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管教孩子的職責,有些人會嚴格地責備、甚至體罰孩子,還認為自己在管教,其實仗著大這不是管教,只是在「生氣」罷了。擁有30年教學經驗、青少年諮商師嚴註河於《獨生子女的優勢教養》一書中,集結多年來的觀察與驗證,分享「一個孩子剛剛好」的教養關鍵,翻轉父母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以下為原書摘文: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職責,有些人會嚴格地責備、甚至體罰孩子,還認為自己在管教,其實仗著大這不是管教,只是在「生氣」罷了。擁有30年教學經驗、青少年諮商師嚴註河於《獨生子女的優勢教養》一書中,集結多年來的觀察與驗證,分享「一個孩子剛剛好」的教養關鍵,翻轉父母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以下為原書摘文:
暑假過後,湧現一批青少年前來身心科就診,有些青少年暑假期間乏人管理,像脫韁野馬般失序,不只頂撞父母甚至以生命威脅,這些青少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又該如何協助他們走過不卡關?精神科醫師指出,青春期是身心劇烈變化的關鍵時期,而青少年的情緒風暴不能只靠他們自己面對,這不只是個人成長的問題,還需要社會共同關注。
近期社群掀起「蔡依林效應」,天后蔡依林(Jolin)日前在Podcast節目坦言每天晚上9點半就上床睡覺,迅速在網路上掀起話題,甚至有不少網友效仿,紛紛在社群上分享:「我要跟著 Jolin 早睡」「我也要努力多喝水」。《優活健康網》特摘諮商心理師蘇琮祺分享「蔡依林效應」背後3大原理,當我們發現自己「知道卻做不到」時,不妨也替自己找榜樣學習。
幼兒園開學啦!每年8月迎來幼兒園的開學季,校園門口總是充滿哭聲。對幼兒來說,這往往是人生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家人與環境,面對全新的老師、同學與學習空間,難免感到焦慮。精神科醫師指出,大人的陪伴與引導對孩子而言格外重要,並提供5個實用建議,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父母是孩子金錢觀的重要引導者,從小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有助於孩子未來養成良好消費習慣。行為科學專家史考特.瑞克(Scott Rick)於《吝嗇鬼與揮霍者》一書中,分享人際衝突、情緒勒索、價值矛盾、擇偶交友的「金錢心理學」,幫助讀者在金錢和健全關係中取得最佳平衡,讓你生活與理財之路順遂。以下為原書摘文: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母親,怎麼做才是「完美的母親」?為了逃離讓自己備感窒息的原生家庭,19歲的畠山織恵選擇結婚生子,學著當一位妻子和母親,沒想到兒子亮夏在9個月大的時候,被醫生診斷出罹患腦性麻痺⋯⋯畠山織恵於《輪椅與高跟鞋》一書中,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給所有母親帶來前進的力量。以下為原書摘文:
心理學有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如果說,原生家庭是人生的起跑點,「不幸的人」帶著傷痕迎向生命賽道,該如何改寫命運的終點?作家鄭如晴分享她逆轉人生暗影的故事,和生命和解,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如何適當地教出有教養的孩子,是每位爸媽必修的課題,許多父母在問題發生時常是批判與建議,甚至喜歡當檢察官調查真相,這樣反而會出現反效果。執業26年的精神科醫師、馬大元診所負責人馬大元於《導演症候群》一書中,分享導演症候群理論與案例,並用實際方法引導讀者練習放下既有框架與限制,繼而走出不同人生軌跡。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