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方法百百種,除了用腸泌素(瘦瘦針)等減重藥物抑制食慾,利用水球置入胃中,讓胃的容積減少,使吃東西時很快就能感覺到飽足感,也是一種輔助方式。但在胃內「放水球」減重安全嗎?需留意哪些不適症狀?醫師指出,此術式通常適用於BMI大於30以上的患者,且需定期追蹤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
減重方法百百種,除了用腸泌素(瘦瘦針)等減重藥物抑制食慾,利用水球置入胃中,讓胃的容積減少,使吃東西時很快就能感覺到飽足感,也是一種輔助方式。但在胃內「放水球」減重安全嗎?需留意哪些不適症狀?醫師指出,此術式通常適用於BMI大於30以上的患者,且需定期追蹤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
65歲魏先生近日因頭暈不適前往神經內科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其右側頸動脈因粥狀硬化出現嚴重狹窄,且大腦有陳舊性中風病灶。另61歲的林女士,過去因鼻咽癌接受放射線治療,雖定期追蹤,近期也因頭暈至門診就醫,檢查後同樣發現有頸動脈狹窄問題。兩位病患在神經放射科醫師評估下,分別接受頸動脈氣球擴張術及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術後頭暈症狀大幅改善。
64歲何先生近日發現右眼視力明顯退化,看直線時竟出現彎曲、影像扭曲的情況。起初他以為只是用眼過度,休息幾天就會恢復,然而症狀遲遲未改善,便前往新竹台大分院眼科部求診。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右眼視網膜上增生膜,俗稱「黃斑部皺褶」,屬於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視網膜病變。
邁入熟男階段後,有些人看起來愈活愈年輕,但更多男性卻逐漸顯得疲憊、狀態下滑,當心元凶可能是男性荷爾蒙──「睪固酮」。初日診所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指出,想維持精神與活力,關鍵就在於穩定睪固酮,而良好的飲食與規律運動正是逆齡保養的不二法門,建議透過3招維持男性整體代謝與健康。
台灣成年人每年有約7,000多人死於肝癌,約5,000多人死於肝硬化,定期肝病篩檢是預防肝病的最佳方法。醫師指出,B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目前推估約有200萬人,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呼籲民眾若為帶原者或是高風險族群,應穩定追蹤與及時治療。
糖尿病帶來的影響不只是血糖波動,還可能默默侵蝕視力。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患者約有3成有視網膜病變,但有做眼底檢查者卻不到三分之一,眼科醫師提醒,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小心5大徵兆,別誤以為只是用眼過度太累或度數加深,若延誤就醫,可能身陷失明危機而不自知。
就算逆轉糖尿病,還是「很傷心」!糖尿病患者持續服藥可以穩定控糖,甚至可以停藥,但研究發現,只要得過糖尿病,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50%。醫師指出,糖尿病的傷害是慢慢累積的結果,預防疾病永遠比治療有效,尤其肥胖本身就是獨立致病因子,會讓心臟負擔更重、老化更快。
白血病又稱血癌,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發病年齡高,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且多已合併慢性病。醫師指出,此病早期僅有化療可選,但近年已有新型標靶藥物問世,透過「固定療程療法」,以標靶藥物組合治療,患者不需長期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今年8歲的偉偉,3歲時突然昏倒送醫,診斷為急性酮酸中毒,確診為第1型糖尿病,緊急轉入加護病房治療。媽媽回憶起當孩子準備升小學時,曾有學校以照顧不易為由而婉拒入學,讓她相當難過,所幸目前的校護有相關照護經驗,學校師生也溫暖接納。醫師提醒,第1型糖尿病和大家所熟知的第2型糖尿病是完全不同的狀況,6成患者為兒童及青少年。
60多歲的張女士在2017年被診斷出罹患第3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手術後不到半年,癌細胞便轉移至肺部,病情進展至第4期,所幸她參與了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至今已近8年,依然健康有活力地過著充實生活。自2025年10月起,政府擴大給付免疫抑制劑用於晚期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化療後的維持治療,預估每年有500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