持續挹注資源,邀請內部醫藥學術專家親自授課,將藥物研發的完整歷程生動帶入課堂—從人類與疾病的長期抗戰、藥物如何精準對抗病症,到新藥歷經探索、臨床試驗,最終走向病患的旅程。這不僅讓學子首度近距離理解全球醫藥產業的真實運作,建立與醫療實務的連結,更啟發他們看見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與推動世界改變的力量。 啟發返鄉志向 引領生醫新力量 金門身處離島,醫療人力相對匱乏,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平均每位醫師需照顧 1,579 人,遠高於臺北市的 230 人,凸顯培養在地青少年返鄉成為醫療新力量的迫切性。本屆營隊特別安排金門醫院參訪,帶領學生直擊第一線醫療現場,親身感受資源不足下的挑戰;並透過公費醫師與學長姐的現身分享,讓學子看見返鄉服務的真實榜樣。許多學員在參與後紛紛立下志向,期許未來投身醫學、生科或藥學領域,以專業回饋社會,為金門注入永續不斷的醫療新能量。 金門縣政府教育處社教科科長周祥敏表示,金門雖已設立護理學院,但尚未有完整的醫學系,因此本次能邀請北醫楓林帶來專業生醫課程,對學子而言格外珍貴。他肯定北醫多年來積極凝聚各界資源,讓營隊得以延續並惠及更多在地學子。周科長同時指出,金門是全台唯一位於語言分界線的縣市,擁有獨特方言文化,期盼學子在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度體驗在地人文,留下難能可貴的學習回憶。 在地支持與期待 醫學營為金門學子播下希望種子 金門高中教務主任李世福指出,金門學子對生醫相關知識充滿渴望,然而在地教育資源有限,醫學營的舉辦更具深遠意義。每年都有學子主動報名,甚至在課程結束後仍與講師和服務團保持聯繫,顯示營隊已逐漸成為金門青年探索未來的重要舞台。這是金門地區唯一的醫學主題營隊,不僅為在地學子創造難得的學習契機,更象徵著校方殷切期盼未來有更多校友返鄉,帶領學弟妹延續夢想。李主任強調:「我們期盼這些課程能在學子們心中播下種子,未來在金門萌芽茁壯,成為推動醫學教育的力量。」 圖/今年課程升級為「生醫職能初探工作坊」,透過「微型職場情境」與「實作探索」,連結產業實務,激發學子對醫學的興趣與職涯想像。 教學與服務並重 凝聚資源持續向下扎根 臺北醫學大學楓林幸服服務團指導老師謝桂鈴指出,本次課程以實作導向為核心,特別導入石膏製作等體驗活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學習歷程,「我們希望透過三天的營隊,啟發學子對生物醫學的熱情,並幫助他們開拓眼界、建立友誼,並開始思索未來職涯方向。」謝桂鈴老師進一步表示,今年同時帶領橫跨小學到中學的四所學校參與,對楓林團隊而言是一大挑戰,需要全體成員全力投入準備並靈活引導。然而她也強調,這樣的歷程同樣成為團員自我成長的重要養分。謝老師特別感謝台灣安進長期支持醫學營的推動,從安排講師到資源挹注,讓偏鄉學子得以更貼近生醫產業的全貌。「我們期盼未來能在更多偏鄉地區延續這樣的機會,讓學子因一場營隊而被啟發,進而燃起對生醫知識的濃厚興趣。」 學子熱情投入,醫學知識從書本走向真實 就讀金門高中的白同學,已是第三次參加營隊。他分享:「第一次參加時,很多內容其實聽不懂,但隨著學習的累積,今年聽課時便能深入理解,也更能體會老師在課程設計上的用心。」他特別提到對石膏製作與縫合模擬的印象深刻:「我很喜歡動手實驗,這些課程既新鮮又有成就感,也讓我發現生醫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爸爸最近因骨裂打石膏,透過這次學習,我就能理解更多背後的醫學原理。」除了專業啟發,白同學也在過程中收穫了人際交流的成長。談及未來,他已立下志向表示,「營隊讓我更加嚮往生醫相關科系,也希望有一天能像學長姐一樣回到家鄉服務。」 在地人才返鄉 延續教育啟蒙力量 來自金門、現就讀北醫藥學系的翁同學,首次以隊輔身分返鄉服務。他觀察到,短短三天內,學子們逐漸建立交流,其中一位原本內向的學妹,在同伴鼓勵下能自在參與實驗並結交新朋友,「看著她的轉變,讓我深刻感受到營隊不僅傳授知識,更帶來陪伴與成長的力量,這讓我很感動。」他也特別強調實作課程的啟發性:「平時高中課程實驗機會有限,但這次三天就帶領學員們完成三次實驗參訪醫院。許多學子第一次體驗石膏製作,就驚喜地發現生醫其實離生活很近,進而激發想要更深入探索的動力。這種觸動,是課本上學不到的。」透過這次帶隊的經驗,翁同學也更加體會「職能初探」的價值,幫助學子提早理解生醫產業的真實樣貌。他也分享,家人曾經經營藥局卻未能傳承下來,而這正讓他更堅定自己的使命:「我希望未來能延續這份心意,把所學帶回金門,回饋家鄉,成為在地醫療的力量。」 圖/學子赴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實地參訪,親身體驗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的操作與臨床應用。 點燃科學熱忱,產學交流實踐社會責任 台灣安進醫藥學術顧問張瑋凌首次參與營隊,表示:「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學子們展現的熱忱與好奇心,他們專注互動的學習態度,讓我深刻感受到新世代對科學知識的渴望,也促使我重新思考自身專業的應用價值。」在課程中,她以人類與疾病的歷史為引,帶領學子理解藥物如何改變世界,並完整解析新藥研發歷程──從基礎研究、分子篩選、臨床試驗到法規核准與上市。她同時以癌症精準醫療與疫情應變為例,展示生醫研發如何在科學嚴謹與跨域合作下,快速回應公共健康挑戰。 張瑋凌指出,生技製藥產業鏈橫跨基礎研究、學術醫院、藥廠研發、臨床醫師到法規機構,每一環節都緊密扣連,讓學子看見醫療創新的社會價值與全球影響力。她勉勵學子:「保持好奇心與研究精神,或許下一個推動時代進步的人,就是你們。」 台灣安進總經理韋立格(Daniel Villegas)表示:「我們與臺北醫學大學的長期合作,是台灣安進實踐企業永續承諾的核心之一。透過北醫楓林推動的生物醫學研習營,我們持續結合學術專業與產業資源,為偏鄉學子開啟接觸生醫教育與探索職涯的契機。秉持安進基金會『培育下一代科學家』的使命,台灣安進將深化與在地社區的連結,啟發並賦能新世代人才,成為推動台灣生醫創新的關鍵力量,共同開創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圖/透過石膏實作體驗,學子動手完成作品,從生活案例理解醫學原理,感受醫療與日常的緊密連結。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

80歲長者擺脫心房顫動長期困擾 萬芳醫院脈衝場消融術助重獲「心」自由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於日前舉辦「心動的奇蹟分享會」,邀請80歲李伯伯親臨現場,分享多年飽受心房顫動折磨的經歷,雖然用藥物控制病情達20年,但期間反覆因輕活動而發作,讓生活長期受到限制,直到接受脈衝場消融術(簡稱PFA)後,症狀顯著改善、恢復健康自在的生活。自2024年萬芳醫院引進最新PFA,已累積完成32例手術,達成零併發症、復發率僅6.25%的佳績,展現院方在心房顫動治療領域的專業實力與國際接軌的前瞻視野,院長劉燦宏表示,未來院方將持續推廣此技術,造福更多患者,降低中風與心臟衰竭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但其危險性卻常被低估,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的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嚴重失能甚至危及生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每年新增約2.5萬例,65歲以上族群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醫師表示,積極治療心房顫動,不只是改善生活品質,更是預防中風與心衰竭的重要關鍵。 治療心房顫動通常會先以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或恢復心律,但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胺碘酮),雖能有效壓制心律不整,但此藥物副作用極大,常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低下或亢進),另外眼睛容易發生病變影響視力,病人也可能肝功能異常、皮膚病變,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長期使用風險不可忽視。因此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副作用過大時,需考慮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射頻消融術與冷凍消融術。射頻消融術利用熱能燒灼異常心律組織,雖已成熟應用多年,但手術時間長達3至4小時,且熱能可能波及肺靜脈、食道等周邊正常組織,增加併發症風險;冷凍消融術雖能縮短手術時間至約90分鐘,但因冷凍氣球接觸面積有限,對複雜病灶或肺靜脈以外的心律異常治療力不足,同樣存在可能會傷及到心臟附近組織的風險。 脈衝場消融術的問世,為心房顫動治療帶來了重大突破,此技術透過高強度電場作用在細胞膜上,讓細胞膜產生小孔,進而讓不健康的心臟細胞失去功能,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周邊健康組織,不會傷及周圍的神經、血管或食道等重要器官,不僅提升了治療安全性,精準治療的特性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萬芳醫院現行PFA治療平均僅需30至60分鐘即可完成,病人術後1至2天即可出院,且不會出現傳統手術後常見的胸悶不適。 自引進以來,萬芳醫院已成功完成32例手術,所有病人均順利出院,術後併發症為零,復發率僅6.25%,顯示此技術在臨床應用上具高度安全性與穩定療效。謝敏雄醫師指出:「PFA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的心房顫動患者,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尤其適合高齡或合併慢性病的族群。」 80歲的李伯伯便是其中一位受惠者,他回憶過去的日子,因居住在山上,每天必須爬上107階樓梯,常常走到一半就因心悸、胸悶而氣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甚至連搬個花盆、修理家裡的小東西,也可能突然發作,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自從接受PFA治療後,困擾多年的不適症狀完全消失,如今能自在上下樓梯,也能安心投入日常家務與社交活動,他笑著說:「現在的心臟就像變頻馬達一樣,穩定又有力!」道出他重獲健康的喜悅與感恩。 「心動的奇蹟分享會」當天,除了李伯伯的真實故事,醫療團隊也在現場解說PFA的原理、臨床應用與未來發展,同時劉燦宏院長表示,醫院將持續引進國際先進醫療技術,並透過臨床經驗累積與團隊培訓,為更多心房顫動患者提供高品質、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他也指出,醫療進步不僅來自專業努力,更仰賴社會支持,特別感謝張福源董事長、丁亞平董事長、李坤火董事長與李慶平董事長的愛心挹注,讓醫院得以購置冷凍消融儀,進一步強化治療能量,這份愛心不僅為醫療帶來助力,也讓病人與家屬感受到社會共好的力量。

凍卵協會: 「不只冷凍更要解凍」 推動生育保存政策倡議 呼籲「補助 & 使用誘因& 修法」 三軌並進 才能真正回應女性需求

凍卵協會: 「不只冷凍更要解凍」 推動生育保存政策倡議 呼籲「補助 & 使用誘因& 修法」 三軌並進 才能真正回應女性需求

面對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加劇、生育年齡持續推遲,凍卵已逐漸成為女性主 動規劃生育力的重要途徑。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TEFA)提出:「補助不能止於冷 凍,更應設計使用誘因機制」,並呼籲政府盡快修訂《人工生殖法》,讓單身女性得以 合法凍卵並使用卵子孕育下一代。 將凍卵從「選擇權保障」,連結少子女化對策 協會表示,過去數年已累積 30 場的校園與企業衛教推廣,致力於翻轉大眾對「凍卵=不 婚不生」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凍卵女性仍普遍渴望為人父母,只是受到婚育時機與政 策框架的限制。此外,協會也積極推動衛教跨界合作行動,透過講座、社群媒體懶人 包、實例分享等,強化公眾理解,將生育保存納入校園與職場教育體系,維護女性凍卵 選擇權。 臨床觀察:多數凍卵女性仍渴望未來能生養孩 協會指出,凍卵並非延遲生育的藉口,而是讓女性擁有更多時間與餘裕規劃人生的選擇 權保障。臨床觀察顯示,多數凍卵者介於 30–40 歲,經濟自主、生活穩定,且大多仍期 待未來能成家育兒。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呼籲,應重視這群有育兒意願但尚未適 齡成家」的女性需求。 這群女性正是國家在少子化政策上應重視的潛在育齡族群。 資訊不平等與城鄉斷層成阻礙 根據協會觀察,台北等都會地區對凍卵接受度逐年提升,但南部與中小城市仍普遍存在 觀念空窗與資訊落差。而凍卵作為預防性醫療,不該再被視為奢侈醫療或自費負擔,而 應比照疫苗、防癌篩檢等,納入女性健康預防政策架構。TEFA 台灣凍卵協會將持續與偏 鄉診所、地方衛生單位合作推廣,期盼政府也能挹注資源,讓城鄉差距不再是女性生育 資訊的阻礙。 「不只冷凍更要解凍」,須推動「使用獎勵」配套行動 協會提醒,目前台灣雖已啟動凍卵補助,但若僅限於「冷凍」階段,未來可能形成補助 資源被長期凍結、卻未真正轉化為新生兒的落差。 因此,協會提出「時間性連動退費機制」: 35 歲以下女性:凍卵後 3 年內啟動植入者,可獲獎勵補助; 40 歲以上女性:期限縮短為 2 年,獎勵金更高,以對應時間緊迫性; 提早使用加成:若在 18 個月內啟動,可再獲加成獎勵。此舉可同時提升政策效率、避免 資源浪費,並形成「預防保存 + 積極行動」的三軌支持。 法規修正刻不容緩:單身女性仍被排除生育選擇權 目前台灣人工生殖法仍限定「已婚異性戀夫妻」方可使用人工生殖,導致單身女性即 便已凍卵,仍無法合法植入受孕。協會強調,若不及早修法開放單身女性人工生殖權 利,即便補助凍卵, 也只是延後失落的時間點。「讓單身但願意育兒的女性也能擁有 完整的生育選擇權,才是少子化對策真正的根本解方。」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呼籲儘速 推動法規改革。 協會三大關鍵行動 台灣凍卵協會未來將持續推動三大關鍵行動: 第一,擴大癌友公益補助:「公益希望計畫」串聯醫療院所與社會資源,幫助癌友保存 生育力。第二,深入校園與職場教育:將凍卵與生育保存納入性別與生涯教育,協助年 輕女性提早理解生殖老化風險,縮短城鄉女性凍卵資訊認知落差。第三,政策倡議與法 規推動:與立法委員、政府部門及醫界合作,推動更完善的補助配套與修法。

亞東醫院攜手臺灣AZ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 以病人為中心創造治療新曙光

亞東醫院攜手臺灣AZ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 以病人為中心創造治療新曙光

每一次臨床試驗,都是醫學前進的一大步,更可能成為病人生命的轉捩點。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核心理念,亞東醫院不僅致力推動臨床研究,更以實際行動幫助病人及早接觸國際最新藥物與治療方法,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今(22)日,亞東醫院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公司(以下簡稱臺灣AZ)正式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MOU),透過攜手合作,加速新藥研發與醫療照護品質提升,攜手推動台灣與國際醫療的接軌。 臨床研究優勢,國際認證肯定 亞東醫院長期深耕臨床研究,不僅所有試驗皆嚴格依循國際標準,更在2025年通過美國人類研究保護協會(AAHRPP)全認證,獲得國際高度肯定。這不僅是專業實力的展現,更代表亞東醫院對病人安全與倫理守護的堅持。 研究副院長張至宏指出,亞東憑藉龐大的病人基數與多樣化的臨床案例,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受試者招募,並確保研究結果具有代表性與臨床價值。這些優勢讓亞東成為國際藥廠最信賴的合作夥伴之一,能安心將各期臨床試驗交付給亞東執行,加速新藥問世的腳步,也讓台灣在全球臨床研究版圖中持續被看見。 他也分享,亞東醫院已與臺灣AZ合作多項重大研究,涵蓋心臟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非小細胞肺癌、子宮內膜癌及增生型狼瘡腎炎等多個高影響力領域,成果皆具臨床價值。此次簽署MOU,將為台灣帶來更多國際新藥臨床試驗機會,不僅提升研究量能,更讓病人能更早受惠於最新療法,縮短與國際醫療的距離。 亞東落實病人福祉,打造友善試驗場域 亞東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吳彥雯表示,臨床試驗不只是數據與流程,而是一段病人與醫療團隊攜手走過的生命旅程。為了讓研究更貼近病人需求,亞東打造跨部門整合的研究支持系統,協助試驗主持人高效執行,同時兼顧專業與人性。醫院也持續優化受試者招募與品質管理,營造安全友善的環境,並積極照顧弱勢族群,確保更多病人能及早接觸到新藥與新療法。 「臨床研究不只是推進醫學,更是實踐社會責任。」吳彥雯部長強調,亞東始終將「病人的希望」放在第一位,讓研究成果真正落實於病人福祉,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並為社會健康與全球醫學發展注入動能。 臨床試驗中心主任蔡萬全補充,亞東自五年前起逐步建立受試者保護機制,今年首次參加美國國際權威評鑑即獲全面認證,充分肯定研究品質與病人安全。未來,醫院將持續透過教育訓練與社區衛教,讓民眾正確認識臨床試驗,強調核心在於保障安全與建立信任。同時,院內設立「受試者保護中心」與「臨床試驗管理中心」,並與 IRB 密切合作,透過監督與系統化管理,確保研究團隊即時掌握受試者狀況,全方位守護病人安全。 AZ平台助力,開啟治療新希望 臺灣AZ總裁簡劭庭表示,透過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AZ邀請台灣頂尖醫學中心加入PiC (Partner in Care) Network(AZ共同醫療照護聯盟),共同參與早期藥物研發討論,並為台灣病人發聲。自2012年起,臺灣AZ與亞東醫院立密切的臨床試驗合作,亞東醫院更是臨床試驗合作數量上占比前十大的醫學中心之一,已幫助超過170位病人獲得更佳治療。 另外,亞東醫院在心臟血管、癌症、重症醫療、器官移植、創傷治療、微創手術及腎臟醫學等核心領域具專長,與AZ全球2030年前推出20項新藥的策略高度契合。簡劭庭總裁強調,期待這份臨床試驗備忘錄的共同合作,不但助力加速新藥發展,更推動雙方在數據驅動、臨床決策輔助系統、疾病整合照護等層面的創新實踐,攜手為台灣醫療與國際新藥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更多病人的生命帶來更好的改變。 亞東攜手前行,共創醫療新局 張至宏副院長表示,推動臨床研究不僅是醫療技術的突破,更是對每位病人健康與生命的承諾。亞東醫院與臺灣AZ簽署MOU,不僅讓醫院在全球臨床試驗舞台持續發聲,也展現亞東以專業研究、嚴謹倫理與深刻社會責任,實際改變病人生命的決心。每一次合作都是為病人開啟新希望,讓最前沿的醫療成果落地台灣,讓更多需要的人及早受惠。透過這樣的努力,亞東不只是推動科學進步,更以病人福祉為核心,將臨床研究轉化為改善生命的力量。

振興醫院成立「創新醫療中心」 引領精準與微創醫療新時代

振興醫院成立「創新醫療中心」 引領精準與微創醫療新時代

為了提供病人更安全、更有效、更前瞻的治療選擇,振興醫院正式成立「創新醫療中心」,結合跨科別專業團隊與最新醫療科技,整合包括 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經導管瓣膜治療、各項微創手術、心臟腫瘤學、癌症細胞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多元專業,打造全方位的創新醫療平台。 振興醫院院長表示:「創新醫療中心的成立,不僅象徵醫療技術持續突破,更展現我們對病人以人為本、提供最佳治療的承諾。」 五大核心特色 1. 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提高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縮短恢復時間,提升術後生活品質。 2. 經導管瓣膜手術與各類微創治療:讓高風險或年長患者能以低創傷方式接受先進治療。 3. 腫瘤心臟學:結合心臟內外科、腫瘤科、影像醫學跨科別團隊,提供複雜腫瘤的整合診療。 4. 癌症細胞治療與免疫治療:配合政府癌症治療政策,導入國際最新的細胞及免疫治療策略,為難治型癌症患者開啟新希望。 5. 跨領域整合與國際合作:建立臨床治療、研究與國際交流的中心樞紐,積極參與全球醫學新知與臨床試驗。 未來願景 創新醫療中心將持續推動精準醫療、個人化治療及智慧醫療的發展,並結合教育訓練與研究創新,期望成為亞太地區領先的醫療創新樞紐,吸引國內及國際病人,共同推動台灣醫療與全球接軌。 振興醫院堅信,醫療的價值不僅在於延長生命,更在於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創新醫療中心」將以最新科技與人文關懷,帶領病人邁向健康新里程。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公布2024年度成果報告 深化預防教育、守護全民腎臟健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公布2024年度成果報告 深化預防教育、守護全民腎臟健康

臺灣面臨腎臟病高風險 提升大眾認知成關鍵防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2040年腎臟病恐將成為全球第五大死因,每年預估超過120萬人因此喪命。在臺灣,超過9萬人接受洗腎治療,推估約有250多萬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每年健保支出超過500億元,居所有疾病之冠,已成國人健康與醫療體系的重要挑戰。 然而,根據國內調查顯示,國人對腎臟病的認知率仍不足10%。由於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在病情惡化時才發現,錯失早期介入的時機。事實上,只要提升大眾對疾病的認知,進而從日常生活中做出調整,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腎基會深耕腎病防治工作  獲國家級肯定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以下簡稱腎基會)自成立以來,持續關注腎臟病防治的不同面向,並依據民眾需求設計多元衛教計畫。其近日公布2024年度服務成果,聚焦成人預防、兒童教育與腎友照護三大領域,持續推動腎臟病防治與全民健康促進。 腎基會秉持「走進人群,讓改變發生」的精神,深化與民眾的溝通與連結,相關作為亦獲專業肯定,包含SNQ 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週邊類公益服務組、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 SDGs4 教育品質銅級,顯示出其在醫療教育與公益實踐上的專業表現與社會價值。 延伸預防觸角 首度承接國健署計畫 腎基會透過篩檢衛教、社區健康講座與偏鄉義診,幫助民眾認識腎臟的重要性,理解可能導致腎病的危險因素,提升人們對健康的認知。2024年更首度承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防治專案,將預防觸角擴展至「三高加二害」的代謝症候群,串聯更多地區診所,強化早期介入與生活習慣調整。 深耕校園教育 建立腎臟保健觀念 在國小教育方面,腎基會為孩童建立正確的腎臟知識,以教育部推廣的「健康密碼85210」為核心,將飲水量、糖分攝取、運動時間等概念生活化,幫助孩子將健康意識內化為日常行動,降低成年後成為高風險族群的機會。去年更擴大線上課程名額與夏令營梯次,提供近3,000名學童腎臟健康教育課程,讓預防觀念提早紮根。 陪伴腎友同行 落實照護承諾 針對慢性腎臟病的腎友,腎基會持續提供實用且貼近生活的衛教資源,並定期舉辦實體講座,邀請醫療團隊分享最新治療觀念、飲食指導與控病技巧,幫助患者與家屬掌握照護知識,在病情控制與生活品質之間找到自己的節奏。 除照護支持外,腎基會也關注腎友的社會處境。相較其他慢性病,腎病患者長期面臨較高的隱形壓力與汙名化,腎基會因此建立全台最大腎友社群,持續陪伴逾萬名腎友前行,讓他們的處境與需求被社會看見。 一起守護腎臟健康,創造社會改變 腎基會表示,這些成果不僅來自團隊的努力,更有賴於眾多民眾的參與。無論是關注腎臟病議題、捐款支持,或是親身參與篩檢與講座活動,都是推動改變的重要力量。腎基會期盼集結更多社會力量,讓腎臟病防治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成為全民行動。 完整服務成果於其官網呈現:https://www.tckdf.org.tw/files/down/f_20250710150714.pdf 圖/2024年度報告 圖/2024年度報告 圖/2024年度報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