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

響應2030健康台灣願景 國衛院攜手台灣拜耳、醫界及病友團體打造智慧抗癌生活圈

響應2030健康台灣願景 國衛院攜手台灣拜耳、醫界及病友團體打造智慧抗癌生活圈#攝護腺癌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登記資料,攝護腺癌已連續多年穩居男性癌症發生率前六名,患者以 50 歲以上族群為主。隨著高齡化社會持續加劇,攝護腺癌罹患風險逐年攀升。然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被誤認為自然老化,導致超過三成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因應高齡社會來臨與癌症挑戰,政府透過「健康台灣」政策訂定 2030 年達成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強調「早期預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性,並設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支持新藥引進與治療可及性。呼應政策方向,並進一步擴大對癌症的早期教育與健康倡議。 今日由台灣泌尿科醫學會 (TUA)主辦、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指導,結合台灣癌症研究學會、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臺灣楓城泌尿學會協辦,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腫瘤護理學會等病友組織響應,並由台灣拜耳公益贊助,共同啟動「攝護腺癌大眾衛教與數位互動倡議」MOU 合作。以數位衛教工具啟動全民行動力,讓更多 50+男性從覺察到行動,及早發現並治療,實踐抗癌生活新態度。 醫療與產業界協力共推,落實健康台灣目標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醫師表示:「健康台灣政策以降低癌症死亡率為目標,其中早期預防與健康促進是關鍵策略。攝護腺癌雖尚未納入現行國家癌症篩檢項目,但隨著高 齡男性人口持續增加,相關健康議題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關注。這次 MOU 簽署與 LINE 平台啟動,正 是醫療界與產業界協力推動健康台灣願景的具體示範,期望讓更多50+男性勇敢行動,不再被動等待。」 圖說/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查岱龍教授 拜耳台灣總裁 Ingo Brandenburg 表示:「台灣拜耳長期致力滿足台灣病患的需求,積極引進創新治療,爭取納入台灣健保給付,並推動大眾衛教與病友支持資源。這次我們與醫界合作攜手推動 LINE 衛教平台,結合自我檢測、衛教動畫與共享決策工具,有效提升病患抗癌行動力。」 圖說/台灣拜耳總裁 Ingo Brandenburg , Managing Director of Bayer Taiwan 拜耳總部攝護腺癌患者關係部門負責人 Peter Said 亦特別出席表示:「『Health for All』是拜耳全球的 企業使命之一,我們長期投入新藥研發,並致力於與病患及照護者共同打造解決方案。台灣擁有卓越的 醫療品質與成熟的醫療社群,讓這次的合作成為成功典範。我們希望透過數位平台,提升社會大眾對攝 護腺癌的認識與知識,這樣的模式也有機會為全球其他國家帶來啟發與學習。」 LINE 平台上線,打開抗癌生活入口 全台首個專為 50+男性打造的「攝護腺癌 LINE 互動平台」正式上線,結合三大核心功能模組: 一、30 秒風險自我檢測,協助男性快速了解自身風險指標; 二、衛教動畫與圖文資源,以淺顯易懂的內容說明攝護腺癌知識、診斷工具及治療選項; 三、共享決策輔助工具,協助病友與家屬進行治療決策、強化醫病溝通,減輕就醫焦慮。 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王弘仁醫師表示:「許多 50+男性會因排尿異常而誤以為是自然老化,錯過 早期發現機會。這次 LINE 平台的推出,就是希望提供一個簡單、好用的入口,幫助他們跨出健康行動 的第一步。」台灣癌症研究學會理事長蘇柏榮醫師亦指出:「越早發現、越早治療,預後效果越好。拜耳持續在攝護腺癌領域深耕,提供患者延長存活率,維持生活品質的治療選項,搭配數位衛教平台的普及,提供更多 50+男性,從預防走到治療完整的醫療協助。」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許怡敏表示: 「許多男性在面對身體異狀時常選擇隱忍不說,特別是涉及泌尿或生殖系統,更容易忽略潛藏的健康警訊。這些沉默背後,藏著患者的不安與焦慮,也讓家屬在陪伴中承受心理壓力。及早覺察、彼此支持,才能讓身心同步準備,共同迎戰病程。」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總監馬吟津認為:「此次產學合作推動 LINE 數位平台,就是希望讓預防成為日常,將癌症防治真正落實於生活中。透過這個平台,患者與家 屬能及時獲取攝護腺癌相關資訊,及早警覺,讓疾病不被忽視,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 簽署 MOU,啟動 50+男性健康行動力 拜耳台灣總裁 Ingo Brandenburg 與國衛院所長查岱龍共同簽署MOU,宣示「攝護腺癌大眾衛教與數位 互動倡議」正式啟動。產官學各方代表共同參與啟動儀式,象徵九方合作單位攜手推動50+男性健康行動力,守護每一位男性的抗癌生活。 現場展示的LINE平台操作畫面吸引媒體與來賓熱烈關注,許多來賓表示「這樣的工具早就該有了!」 即日起,民眾可透過「攝護腺癌照護網-抗癌生活不『攝』限」LINE互動平台,免費進行風險自評、獲取衛教資源與決策工具。邀請 50+男性與照護者一同加入,從今天開始守護健康力! 圖說/MOU 簽署合照,左起:台灣拜耳總裁 Ingo Brandenburg , Managing Director of Bayer Taiwan、台灣泌 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查岱龍教授 攝護腺癌照護網-抗癌生活不『攝』限:https://www.pc-care.com.tw/ 

健保擴大癌症標靶藥!攝護腺癌、乳癌、卵巢癌⋯醫:降復發死亡風險

健保擴大癌症標靶藥!攝護腺癌、乳癌、卵巢癌⋯醫:降復發死亡風險#攝護腺癌

衛福部健保署自2025年6月起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提供符合條件的卵巢癌、乳癌、攝護腺癌患者使用。醫師表示,台灣以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為目標,積極推動早期篩檢、精準醫療與健保給付政策,此項政策有利於接軌國際治療,不僅幫助癌友在關鍵時刻對症下藥、減輕治療負擔,也為晚期癌症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7旬翁攝護腺指數偏高以為發炎!坐下「蛋蛋緊緊的」竟患攝護腺癌晚期

7旬翁攝護腺指數偏高以為發炎!坐下「蛋蛋緊緊的」竟患攝護腺癌晚期#攝護腺癌

74歲蔡先生早年健檢時,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偏高,以為只是發炎多休息就好,因此延誤就醫。4年後雖無血尿症狀,但因坐下時感到「睪丸緊緊的」就醫,竟確診第4期轉移性攝護腺癌,經手術與荷爾蒙治療,但病情惡化,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階段。所幸透過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正子攝影找出病灶,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後,疼痛緩解、精神恢復。

童綜合推「三分鐘護一家」,聯手醫界籲政府將攝護腺癌納第六癌篩檢

童綜合推「三分鐘護一家」,聯手醫界籲政府將攝護腺癌納第六癌篩檢#攝護腺癌

2024攝護腺癌新增9,858人,為男性第三大癌症,更是發生率增加比例最高的癌症。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理事長暨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表示,女性子宮頸癌自1995年起就已開始篩檢,在多年政府宣導下發生率降低了7成,而攝護腺癌在2024年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2025年死亡率更已超過子宮頸癌。歐宴泉院長呼籲,男性健康更應該多被關注;童綜合醫院透過「三分鐘護一家」全台聯合倡議,期望政府能將攝護腺癌納入民眾的第六癌篩檢。

攝護腺癌治療新時代,從單一治療到多機轉併用,醫:存活期大幅進展

攝護腺癌治療新時代,從單一治療到多機轉併用,醫:存活期大幅進展#攝護腺癌

根據近年來資料統計,台灣攝護腺癌的患者仍以高齡男性為主,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1995~2022年間,患者診斷時的中位數年齡從75歲下降至72歲,而攝護腺癌的死亡年齡則從76歲增加至82歲,近年死亡年齡的上升意味著患者存活期延長,關鍵是在於有效治療(如荷爾蒙治療、放射治療、根治手術、標靶藥物)及較優的照護。 攝護腺癌發展慢,排尿障礙即警訊不應忽略 歐宴泉院長指出,攝護腺癌中晚期病患使用較新藥物、較早介入治療,使這幾年攝護腺癌不再那麼快速致命;但觀察小於60歲年齡層的變化,年輕男性(30~59歲)攝護腺癌所占比率變化趨勢,從1995年到2022年有稍微上升,歐宴泉院長認為,這與健康意識提升、篩檢普及有關,而攝護腺癌早期發現、個別化精準治療是提升預後的重要關鍵,攝護腺癌絕不是老人專利。 「攝護腺癌發展很慢,40~50歲大多不會發病,通常到了60、70歲,病患因為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去檢查才意外發現。」歐宴泉院長說明,這也突顯早期檢查的重要性,有時候病患不會第一時間意識到要去泌尿科檢查,也影響到診斷與治療時間。 有癌症家族史40歲應每年做PSA篩檢 預防攝護腺癌,歐宴泉院長建議男性50歲就應該要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如果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者更要提早至40歲,且最好每半年一次;「PSA沒有絕對的正常值,只有參考值(<2.5~4),必須要看年齡,還有攝護腺的大小及每年上升的數值,且要搭配影像檢查輔助判斷。」因此定期檢查相當重要。 歐宴泉院長強調,早期攝護腺癌能以手術根治,10~15年無復發根治率達90%以上,如果診斷為第四期,5年存活率則為50%;而近年攝護腺癌的治療不再僅限於開刀或單一藥物,治療策略已朝向多機轉合併,依照病人年齡、癌症期別、PSA值與病理報告來進行個人化醫療。 以新型荷爾蒙藥物治療方式來說,歐宴泉院長說明,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androgen-receptor pathway inhibitor ,ARPI),是新一代荷爾蒙藥物,在「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使用傳統荷爾蒙治療加上新型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比單用傳統荷爾蒙治療,追蹤長達6年的結果,死亡機率的風險能降低30~40%,因此更應積極介入治療;新型治療法包括傳統荷爾蒙治療加上新型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並於治療前期搭配短暫歐洲紫杉醇治療,臨床發現可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 多機轉藥物合併治療讓死亡率降3成多 歐宴泉院長強調,高風險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平均存活率3年左右,而最新以多機轉藥物合併治療的病患中,平均存活率可望進展至5年以上,死亡機率的風險降低32%。 臨床就有一位82歲務農為主的林伯伯,因骨頭疼痛及小便困難就診,被診斷出攝護腺癌已侵犯到儲精囊,並轉移到骨盆及後腹腔淋巴腺及多處骨頭,格里森分數是5+5等於10,PSA的指數高達1950;後來經過新型多機轉療法,3個月時間PSA不但降至2.1,且疼痛感更是降低許多,不僅能夠重回農田工作,也找回人生新希望。 歐宴泉院長強調,積極的治療策略可使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指數快速降低、提高存活率,病患身體不適也能儘早緩解,對病情控制、生活品質都有明顯改善,即便復發也能進行較有效的治療。歐宴泉院長呼籲,攝護腺癌除了提早篩檢,一旦發現後,接受適合的多機轉合併療法都有機會大幅提升存活率,不僅能控制癌症,即便晚期也能活得更有品質。

全台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篩檢

全台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篩檢#攝護腺癌

根據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及2023-2024年健保大數據,2024攝護腺癌新增9,858人,更是男性第三大癌症,是發生率增加比例最高的癌症。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長期呼籲政府重視男性健康,今年擔任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理事長一職,攜手全台北中南東外島各地醫療院所,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推動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項癌症篩檢。 今天這場「三分鐘護一家 六癌篩加攝護腺」聯合倡議記者會,由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童綜合醫院、童傳盛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共同舉辦,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總達成貿易有限公司、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嬌生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武田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協辦。童綜合醫院由童敏哲董事長帶領外科部許兆畬主任、泌尿科林益聖主任與洪嘉辰醫師等醫療團隊響應。楊典忠議員、王立任議員、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廖文鎮理事長、大台中醫師公會魏重耀理事長、臺中市醫師公會林軼群秘書長、台中榮民總醫院攝護腺中心陳正哲主任、秀傳紀念醫院亞洲微創手術教學研究院吳其翔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石宏仁主任、國軍臺中總醫院健康促進與管理中心廖丞晞主任、安昱診所吳哲安院長等人都親臨現場共襄盛舉。 另外,台北榮總黃志賢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院長、台北市喜月泌尿診所張宏江院長、雙和醫院崔克宏教授、雙和醫院陳冠州教授、台北慈濟蔡芳生醫師、好幸福泌尿科體系戴槐青總院長、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陳建綸系主任、台中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郭振華名譽院長、部立臺南醫院歐建慧院長、高雄榮總外科部余家政主任及林子平副主任、高醫附設醫院吳文正副院長及泌尿科李香瑩醫師、義大醫院林嘉祥副院長、高雄葉旭顏泌尿診所葉旭顏院長、高雄天民泌尿診所邱俊傑總院長、台中昭安泌尿診所陳昭安院長、高雄李嘉文泌尿科診所李嘉文院長、彰化十仁診所戴慧龍院長、台中懿安泌尿科診所呂謹亨院長、彰化診所協會林育慶理事長、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林大欽醫師、彰化張志鵬泌尿診所張志鵬院長、南投郭隴診所郭佳隴院長、嘉義長庚泌尿科林威宇主任、彰化和興聯合診所洪益豐院長、任職彰化基督教醫院及林介山泌尿皮膚科的林介山醫師、台中維新診所泌尿專科周欣霈醫師、台中林修名診所林修名醫師、台北維尚泌尿科診所白彝維醫師、中港澄清醫院江冠洲醫師等醫師因不克到場,透過視訊連結共同呼籲大家一起守護男性健康。 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主任(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部立雙和醫院陳冠州教授、部立雙和醫院泌尿科崔克宏教授、國泰綜合醫院王彥傑主任、台北慈濟醫院蔡芳生醫師、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江漢聲總顧問(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高齡泌尿科侯鎮邦主任、嘉義長庚醫院泌尿林威宇醫師及嘉義長庚醫院泌尿團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吳文正副院長(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外科部余家政主任、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泌尿腫瘤科江元宏主任、慈濟醫療志業副執行長郭漢崇教授(曾任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等醫療團隊,活動當日因門診或手術排程無法到場,因此提前錄製了影片,共同呼籲政府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癌全民篩檢,也希望全民重視男性健康的必要性,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現場更邀請病友到場為捍衛男性健康共同發聲,用自身經歷分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92歲孫瑞寒老先生,今年發現罹患攝護腺癌並接受治療後,術後迄今身體非常健康,平時還能吊單槓;林其業常務理事也曾接受過手術治療,10幾年來元氣十足,多年來贊助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的各項公益活動,今年又再慷慨捐出50萬來協助守護男性健康;華新醫材集團鄭永柱董事長進行根治性攝護腺切除手術已6年,術後順利恢復健康並繼續為事業打拚都沒有困擾。 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理事長暨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表示,女性的子宮頸癌自1995年起就已經開始篩檢,而男性攝護腺癌的篩檢卻延遲了近30年,迄今仍未被納入全民篩檢中。從流行病學的發生率,早在2003年攝護腺癌的發生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在2005年攝護腺癌死亡機率大於子宮頸癌。攝護腺癌的發生個案在2022年為9,062人,2023年為9,444人,2024年為9,858人,發生率不斷地增加,不久就會超過萬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每100,000人口為41.7人,為子宮頸7.6人的5.5倍,攝護腺癌的死亡率每100,000人口為7.8人,為子宮頸2.56人的3倍。 攝護腺癌是可以根治的疾病,但須透過早期篩檢,才能早期診斷積極監測早期治療。目前攝護腺篩檢及診斷的方法包括血清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檢查、攝護腺健康指數原 (PHI) 、肛門指診、多參數攝護腺磁振造影、切片檢查(經直腸超音波切片或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但因為攝護腺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容易被社會大眾忽視,這使得許多人在癌症已經進展到較晚期時才被診斷出來,這凸顯了為何篩檢顯得尤為重要。 歐宴泉理事長指出,目前台灣五大癌篩檢涵蓋了大腸癌、口腔癌、乳癌、肺癌和子宮頸癌,不僅擴大癌症篩檢,降低年齡而且篩檢的補助也增加,但攝護腺癌仍未被納入篩檢項目。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相比,台灣在攝護腺癌篩檢方面的落後仍然明顯,美國自1988年開始進行攝護腺癌篩檢,並在幾年內成功降低了該病的死亡率。呼籲台灣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男性健康,尤其是針對攝護腺癌的篩檢與衛生教育,並且應加大對攝護腺癌篩檢的資源投入,與醫院、醫學會及專科學會合作,推動這攝護腺癌篩檢項目,才能夠降低攝護腺癌的死亡率,不僅有助於提高男性的生存率,也能有效減少醫療負擔。針對轉移性患者,加上新一代賀爾蒙藥物,能有效延長病情穩定時間,甚至比傳統療法多增加近3年存活期;但目前健保給付僅保障部分高風險轉移性患者,意謂患者需要符合特定條件,方能獲得給付,門檻較高。面對國內不斷攀升的攝護腺癌死亡率,也期待政府能依照國際治療指引,放寬限制,讓更多患者能及時獲得更好的治療。一起達成賴清德總統之醫療目標,力拚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 童綜合醫院童敏哲董事長表示,身為中區的童綜合醫院,長期致力於民眾健康的照護,更深知男性健康的重要性,自108年開始進行免費PSA篩檢活動,今年第七度舉辦「三分鐘護一家 爸爸健康一童罩」攝護腺免費篩檢活動,開始將於8/4~8/8每日上午08:30~12:00,在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一樓大廳進行免費PSA篩檢,凡是50歲以上、40歲以上具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等符合資格之男性民眾,都可以攜帶健保卡到現場進行免費篩檢,不僅免掛號費也免空腹。呼籲全民共同響應,希望號召更多民眾一同守護男性的健康。 圖/全台北中南東外島各地醫療院所,聯合倡議「三分鐘護一家」,推動將攝護腺癌納入第六項癌症篩檢

攝護腺癌治療再進化:整合多元機轉、延長控制期,晚期也能逆轉人生

攝護腺癌治療再進化:整合多元機轉、延長控制期,晚期也能逆轉人生#攝護腺癌

隨著人口老化與生活型態改變,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不斷上升,家族中若有一等親罹患過攝護腺癌,風險更會顯著提高。然而攝護腺癌由於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常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混淆,使不少患者延誤診治;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愈年輕發病預後愈差」,但如果能提早篩檢找出癌病變,治癒的機率仍舊很高。 及早診斷:掌握黃金治療期,五年存活率可達100%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吳俊德醫師指出,攝護腺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有一等親家族史的患者、年紀較長者,以及部分區域發生率較高的族群。近年來亞洲國家因檢測意識提升,攝護腺癌的診斷比例也逐步上升;但許多病患因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症狀相似,往往延誤至晚期才確診,這是台灣較其他先進國家比例偏高的原因之一。 吳俊德副院長提到,民眾有家族史者更應提高警覺,根據臨床觀察,第一、二期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幾乎可達100%、第三期約為90%、第四期則降至60~70%。因此,早期診斷仍是整體治療策略中最關鍵的一環。 避免轉移:辨別症狀、正規就醫是關鍵 針對晚期攝護腺癌常見的症狀與誤區,吳俊德副院長指出,骨骼轉移是最常見的轉移類型之一,若患者出現骨頭疼痛、骨折,甚至影響脊椎神經導致癱瘓,往往已屬高度轉移狀態。他提醒,症狀本身無法精準區分良性肥大或惡性腫瘤,因此應透過正規的泌尿科門診與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及早篩查。 吳俊德副院長說明,目前臨床診斷中,約有3成病患在初診時即為轉移型攝護腺癌,其中大多數轉移至骨頭;部分患者因自行服用保健食品緩解症狀,誤以為已改善而未就醫,增加延誤診斷的風險,這在臨床上屢見不鮮。 蘇柏榮醫師也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8千例攝護腺癌患者,其中約有6成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攝護腺癌發生率提高與西化飲食型態、高脂高蛋白攝取量過多都有關,另外像是抽菸、使用男性荷爾蒙等,也會成為高風險因子。 蘇柏榮醫師解釋,等到有排尿困難、血尿,甚至骨頭疼痛才就診往往癌症已經轉移,特別是有8成的轉移幾乎都會表現出骨頭疼痛。早期篩檢方式包括肛門指診、血液檢查 PSA,若再搭配核磁共振(MRI)與 PHI 檢測(攝護腺健康指數)敏感度更高,只要有排尿問題的症狀,都應提早就醫檢查。 治療策略從單一走向「多機轉」整合治療 蘇柏榮醫師說明,過去治療模式多半依序進行,現在的觀念是把有效治療往前拉,爭取更長控制期。他進一步解釋,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傳統治療方式包括去勢治療(睪丸切除或抑制男性荷爾蒙針劑)、口服抗荷爾蒙藥物,加上必要時的化療先後使用;事實上若能在早期就使用多重機轉療法,即去勢治療加上口服荷爾蒙再加上化療,學理上可克服癌細胞的多樣性,臨床上也已證實可大幅控制病情。 蘇柏榮醫師就有一位60歲出頭第四期轉移個案,本身是貨車司機,也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一開始就診由於癌細胞已轉移至腰椎導致骨頭相當疼痛,必須坐輪椅就診,當時相當沮喪,也擔心倒下家中沒有依靠。後來醫師團隊評估後,以多機轉併用策略包含荷爾蒙治療、放療、化療,並給予輔助藥物控制副作用,不僅有效控制癌症,PSA也降到相當低,現在已恢復行走能力,回歸正常生活,只要定期回診吃藥控制即可。 蘇柏榮醫師表示,以整合性治療來說,化療僅需數次,如此讓高風險病患儘早接受化療,病患的耐受程度、體力也較佳,這樣新型治療對去勢敏感性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相當重要。依林口長庚醫院過去的經驗,接受傳統治療的病人中約三分之一在一年內就惡化至去勢抗性轉移性攝護腺癌,其存活中位數僅有18個月,相較一年後才惡化的病人存活中位數約為80個月,差距非常懸殊。因此在一開始新診斷為去勢敏感性轉移性攝護腺癌的階段,就給予有效機會最高的多機轉療法在延長存活時間上相當關鍵。 延長存活期,仰賴治療的精準化與團隊合作 針對轉移型攝護腺癌的治療策略,吳俊德副院長也提到,現代醫療已進入精準醫學時代,除了標準荷爾蒙治療外,也會根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臨床上也會視病患體力、意願與反應決定治療順序與是否進入第二線或第三線治療。 吳俊德副院長強調,讓病人參與決策過程至關重要,因此跨科別治療團隊如泌尿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共同合作,更是針對不同轉移情況進行個別化治療的核心,醫療團隊為患者量身打造合適的療程,才能延長生命、並盡可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蘇柏榮醫師也呼籲,曾有一位年僅40歲的晚期患者,使用傳統去勢加上口服荷爾蒙治療,短短8個月內病況就惡化,再3、4個月內即過世;他強調,攝護腺癌「愈年輕發病預後愈差」,但現在已經有很好的個人化治療方式,只要積極治療,都能夠重新找回健康,掌握自己與家人的未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