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起來是壯還是胖?減重別再只看體重!醫揭「1關鍵」決定體態健康
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的差異,這正是BMI的侷限,也是為什麼同樣的身高體重,有人看起來緊實結實,有人卻顯得鬆軟臃腫。因此真正影響健康的關鍵,不在體重數字或是BMI,而是「體脂肪」,甚至要進一步考慮:體脂肪的「量」與「分布位置」。
延伸閱讀:
運動後少吃胺基酸,竟會流失肌肉!帶你看BCAA「5大好處」能減肥
體脂肪超標有什麼危害?
施奕仲指出,體脂過量,俗稱過重或是肥胖,對身體百害無一利。而近年在肥胖醫學與代謝研究領域中,有兩個學術用語逐漸被多人所引用,被用來解釋肥胖帶來的健康危害:
- 病態脂肪病(Sick Fat Disease):因白色脂肪過量囤積在腹部,引發一連串的荷爾蒙問題,導致身體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進而成為心血管疾病,是化學性的病變。
- 脂肪質量病(Fat Mass Disease):這主要與脂肪的物理性質有關,因為脂肪量過多,造成身體結構性的負擔,例如因過胖導致關節承重過大而磨損、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為生理上物理性的病變。
「體脂過高,通常都來自於長期熱量過剩:吃進去的太多,而消耗的太少。」施奕仲說,吃進去的能量超過身體所需,身體就會自動將多餘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儲存,久而久之,體重開始直線上升。因此,控制體脂率比單純「減重」更重要。
延伸閱讀:
運動完洗冷水澡,竟加速燃脂瘦身?研究實測「3大好處」肌肉速修復
體脂肪囤積是蘋果型還是梨型?
施奕仲提醒,體脂肪堆積的位置,其實也影響體態:
- 西洋梨型身材:脂肪多堆積在皮下,也就是皮下脂肪。這類脂肪主要影響外型,常讓下半身看起來較為豐滿。
- 蘋果型身材:脂肪集中在腹部、包圍臟器的內臟脂肪。它會讓上腹部明顯凸起,通常也是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
施奕仲警告,以健康管理風險來看,「蘋果型」比「西洋梨型」更危險,因為內臟脂肪是代謝疾病的元兇,不但易有脂肪肝、脂肪胰等問題,更可能造成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最終引發心腦血管疾病,不可不慎。
除了飲食,壓力也會讓你胖
值得注意的是,內臟脂肪過高的成因不是只有吃進過多的熱量,有些人明明看起來瘦瘦的,但卻也有內臟脂肪的問題。施奕仲說,主要是因為長期慢性壓力過高,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大量分泌,促進腹部脂肪堆積,形成「壓力型肥胖」。而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只要內臟脂肪過高,就是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
核心有氧運動、正念助減少體脂肪
如何減少體脂肪囤積?施奕仲建議,規律的核心肌群訓練搭配持續有氧運動是最必要的。若沒有運動習慣者,可先從堅持每天10分鐘鍛練核心開始,持續1個月,讓每日運動成為習慣,最終理想是10分鐘核心訓練,加上30分鐘有氧是最好的。
高壓工作者則建議每日特別撥出15分鐘做正念練習或是淨空大腦思緒,「發呆」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施奕仲指出,搭配和緩的腹式呼吸,這也是一種有助於緩解身心壓力的放鬆行為。
施奕仲補充,預防心血管與代謝疾病的關鍵,不在於減重多少公斤,而在於改變內臟脂肪的囤積位置與比例,從每天的零碎時間開始運動、調解壓力,量測腰臀比的變化,加上定期的心血管健康檢查與預防措施,就能遠離各種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