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

全台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篩檢

全台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篩檢#攝護腺癌

根據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及2023-2024年健保大數據,2024攝護腺癌新增9,858人,更是男性第三大癌症,是發生率增加比例最高的癌症。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長期呼籲政府重視男性健康,今年擔任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理事長一職,攜手全台北中南東外島各地醫療院所,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推動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項癌症篩檢。 今天這場「三分鐘護一家 六癌篩加攝護腺」聯合倡議記者會,由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童綜合醫院、童傳盛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共同舉辦,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總達成貿易有限公司、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嬌生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武田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協辦。童綜合醫院由童敏哲董事長帶領外科部許兆畬主任、泌尿科林益聖主任與洪嘉辰醫師等醫療團隊響應。楊典忠議員、王立任議員、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廖文鎮理事長、大台中醫師公會魏重耀理事長、臺中市醫師公會林軼群秘書長、台中榮民總醫院攝護腺中心陳正哲主任、秀傳紀念醫院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吳其翔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石宏仁主任、國軍臺中總醫院健康促進與管理中心廖丞晞主任、安昱診所吳哲安院長等人都親臨現場共襄盛舉。 另外,台北榮總黃志賢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院長、台北市喜月泌尿診所張宏江院長、雙和醫院崔克宏教授、雙和醫院陳冠州教授、台北慈濟蔡芳生醫師、好幸福泌尿科體系戴槐青總院長、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陳建綸系主任、台中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郭振華名譽院長、部立臺南醫院歐建慧院長、高雄榮總外科部余家政主任及林子平副主任、高醫附設醫院吳文正副院長及泌尿科李香瑩醫師、義大醫院林嘉祥副院長、高雄葉旭顏泌尿診所葉旭顏院長、高雄天民泌尿診所邱俊傑總院長、台中昭安泌尿診所陳昭安院長、高雄李嘉文泌尿科診所李嘉文院長、彰化十仁診所戴慧龍院長、台中懿安泌尿科診所呂謹亨院長、彰化診所協會林育慶理事長、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林大欽醫師、彰化張志鵬泌尿診所張志鵬院長、南投郭隴診所郭佳隴院長、嘉義長庚泌尿科林威宇主任、彰化和興聯合診所洪益豐院長、任職彰化基督教醫院及林介山泌尿皮膚科的林介山醫師、台中維新診所泌尿專科周欣霈醫師、台中林修名診所林修名醫師、台北維尚泌尿科診所白彝維醫師、中港澄清醫院江冠洲醫師等醫師因不克到場,透過視訊連結共同呼籲大家一起守護男性健康。 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主任(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部立雙和醫院陳冠州教授、部立雙和醫院泌尿科崔克宏教授、國泰綜合醫院王彥傑主任、台北慈濟醫院蔡芳生醫師、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江漢聲總顧問(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高齡泌尿科侯鎮邦主任、嘉義長庚醫院泌尿林威宇醫師及嘉義長庚醫院泌尿團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吳文正副院長(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外科部余家政主任、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泌尿腫瘤科江元宏主任、慈濟醫療志業副執行長郭漢崇教授(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等醫療團隊,活動當日因門診或手術排程無法到場,因此提前錄製了影片,共同呼籲政府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全民篩檢,也希望全民重視男性健康的必要性,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現場更邀請病友到場為捍衛男性健康共同發聲,用自身經歷分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92歲孫瑞寒老先生,今年發現罹患攝護腺癌並接受治療後,術後迄今身體非常健康,平時還能吊單槓;林其業常務理事也曾接受過手術治療,10幾年來元氣十足,多年來贊助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的各項公益活動,今年又再慷慨捐出50萬來協助守護男性健康;華新醫材集團鄭永柱董事長進行根治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已6年,術後順利恢復健康並繼續為事業打拚都沒有困擾。 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理事長暨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表示,女性的子宮頸癌自1995年起就已經開始篩檢,而男性攝護腺癌的篩檢卻延遲了近30年,迄今仍未被納入全民篩檢中。從流行病學的發生率,早在2003年攝護腺癌的發生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在2005年攝護腺癌死亡機率大於子宮頸癌。攝護腺癌的發生個案在2022年為9,062人,2023年為9,444人,2024年為9,858人,發生率不斷地增加,不久就會超過萬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每100,000人口為41.7人,為子宮頸7.6人的5.5倍,攝護腺癌的死亡率每100,000人口為7.8人,為子宮頸2.56人的3倍。 攝護腺癌是可以根治的疾病,但須透過早期篩檢,才能早期診斷積極監測早期治療。目前攝護腺篩檢及診斷的方法包括血清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檢查、攝護腺健康指數原 (PHI) 、肛門指診、多參數攝護腺磁振造影、切片檢查(經直腸超音波切片或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但因為攝護腺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容易被社會大眾忽視,這使得許多人在癌症已經進展到較晚期時才被診斷出來,這凸顯了為何篩檢顯得尤為重要。 歐宴泉理事長指出,目前台灣五大癌篩檢涵蓋了大腸癌、口腔癌、乳癌、肺癌和子宮頸癌,不僅擴大癌症篩檢,降低年齡而且篩檢的補助也增加,但攝護腺癌仍未被納入篩檢項目。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相比,台灣在攝護腺癌篩檢方面的落後仍然明顯,美國自1988年開始進行攝護腺癌篩檢,並在幾年內成功降低了該病的死亡率。呼籲台灣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男性健康,尤其是針對攝護腺癌的篩檢與衛生教育,並且應加大對攝護腺癌篩檢的資源投入,與醫院、醫學會及專科學會合作,推動這攝護腺癌篩檢項目,才能夠降低攝護腺癌的死亡率,不僅有助於提高男性的生存率,也能有效減少醫療負擔。針對轉移性患者,加上新一代賀爾蒙藥物,能有效延長病情穩定時間,甚至比傳統療法多增加近3年存活期;但目前健保給付僅保障部分高風險轉移性患者,意謂患者需要符合特定條件,方能獲得給付,門檻較高。面對國內不斷攀升的攝護腺癌死亡率,也期待政府能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放寬限制,讓更多患者能及時獲得更好的治療。一起達成賴清德總統之醫療目標,力拚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 童綜合醫院童敏哲董事長表示,身為中區的童綜合醫院,長期致力於民眾健康的照護,更深知男性健康的重要性,自108年開始進行免費PSA篩檢活動,今年第七度舉辦「三分鐘護一家 爸爸健康一童罩」攝護腺免費篩檢活動,開始將於8/4~8/8每日上午08:30~12:00,在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一樓大廳進行免費PSA篩檢,凡是50歲以上、40歲以上具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等符合資格之男性民眾,都可以攜帶健保卡到現場進行免費篩檢,不僅免掛號費也免空腹。呼籲全民共同響應,希望號召更多民眾一同守護男性的健康。 圖/全台北中南東外島各地醫療院所,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推動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項癌症篩檢

攝護腺癌治療再進化:整合多元機轉、延長控制期,晚期也能逆轉人生

攝護腺癌治療再進化:整合多元機轉、延長控制期,晚期也能逆轉人生#攝護腺癌

隨著人口老化與生活型態改變,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不斷上升,家族中若有一等親罹患過攝護腺癌,風險更會顯著提高。然而攝護腺癌由於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常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混淆,使不少患者延誤診治;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愈年輕發病預後愈差」,但如果能提早篩檢找出癌病變,治癒的機率仍舊很高。 及早診斷:掌握黃金治療期,五年存活率可達100%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吳俊德醫師指出,攝護腺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有一等親家族史的患者、年紀較長者,以及部分區域發生率較高的族群。近年來亞洲國家因檢測意識提升,攝護腺癌的診斷比例也逐步上升;但許多病患因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症狀相似,往往延誤至晚期才確診,這是台灣較其他先進國家比例偏高的原因之一。 吳俊德副院長提到,民眾有家族史者更應提高警覺,根據臨床觀察,第一、二期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幾乎可達100%、第三期約為90%、第四期則降至60~70%。因此,早期診斷仍是整體治療策略中最關鍵的一環。 避免轉移:辨別症狀、正規就醫是關鍵 針對晚期攝護腺癌常見的症狀與誤區,吳俊德副院長指出,骨骼轉移是最常見的轉移類型之一,若患者出現骨頭疼痛、骨折,甚至影響脊椎神經導致癱瘓,往往已屬高度轉移狀態。他提醒,症狀本身無法精準區分良性肥大或惡性腫瘤,因此應透過正規的泌尿科門診與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及早篩查。 吳俊德副院長說明,目前臨床診斷中,約有3成病患在初診時即為轉移型攝護腺癌,其中大多數轉移至骨頭;部分患者因自行服用保健食品緩解症狀,誤以為已改善而未就醫,增加延誤診斷的風險,這在臨床上屢見不鮮。 蘇柏榮醫師也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8千例攝護腺癌患者,其中約有6成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攝護腺癌發生率提高與西化飲食型態、高脂高蛋白攝取量過多都有關,另外像是抽菸、使用男性荷爾蒙等,也會成為高風險因子。 蘇柏榮醫師解釋,等到有排尿困難、血尿,甚至骨頭疼痛才就診往往癌症已經轉移,特別是有8成的轉移幾乎都會表現出骨頭疼痛。早期篩檢方式包括肛門指診、血液檢查 PSA,若再搭配核磁共振(MRI)與 PHI 檢測(攝護腺健康指數)敏感度更高,只要有排尿問題的症狀,都應提早就醫檢查。 治療策略從單一走向「多機轉」整合治療 蘇柏榮醫師說明,過去治療模式多半依序進行,現在的觀念是把有效治療往前拉,爭取更長控制期。他進一步解釋,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傳統治療方式包括去勢治療(睪丸切除或抑制男性荷爾蒙針劑)、口服抗荷爾蒙藥物,加上必要時的化療先後使用;事實上若能在早期就使用多重機轉療法,即去勢治療加上口服荷爾蒙再加上化療,學理上可克服癌細胞的多樣性,臨床上也已證實可大幅控制病情。 蘇柏榮醫師就有一位60歲出頭第四期轉移個案,本身是貨車司機,也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一開始就診由於癌細胞已轉移至腰椎導致骨頭相當疼痛,必須坐輪椅就診,當時相當沮喪,也擔心倒下家中沒有依靠。後來醫師團隊評估後,以多機轉併用策略包含荷爾蒙治療、放療、化療,並給予輔助藥物控制副作用,不僅有效控制癌症,PSA也降到相當低,現在已恢復行走能力,回歸正常生活,只要定期回診吃藥控制即可。 蘇柏榮醫師表示,以整合性治療來說,化療僅需數次,如此讓高風險病患儘早接受化療,病患的耐受程度、體力也較佳,這樣新型治療對去勢敏感性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相當重要。依林口長庚醫院過去的經驗,接受傳統治療的病人中約三分之一在一年內就惡化至去勢抗性轉移性攝護腺癌,其存活中位數僅有18個月,相較一年後才惡化的病人存活中位數約為80個月,差距非常懸殊。因此在一開始新診斷為去勢敏感性轉移性攝護腺癌的階段,就給予有效機會最高的多機轉療法在延長存活時間上相當關鍵。 延長存活期,仰賴治療的精準化與團隊合作 針對轉移型攝護腺癌的治療策略,吳俊德副院長也提到,現代醫療已進入精準醫學時代,除了標準荷爾蒙治療外,也會根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臨床上也會視病患體力、意願與反應決定治療順序與是否進入第二線或第三線治療。 吳俊德副院長強調,讓病人參與決策過程至關重要,因此跨科別治療團隊如泌尿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共同合作,更是針對不同轉移情況進行個別化治療的核心,醫療團隊為患者量身打造合適的療程,才能延長生命、並盡可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蘇柏榮醫師也呼籲,曾有一位年僅40歲的晚期患者,使用傳統去勢加上口服荷爾蒙治療,短短8個月內病況就惡化,再3、4個月內即過世;他強調,攝護腺癌「愈年輕發病預後愈差」,但現在已經有很好的個人化治療方式,只要積極治療,都能夠重新找回健康,掌握自己與家人的未來。

攝護腺指數多少才正常?PSA高就是癌症嗎?醫教你「報告這樣看」才對

攝護腺指數多少才正常?PSA高就是癌症嗎?醫教你「報告這樣看」才對#攝護腺癌

美國前總統拜登確診攝護腺癌!外媒報導,現年82歲的拜登日前因排尿異常就醫,確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男性40歲後出現頻尿、夜尿等症狀,到底該不該做攝護腺檢查?PSA抽血檢查是什麼?數值偏高就是癌症嗎?《優活健康網》特邀台中澄清醫院泌尿外科兼任主治醫師呂謹亨撰文指出,攝護腺疾病可能導致PSA數值偏高,但需配合輔助指標,才能進一步釐清是否有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拜登罹攝護腺癌》頻尿、急尿要小心!醫揭「中年排尿障礙」關鍵原因

拜登罹攝護腺癌》頻尿、急尿要小心!醫揭「中年排尿障礙」關鍵原因#攝護腺癌

根據《CNN》報導,82歲的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確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頭。泌尿科醫師提醒,50歲後男性可能因攝護腺肥大、發炎疾病,導致出現尿失禁、急尿、頻尿等症狀,且盛行率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罹癌風險隨之提升,若長期不治療,可能影響膀胱、腎臟功能。目前已有適合高齡長者的新式微創手術,可提供有效治療。

從海線到國際,童醫達文西手術超過5千例,成為世界級手術觀摩中心

從海線到國際,童醫達文西手術超過5千例,成為世界級手術觀摩中心#攝護腺癌

成立54年的童綜合醫院不斷在醫療品質上追求突破,為落實科技創新並以病患需求為優先,在2012年就已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至今已有超過5千例以上的患者接受手術。有一名77歲吳姓伯伯在11年前65歲時因為出現血尿、排尿困難等狀況到醫院泌尿科診療,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三期,原來相當沮喪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未來,在團隊評估下,接受達文西手術治療,不僅沒有原本害怕的手術疼痛問題,且很快就能下床走動出院,至今控制相當好。

「熟男殺手」攝護腺癌死亡率10年爆增4成!醫:逾3成確診已晚期

「熟男殺手」攝護腺癌死亡率10年爆增4成!醫:逾3成確診已晚期#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又稱為攝護腺癌,是男性獨有的癌症之一,其名列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好發年齡在60~80歲之間的男性,又有「熟男隱形殺手」之稱。泌尿科醫師指出,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在台灣有高達3成患者確診時已第4期,大幅減少患者的預期壽命,主因在於早期篩檢不夠普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