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治療新時代,從單一治療到多機轉併用,醫:存活期大幅進展
根據近年來資料統計,台灣攝護腺癌的患者仍以高齡男性為主,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1995~2022年間,患者診斷時的中位數年齡從75歲下降至72歲,而攝護腺癌的死亡年齡則從76歲增加至82歲,近年死亡年齡的上升意味著患者存活期延長,關鍵是在於有效治療(如荷爾蒙治療、放射治療、根治手術、標靶藥物)及較優的照護。
攝護腺癌發展慢,排尿障礙即警訊不應忽略
歐宴泉院長指出,攝護腺癌中晚期病患使用較新藥物、較早介入治療,使這幾年攝護腺癌不再那麼快速致命;但觀察小於60歲年齡層的變化,年輕男性(30~59歲)攝護腺癌所占比率變化趨勢,從1995年到2022年有稍微上升,歐宴泉院長認為,這與健康意識提升、篩檢普及有關,而攝護腺癌早期發現、個別化精準治療是提升預後的重要關鍵,攝護腺癌絕不是老人專利。
「攝護腺癌發展很慢,40~50歲大多不會發病,通常到了60、70歲,病患因為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去檢查才意外發現。」歐宴泉院長說明,這也突顯早期檢查的重要性,有時候病患不會第一時間意識到要去泌尿科檢查,也影響到診斷與治療時間。
有癌症家族史40歲應每年做PSA篩檢
預防攝護腺癌,歐宴泉院長建議男性50歲就應該要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如果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者更要提早至40歲,且最好每半年一次;「PSA沒有絕對的正常值,只有參考值(<2.5~4),必須要看年齡,還有攝護腺的大小及每年上升的數值,且要搭配影像檢查輔助判斷。」因此定期檢查相當重要。
歐宴泉院長強調,早期攝護腺癌能以手術根治,10~15年無復發根治率達90%以上,如果診斷為第四期,5年存活率則為50%;而近年攝護腺癌的治療不再僅限於開刀或單一藥物,治療策略已朝向多機轉合併,依照病人年齡、癌症期別、PSA值與病理報告來進行個人化醫療。
以新型荷爾蒙藥物治療方式來說,歐宴泉院長說明,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androgen-receptor pathway inhibitor ,ARPI),是新一代荷爾蒙藥物,在「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使用傳統荷爾蒙治療加上新型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比單用傳統荷爾蒙治療,追蹤長達6年的結果,死亡機率的風險能降低30~40%,因此更應積極介入治療;新型治療法包括傳統荷爾蒙治療加上新型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並於治療前期搭配短暫歐洲紫杉醇治療,臨床發現可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
多機轉藥物合併治療讓死亡率降3成多
歐宴泉院長強調,高風險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平均存活率3年左右,而最新以多機轉藥物合併治療的病患中,平均存活率可望進展至5年以上,死亡機率的風險降低32%。
臨床就有一位82歲務農為主的林伯伯,因骨頭疼痛及小便困難就診,被診斷出攝護腺癌已侵犯到儲精囊,並轉移到骨盆及後腹腔淋巴腺及多處骨頭,格里森分數是5+5等於10,PSA的指數高達1950;後來經過新型多機轉療法,3個月時間PSA不但降至2.1,且疼痛感更是降低許多,不僅能夠重回農田工作,也找回人生新希望。
歐宴泉院長強調,積極的治療策略可使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指數快速降低、提高存活率,病患身體不適也能儘早緩解,對病情控制、生活品質都有明顯改善,即便復發也能進行較有效的治療。歐宴泉院長呼籲,攝護腺癌除了提早篩檢,一旦發現後,接受適合的多機轉合併療法都有機會大幅提升存活率,不僅能控制癌症,即便晚期也能活得更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