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及企劃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異業合作、廣告、行銷合作洽詢、意見反應:[email protected]

拜耳西藥部迎來關鍵一年 產品線研發獲得重大進展及新藥重磅上市

拜耳西藥部迎來關鍵一年 產品線研發獲得重大進展及新藥重磅上市

•策略性發展創新及差異化產品線,進一步奠定拜耳在主要治療領域的領導地位。 •晚期臨床試驗取得重大進展,在2024年成功完成共9項第III期試驗。 •為攝護腺癌、心衰竭、轉甲狀腺素蛋白澱粉樣變性心肌病及更年期提供治療新選擇。 •帕金森氏症的細胞療法與基因療法旗艦專案取得重大進展。 柏林, 德國, 2025年4月1日 – 拜耳在年度西藥部媒體日展示西藥成長策略及產品線研發的重要成果。 作為西藥業務持續轉型的一部分,拜耳在研發投入大量資源以加速藥品創新,同時建立差異化產品線,以確保在主要治療領域的長期發展,包含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學與罕見疾病,及免疫學。拜耳也在細胞及基因治療取得重大進展,達成重要的臨床試驗里程碑,特別是在帕金森氏症領域。 「2025對拜耳西藥部來說是個重要關鍵年,我們將竭盡全力推動我們產品線研發的潛力。」拜耳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及拜耳西藥部總裁Stefan Oelrich表示。我們的成長策略進展順利且帶來顯著價值。今年,我們將推出多項具有重大市場潛力的突破性產品。 透過嚴格評估及優先排序,拜耳正在推動關鍵且具有潛力的重要專案。著重在大量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及高價值潛力的領域,公司進一步提升其產品線的品質。今年,公司計劃推出幾項治療新選擇: 在歐洲擴大心臟病領域的產品組合,推出治療轉甲狀腺素蛋白澱粉樣變性心肌病的新療法。 2025年底前,為患有左心室射血分數40%或更高的心衰竭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這是心衰竭的一種普遍形式。 創新的非賀爾蒙療法緩解更年期女性中度至重度血管舒縮症狀。 為患有轉移性荷爾蒙敏感型攝護腺癌的男性提供治療新選擇,進一步鞏固拜耳在此領域的領導地位。  「我們正在建立醫療領域的新時代,我們有信心以突破性創新及完整產品組合改變病患照護,同時加速病患取得藥品的進程。隨著每一次的新進展,我們距離實現『治療無法治療的疾病、治癒疾病並帶來希望』的願景又更進一步。」拜耳全球產品策略與商業化執行副總裁,並擔任製藥領導團隊成員Christine Roth表示。「在西藥部媒體日,我們發布了幾項重要進程,包含針對轉甲狀腺素蛋白澱粉樣變性心肌病及心衰竭的新治療,以及即將推出,針對更年期症狀的非賀爾蒙治療選項。我們也預期2025年,一項具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案將取得審查核准,強化我們在醫療領域的創新承諾。」  「我們的策略轉型已在研發領域展現重大進展,打造具有競爭力結構及差異化的產品線。在2024年,我們晚期第三期臨床測試展現正面結果,以此可以看到我們提升能力及明確策略排序所帶來的影響。」拜耳西藥部執行委員會成員及研發部門負責人Christian Rommel博士表示。「我們更新的早期產品線為長期成長奠定了基礎,並使我們能夠推動有望顯著改善病患療效的標靶治療。現在,我們準備推出創新療法,這些療法將為病患生活帶來深遠影響,同時推動永續的業務成長。」 圖/拜耳全球產品策略與商業化執行副總裁及製藥領導團隊成員Christine Roth針對拜耳在治療新發展發表看法。 圖/拜耳西藥部執行委員會成員及研發部門負責人Christian Rommel博士分享拜耳創新療法。 腫瘤領域取得顯著成長並強化領導地位  拜耳正在推動其整體腫瘤藥物產品線的進展,涵蓋所有臨床開發階段,並以成為攝護腺癌治療領導者為目標——攝護腺癌是男性中第二常見的癌症。 拜耳專注在三項具有潛力解決癌症病患未被滿足需求的科學領域,包含標靶放射藥物 (特別是靶向α療法),次世代免疫療法及腫瘤精準治療。在這些領域,拜耳正在推動其產品組合中真正首創及高度創新的專案。 精準放射標靶療法 (TRT) 是拜耳在腫瘤精準治療藥品開發的關注重點,基於超過10年的實際經驗,專注於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mCRPC)患者提供靶向α療法。拜耳不斷發展的精準放射標靶療法(TRT)產品組合包括創新的靶向方法,將α放射核素與不同的靶向分子結合,包括抗體、小分子或基於肽的分子。目前,有兩個TRT候選藥物正在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其中包括兩個基於225號鋯的PSMA靶向候選藥物,專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mCRPC)患者設計。 近幾年策略性投資研發及平台公司,進一步強化拜耳的產品線。隨著Vividion收購Tavros Therapeutics,拜耳繼續利用其化學蛋白質組學技術平台,透過精準的小分子治療藥物來解鎖傳統上無法藥物化的靶點。拜耳已啟動針對實體腫瘤和實體及血液性惡性腫瘤的第一期臨床試驗,同時還開展了支持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的項目,專注於RAS驅動的癌症。  在女性健康領域開創性進展 拜耳致力解決更年期女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並尋求改善生活品質的解決方案,正在投資創新,以擴展治療領域並提高更年期女性的照護標準。  拜耳預計在2025年針對更年期推出一項新型非賀爾蒙治療方案,該治療方案於近期顯示,在緩解因更年期相關或乳癌治療所引發之中、重度血管舒縮症狀 (熱潮紅)的頻率及嚴重程度上,具有穩定潛力。針對睡障礙及其他更年期相關對生活品質造成的挑戰,在第III期試驗中也看到顯著改善。 總體而言,這項治療可能能解決更年期女性重要且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或提供因治療引起更年期症狀女性醫療協助。隨著全球查驗登記申請正在審核中,拜耳預計今年在美國和歐洲有望上市該治療。  在帕金森氏症的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領域的領導地位  拜耳公司和其全資子公司BlueRock Therapeutics正在開發一種將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前體植入大腦的試驗性細胞治療方法。該候選藥物在取得了積極的第一期臨床數據後,直接進入第III期臨床開發。美國FDA已授予該治療方法再生醫學先進療法(RMAT)認定,以表揚其在治療帕金森氏症方面的創新潛力。 透過其全資子公司AskBio,拜耳公司正在開發一種針對帕金森氏症的試驗性腺相關病毒(AAV)基因療法,該療法將人類膠質細胞源神經營養因子(GDNF)轉基因傳遞至大腦,可能有助於恢復產多巴胺神經元的功能。該候選療法目前正在進行第II期臨床試驗,並已進行參與者隨機分配。根據初步臨床證據,美國FDA已授予該療法再生醫學先進療法(RMAT)認定,表揚其可能減緩病程進展並改善中度帕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結果,該療法還獲得了FDA快速審查認定。此外,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已授予該療法創新護照認證。這些來自美國和英國的認證進一步突顯了其解決帕金森氏症全球重大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潛力。  圖/2025年拜耳西藥部媒體日專家分享(一) 圖/2025年拜耳西藥部媒體日專家分享(二)

藥師公會全聯會:守護用藥安全不能退讓 錯誤政策恐讓民眾面臨「買藥像買菜」的風險

藥師公會全聯會:守護用藥安全不能退讓 錯誤政策恐讓民眾面臨「買藥像買菜」的風險

近年來民眾越來越重視自身健康與用藥安全,不論是西藥還是中藥,大家都希望所購買、使用的藥品安全有效、品質有保障。藥師公會全聯會針對衛生福利部於3月18日發布的衛部中字第1141860113號令表達嚴正抗議,認為該號解釋違法曲解法律原意,將讓沒有專業藥事背景的人得以經營中藥販賣業務,嚴重威脅全民用藥安全! 儘管近期與衛福部進行溝通會議,但在對方堅持該解釋並無違法情況下,協商無果破裂。我們深感遺憾,也決定將走上街頭,以實際行動呼籲政府重視藥師專業、守住國人用藥最後一道防線。 中西藥都是藥,由藥事人員管理是基本要求 根據現行《藥師法》及《藥事法》,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屬於藥師的專業執業範疇。然而這次衛福部的行政解釋,卻讓《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後段之「落日條款變日出條款」,不僅違反條文本文及立法意旨,更對經過多年專業訓練、通過國家考試的藥師極度不公。 藥師養成專業嚴謹,中藥人力充足不需退步政策 不少人誤以為中藥產業逐漸萎縮,但事實上,根據政府資料,依藥事法第28 條第2項聘請中醫師、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之藥師或藥劑生駐店管理之中藥販賣業亦由514 家成長至1,417 家,較十年前成長將近三倍,且有90%共1,279 家皆為聘請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之藥師駐店管理,證明國內具備專業中藥知識的藥事人員供應穩定、甚至持續增加。這也代表,中藥販賣早已具備全面專業化的條件,實無需為少數不具專業背景者開後門。 藥師不是為了自己發聲,是為了全民健康把關 我們的訴求不是為了職業保護,而是每一位藥師都深知錯誤用藥的代價。當藥品可以由非專業人員直接提供給民眾時,民眾將面臨錯誤劑量、不當藥材混用等風險,本會仍重申,中西藥都是藥,需高度辨識與專業知識,絕不能容許「誰都能賣」的現象發生。 沉痛呼籲:全民應該站出來,一起守護用藥安全 藥師公會全聯會強調,若政府執意無視法律與專業、讓非藥事人員繼續留在中藥產業,將對全民健康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我們呼籲所有關心健康的民眾,支持藥師、支持專業,共同監督政府,確保每一劑進入口中的藥品,都是安全、可靠的,藥師會堅守專業,為全民用藥把關,絕不退讓!

「繡球花開‧共融傳愛」唐氏症基金會攜手楊謹華溫馨獻禮母親節

「繡球花開‧共融傳愛」唐氏症基金會攜手楊謹華溫馨獻禮母親節

初夏時節,繡球花盛放,宛如母親的懷抱,溫暖而圓滿地守護著孩子成長。準備迎接充滿感恩與溫馨的五月,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特別為天下母親獻上精心準備的母親節蛋糕與禮盒,並攜手2025年度代言人楊謹華,邀請社會大眾將滿滿的心意化作實際行動,向偉大的母親致敬。 唐氏症基金會於今(4/8)日舉辦「繡球花開,共融傳愛」母親節禮盒發表記者會。楊謹華與唐寶寶翔翔及其母親攜手進行象徵愛與圓滿的「插花儀式」,用盛開的繡球花表達對母愛的敬意。翔翔媽媽亦在現場分享陪伴唐寶寶成長的心路歷程,感性表示:「翔翔來到世界上讓我學會更多,翔翔會直接表達愛,讓我感受到無比的愛與幸福。同時,感謝唐氏症家庭的支持與陪伴,讓我在這條路上不孤單。」訴說真摯感人的母愛,傳遞溫暖與希望。楊謹華表示,看到翔翔跟媽媽的互動非常感動,也看到許多人願意參與公益,希望這份愛能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為迎接母親節,唐氏症基金會精心推出多款主題禮盒,除了象徵母愛圓滿的蛋糕,其中全新商品「唐唐甜甜花漾之旅禮盒」更是結合台灣特色、公益與美味 禮盒內的餅乾口味多元,包括採用台東洛神花製成的愛心餅乾,帶有獨特酸甜風味;以三峽碧螺春茶粉製成的餅乾,散發清新茶香;還有使用台灣紫心地瓜製成的台灣黑熊餅乾、採用台東初鹿牛奶製成的台灣獼猴餅乾,以及添加桃園龍眼花蜜的向日葵餅乾,讓人品味台灣在地食材的美好。禮盒包裝也別具巧思,內附暖心插畫小卡,讓消費者在購買時不僅能關懷唐寶寶,還能支持台灣農產,為共融社會盡一份心力。 此外,基金會特別推出日式抹茶年輪蛋糕【送愛蛋糕禮盒】,以母親對孩子無私的守護為靈感,並融入唐氏症孩童的手繪圖像,象徵圓滿與共融。蛋糕選用優質日式抹茶,由專業師傅精心烘焙,口感濃郁香醇,每一口都承載著對母親的感恩。 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自「送愛募集活動」發起以來,已邁入第12年。每逢春節、母親節、端午節與中秋節,基金會都會推出不同主題的公益禮盒,幫助唐寶寶與身心障礙者獲得穩定就業機會,同時將他們親手包裝的禮盒送往最需要的家庭。基金會也與衛生福利部及各縣市社會局合作,將募得的禮盒送給全台唐氏症及心智障礙者、身障者、低收入戶與近貧家庭,讓愛與關懷觸及社會的每個角落。 即日起至5月3日,民眾可透過全家便利商店、愛不囉嗦門市、唐氏症基金會購物網、蝦皮商城與Pinkoi等通路認購。林正俠呼籲,這個母親節,誠摯邀請社會大眾支持唐氏症基金會,透過購買公益禮盒,讓我們有機會代替身障孩子為偉大的母親準備一份禮物,讓每位偉大的母親都能感受到最溫暖的祝福。

FORTE 宣布影后謝盈萱續任品牌代言人 分享「早安瓶晚面膜」協同呵護保養法

FORTE 宣布影后謝盈萱續任品牌代言人 分享「早安瓶晚面膜」協同呵護保養法

全新推出 58%精純胎盤素肌活原液與御潤極光塑顏面膜 幫助改善肌膚狀態 台塑生醫旗下專櫃保養品牌 FORTE 以專業研發團隊與尖端科技,打造優質護膚產品!2025 春天,FORTE 推出「58%精純胎盤素肌活原液」和「御潤極光塑顏面膜」,並宣佈由金馬、金鐘、台北電影節三金影后謝盈萱續任品牌代言人,分享她自創「早安瓶晚面膜」的協同呵護保養法。 台塑生醫顧問胡倩婷醫師表示:「肌膚代謝與修護機能的平衡,影響著膚質外觀與細緻度;維持穩定的肌膚狀態,有助於肌膚保持健康彈性!」FORTE 了解現代人的保養需求,推出#58%精純胎盤素肌活原液及#御潤極光塑顏面膜,幫助穩定肌膚、改善質地,展現細緻均勻膚況。 影后謝盈萱分享「早安瓶 x 晚面膜」協同呵護保養法 正投入新作品拍攝的謝盈萱表示:「很榮幸能繼續擔任 FORTE 品牌大使,將日常的『肌膚呵護』交給 FORTE,感到十分安心!」她分享獨創保養法: 「早晨洗臉後使用 FORTE #58%精純胎盤素肌活原液,清爽水狀質地能快速滲透,幫助改善肌膚質地;晚間使用 FORTE #御潤極光塑顏面膜進行15分鐘的舒緩呵護,為肌膚帶來水潤感受並提升緊緻感。持續使用一週後,肌膚狀態更加細緻均勻!」 58%精純胎盤素肌活原液:精準配方 提升肌膚水潤與光澤 胎盤素富含蛋白質、胺基酸、核酸等多種營養成分,被視為優質保養成分。FORTE 與日本厚生省認可之專業機構合作,選用紐西蘭純種母馬於純淨環境中放牧飼養自然分娩後的原材料,採用特殊複合酵素工法萃取,經嚴格安全檢測,不含雌激素,適合多種膚質。 FORTE「58%精純胎盤素肌活原液」以精準配方,含52%馬胎盤及6%馬臍帶萃取,細緻分子易於吸收,幫助維持肌膚健康狀態,提升彈潤感、水潤度與光澤度。可早晚使用或作為前導精華,在特別場合或肌膚狀態不穩定時使用,增強養護效果。 御潤極光塑顏面膜:添加「靈芝外泌體 EX」等多重滋養成分 FORTE「御潤極光塑顏面膜」添加「靈芝外泌體 EX」等多種活性成分,溫和調理、強化肌膚保護屏障、改善粗糙感與緊緻度,並幫助均勻膚色、提升保濕效果。 特殊水織布+彈力棉雙層細緻纖維結構與雙耳掛設計,使面膜能夠貼合肌膚曲線,均勻釋放多重呵護成分,彈力布膜在使用過程中自然回縮增加緊緻感。質地舒適,適合多種膚質,包括敏感性肌膚。

輔助醫學臨床 多波長靜脈雷射與 wIRA 光熱療法的醫學突破

輔助醫學臨床 多波長靜脈雷射與 wIRA 光熱療法的醫學突破

光熱治療新時代  從細胞層級調節到臨床應用 光生物調節療法(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 PBMT)近年來在醫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多種慢性疾病與組織修復的重要輔助治療手段。其中,多波長靜脈雷射(Intravascular Laser Irradiation of Blood, ILIB)與水過濾紅外線光熱療法(Water-filtered Infrared A, wIRA)作為當前最受矚目的光熱調理技術,已在歐洲與亞洲累積數十年的臨床研究,證實其對細胞修復、抗氧化、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正面影響。 台灣輔助醫學醫學會舉辦「光熱治療臨床應用工作坊」,將深入探討這兩大技術的作用機制、臨床應用與未來發展,並邀請專家學者解析最新的科學證據,為醫療從業人員提供完整的光熱治療應用策略。 多波長靜脈雷射(ILIB):細胞能量調節的新契機 多波長靜脈雷射技術最早於 1981 年由俄羅斯科學家開發,最初用於心血管疾病治療,隨後在歐洲經過三十餘年的臨床驗證,已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管理,包括: •    代謝性疾病: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與血管修復能力。 •    神經退行性疾病:促進腦部血流循環,作為帕金森氏症、中風後復健的輔助療法。 •    慢性炎症與免疫調節:提升抗氧化能力,減少慢性炎症反應。 •    運動醫學與再生醫學:促進組織修復,加速運動傷害復原。 ILIB 技術主要透過 650nm、660nm、415nm、808nm 等不同波長的雷射光源,直接作用於血液循環系統,影響粒線體電子傳遞鏈的酵素吸收,促進三磷酸腺苷(ATP)生成,進而驅動細胞修復與新生機制。同時,ILIB 可誘導細胞訊號傳遞途徑,影響細胞遷移、增生與存活,對於促進微循環、降低氧化壓力與改善發炎反應具有關鍵作用。 水過濾紅外線光熱療法(wIRA):深層組織熱調理的創新技術 Hydrosun® wIRA-Photothermotherapy 是新一代光熱治療設備,其核心技術來自於專利的 水過濾紅外線(wIRA)技術,可精準輸出 780nm 至 1400nm 的深穿透紅外線光,避免一般紅外線療法易造成皮膚表層過熱的問題,使熱能可滲透至更深層組織,而不引起表層灼傷或脫水反應。 wIRA 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範圍涵蓋: •    癌症輔助治療:透過選擇性加熱,提升腫瘤組織對放射治療與化療的敏感度。 •    慢性疼痛管理:透過深層熱療,促進血流循環與神經修復,減輕肌肉與關節疼痛。 •    創傷與傷口修復:提高組織血流供應,加速傷口癒合與感染控制。 •    神經系統疾病:輔助治療自律神經失調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 wIRA 透過其獨特的水過濾技術,可去除易被皮膚表面吸收的短波長紅外線,允許更長時間的熱劑量輸出,確保深層組織獲得足夠的治療性加熱效應,進一步提高療效與安全性。 本次工作坊將邀請卓裕森醫師、范姜宏仁博士等多位業界專家進行專題授課與臨床應用解析,課程內容將涵蓋: 1.    半導體靜脈雷射 ILIB 的種類與療程規劃:解析不同波長雷射對於血液調節與臨床應用的影響。 2.    半導體靜脈雷射 ILIB 的臨床實務與經驗分享:透過實際案例剖析,提供醫療從業人員完整的臨床應用策略。 3.    光熱生物調理的探討與臨床應用規劃:探討光熱治療在免疫調節、運動醫學與慢性病管理的角色。 4.    Hydrosun wIRA 光熱治療的臨床應用實務與經驗分享:介紹 wIRA 在癌症輔助治療、慢性疼痛管理與神經醫學的應用。 光熱療法的未來發展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光熱療法的應用範圍正持續擴展,未來發展趨勢包括: •    更精準的個人化光熱治療:透過人工智慧與生物感測技術,針對個體生理條件提供最佳化的光熱治療方案。 •    設備小型化與便攜性提升:未來的光熱治療裝置將更加輕巧,使其應用場域不再局限於醫院或專業診所,而能進一步拓展至居家健康管理。 •    跨領域整合應用:光熱療法將與藥物治療、幹細胞療法及再生醫學進行更緊密的結合,提升綜合治療效果。 光熱治療作為未來整合醫學的重要一環,將在臨床醫學、運動醫學、再生醫學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治療選擇。本次「光熱治療臨床應用工作坊」將深入解析這一新興技術的臨床應用與發展前景,為醫療專業人士提供最前沿的科學知識與臨床策略。

醫學氣功與氣功醫學 科學視角下的自癒新趨勢

醫學氣功與氣功醫學 科學視角下的自癒新趨勢

探索氣功醫學的奧秘 從傳統智慧到科學驗證 氣功,作為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並在人類健康與疾病調理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長久以來,氣功的有效性與作用機制始終充滿爭議。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科學界對氣功的研究逐步深入,許多臨床與實驗研究開始證實氣功對自主神經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及慢性疾病管理的潛在價值,使其成為整合醫學的重要領域。 台灣輔助醫學醫學會特別辦理「醫學氣功與氣功醫學工作坊」,將透過科學與臨床實踐,剖析氣功如何影響人體經絡系統、生理機能與自癒機制,並探討氣功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價值。活動將結合非線性量子醫學儀器的即時測試,提供醫師學員親身體驗氣功影響生理參數的機會。 氣補勝於藥補:氣功如何激發人體自癒潛能 古語云:「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氣補最補。」這句話道出了一個關鍵概念——人體的氣機運行與健康狀態密切相關,而氣功的核心就在於培養「氣」的能量,使其成為身體最根本的修復資源。 氣功不僅僅是一種呼吸調節與動作訓練,更是一種促進自癒機制啟動的技術。研究發現,氣功鍛鍊可影響自律神經平衡、提升微循環效率,並激發身體深層的修復能力。當「氣」充盈時,它能自動循行於全身,尋找能量不足或病變部位,進行所謂的「氣攻病灶」,促進組織修復,減少炎症反應,並提升整體免疫功能。 氣功練習的核心目標有兩大關鍵: 1.    培養強大的「氣」能量:透過特定的呼吸訓練與動作,引導氣機充盈,提升能量代謝與抗壓能力。 2.    促進經絡完全暢通(經絡調節):經絡的通暢程度直接影響氣血運行,當經絡暢通時,人體的修復與代謝功能將更為高效。 當「氣」足而經絡通暢時,人體不僅能有效調節自癒機制,更能實現抗衰老、延年益壽,為健康長壽奠定堅實基礎。 醫學氣功與氣功醫學:傳統經絡學與現代醫學的結合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提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句話強調了經絡暢通對於健康的重要性。氣功的基礎,即在於透過有意識的呼吸調控、姿勢與意念訓練,促進氣血運行,使經絡通暢,以達到「自我療癒」與「強身健體」的目的。 現代醫學研究進一步發現,氣功練習可影響神經內分泌調節與生理適應機制: •    降低皮質醇(壓力賀爾蒙),減少慢性壓力反應。 •    提升抗氧化酶活性,減少自由基損傷,延緩衰老。 •    促進大腦神經可塑性,改善焦慮、慢性疼痛與睡眠品質。 •    增強微循環與血氧供應,改善代謝機能與組織修復能力。 許多氣功練習者在臨床觀察中展現良好的健康指標,這些發現為進一步科學驗證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基礎。 科學驗證:非線性量子儀器的應用 為了讓學員親身感受氣功對身體狀態的影響,本次工作坊將採用非線性量子醫學儀器進行現場測試,透過精密數據分析,記錄氣功練習前後的生理變化,探索氣場能量、經絡通暢度及生物頻率調節的變化,從而提供更具科學依據的氣功影響評估。 透過這項技術,學員可即時觀察自身能量場的變動,理解如何透過氣功練習來改善能量流動,進一步將「自癒」概念轉化為可測量的科學現象。 1.    傳統與科學並重:從經絡學理出發,結合現代醫學解析氣功的作用機制。 2.    科學化數據驗證:透過非線性量子醫學儀器,觀察氣功對身體能量場的影響。 3.    臨床應用與自我調養:探討氣功在慢性病管理、自主神經調節及心理健康上的潛在應用。 4.    動態體驗:透過氣功實作與影片展示,幫助學員掌握實際應用技巧。 氣功作為傳統醫學的重要資產,在現代醫學的視角下正逐步被重新詮釋。隨著更多科學證據的累積,氣功醫學有望成為整合醫學的一部分,為自主健康管理提供更多可能性。本次「醫學氣功與氣功醫學工作坊」將透過科學與實證,帶領學員深入探討氣功的生理影響與醫學應用,開啟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新篇章。

輔助醫學創舉 遠絡醫學結合電刺激療法開啟健康管理新篇章

輔助醫學創舉 遠絡醫學結合電刺激療法開啟健康管理新篇章

隨著非侵入性、無藥物療法的發展,遠絡醫學與電刺激技術的結合正為現代健康管理帶來突破性進展。遠絡醫學透過經絡調節改善身體機能,配合電刺激技術,可進一步促進氣血循環、緩解疼痛並增強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近期將由臺灣輔助醫學醫學會與台灣遠絡醫學會聯合舉辦的「遠絡醫學初階電刺激應用工作坊」,將深入探討透過電刺激器與遠絡醫學貼點技術的應用,為醫師專家、學員帶來全新的醫學與健康調理體驗。 遠絡醫學與電刺激技術的融合與應用 電刺激療法已廣泛應用於神經康復、疼痛管理與運動醫學領域,其原理是透過低頻電流刺激特定神經與肌肉組織,誘發生理反應,進而促進神經可塑性與組織修復。現代研究顯示,透過電刺激影響細胞膜電位變化,能提升局部血液循環與促進內源性鎮痛物質釋放,對於慢性疼痛、肌肉無力以及神經損傷患者具明顯療效。 遠絡醫學則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認為人體內的經絡系統與臟腑功能息息相關。透過針對特定遠絡貼點的調理,可影響相關神經反射,進而達到調節自主神經、提升免疫功能的作用。結合電刺激技術,可提高經絡調節的精確性與療效,使其應用範圍更為廣泛。 工作坊內容著重醫學理論基礎與醫師臨床應用 本次課程將由遠絡醫學會理事長 周献剛醫師親自授課,憑藉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教學專長,帶領學員深入了解遠絡醫學與電刺激技術的應用,確保每位學員都能學以致用,包含: ● 遠絡醫學理論基礎:了解經絡與健康的關聯,掌握遠絡貼點技術。 ● 電刺激應用技術:學習如何正確操作電刺激器,搭配遠絡貼點進行有效調理。 ● 實作與臨床應用:透過實際操作與案例分析,體驗療法效果,探索應用於日常保健與輔助醫療的可能性。 此外,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電刺激療法在康復醫學與中西醫整合領域的應用不斷擴展。臨床研究顯示,適當的電刺激強度與頻率可誘發神經適應,促進神經元修復與可塑性,並透過抑制發炎因子釋放來減少慢性炎症反應。此外,經絡調節對於自律神經失衡、代謝失調與內分泌調節等問題亦展現積極作用,進一步拓展其臨床應用價值。 遠絡醫學與電刺激技術的融合,為現代健康管理提供了更精準且個人化的介入模式,未來可望成為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方向,為臨床醫學與個人健康帶來新契機。

健保接軌國際治療指引首選建議 給付晚期肺腺癌免疫藥物合併標準化療

健保接軌國際治療指引首選建議 給付晚期肺腺癌免疫藥物合併標準化療

「如果無藥可用,我們只好認命,但明明有藥我們卻用不到,當然就是悲哀啊!」罹患晚期肺腺癌的陳大哥,一語道破無腫瘤基因突變患者的無奈,明明國際指引的優先建議是免疫藥物合併標準 化療,但健保尚未給付,他先拿勞退金 200 萬自費治療救命,但每個月將近 20 萬的自費壓力,他很擔心:「當救命錢花光了,未來該怎麼辦?」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以下簡稱癌藥基金)今年先挹注 50 億公務預算,健保署已公開表示晚期肺腺癌的免疫藥物合併標準化療可望在今年第一季給付,癌友都對癌藥基金給付救命藥寄予厚望,盼減輕自費負擔,呼籲健保署跨出接軌國際治療指引首選建議的第一步,就從肺癌開始。 癌症病人因健保給付癌藥速度慢、限縮給付癌藥,多數癌友和陳大哥一樣,面臨有藥用不到的困境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 2023 年調查顯示,癌症家庭逾 6 成有自費經驗,其中約 4 成 5 的自費用於 健保未給付的藥品,財務負擔沉重。 本會倡議多年的癌藥基金政策,今年順利落地,由行政院撥補 50 億公務預算成立,衛福部已宣示 將用於臨床實證強、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的藥品,以減輕癌友的自費負擔,並以接軌最強證據力的 NCCN 國際治療指引 Category 1 及首選(Preferred)建議的癌藥為優先,且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排名第 一的肺癌,已被列為優先盤點健保給付與國際指引落差的重點癌別之一。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肯定衛福部看見癌友的治療困境,癌藥基金的用途很明確,即加速收載科學證據力強、因財務衝擊大而尚未被健保給付的藥品,既然如此,呼籲健保署在使用癌藥 基金收載符合條件的藥品時,應落實賴清德總統「好藥」要先用的治癌主張,以加速收載讓癌友盡 快有好藥用為優先,不應再陷入總額內財務衝擊的思維,才是癌藥基金的政策目的和癌友之福。 賴總統擘劃的「健康台灣」願景,2030 年要實現降低癌症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的目標,「頭號 殺手肺癌是重中之重!」蔡麗娟強調,肺癌病人以肺腺癌居多,特別是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 癌病人,目前多數仍停留在傳統化療,病人一直沒有好藥可用,迫切需要國際指引首選建議的免疫 藥物合併標準化療來救命,以降低肺癌死亡率。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每 5 個死於癌症的病人當中,就有 1 人是遭肺癌奪命,肺癌可怕在於 早期幾乎無症狀,逾半患者確診時已晚期。蔡麗娟強調,除持續擴大早期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外,強化晚期治療可更直接降低肺癌死亡率,以病人數最多的晚期肺腺癌為例,目前最大治療缺口就是免疫治療組合,健保署已公開表示要接軌國際指引的首選建議,即免疫藥物合併標準化療可望 於今年第一季給付,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友殷殷期盼癌藥基金能讓他們有好藥可用,可以活下去。

亞洲糖尿病國際會議發表T-CaReMe台北宣言:八年內八成患者達控制三高護腎目標

亞洲糖尿病國際會議發表T-CaReMe台北宣言:八年內八成患者達控制三高護腎目標

隨著全球高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病的預防與照護已成各國首要課題,台灣政府也積極響應國際趨勢,推動「健康台灣」政策,並啟動「三高防治888計畫」。在上個月召開的第三屆「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會議上,更宣布新目標,要在2030年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1/3,期望透過公私協力,強化慢性病防治措施。 台灣憑藉全民健保的完善體系,確保每位高風險族群都能及早接受預防與個人化管理,在慢病照護的可及性與完整性上具備國際競爭力,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慢性病挑戰,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三高)與慢性腎臟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於日前在第17屆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會議(17th Scientific Meeting of Asi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AASD)中,在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健保署、國健署、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臺灣腎臟醫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等政府機關、學術機構以及醫學會的見證下,正式發表《T-CaReMe三高護腎精準照護台北宣言》,呼應政府「健康台灣」揭櫫願景及888計畫中對於延緩失能及提升餘命的目標,提出以風險分級、精準醫療及數位管理為核心的慢性病全程健康照護模式,進一步促進全人健康照護與醫療服務一體化,並結合跨領域合作,推動慢性病防治的全新典範。 健康台灣新目標: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  糖尿病學會發表T-CaReMe宣言,推動三高護腎精準照護藍圖 隨著高齡化、病齡長期化、新發病年輕化的趨勢,慢性病防治已成全球關注的焦點。台灣緊跟國際腳步,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 訂定未來八年內兩大健康目標:將國人平均餘命從 79 歲提升至 82 歲,並將不健康餘命比例從10% 降至 8%。為強化慢病管理,政府近期在 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議上提出 「2030 年前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 的目標,並將推動從 健康生活型態、肥胖防治到慢病全方位管理的完整策略,透過公私協力強化健康政策,減少慢性病與失能風險。 為響應「健康台灣」願景及888計畫,也接軌國際「精準預防」慢病防治趨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發表 《T-CaReMe三高護腎精準照護台北宣言》,將「三高護腎」列為核心,透過T-CaReMe 計畫落實「風險分級、精準醫療、數位管理、餘命提升」願景,並提出五大行動綱領,推動精準風險診斷、標準化臨床指引、個人化健康管理、數據共享及跨專科合作,目標讓8成三高和腎臟病患者可以達到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並確保8成腎臟病患接受個管師的照護及指引建議用藥,提升存活率並改善健康品質,為國人慢性病照護打造更穩固的防線。 風險分級 × 精準醫療,T-CaReMe 計畫啟動慢病新未來 跨國專家齊聚響應,奠定台灣作為慢病照護示範基地 T-CaReMe台北宣言聚焦精準風險診斷分類評估,以精準識別高風險族群、提升慢病管理效能為核心目標;並透過專家共識與臨床風險分級以及醫療指引,整合臨床數據與國際標準,確保患者獲得以個人精準健康管理與適切治療。此外,宣言亦強調跨國與跨學會協同合作,與亞太地區共同合作慢性病領域精準醫療與研究成果,影響公衛政策與周全慢病照護改善預後,發展更精準、可及的全人健康照護,奠定台灣作為區域示範基地的地位。 本次記者會齊聚健保署、國健署、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國際糖尿病聯盟(IDF-WPR)與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AASD)的專家學者,並邀請糖、心、腎等相關醫學會代表,共同見證《T-CaReMe三高護腎精準照護台北宣言》正式發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表示,台北宣言的發表,不僅奠定台灣在慢病精準照護及落實三高護腎照護的發展藍圖,更期許推動慢病管理模式升級,促進跨領域協作,打造更完善的健康照護體系,從臺灣出發,推動全球慢性病照護品質的進步與繁榮。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雖然台灣已發展風險分級與數據驅動的個人化治療,但尚未納入標準化指引,臨床應用仍具提升空間,特別是在腎臟病與糖尿病的整合管理上仍待強化,透過T-CaReMe 計畫,能促進跨科合作,讓腎病風險與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管理更為整合,有助於提升患者存活率與腎功能維持。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則強調,透過風險分級與數據驅動的個人化管理,能更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進一步強化國人的健康防線。國家衛生研究院許惠恒副院長表示,精準醫療的應用在未來慢性病管理中扮演關鍵角色,國衛院正積極嘗試多項計畫,例如運用AI技術與大數據建立智慧風險預測系統,相信在T-CaReMe計畫的願景行動下,更優化心血管與腎臟與代謝疾病風險精準預測,為慢性疾病原發與續發併發症/器官損傷預防,提供更好科學依據,實現台灣健康藍圖。 接軌國際!T-CaReMe 計畫推動精準慢病管理新典範 台灣將於兩年內建構共病風險資料庫,T-CaReMe號召各界共築慢病防線 國健署近年積極推動「科學算病館」及風險預測工具,強化民眾健康識能與自我管理意識,並以主動衛教模式延緩慢病發生;健保署則導入 AI 風險分級工具與分級照護制度,推動「大家醫平台」與全人全程照護,提升照護效率與資源運用效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教授表示,T-CaReMe 計畫正與政府從預防到治療的整合政策高度契合,展現888計畫所倡議的核心精神。未來也期盼攜手各界,深化跨科協作與公私整合,打造永續且具韌性的慢病照護模式。 全球醫療界已將精準風險評估與個人化治療視為慢病管理的關鍵趨勢。例如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最新糖尿病照護指引中,特別針對三高與腎臟病共病風險,建議更早期介入心血管與腎臟健康管理,並提升數據驅動的診斷模式;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於前年發布最新腎臟病報告,強調早期篩檢與治療的重要性;英國腎臟研究組織(Kidney Research UK) 去年發表的白皮書則指出精準風險評估與患者資料整合將是未來慢病管理的核心發展方向。這些國際趨勢顯示全球慢病管理正朝向精準醫療、數位化監測以及跨專科整合方發展,與T-CaReMe 計畫目標高度一致。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早在2023年即率先行動,攜手台灣12家醫療機構加入iCaReMe全球登錄計畫,透過跨專科的整合照護、病患追蹤及臨床數據的運用,不僅提供更精準的風險評估與患者輪廓,也有效監測與優化治療結果,而且已被證實可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黃建寧理事長分享,T-CaReMe 計畫的短期目標,便是要在兩年內建構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庫,透過分析生活型態因子,更能準確評估不同患者的共病風險;要推動完整的慢病精準照護模式,除了醫界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機構、學術單位、產業夥伴與公民團體的積極參與,共同推動數據整合與個人化健康管理,讓風險分級與標準化指引更臻完善,攜手提升台灣與亞太區的慢病管理成效。 亞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會議主席Yutaka Seino表示,台灣在亞洲的慢性病防治表現一直屬於前段班,期待未來透過公私協力及跨領域合作,從台灣出發,引領全球慢性病照護品質的進步。 圖/左為中央研究院 陳建仁院士,右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黃建寧理事長,一同為T-CaReMe台北宣言發佈合影。 圖/國家衛生研究院 許惠恒副院長 分享T-CaReMe台北宣言推動慢性病精準醫療的目標與策略。 圖/亞洲糖尿病研究學會會議 (AASD)主席 Yutaka Seino教授 分享亞太區慢性病精準醫療的目標與策略。

專家籲:感染後十年內死亡風險高達三成  高危族群防肺鏈 公費接種更周全

專家籲:感染後十年內死亡風險高達三成 高危族群防肺鏈 公費接種更周全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宣布今年3月10日起擴大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對象,將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五大高風險對象納入公費接種,全年皆可施打,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以及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可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專家呼籲符合公費施打資格的民眾盡快接種疫苗,免疫保護更完備。 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感染不僅威脅性命,也會對身體各器官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有3成肺炎鏈球菌肺炎患者會在10年內死亡,而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的倖存者也將會折損9.9年的壽命。此外,正在接受治療的血液腫瘤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是一般民眾的50倍,肺鏈感染風險較高族群千萬不可大意。 肺炎鏈球菌確診數創5年新高! 血液腫瘤患者罹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高50倍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累積315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為5年來新高。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醫師表示,肺炎鏈球菌全年都會流行,但通常流感疫情高時,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案例也會較多。多數患者肺部X光影像要2-4個月才會恢復正常,相關症狀可維持6-18個月。肺炎鏈球菌平時潛伏在鼻腔中,當病毒感染後,免疫力下降,呼吸道上皮細胞受損,使肺炎鏈球菌更容易附著、入侵,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嚴重時可引發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 此外,癌症患者容易感染主要因為慢性炎症、造血系統成分功能受損和/或減少,以及影響免疫功能的治療等多種因素導致免疫系統受損造成。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根據研究顯示,正在接受治療的血液腫瘤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風險是一般民眾的50倍。據統計,癌症診斷後的第一年,「感染」為與癌症無關的第二大死因,多數死亡病例歸因於流感與肺炎。此外,慢性疾病及免疫低下者,因免疫力較差,亦為肺炎的高風險族群。19-64歲的慢性病患者罹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風險可高達一般人的數倍,其中糖尿病患者增加4倍、器官移植4.2倍、心臟衰竭5倍、慢性肝病7倍、慢性肺病10倍、慢性腎臟病更高達21倍! 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施打對象擴大 專家籲:高風險族群疫苗施打事不宜遲 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2大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高罹病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包括:(1)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2) 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含括愛滋病毒感染者)、(3)人工耳植入者、(4)慢性疾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等、(5)腦脊髓液滲漏者、(6)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等,也都是感染風險較高的族群。 政府自2023年起提供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給65歲以上的民眾施打,3月10日起進一步擴大施打對象至19-64歲高風險族群,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以及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呂俊毅醫師表示,「公費結合型疫苗(PCV13)可以誘發T細胞免疫,有助產生免疫記憶,建議先接種一劑結合型疫苗(PCV13)後,再接種一劑多醣體疫苗(PPV23),有助於提供較長時間的保護力,並使保護範圍更廣泛。符合公費施打資格的民眾,預防肺炎不分季節,應盡快完成1+1(PCV13+PPV23)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完整免疫保護力。」 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接種原則: 一、未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者應先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8週再接種1劑PPV23。 二、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且間隔至少8週者可接種1劑PPV23。 三、曾經接種PPV23且間隔至少1年者可接種1劑PCV13。 四、如已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疫苗,代表已經完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無需再接種PCV13及PPV23疫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