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替孩子付出太多?心理師揭「3種教養心態」容易把父母關入孤島
把父母關入孤島的3種教養心態
你總是替孩子付出得太多嗎?你總是無法容忍自己的失誤嗎?你總覺得只有你在為這個家付出嗎?如果你常有這些想法,恐怕這正是你把自己關在孤島的信念。父母把自己關入孤島的教養心態,有以下3種:
1. 過度負責
「我一定要幫孩子做好所有的準備。」有些父母凡事親力親為,為孩子做好萬全的準備。同時,他們不放心把任務交給孩子本人,不願給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一定要親自動手處理,即使孩子本身有能力做到。
當父母將所有的問題與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時,無疑是在孤立自己。因此,建議父母要經常提醒自己,避免獨自承擔全部責任,將所有的問題歸因於自己身上。我們都需要培養一個能力,就是在同一件事情上,看見自己的責任,也看見孩子該承擔的責任,以及看見伴侶該承擔的責任。
2. 追求完美
「我一定要找到完美的育兒方式。」有些父母凡事都追求完美,一心要找到最完美的育兒方式,並在自己失誤時嚴厲譴責自己,給自己極大的育兒壓力。同時,他們也無法容忍孩子有不佳的表現,不僅把孩子真實的狀態推得遠遠的,也過度理想化孩子該有的表現。
當父母過度相信「完美」存在時,就越容易發現「不完美」的存在。因此,我們要從完美的美夢中甦醒,認清這世界並沒有完美的教養、完美的父母、完美的伴侶和完美的孩子。我們需要提起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孩子、真實的伴侶,尤其是那些與自身期待或信念相反的事實。
3. 拒絕求助
「我只能靠自己把孩子帶好。」有些父母非常能幹,凡事都能單打獨鬥,全力以赴地養育孩子,但卻拒絕接受任何人的助攻,包含伴侶或長輩。甚至當孩子罹患了嚴重的身心疾病,已超出了自身的能力範圍,仍不願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援。
當父母拒絕他人或社會的協助時,無疑是將自己與孩子孤立在無人島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些是父母能提供的,但也有些是父母無法給予的。當父母遇到棘手的教養問題時,請父母一定要向外尋求協助,可以單方面的搜尋網路資訊、閱讀教養書籍、參與親子教養線上課程,也可以是尋求專業人士,進行一對一的親職諮詢或一對多的親子諮商。
當父母只知埋頭苦幹時,父母與孩子就會成為一道密不透風的牆,難以與外界取得聯繫。作為父母,我們要能做出良好的示範,持續與社會產生正向連結,讓孩子有學習與模仿的機會,未來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因此,父母要避免自我孤立,才不會讓孩子也跟著一起打結而與社會脫節。
延伸閱讀:
不必要的幫助,反而是種阻礙!父母改問孩子「這句話」培養自主能力
中斷連結,是為了更緊密的連結
與孩子產生連結的方式中,「身體接觸」是最有感、最簡單的方式。在嬰幼兒時期,父母可以多給予按摩,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善意,父母也可以多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意,這些都是自然且深刻的身體接觸方式。
在莃莃還是嬰兒時,我會刻意多擁抱她。隨著她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我會提醒自己無論多生氣,都別拒絕她的擁抱邀請,以及無論我如何渴望擁抱,都要遵從她的意願。我希望能讓她理解,她擁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可以依據自己的意願與他人進行身體接觸。
就像有次,我詢問她:「媽媽可以抱抱你嗎?」她竟然果斷回答說:「不行!」正當我感到挫折,沒想到這麼快就迎來孩子不願擁抱的時刻。她又說:「媽媽,你應該要嘟嘴啊!」我本來不願嘟嘴,但她卻十分堅持,我只好嘟起嘴巴,看看她到底在耍什麼把戲?
後來,我經歷好幾次類似的互動,我才理解她並非不想擁抱,而是想製造「中斷連結」的狀態,好讓我們「重新連結」時更有感。就像是夫妻吵架,當對方開始放軟、道歉時,你仍不願接受道歉,並採取冷淡的態度,拒絕與對方的示好。有時候,我們並非再也不要與對方和好,而是想讓對方明白,自己受到很大的傷害。說穿了,就是為了更親密的靠近,才拒絕接受道歉。
在孩子哭鬧時,也會出現這樣的矛盾狀態。當你想去擁抱他時,他會把你推開,但當你因此離開時,他又會把你拉住、不願讓你離開。父母會感到矛盾與挫折,究竟要給孩子擁抱,還是暫離現場,讓他獨自冷靜。請父母提醒自己,孩子並非不願意與你連結,只是有些情緒還過不去,不知如何向你表達。
此時的他,非常需要你的協助,因為他很想與你連結,但找不到適合的方式與狀態。在一次又一次的斷裂裡,找到重新連結的方式在教養的過程當中,親子間必然會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衝突。不知你都是如何與孩子和好的呢?有沒有屬於你們親子之間獨特的和好方式呢?在我們家和好的方式,就是張開雙手擁抱彼此。
延伸閱讀:
孩子從小看著父母長大!心理師:父母如何相愛,孩子就如何去愛人
父母盡量避免說這些話
在「衝突之後」與「和好之前」的期間,對父母與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挫折與難熬的時光。此時,父母要做的就是堅持連結,去理解與反映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你正在努力與他建立連結,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知道你現在很不想吃藥。」這能讓孩子知道你們是隊友,而不是敵人。
同時,父母要盡量避免自己說出「我不愛你了!」「給我出去,你不是我的小孩!」或「我討厭你!」之類中斷連結的語言。另外,有些孩子會為了取得連結,而採取不恰當的身體接觸。當孩子情緒失控而大打出手時,父母需要確保自己與孩子的安全,並避免對孩子動粗,以及不斷嘗試與孩子產生連結。
一定要先同理孩子的心情,再處理孩子的問題。因為在育兒的過程中,從來都不是孩子要走進父母的心,而是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心,因此父母要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創造連結的感受。當父母願意走進孩子的心時,孩子就能獲得充分的愛與理解,進而安心地走出自己的世界,與外界產生正向的連結。
(本文摘自/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玩家:透過遊戲和陪伴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橙實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