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的中醫觀點與日常調養

足底筋膜炎的中醫觀點與日常調養#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常見的足跟疼痛原因之一,尤其好發在需要長時間站立、走動或體重偏重的人身上。足底筋膜從腳跟一路延伸到腳趾,幫助維持足弓與吸收震盪。如果因為過度使用、長時間負重,或鞋子支撐不佳,筋膜就會反覆拉扯、發炎受傷,產生足跟痛。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中醫師表示典型症狀就是「早上起床踩地第一步最痛」,走一走會稍微緩解,但久站或走多了又會加重。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走路姿勢,進而造成膝蓋、腰部的連鎖不適。 中醫雖然沒有「足底筋膜炎」這個病名,但類似於「腳跟痛」「腳跟骨刺」的描述早已存在。常見病因包含「 久勞傷筋」,指長時間站立或走動,損傷足底筋脈,導致氣血不暢,產生疼痛。周大翔中醫師說明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造成疼痛,例如飲食油膩,體內濕熱偏重,會累積在下肢,造成筋絡阻塞。再來就是「氣血不足」,體質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筋脈失去濡養,也會出現足底隱隱作痛。治療思路多半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祛濕止痛」為主。中藥調理依體質加減藥方,例如活血化瘀的桃仁、紅花,或補氣養血的黃耆、當歸。另外針灸治療也是常見的選項,常針刺在阿是穴(疼痛點)、太谿、崑崙、承山等,疏通經絡,緩解足跟壓力。亦可加入艾灸或溫熱療法,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 醫案分享 周大翔中醫師分享38歲女性,職業為牙醫助理需長時間站立,左足跟疼痛已數月。曾嚴重需藥立即消炎針注射才能緩解,但效果僅暫時。主要症狀是清晨起床踩地時疼痛明顯,久站後亦加劇,BMI 28,屬於體重偏高族群。來中醫求診後,予以中藥調理以活血祛濕、舒筋止痛,並配合針灸治療。同時建議換穿有足弓支撐的鞋子,避免赤腳在硬地板行走。治療數週後,清晨踩地疼痛明顯減輕,工作久站時不適也逐步改善。這位案例讓我們了解到足底筋膜炎不僅要治「痛」,更要從體質、生活習慣、鞋具選擇多方面著手,效果才能持久。 日常衛教與調養 周大翔中醫師分享要避免足底筋膜炎反覆發作,日常習慣的調整非常重要: 1.鞋子選擇:避免過硬或過平的鞋,建議選擇有良好足弓支撐與避震功能的鞋子。若需要,可加鞋墊減輕足跟壓力。 2.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足底負擔,保持 BMI 在健康範圍(18.5-24)能大幅降低復發風險。 3.避免久站:若工作需要,可在空檔時抬腳、踮腳尖或做伸展,讓筋膜放鬆。     熱敷按摩:每天晚上可用溫熱毛巾或熱水泡腳 10–15 分鐘,促進循環,再輕輕按摩足底。 4.伸展運動:如「毛巾拉伸」:坐著時用毛巾套住前腳掌,往自己方向拉 20 秒,重複 5 次,能有效放鬆足底筋膜與小腿肌群。 穴位保健 1.太谿穴(腳內踝後方凹陷處):補腎強骨,改善下肢痠痛。 2.承山穴(小腿肚下方,腳跟往上約三分之一處):舒筋活血,對足跟痛、腿部僵硬特別有效。 建議每日自行按壓 2–3 分鐘,或用熱毛巾熱敷,皆能促進循環、減輕疼痛。 簡易茶飲調養 1.薏仁紅豆茶:薏仁10g、紅豆10g、少許陳皮。能健脾祛濕、減輕下肢腫脹。 2.杜仲續斷茶:杜仲6g、續斷6g、枸杞5g。能強筋健骨,改善筋骨痠痛。 茶飲屬於日常保養,每週飲用 2–3 次即可,孕婦或慢性病患者飲用前請詢問醫師。 周大翔解析足底筋膜炎常常讓人「第一步最痛」,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透過中醫活血祛瘀、針灸疏通經絡,配合鞋具改善、體重控制與伸展運動,大多數患者都能明顯好轉。記得,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不要只是忍耐,而要從根本去調整。給筋膜一點時間與耐心,疼痛自然會慢慢遠離。

《優活問問》腳跟痛是足底筋膜炎嗎?多久會好?教你「3招」緩解疼痛

《優活問問》腳跟痛是足底筋膜炎嗎?多久會好?教你「3招」緩解疼痛#足底筋膜炎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早上剛下床一腳踩到地板,腳跟就像踩到釘子一樣劇痛,這種情況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在作怪。足底筋膜炎是現代人常見的足部問題,尤其是長時間站立、運動量大或穿著不合適鞋款的人。你是否會好奇:腳跟痛是足底筋膜炎嗎?如何挑合適的鞋?該如何治療呢?快跟著Podcast《優活問問》一起了解足底筋膜炎的症狀、治療以及自我照護方法。

登山後足跟痛?中醫授上山前後必知「3穴位」按摩:預防足底筋膜炎

登山後足跟痛?中醫授上山前後必知「3穴位」按摩:預防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

夏天許多人喜歡將登山作為休閒運動,揮灑汗水、登頂遠眺,群山環繞的壯闊美景總能洗滌身心。然而爬完山後回家休息,隔天清晨腳跟卻傳來陣陣刺痛,小心惱人的足底筋膜炎找上門!中醫師提醒,為了避免或減輕登山後足底筋膜炎或足跟痛的困擾,登山前後可以按摩湧泉穴、太谿穴、昆侖穴等3大穴位來改善。

2025媽祖繞境》走路起水泡怎麼辦?醫籲「先蓋1物品」千萬別刺破

2025媽祖繞境》走路起水泡怎麼辦?醫籲「先蓋1物品」千萬別刺破#足底筋膜炎

「三月迎媽祖」熱潮即將展開!每年農曆3月23日是「媽祖聖誕」,信徒們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包括出巡、廟會、祈福儀式等,為期數天進香將吸引破十萬以上信眾參與。對此,醫師指出,信眾進香前應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包括徒步保護、應對氣候、防護呼吸道和飲食安全,才能平安完成信仰之旅。

一腳踏下地板,腳底就像觸電!改善足底筋膜炎3招:熱水泡腳也ok

一腳踏下地板,腳底就像觸電!改善足底筋膜炎3招:熱水泡腳也ok#足底筋膜炎

早上起床,一腳踏下地板,腳底就傳來像電到般的刺痛;或是久站久坐後休息一陣子,以為足底壓力減緩了,卻感覺腳底疼痛,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李思慧說,這是最典型的足底筋膜炎症狀,尤其當氣溫變低時,血液循環變慢,筋膜和肌肉也會變得僵硬,組織退化性病變就會加劇。

扁平足穿「矯正鞋墊」有用嗎?醫教正確挑選法:鞋墊最好選「這種」

扁平足穿「矯正鞋墊」有用嗎?醫教正確挑選法:鞋墊最好選「這種」#足底筋膜炎

一名43歲男患者因腳底疼痛,造成走路越來越不舒服,走路一下子就會一跛一跛的,使用痠痛噴劑、貼布等,都無法獲得改善,反而越來越痛。後續,到童綜合醫院骨科看診,經醫師問診後,發現患者本身就有「扁平足」問題,因為聽人介紹去買了號稱可以矯正扁平足的硬底足弓鞋,反而造成了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碰地痛到哭 中醫頭皮針治療,踩地不再心驚驚

足底筋膜炎碰地痛到哭 中醫頭皮針治療,踩地不再心驚驚#足底筋膜炎

「早上一下床,只要一踩到地板,腳就痛得受不了,連續幾天下來,對下床這件事情都有恐懼了!」26歲的櫃姐林小姐,近日發現早上起床時只要一踩到地,足底就會有嚴重的刺痛,並且嘗試過以拉筋、熱敷、自行服用止痛藥等方式緩解,卻均未能取得明顯改善。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林小姐的困擾並不是特例。足底筋膜是位腳底與腳跟的扇形結締組織,由腳跟延伸到五個腳趾,非常直觀的承擔了身體在支撐時地面接觸的大部分面積。而在這樣每天承中的壓力下,足底筋膜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小裂傷。而當今天身體的支撐或出力稍有不均時,超過足底筋膜的自身修復能力時,就容易誘發足底筋膜的發炎而造成疼痛。常見會造成身體出力不均,而導致足底筋膜炎的惡化因素包含了久站、體重過重、扁平足或高足弓、運動傷害等,其中又以櫃姐、三鐵選手、體力勞動這為最常出現相關症狀的族群。 你從來沒想過的足底筋膜炎治療法:從頭皮解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常有患者因為踩地痛、足底筋膜炎等相關困擾就診,在到要針頭皮來治療的時候,都會發出驚嘆:『咦,頭皮和腳的症狀也有關係嗎?』事實上不只是足底筋膜炎或是踩地痛的困擾,事實上全身的筋骨症狀都可以藉由在頭皮下針而當下得到改善。「發炎與各種酸麻脹痛都是來自大腦的訊號,藉由刺激頭皮下肢區的對應點,不只是能讓足底當下止痛,更能改變身體慣性的發力方式,降低發炎」周大翔中醫師表示。而頭皮常見解剖上對應身體下肢的區域可以治療以外,也可以從頭皮觸診去找到一些受傷的地方。「通常在壓起來壓痛硬結的頭皮筋結處下針,足底痛就會顯著緩解了」 而對於那些疼痛在當下可以得到減緩,回去卻過沒幾天卻再次復發的患者。周大翔中醫師提醒:
「這個時候就要考慮不只是要針灸止痛,還需要搭配服用中藥來創造足底筋膜的調節空間」。由於足底筋膜在中醫傳統理論上被歸類在膀胱經的範疇,因此在傳統上走督脈、膀胱經的中藥如鹿角、葛根、杜仲等藥材,對於治療類似症狀都非常實用。 足底筋膜炎居家照護穴道 承山穴:小腿正後方,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呈現尖角狀凹陷處。當小腿肌群過於緊繃時,足底的出力支撐型態常會跟著被改變,因此在治療足底筋膜炎時常會考慮小腿附近的穴道 陽陵泉: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中醫傳統八會穴歌中素有說法:「筋會陽陵」,專治各種筋骨之傷。因此臨床上也會作為治療足底筋膜炎的配穴。
 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央稍後處,兩耳尖頂連成一線,再從鼻樑向上到後腦的交會點。從全息率針灸的角度來看,頭頂可和足底對應,因此能治療如足底筋膜炎足跟痛的症狀。

2024白沙屯媽祖遶境》百里長征你跟得上嗎?醫2招舒緩鐵腿、足底筋膜炎

2024白沙屯媽祖遶境》百里長征你跟得上嗎?醫2招舒緩鐵腿、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

每年3月「粉紅超跑」白沙屯媽祖遶境起駕,許多民眾跟隨媽祖,橫跨全台9天、3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然而不少人即使走到鐵腿、腳痛,還是想靠意志力撐完全程,該如何有效舒緩?骨科醫師提醒,除了行前充分做好暖身之外,當腳底和小腿出現疼痛、水腫時,也應適時地伸展與放鬆,並提供以下「遶境小撇步」保護雙腳,才能走得更長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