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只能堅強隱忍?清大博士揭「嚴格教育」後果:長大不懂得情緒管理
男孩窮養,女孩富養?
古有云:「男孩窮養,女孩富養。」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指,困頓的環境會讓男孩更有冒險犯難精神,挫折可以讓男孩學習積極面對,無所畏懼,並學會自立自強、堅毅果決、承擔責任,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女孩富養,是讓女孩在細心保護的環境下,培養嫻淑氣質,以愛與包容建立其關愛和照顧他人的能力。
從古至今,這種兩性差異的教育方式,讓許多孩子在性別刻板印象中成長,變成我們社會所要的那種男人與女人。即便我們已經邁入講求性別平等的時代,但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針對美國家長性別教養觀的調查顯示,多數人對男孩和女孩的教養觀念仍有差異。
很多家長對女孩的教育已不強調女性特質,但對男孩的教育仍然講求男子氣概。多數家長認為讓女孩玩傳統上「男孩的遊戲」是有益的,但較少家長會讓男孩玩傳統上「女孩的遊戲」,儘管多數受訪家長對於讓女孩或男孩玩傳統上相反性別的玩具或遊戲,都抱持開放態度。
調查也發現,男性對自身男子氣概的看法,也會影響他教養子女的態度。在自認為「非常有男子氣概」的父親當中,有58%不贊成兒子玩傳統上女孩的遊戲或玩具,只有40%同意兒子玩傳統上女孩的遊戲或玩具。
延伸閱讀:
不必要的幫助,反而是種阻礙!父母改問孩子「這句話」培養自主能力
多數受訪者也認為,家長教養兒子和女兒的重點有所不同,最大的差異是,當孩子傷心難過時,是否應該鼓勵孩子討論他們的感受?結果顯示,59%的受訪者認為,男孩不被鼓勵討論他們的感受;較少受訪者(38%)認為女孩不被鼓勵討論她們的感受。
母親和父親對情緒教育的態度也明顯不同,三分之二的母親認為,家長應該同樣鼓勵男孩與女孩表達情緒,但只有52%的父親同意。多數受訪者認為女孩沒有被鼓勵成為領袖,也沒有被鼓勵為自己或他人挺身而出,卻只有40%的受訪者認為男孩沒有被鼓勵挺身而出。
從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可發現,現代社會中教養方式的性別化差異,仍然相當顯著。這種要求男孩表現男子氣概、壓抑情感的教養方式,反映了社會對於男孩的傳統期待仍舊牢不可破。相較之下,女權的發展逐漸鬆動了社會對女孩的既有期待,讓女孩有更多生存的空間與姿態。
延伸閱讀:
孩子愛問為什麼?父母千萬別亂回答!專家教你「2招回覆」解決問題
嚴厲管教兒子,溫柔鼓勵女兒
以著名作家劉墉為例,他的兒子申請到哈佛,後來還攻讀哈佛博士,女兒以第一名考進哥倫比亞大學,被視為家庭教育成功的典範。
劉墉在書中多次提到他對兒女教育的差異。他用傳統的華人強權式教育來改造「兒子」,對兒子劉軒嚴格強勢,訂立很多規矩,要他學習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許偷懶,嚴格遵守作息時間;也必須學會獨立,不能依賴。
當兒子越害怕某樣事物,父親就越強迫他接觸。比如,兒子怕昆蟲,父親就把他帶到大自然中;兒子英語口說不好,怕與人交談,父親同樣用「逼」的方法。他為了培養兒子遇到困難時不氣餒、不服輸的精神,常常和兒子比賽飛盤、投球、三級跳遠等遊戲,兒子輸了之後,劉墉規定他不許生氣、撒嬌、哭喊,還要立正向爸爸敬禮,高聲大喊:「您是真功夫!」
劉墉對女兒的教養則截然不同,走的是慈父路線,以表揚鼓勵為主,擔心過分嚴厲地約束女兒,會讓女兒失去自由成長的空間。有別於和兒子的衝突不斷,劉墉坦言:「我沒辦法跟我女兒辯論,一辯論就全身冒汗。」
女兒年幼時愛看電視、愛上網,劉墉也不罵她,只是在女兒身旁晃來晃去,甜甜地提醒她:「看電視娃娃」、「上網娃娃」。在溫柔教育下的女兒,一樣聰慧好學,成績傑出。從劉墉子女的成就來看,這樣的教育似乎非常成功。然而,這種刻板的性別教育模式,並不是每個小孩都能適應。
其實劉墉的兒子劉軒也經歷過叛逆,曾說自己考大學特別以心理學系為目標,他對父親說:「你知道我為什麼報心理學系嗎?因為你有病,將來好給你治。」而父親對妹妹截然不同的管教方式,也使得劉軒深感不平:「你為什麼老是管著我,而對妹妹卻那麼溫柔?」
當劉軒日後成為人父時,雖然沒有複製劉墉的教養方式,卻也理解父親權威教育的用心良苦,他說:「自己就像只風箏,爸爸就是放風箏的人,是爸爸的正確牽引,使自己乘著風勢,越飛越高。」父親的聲望、知識與強勢教育,讓他走上正確的道路,呼應了劉墉所言:「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座山,是你奮鬥的方向,是自己的希望。」
男孩子的高山與希望,常常是自己的父親,這是幸還是不幸?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能和劉軒一樣,找到適當的方式解決父子之間的愛恨情仇。
只是長大的孩子,並不是成熟的大人
父權社會沒有機會讓男孩知道,愛其實無須條件,也無須汲汲營營地追求。即使你沒有功成名就,愛仍然一直都在。
以知名導演吳念真為例,他提到教養話題時,描述了不同世代父親形象的轉變。他父親受日本教育,很少跟孩子講話,更不用說溝通。「我一輩子跟爸爸講的話不超過200句。因為他不知道要跟我們講什麼,我們怕他怕得要死,什麼也不敢跟他講。我爸過世之後,為拼湊他的人生要問好多人,他是平面的,那麼親近的人距離卻那麼遠。」
因為缺乏和父親溝通,讓吳念真決定要當兒子的朋友,像兄弟一樣。在親子關係中,他最重視的就是溝通。他說,如果有一天兒子失戀了會跑回來抱著他哭,那就算是成功的父子關係了。
事實上,即便是現代社會,兒子失戀會回家抱著爸爸痛哭的,也是少之又少。我們社會的情感教育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進步。溝通是一種情感教育,缺乏溝通會讓人寂寞,而當情感沒有宣洩的管道,就可能化為憤怒與暴力。
我們的男孩需要有好的榜樣,學習怎麼處理情緒。孩子長大不會自動變為成熟的大人;不懂得處理情緒的男孩,長大後也不會自動變成一個懂得情緒管理的男人。很多大人只是長大以後的孩子,並不是成熟的大人。
男孩需要一個成熟的典範,如果父親不擅長表露情感,男孩也會養成不溝通、不表達情感、不跟人互動的行為模式。所以,我們對父親這個角色期待太多,但同時又期待太少。
當一個男人剛成為父親、正要開始學習實踐為人父的責任時,我們卻期待他能全心在職場上打拚、交出亮眼的成績、擁有充沛的收入,成為整個家庭的英雄。當他們漠視小孩教育、無法與家人好好溝通,甚至表現出粗魯、不體貼或不當的情緒行為時,我們又因為他只是個男性,而默許他可以拙於溝通。
每個角色都是透過學習而來,學習當一位父親,更是一輩子的課題。與其期待父親維持堅不可摧的超人形象,不如期待他培養更豐富的情感表達與溝通能力。因為,愛的傳遞,遠比施加權威,更能凝聚親子與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本文摘自/何苦為男?活在競爭、控制與成就壓力下的他們/游擊文化)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