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林小姐因罹患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術後卻長達半年飽受電擊般的慢性疼痛困擾,雖然回診服用止痛藥但疼痛仍無法緩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經台北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施秉成問診後,評估林小姐是乳房切除後的疼痛症候群,予以針劑注射介入治療,阻斷該處痛覺神經的傳導,徹底緩解疼痛,讓她得以重拾正常生活。
48歲林小姐因罹患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術後卻長達半年飽受電擊般的慢性疼痛困擾,雖然回診服用止痛藥但疼痛仍無法緩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經台北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施秉成問診後,評估林小姐是乳房切除後的疼痛症候群,予以針劑注射介入治療,阻斷該處痛覺神經的傳導,徹底緩解疼痛,讓她得以重拾正常生活。
衛福部健保署自2025年6月起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提供符合條件的卵巢癌、乳癌、攝護腺癌患者使用。醫師表示,台灣以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為目標,積極推動早期篩檢、精準醫療與健保給付政策,此項政策有利於接軌國際治療,不僅幫助癌友在關鍵時刻對症下藥、減輕治療負擔,也為晚期癌症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74歲蔡先生早年健檢時,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偏高,以為只是發炎多休息就好,因此延誤就醫。4年後雖無血尿症狀,但因坐下時感到「睪丸緊緊的」就醫,竟確診第4期轉移性攝護腺癌,經手術與荷爾蒙治療,但病情惡化,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階段。所幸透過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正子攝影找出病灶,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後,疼痛緩解、精神恢復。
台灣氣候夏季溼熱、冬季溼冷,讓有過敏體質者越來越多。中醫師指出,大暑過後,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從即日起到8月30日,民眾可透過「三伏貼」來調理體質、提升免疫力,有助於減少秋冬換季期間,如鼻過敏或慢性咳嗽等過敏反應的發作,臨床上約有8成病人症狀獲得改善。
40歲的科技公司主管小雅,長期依賴安眠藥入睡,隨著使用時間拉長,藥效逐漸遞減,不僅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症狀,對藥物也產生依賴與戒斷反應。她甚至曾在半夜無意識地起床煮食,隔天卻完全沒有記憶。醫師提醒,助眠藥雖能短暫改善睡眠,但長期使用恐造成認知退化、藥物依賴,甚至提高失智風險。
台灣夏季氣候濕黏悶熱,不僅讓人心煩氣躁,也讓頭皮問題浮現。頭皮出油過多、頭皮屑增生及落髮,是現代人最常見的3大頭皮困擾。醫師提醒,這些問題往往與清潔不當、慢性壓力、作息不正常及高糖高油飲食有關。建議民眾應定期檢視頭皮健康狀況,一旦出現6大警訊,應儘早介入處理,避免問題惡化。
60多歲的陳先生習慣每天喝一小杯紅酒,自認飲酒量少無礙健康,卻在家人陪同下進行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紅血球異常變大、出現輕微貧血。醫師指出,這種情況屬於巨紅血球性貧血,常見原因之一就是酒精性肝病,即使飲酒量不多,長期累積仍可能造成肝臟負擔,進而影響造血功能、導致脂肪肝及紅血球異常。
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報到!大暑時節,午後常見雷陣雨,水氣充沛,萬物欣欣向榮,作物也進入快速生長期。然而濕熱交蒸的氣候,容易引發中暑、失眠煩躁、腸胃不適等症狀。中醫師建議,民眾可透過飲食調養與穴位按摩,有效緩解不適,幫助身體順利度過酷暑高溫。
偏頭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困擾,全台約有200萬人受影響,長期使用電腦、壓力大、作息不規律都是誘因。不少患者幾乎天天靠止痛藥止痛卻無效,就醫也常被認為是體質問題。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發現,只需一滴血,即可透過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檢測偏頭痛,不僅能確診,甚至可預測高風險族群,為治療帶來新希望。
台灣師範大學女子足球隊近日有學生出面指控,被教練以「抽血換學分」作威脅,要求連續14天,一天抽血3次,事件曝光引發社會大眾對教練職權濫用、學生身心健康與醫療倫理等質疑,讓眾多網友、家長氣憤。到底一天抽多次血會有什麼問題?長期頻繁抽血會造成健康危害嗎?非醫護人員抽血合法嗎?《優活健康網》採訪專業醫師、護理師一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