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次長莊人祥證實罹胃癌!醫揭隱形「胃癌前期病變」日常4招保胃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醫師徐兆甸表示,許多看似常見的胃部不適,如脹氣、反胃、胃酸逆流或食慾不振等症狀,其實背後可能潛藏著一種與胃癌相關的致病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約90%患者會出現慢性胃炎,但僅有20%有明顯症狀,約10%會發生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另有1~4%會罹患胃癌,其胃癌風險是未感染者的6倍。
延伸閱讀:
胃痛別拖!婦罹罕見「印戒細胞胃癌」醫警:有不規則胃潰瘍要當心
萎縮性胃炎是胃癌前期病變
徐兆甸提醒,近日連假聚餐多,不少民眾剛吃飽就覺得肚子不舒服,脹氣、消化不良,但都以為只是年紀大、腸胃功能退化的老化自然現象,但其實有可能是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
徐兆甸指出,造成萎縮性胃炎的成因眾多,除了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其次是因自體免疫性疾病引發,例如甲狀腺亢進或低下、愛迪生氏症、第1型糖尿病等,另外少見原因亦有可能因老化、長期抽菸喝酒、或常吃刺激性的食物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
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近3年接受無痛胃鏡檢查者中,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有萎縮性胃炎,9成以上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且多數無明顯症狀。徐兆甸強調,萎縮性胃炎正是胃癌前期病變之一,屬於不可逆的病變,不可輕忽。
延伸閱讀:
我該做幽門桿菌檢測嗎?盤點「3大檢測方式」優缺:這種準確度最高
揪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先照胃鏡
徐兆甸提到,胃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傳播途徑是「口口傳染」和「糞口傳染」,因此最常因家庭成員共餐而傳染,或不小心吃進已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甚至上完廁所沒有確實清潔雙手也可能會造成感染。
但麻煩的是,萎縮性胃炎幾乎沒有症狀,就算真的出現症狀,也很容易被當作飯後消化不良、上了年紀器官老化而輕忽,直到做了胃鏡檢查才發現。徐兆甸說,原本應健康粉嫩的胃黏膜變偏白,甚至原本看不到的胃壁血管反而清晰可見,其代表胃黏膜組織已遭到破壞萎縮。
徐兆甸建議,想釐清是否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疑慮,先定期安排胃鏡檢查,若檢查結果異常,再進一步作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而胃幽門螺旋桿菌常見3種檢測:碳13呼氣檢測、糞便抗原、血清抗體,其中碳13呼氣檢測準確率較高,也是最便利的檢測方式。
徐兆甸指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同時也是萎縮性胃炎(胃癌前期病變)的高風險族群,我會建議至少每年做1次胃鏡檢查,只要在進展到胃癌前,積極殺菌治療、定期篩檢,仍有機會降低罹癌機率。
日常4招預防胃癌
除了針對感染者的治療與追蹤外,徐兆甸也提醒,每個人都應審視日常飲食與生活型態,避免長期造成胃部負擔:
- 少吃醃製食品,避免胃黏膜長期發炎與損傷
- 避免飲酒、吸菸
- 避免辛辣、油炸等對腸胃造成負擔的刺激性食物
- 改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避免長期壓力
徐兆甸強調,不要輕忽平時的小症狀,更不能因為沒有任何症狀,而忽略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在胃炎病程發展成胃癌之前的任何階段,只要成功根除細菌,就有機會終止病情惡化,因此,篩檢與治療幽門桿菌已成為胃癌防治的重要策略。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