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

男孩只能堅強隱忍?清大博士揭「嚴格教育」後果:長大不懂得情緒管理

男孩只能堅強隱忍?清大博士揭「嚴格教育」後果:長大不懂得情緒管理#親子教養

身為男人要獨立果敢?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許雅淑於《何苦為男?》一書中,透過自身經驗、時事與社會案例,探究常被忽略的議題:「成為男人的代價是什麼?」並剖析男性在家庭、學校、職場、親密關係、婚姻中被賦予什麼期待。只有看清並鬆動這些框架,男性才能真正擁有「成為自己」的可能。以下為原書摘文:

美國頂尖大學如何培養人才?教育顧問揭關鍵:讓不同孩子「同桌學習」

美國頂尖大學如何培養人才?教育顧問揭關鍵:讓不同孩子「同桌學習」#親子教養

全球教育趨勢正發生變化,家長與學校該如何跟上新思維?20年資深教育顧問、未來教育主管安宰賢於《哈佛不喜歡模範生》一書中,以「未來英才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為主題,深入探討未來型人才應具備的素養,期望孩子不再僅是考試機器,而是具備多元能力的未來領袖。以下為原書摘文:

真正的獨立不是孤立!5原因致孩子「迴避型依賴」:爸媽這樣做拉近關係

真正的獨立不是孤立!5原因致孩子「迴避型依賴」:爸媽這樣做拉近關係#親子教養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迫養成的一種防禦策略,就容易形成孩子迴避型依賴的人格特質,不僅影響孩子一路的成長歷程,甚至成年後的感情態度。從小父母若能用更敏感、更穩定的方式回應孩子,就能成為他在人生中最大的避風港。真正的獨立不是孤立,而是在知道「隨時能靠近父母」的前提下,孩子能同時更有力量的去探索世界。

不必要的幫助,反而是種阻礙!父母改問孩子「這句話」培養自主能力

不必要的幫助,反而是種阻礙!父母改問孩子「這句話」培養自主能力#親子教養

當大人為了圖快而順手幫孩子做事時,反而可能成為孩子成長的阻礙。全職媽媽崔銀雅於《法國媽媽的旁觀育兒》一書中,提供實用的旁觀育兒技巧,包括階梯椅、移動式工具箱、倒數計時器等,讓媽媽從崩潰瞎忙到悠閒育兒,只要媽媽好好生活,孩子就會好好長大。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愛問為什麼?父母千萬別亂回答!專家教你「2招回覆」解決問題

孩子愛問為什麼?父母千萬別亂回答!專家教你「2招回覆」解決問題#親子教養

當孩子不斷提問「為什麼」,父母該如何應對呢?兒童心理專家千英姬於《孩子為什麼這樣說?》一書中,以兒童心理學、九型人格學等當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以孩子的視角出發,去理解孩子們表達不清楚的情緒,或說不出口的想法,帶領讀者深入孩子內心世界。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跌倒了,父母扶還是不扶?音樂盒心理實驗揭「1關鍵」很重要

孩子跌倒了,父母扶還是不扶?音樂盒心理實驗揭「1關鍵」很重要#親子教養

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深深影響孩子,其中,父母「是否努力」會在孩子的人格特質、價值觀、心理健康及行為習慣等方面產生長遠影響。《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經典音樂盒心理實驗,結果指出,努力父母的孩子會努力嘗試打開音樂盒,而不太努力父母的孩子就隨便摸摸音樂盒,沒有太多努力的嘗試。

高鐵「寧靜車廂」放大厭童文化?他揭密真正意義「讓彼此學會尊重」

高鐵「寧靜車廂」放大厭童文化?他揭密真正意義「讓彼此學會尊重」#親子教養

台灣高鐵的「寧靜車廂」政策於9月上路,原先盼能達到安靜的乘車環境,但讓許多家長憂心,帶嬰幼兒上車壓力大,這也讓帶孩子的家長、反對孩子發出聲音的人在網路上大戰。《優活健康網》特別摘錄教育工作者趙逸帆所撰此文,分享寧靜車廂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希望藉由制度上的小改變,讓民眾學習彼此尊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