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學季到來,台灣兒童近視問題再度引發關注,不僅近視率長年高居全球前列,還出現年齡層下降與高度近視惡化趨勢。隨著學校陸續進行視力檢查,不少家長驚覺孩子度數又加深,加上課業壓力大,常常長時間閱讀、使用手機、平板等,讓學童用眼負擔持續增加。醫師指出,近視不只要矯正,「延緩近視加深」才是治療關鍵。
隨著開學季到來,台灣兒童近視問題再度引發關注,不僅近視率長年高居全球前列,還出現年齡層下降與高度近視惡化趨勢。隨著學校陸續進行視力檢查,不少家長驚覺孩子度數又加深,加上課業壓力大,常常長時間閱讀、使用手機、平板等,讓學童用眼負擔持續增加。醫師指出,近視不只要矯正,「延緩近視加深」才是治療關鍵。
抗生素能有效對抗細菌、真菌與寄生蟲感染,挽救無數生命,但抗生素濫用與不當使用,細菌對常用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抗藥性細菌不斷出現,導致「超級細菌」出現,已成全球隱憂,甚至正在掀起一場「無聲的大流行」,使原本可治療的感染變得棘手,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不僅增加治療複雜感染的難度,也可能造成更多疾病與死亡。
72歲張先生近期發現用餐時,時常感到食物「吞嚥不下去、卡在喉嚨」,尤其乾硬或易散碎食物更是難以下嚥,讓用餐變得緊張又痛苦。後到奇美醫院就醫,經復健科醫師檢查,發現張男喉部上提與舌頭力量不足,導致吞嚥效率不佳,應是老年性吞嚥障礙,所幸經復健後逐漸改善,用餐吞嚥時喉嚨不再卡卡,食慾明顯回升。
一名70多歲男性甲狀腺乳突癌患者,確診20年來多次復發且對放射碘治療無效,使用一線標靶藥物後仍惡化,肺部腫瘤持續增大、癌指數飆破千。經醫師評估改用接續標靶藥物治療後,腫瘤逐漸縮小,癌指數降至100以下,雖出現手足皮膚反應影響行走,但透過劑量調整與護理,副作用獲得控制,治療成效顯著。
你是否也發現孩子手裡常出現一罐能量飲?為了因應繁重課業與升學壓力,不少青少年甚至早餐還沒吃,就先靠能量飲提神。酷炫包裝、多樣口味,加上社群風潮影響下,「能量飲推薦」、「哪個能量飲最好喝」成為熱搜關鍵字。但醫師提醒,小心一罐能量飲下肚,咖啡因就超標,青少年喝能量飲恐焦躁、代謝亂套。
秋分是24節氣中第16個節氣,也是秋季的中分點,約落在每年9月23日前後,代表這一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三了。秋分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太陽到達黃經180°,一天24小時晝夜均等,皆是12小時,古人有云:「秋分者,陰陽相半也。」中醫師提供秋分養生法,緩解秋燥不適症狀。
30歲李小姐在半年前確診乳癌,接受手術後展開化學治療,但治療過程中,她逐漸出現手腳脹痛與麻木感,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嚴重干擾睡眠,即使化療結束症狀仍未緩解。醫師建議她接受乳癌術後復健與神經傳導檢查,在排除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與腎功能障礙等常見危險因子後,確診其不適症狀是由化療引發的周邊神經病變。
台灣嬰兒出生率連年下降,晚婚晚育成為社會盛行風氣,但有鑑於國內生殖醫學技術成熟、效益高,仍有許多海外夫妻在求子路上,不惜飄洋過海來台圓夢。醫師指出,全球每6人就1人有不孕困擾,許多人「跨境求子」首選台灣,不僅因政府近年積極推廣生育補助,在生育成本及法規上也相對開放。
領先全球!台北榮總突破國內外研究瓶頸,首次找出黃斑部皺褶造成視力惡化的關鍵因素。黃斑部是負責中心視力的重要部位,若表面被纖維組織薄膜覆蓋,就會形成「黃斑部皺褶」。研究發現,其形成關鍵在於膠質細胞大量增生,且膠質密度越高者,術後視力恢復程度越差,提醒民眾若出現視線扭曲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
台灣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但新生兒死亡率已連續20年超過日韓,其中每年有超過百位死於先天性遺傳疾病,其中包括畸形、染色體異常,以及致死率極高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龐貝氏症等。醫師指出,新生兒篩檢率已降至不足7成5,提醒爸媽應在寶寶出生滿48小時後完成新生兒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