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與家人同住,卻長期沒有交集,甚至在過世數日後才被發現,這樣的「同居孤獨死」案例逐漸增加,尤其常發生於高齡者在家庭中被忽視、疏離的狀況。《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一名8旬守寡的老婦正身處這樣的困境,從過去支持丈夫經營企業的闆娘,如今淪為與兒媳幾乎無對話的同居孤獨者。
儘管與家人同住,卻長期沒有交集,甚至在過世數日後才被發現,這樣的「同居孤獨死」案例逐漸增加,尤其常發生於高齡者在家庭中被忽視、疏離的狀況。《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一名8旬守寡的老婦正身處這樣的困境,從過去支持丈夫經營企業的闆娘,如今淪為與兒媳幾乎無對話的同居孤獨者。
若時光倒流,回到你和父親曾有的揪心畫面裡,此時此刻的你會對當時的父親說什麼?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馮以量於《父能量》一書中,分享「父愛缺席」對人生的影響,帶領讀者看清一位父親生命的全貌,理解父愛背後的承擔及侷限,進而能給自己更大的允許、更寬容的選擇,放下爸爸的同時也放過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父母總說「捨不得讓孩子吃苦」,但不知不覺中,這份捨不得正在剝奪孩子最重要的能力。全球頂尖流行病學家、現任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與投身安寧關懷的女兒陳怡如於《左腦爸爸、右腦女兒》進行一場父女談心,從生命與受苦的意義,到看待死亡與死後世界,也探討當前的幾個重大議題,以及關於環境與自然的討論,帶領讀者探尋生命的重要意義。以下為原書摘文:
小學生常因粗心大意導致成績起伏不定、學習表現不穩定,這讓不少家長十分苦惱。但粗心並不是能力不夠,也不是不用心,而是注意力、時間管理、自信心與情緒管理等多方面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現。《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幫助爸媽在發生的情況下找出問題,4招教孩子有效改善。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很少給我愛護,為何我要照顧他們?有些照顧者心裡會產生「我其實不想這樣做VS但他們是我父母」的矛盾,越照顧越心累,長期下來造成的內耗,嚴重影響心理健康。《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這種「為情緒命名」的作法,是心理諮商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可以幫助釐清內心的感受,處理內心矛盾,減輕心理壓力帶來的煎熬感。
為人父母的一輩子都在思考,怎麼留財產給子女,但留給子女財產真的好嗎?事實上,台灣許多中壯族群正面臨著窮忙、無殼、存款少、通膨、上有老、下有小的多種困境,而且中產階級崩壞消失中,成了中慘階級。《優活健康網》特摘資深媒體人、知名作家莎莉夫人(Ms. Sally)分享體感貧窮的現況,當父母的請先照顧好自己。
我們的社會特別講孝道,即便父母虐待自己,也要認為父母是對的,但這樣真的好嗎?兒虐倖存者菅野久美子於《拋棄母親》一書中,深入探討原生家庭的虐待、缺愛與疏離,同時也對當代社會拋出提問:「面對深愛但也恨之入骨的父母,孝道是否仍為必須遵循的唯一道路?」帶領毒逃離有毒的親子關係。以下為原書摘文:
父母在孩子身上投注時間與金錢,做了有必要和沒必要的擔心,並且盡可能給孩子最好的,孩子有辦法償還這一切嗎?心理學家珊卓拉.康拉德(Sandra Konrad)於《不能沒有父母》一書中,透過不同案例解析家庭關係裡的困境,幫助讀者解開心中的糾結,療癒跨代創傷,為親子關係找到一條清晰可走的路,所有的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惠。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