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著賺錢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窮忙、無殼⋯中年族群面臨「體感貧窮」
該把錢留著當養老金嗎?
之前在越南工作認識的同事,問了我一個難題。他是台灣人娶了當地越南女子為妻,生了1兒1女。「我該把錢留著當養老金照顧自己和老婆?還是成全我那個會唸書的兒子,送他到美國讀書?那麼他妹妹會不會覺得我重男輕女?」 同事問。
年過半百的人,開始想未來退休後的生活經濟規劃,這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不想拖累兒女」是這個爸爸的原則。但是,對,就是這個「但是」。為了給孩子好的教育,未來可以在國際就業市場競爭,他的兒子在越南出生後,唸的就是國際學校。
「他們學校的學生向來都是高中畢業後,就申請美國的大學,沒有人會繼續留在越南唸大學。美國奬學金很難申請,他沒那麼優秀,但是靠自費是可以上幾個名校的。」美國名校,學雜費、生活費⋯⋯「只要維持呼吸,都很貴!」這個爸爸說。
延伸閱讀:
她50歲後「拋夫棄女」到異地生活!熟齡族靠「打工換宿」找回自我
綜合他說出口及內心的小劇場,簡單總結他的為難:送兒子去唸美國名校,這個投資,值得嗎? 「萬一唸完又說要讀研究所,又要我付錢,怎麼辦?」
這樣栽培兒子,女兒以後也要求比照辦理,「我的財力是有些為難,我該成全孩子?還是先把我們夫妻倆的老年生活所需經費擺第1位?」把兒女都送出去,「我雖然沒指望他們替我們養老,但想到他們可能都不會回來越南,我就想我是不是該自私點把自己照顧好再說?讓他們想唸書就靠自己籌學費?」
「我現在覺得自己是現世報!以前只顧自己前途,爸媽投資我、成全我的夢想,我只顧自己的發展,在越南娶妻生子,1年回去看爸媽1次,有時還懶得回去。我沒出錢也沒出力照顧他們,都是我沒結婚的妹妹一肩扛起替爸媽養老送終的責任。」 同事說。
或許,是看到爸媽對自己的投報失敗,「他們養我這個兒子真的是慘賠,什麼回報都沒有,只有為家族生了1個孫子,有幫忙延續香火而已。」 我聽到這麼誠實的自我剖析,一時間,不知怎麼回應。
他的矛盾是一方面堅稱「未來不會拖累兒女、沒寄望他們陪伴照顧」;另方面又從「給予」還是想得到「回報」的角度,掙扎著「要不要成全未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會跟自己一樣自私的孩子?」
延伸閱讀:
「哥哥貪財,姊姊說我害死媽!」女遇爭產糾紛:人生風雨都是手足帶來
中年族群面臨「體感貧窮」
最近有個新名詞叫「體感貧窮」。中壯族群正面臨著窮忙、無殼、存款少、通膨、上有老、下有小⋯⋯的多種困境,人們陷入了體感貧窮,「中產階級」崩壞消失中,成了「中慘階級」。
忙著賺錢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就怕虧待了孩子。擔心他們沒有競爭力,未來沒辦法有好的工作、生活,但是一直投資在孩子身上,自己的老年怎麼辦?
我看媒體報導,以前只要是在台大任教,就能住在教師宿舍一直到老死;現在規定改成只要教師退休,就必須搬出宿舍。有一對退休的台大老師夫婦,退休後買不起台北的房子,年紀大了,連想租屋都被房東婉拒。
他們不是沒有存錢,而是把錢都拿去栽培孩子,孩子全送到美國唸書並在美國生根發展。夫妻以為宿舍可以住一輩子。當規定改變時,想買房已經沒那麼多資金也買不起了。
父母自己再怎麼苦,就是不能苦了孩子。費盡心思栽培孩子,希望他們能展翅高飛,當他們真的飛遠了,很難得才回家探望父母時或 甚至不再回家後,父母會不會後悔?我沒有孩子,很難體會這樣的心情。 我只知道,長久沒有償還的恩情,很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
當父母的,請先照顧好自己,量力而為;請相信,孩子終究會活出自己的人生。
(本文獲莎莉夫人授權轉載,原文為:此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