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寧靜車廂」放大厭童文化?他揭密真正意義「讓彼此學會尊重」
看到「寧靜車廂」的制度,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我其實想到許多不好的回憶,曾經在補習班跟同學聊天,主任走進來直接大吼一聲,全部人嚇到了,他帶著怒氣,指責之後,遷怒自己的事情,讓每個同學都不敢說話。
其實,我們不是故意聊天,當然應該看狀況,挑情境,但讀書壓力大,聊個幾句,卻要承受如此大的怒吼,我長大後想想,都覺得不合理。所以,後來看到有大人,用非常大聲的方式管秩序,我都在會聯想到這舊經驗。
而我,看到「寧靜」車廂時,我一直聯想到這件事。所以,想到「寧靜車箱」,我第一個感受到是「害怕」看著那些小孩子上車,我也不免會為他們擔心。
延伸閱讀:
童年創傷影響一輩子!阿德勒專家揭父母「1舉動」孩子長大後易焦慮
「寧靜車廂」放大厭童文化
「寧靜車廂」的制度一推出,很多家長發文分享壓力很大,把這件事與「厭童文化」結合。很多人說:高鐵上禁止孩子說話哭鬧,就是把厭童放大,壓力大,乾脆都不要生小孩了啦!
這句話其實只說對一半,確實有小小部分是借題發揮。但大部分的人不是討厭兒童,而是討厭明明孩子在哭鬧了,卻完全沒看到任何作為的家長。
另一種言論:成年人就該包容孩子的聲音,因為孩子們本來就控制不住,會哭鬧,需要講話是很正常的。這句話也只說對了一半,我們本該去接納幼兒的需求,不過,孩子外出學習社會化,觀察和分辨場合,慢慢控制,也是孩子要練習之處。
因為彼此邏輯缺少了某一塊,大家都抓著彼此說不全的部分,最後留言區亂成一團,而最後更加對立分歧,甚至放大了厭童文化,「改變」自然也變成某種錯誤。
延伸閱讀:
高鐵寧靜車廂熱議》孩子哭就是打擾寧靜?衛福部1個月內「給出解方」
讓寧靜成為學習的起點
寧靜車廂也好,親子車廂也罷,恢復原樣也很好。其實,我總覺得,這些制度跟優先座很像。其實都是希望,藉由制度上的小改變,讓大家學習彼此尊重。
你有需求,我有權利,一起找到剛剛好的平衡。
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今天看到失控的孩子,家長已經努力在安撫逃離,請給出我們的友善和空間,而不是再次拿出告示牌。
如果你今天要帶孩子上高鐵,請先跟孩子說明規則,事先引導、當下處理,而不是放任或忽視,或是丟給社會教育。讓寧靜成為學習的起點,也讓尊重慢慢成為共識,期待,親子壓力慢慢下降,更多支持的系統能夠出現。
記得,除了寧靜車廂告示牌,我們也還有鼓勵和道謝的語言,讓更多親子,感受到友善,是很重要,也寶貴的事情。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為:此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