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喝多尿多⋯竟是糖尿病警訊?醫警告「第1型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

吃多喝多尿多⋯竟是糖尿病警訊?醫警告「第1型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

2025/11/13(2025/11/13 16:4更新)
今年8歲的偉偉,3歲時突然昏倒送醫,診斷為急性酮酸中毒,確診為第1型糖尿病,緊急轉入加護病房治療。媽媽回憶起當孩子準備升小學時,曾有學校以照顧不易為由而婉拒入學,讓她相當難過,所幸目前的校護有相關照護經驗,學校師生也溫暖接納。醫師提醒,第1型糖尿病和大家所熟知的第2型糖尿病是完全不同的狀況,6成患者為兒童及青少年。

第1型糖尿病好發青幼年

台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表示,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新增380名第1型糖尿病(T1D)患者,全台目前有1.2萬名患者,其中約6成為兒童與青少年,發病高峰多集中在10~14歲。但她指出,臨床觀察0~9歲族群的病例明顯上升,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

童怡靖說明,第1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已知與家族遺傳史無關,但本身有特殊基因體質者,可能經由環境因素、免疫系統交互作用而誘發疾病,例如感染腸病毒、新冠病毒等,其發病特徵與第2型糖尿病相同,但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4大症狀。

延伸閱讀:
糖尿病友適合做什麼運動?醫建議「3種組合」每週●●分鐘就好

酮酸中毒、嚴重低血糖才確診

童怡靖指出:「第1型糖尿病患者有約7成在初次確診時,會出現酮酸中毒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嚴重時恐導致腦水腫甚至死亡;且超過3成曾發生嚴重低血糖,年齡越小者病情往往越嚴重。」由於孩童活動量大、感覺不敏銳,往往難以察覺低血糖發作,可能造成潛在的腦部損傷與學習障礙

「第1型和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差異,在於成因和胰島素功能。」童怡靖解釋,第1型糖尿病是因身體無法分泌胰島素,通常是自體免疫攻擊胰臟所致,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好發於青少年
;第2型糖尿病則與胰島素阻抗或分泌不足有關,大多因後天生活方式(如肥胖)引起,可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控制,不一定需要補充胰島素,且好發於成年人。

延伸閱讀:
血糖控制不好才打胰島素?醫揭「3大時機」適合打:越早控糖越好

日花3小時控糖、年打千次針

第1型糖尿病無法根治,患者終生需依賴胰島素注射及血糖監測,若病情控制不當,恐縮短壽命10~16年。童怡靖說,以每天平均需打4次胰島素注射、進行4~8次不等的血糖監測來說,一年下來需注射胰島素約1,460次、血糖監測更高達1,460~3,650次,平均每天需要花192分鐘(超過3小時)來管理血糖。

童怡靖提到,孩童自我管理能力尚不完整,加上需要自主測血糖、打胰島素管理病情,忍受每天打針的煎熬,長期下來,易造成患者的疲憊與心理壓力。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憂鬱症比例明顯偏高,青少年的情緒困擾盛行率更是一般青少年的3倍。

醫籲CGM、胰島素幫浦納健保

在第1型糖尿病的治療方面,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目前健保已給付胰島素、每日4次血糖監測,以及每年最多2次的連續血糖監測(CGM)。然而,對於胰島素幫浦及胰島素輸注系統等先進設備,健保仍未納入給付範圍,期望未來政府能比照國際趨勢,讓給付制度更長期且全面,減輕患者與家庭的負擔。

第1型糖尿病並非患者單獨需面對的疾病,而是全家人共同的長期照護挑戰。歐弘毅指出,多數家庭每月需自費至少4,000元購買醫療耗材,若需使用胰島素幫浦,價格更高達20萬元以上,對一般家庭而言是相當沈重的負擔,呼籲政府能提供更多資源與補助,協助病友減輕治療負擔。

image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右二)表示,政府聯手醫界,將於2026年更新第1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期盼接軌國際,為病友提供更完整的疾病分級與相對應的分級照護。(由左至右: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林莉茹,右一為台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