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

吳沛燊專欄》足底筋膜炎「痛到站不住」怎麼辦?圖解「舒緩3招」

吳沛燊專欄》足底筋膜炎「痛到站不住」怎麼辦?圖解「舒緩3招」#足底筋膜炎

大部分足底筋膜炎都是因足部過度或不當使用,或是老年人因退化導致脂肪墊的萎縮,形成緩衝效果減少所致,急性發炎期時常會有紅、腫、熱、痛等情形,《優活健康網》特邀請復健科醫師、新旅程復健科診所院長吳沛燊於專欄撰文,教大家「3招居家運動」有助治療、緩解足底筋膜炎疼痛。

腳跟劇痛像針刺!骨科醫揭「足底筋膜炎」愛找3類人:不治恐長骨刺

腳跟劇痛像針刺!骨科醫揭「足底筋膜炎」愛找3類人:不治恐長骨刺#足底筋膜炎

早上起床,腳底接觸到地板若有刺痛感,痛得無法走路,別以為是尿酸引起的痛風!骨科醫師表示,一下床腳跟痛得不得了,就是「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狀,最好趕快找醫師診治,若長期漠視,會引發骨刺。《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揭密足底筋膜炎的發生原因,提醒3大好發族群特別留意。

高效燃脂練心肺!醫教「超慢跑」正確姿勢+拉筋4招:比一般慢跑更省力

高效燃脂練心肺!醫教「超慢跑」正確姿勢+拉筋4招:比一般慢跑更省力#足底筋膜炎

你聽過「超慢跑」或「節拍超慢跑」嗎?近年流行的超慢跑運動,就是參考「龜速跑」概念,再加上「節拍器」輔助跑步的節奏,讓身體在跑起來的同時更不費力卻有效率,屬於低門檻訓練心肺功能的運動。《優活健康網》特選台灣復健醫學會,邀請悦滿意復健專科診所復健科專科醫師江研壹所撰此文,深入解析超慢跑哪些人適合做,以及需要注意的運動傷害,提供民眾參考。

足底筋膜炎多久才會好?醫揭9成可治癒:做居家復健「5招」解腳底痛

足底筋膜炎多久才會好?醫揭9成可治癒:做居家復健「5招」解腳底痛#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患者,常於久站或長時間行走後感覺腳底疼痛,休息一陣子後症狀消失,但早晨起床一踩地又開始痛,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及早治療才是上策。到底足底筋膜炎有哪些治療方法?能不能完全治好?又該搭配哪些復健運動呢?《優活健康網》特邀請復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教大家5招復健運動,改善足底筋膜炎。

起床「踩地瞬間」痛爆!醫教3招揪出「足底筋膜炎」花1分鐘就知道

起床「踩地瞬間」痛爆!醫教3招揪出「足底筋膜炎」花1分鐘就知道#足底筋膜炎

志明是補教業的明星老師,每天站著教學及錄影的時間少說10個小時。近期忙到運動越來越少、飲食不正常,體重直線上升,志明發現除了褲子穿不下,足底也痛了起來。他發現最近每天早上起床,一腳踩到地上的瞬間都像是酷刑,之後慢慢好一些,但是站了一整天之後,回來的不是正直與善良,而是足底痛。

2023媽祖遶境》走久小心韌帶發炎!醫:鞋子「這狀況」別穿易拐到

2023媽祖遶境》走久小心韌帶發炎!醫:鞋子「這狀況」別穿易拐到#足底筋膜炎

大甲媽祖繞境是台灣的宗教盛事之一,活動參與人數年年上升,每年都在打破過去紀錄。每回媽祖遶境後,中南部各大醫院會出現一波「腳痛」的病人,大部分是走久了出現疼痛感,多半是因長時間走路、站立而產生不適,常見症狀主要分為腳底、腳踝與小腿3部分。對此,骨科醫師表示,長時間走路可在鞋內加鞋墊,弧度與足弓貼合,緩衝踩地的壓力,避免產生足底筋膜炎。

瘋賞櫻掀「暴走」潮! 足醫專家籲別輕忽筋膜退化風險

瘋賞櫻掀「暴走」潮! 足醫專家籲別輕忽筋膜退化風險#足底筋膜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民瘋賞櫻,今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踏青健行兼欣賞櫻花綻放美景成為民眾春遊的首選,殊不知路上塞車就耗掉好幾小時,熱門的賞櫻熱點更是被人潮擠爆,排隊合影留念的景象隨處可見。民眾「暴走」欣賞美景,因足底筋膜炎而就醫的患者也明顯增加。阿瘦足醫健康中心團隊提醒,由於塞車時雙腳長時間處在低活動量的狀態,和下車後立刻四處走動的高活動量形成落差,有時又要停留在景點處等待拍照,若在斜坡站得比較久,就好比讓雙腳長時間站在拉筋板上,足底筋膜不斷受到拉扯,又碰上近期日夜溫差大,早晚氣溫驟降,肌肉延展性較差,都會增加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表示,如果睡醒時腳踩地會疼痛,走一走會稍微緩解,可能已經出現足底筋膜炎徵兆,若嚴重程度到達第二期,到了下午又會愈走愈痛,到達第三級時連暫停走路也無法緩解疼痛,到了第四期因為腳底神經長期疼痛已經失調,連坐著不動都會疼痛。朱家宏說,「千萬別認為症狀輕微時只要休息就好、不必看醫生」,足底筋膜炎在急性期當然要先休息,及早請足踝專科醫師診治,給予消炎止痛藥物或協助舒緩復健,若拖延超過三週變成亞急性期、超過三個月成為慢性期才就診,接受治療態度也不積極,可能導致病況反覆。天氣變化、筋膜退化、肥胖、缺乏運動…都是足底筋膜殺手一般而言,足底筋膜炎好發於天氣變化時,尤其天氣突然轉冷,筋膜比平常更僵硬,民眾卻來不及反應而照常活動,就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筋膜損傷拉傷的機會。此外,就體型來說,台灣年年蟬聯亞洲肥胖人口比例第一名,身材高大肥胖者多,這些都會促使現代人的足底筋膜退化,因而容易受傷、發炎、疼痛。朱家宏醫師表示,大家常聽到的足底筋膜,比肌肉來的堅硬,血液循環也比較不好,「40、50歲後肌腱、韌帶耗損,再加上年紀大體重增加、缺乏運動習慣,都是足底筋膜炎的好發族群。」物理治療師鄭融也指出,筋膜退化造成的影響可能比想像中更大,筋膜在體內不僅有維持身體結構穩定的作用,互相連結、包覆全身的筋膜更是一套緊密的網絡,像神經系統一樣能夠發揮傳輸訊息的作用,因此筋膜退化不僅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等受傷疼痛的情形,還會因為筋膜退化使得大腦反應連帶變得遲緩,進而增加造成跌倒或運動傷害的風險。破解鞋具常見迷思 延緩筋膜退化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為了維持筋膜健康、延緩筋膜老化,關鍵在讓體態保持在良好平衡狀態。第一步建議不妨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例如透過「動態足壓量測」等方式,幫助了解自己的步態類型以及身體重心是否偏斜、不穩定。而現代人缺乏鍛鍊的雙腳,當然還是需要著用適合的鞋具,以達到適當的保護效果。朱家宏醫師舉例說,很多人對鞋具有迷思,認為旅遊或長途走路,穿平底鞋比較好,或是以為買足弓墊來用就能解決問題。除了步態要正確,現代人應該要建立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運動應考量到運動量、實用性、多樣性等三大原則:一、運動量:要不多也不少,少了效果不好,多則容易受傷。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常會說他有運動,就是走路,但是走路走太多,其實也是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之一。二、實用性:跟日常生活要有關係,像是做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動作幫助鍛鍊四頭肌預防膝痛,或是做前弓後箭的動作增加下盤力量防止跌倒。三、多樣性:人類身體結構的原始設計,並不是為了在平坦硬地上活動,而是要在土地、草地上面,接觸地面是比較軟的,盡可能結合各種行走、跑、跳、蹲等種種動作,甚至手腳併用,增加腳底肌肉使用量,讓運動豐富多樣,把運動變得更有趣。現代人缺乏真正的活動,尤其是「足部活動」,很少活動腳底的肌肉,再加上經常久站、久坐,固定在單一動作或小範圍活動,都違反了筋膜活動的原理,長久下來對筋膜都會造成傷害。朱家宏醫師也提醒民眾,「我們足踝科醫師非常建議平常就要讓足底肌肉活動,例如做前弓後箭的動作拉開後腳筋,或抓毛巾、抓彈珠等讓腳趾抓握的動作,感受到腳底肌肉有在使用,踮腳尖也能讓足底筋膜收縮,有了這些拉扯、縮短、伸長的動作,過程中血液循環能讓筋膜容易得到營養、變得更強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