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皮膚癢又腫,不吃藥會自己好?醫揭「這類型」與免疫失調有關
慢性蕁麻疹多與免疫失調有關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朱家瑜表示,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據統計,台灣每5人中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慢性蕁麻疹主要成因多與自體免疫失調有關,其中約6成患者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為最常見的類型。
朱家瑜說明,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與急性蕁麻疹不同,不是因為單純過敏所引起,而是屬於免疫疾病或與情緒壓力有關,且無法透過飲食控制預防發作。當患者全身皮膚長期飽受紅、腫、癢等症狀困擾,嚴重影響睡眠、生活與工作品質,若未及時控制,所承受的精神壓力甚至可與癌症患者相當。
延伸閱讀:
蕁麻疹會自己好嗎?是身體在排毒?教你「快速止癢法」多吃它可緩解
這類型好發20~40歲女性
朱家瑜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好發於20~40歲之間,其中以女性最多,約為男性的2倍,台灣約有20~25萬名患者。當患者發病後,因免疫細胞過度活化釋放出組織胺,導致血管擴張、組織腫脹,因而造成風疹塊(膨疹)與血管性水腫,可能反覆發生在不同部位,且症狀持續6週以上就要當心。
目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在治療上,以口用抗組織胺為主,但朱家瑜說,許多民眾以為皮膚癢才要吃,皮膚不癢就不用吃藥。事實上,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如同慢性病,需長期用藥控制病情,若以錯誤方式治療,不僅症狀無法改善,生活品質也會大幅降低,提醒患者切勿中斷治療,定期回診評估症狀。
延伸閱讀:
我不吃海鮮,怎麼還會得蕁麻疹?皮膚醫揭「抗過敏菜單」這樣吃才對
切勿因皮膚不癢就自行停藥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為協助病友及早獲得妥善治療,國際間推動「UCARE認證」制度,目前林口長庚、台大醫院、台中榮總與高雄長庚等4家醫院已獲得認證,治療與研究水準皆與國際接軌;以地理密度計算,更是亞洲之最,象徵台灣在蕁麻疹照護網絡上已邁向國際領先地位。
鐘文宏提醒,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不是單純的食物過敏,僅靠止癢藥或偏方恐使病情反覆,若民眾出現持續超過6週的紅疹與搔癢,甚至因夜間癢到睡眠受影響而焦慮難安,應儘早就醫,依循醫師指示進行標準治療,切勿因症狀緩解就擅自停藥,避免反覆復發更嚴重。
慢性蕁麻疹患者日常保養
朱家瑜建議,除了穩定長期服藥,患者在日常生活保養上應從各方面加以預防。飲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酒精等;換季衣物應先清洗再穿,避免灰塵、塵蟎等刺激皮膚;居家環境保持空氣流通,避免因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外出時也應注意溫差變化與日光曝曬等誘因,以免觸發蕁麻疹發作。透過日常調整可有效降低症狀反覆發生的風險。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