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治療再進化:整合多元機轉、延長控制期,晚期也能逆轉人生

攝護腺癌治療再進化:整合多元機轉、延長控制期,晚期也能逆轉人生#攝護腺癌

隨著人口老化與生活型態改變,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不斷上升,家族中若有一等親罹患過攝護腺癌,風險更會顯著提高。然而攝護腺癌由於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常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混淆,使不少患者延誤診治;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愈年輕發病預後愈差」,但如果能提早篩檢找出癌病變,治癒的機率仍舊很高。 及早診斷:掌握黃金治療期,五年存活率可達100%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吳俊德醫師指出,攝護腺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有一等親家族史的患者、年紀較長者,以及部分區域發生率較高的族群。近年來亞洲國家因檢測意識提升,攝護腺癌的診斷比例也逐步上升;但許多病患因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症狀相似,往往延誤至晚期才確診,這是台灣較其他先進國家比例偏高的原因之一。 吳俊德副院長提到,民眾有家族史者更應提高警覺,根據臨床觀察,第一、二期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幾乎可達100%、第三期約為90%、第四期則降至60~70%。因此,早期診斷仍是整體治療策略中最關鍵的一環。 避免轉移:辨別症狀、正規就醫是關鍵 針對晚期攝護腺癌常見的症狀與誤區,吳俊德副院長指出,骨骼轉移是最常見的轉移類型之一,若患者出現骨頭疼痛、骨折,甚至影響脊椎神經導致癱瘓,往往已屬高度轉移狀態。他提醒,症狀本身無法精準區分良性肥大或惡性腫瘤,因此應透過正規的泌尿科門診與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及早篩查。 吳俊德副院長說明,目前臨床診斷中,約有3成病患在初診時即為轉移型攝護腺癌,其中大多數轉移至骨頭;部分患者因自行服用保健食品緩解症狀,誤以為已改善而未就醫,增加延誤診斷的風險,這在臨床上屢見不鮮。 蘇柏榮醫師也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8千例攝護腺癌患者,其中約有6成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攝護腺癌發生率提高與西化飲食型態、高脂高蛋白攝取量過多都有關,另外像是抽菸、使用男性荷爾蒙等,也會成為高風險因子。 蘇柏榮醫師解釋,等到有排尿困難、血尿,甚至骨頭疼痛才就診往往癌症已經轉移,特別是有8成的轉移幾乎都會表現出骨頭疼痛。早期篩檢方式包括肛門指診、血液檢查 PSA,若再搭配核磁共振(MRI)與 PHI 檢測(攝護腺健康指數)敏感度更高,只要有排尿問題的症狀,都應提早就醫檢查。 治療策略從單一走向「多機轉」整合治療 蘇柏榮醫師說明,過去治療模式多半依序進行,現在的觀念是把有效治療往前拉,爭取更長控制期。他進一步解釋,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傳統治療方式包括去勢治療(睪丸切除或抑制男性荷爾蒙針劑)、口服抗荷爾蒙藥物,加上必要時的化療先後使用;事實上若能在早期就使用多重機轉療法,即去勢治療加上口服荷爾蒙再加上化療,學理上可克服癌細胞的多樣性,臨床上也已證實可大幅控制病情。 蘇柏榮醫師就有一位60歲出頭第四期轉移個案,本身是貨車司機,也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一開始就診由於癌細胞已轉移至腰椎導致骨頭相當疼痛,必須坐輪椅就診,當時相當沮喪,也擔心倒下家中沒有依靠。後來醫師團隊評估後,以多機轉併用策略包含荷爾蒙治療、放療、化療,並給予輔助藥物控制副作用,不僅有效控制癌症,PSA也降到相當低,現在已恢復行走能力,回歸正常生活,只要定期回診吃藥控制即可。 蘇柏榮醫師表示,以整合性治療來說,化療僅需數次,如此讓高風險病患儘早接受化療,病患的耐受程度、體力也較佳,這樣新型治療對去勢敏感性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相當重要。依林口長庚醫院過去的經驗,接受傳統治療的病人中約三分之一在一年內就惡化至去勢抗性轉移性攝護腺癌,其存活中位數僅有18個月,相較一年後才惡化的病人存活中位數約為80個月,差距非常懸殊。因此在一開始新診斷為去勢敏感性轉移性攝護腺癌的階段,就給予有效機會最高的多機轉療法在延長存活時間上相當關鍵。 延長存活期,仰賴治療的精準化與團隊合作 針對轉移型攝護腺癌的治療策略,吳俊德副院長也提到,現代醫療已進入精準醫學時代,除了標準荷爾蒙治療外,也會根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臨床上也會視病患體力、意願與反應決定治療順序與是否進入第二線或第三線治療。 吳俊德副院長強調,讓病人參與決策過程至關重要,因此跨科別治療團隊如泌尿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共同合作,更是針對不同轉移情況進行個別化治療的核心,醫療團隊為患者量身打造合適的療程,才能延長生命、並盡可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蘇柏榮醫師也呼籲,曾有一位年僅40歲的晚期患者,使用傳統去勢加上口服荷爾蒙治療,短短8個月內病況就惡化,再3、4個月內即過世;他強調,攝護腺癌「愈年輕發病預後愈差」,但現在已經有很好的個人化治療方式,只要積極治療,都能夠重新找回健康,掌握自己與家人的未來。

攝護腺指數多少才正常?PSA高就是癌症嗎?醫教你「報告這樣看」才對

攝護腺指數多少才正常?PSA高就是癌症嗎?醫教你「報告這樣看」才對#攝護腺癌

美國前總統拜登確診攝護腺癌!外媒報導,現年82歲的拜登日前因排尿異常就醫,確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男性40歲後出現頻尿、夜尿等症狀,到底該不該做攝護腺檢查?PSA抽血檢查是什麼?數值偏高就是癌症嗎?《優活健康網》特邀台中澄清醫院泌尿外科兼任主治醫師呂謹亨撰文指出,攝護腺疾病可能導致PSA數值偏高,但需配合輔助指標,才能進一步釐清是否有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拜登罹攝護腺癌》頻尿、急尿要小心!醫揭「中年排尿障礙」關鍵原因

拜登罹攝護腺癌》頻尿、急尿要小心!醫揭「中年排尿障礙」關鍵原因#攝護腺癌

根據《CNN》報導,82歲的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確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頭。泌尿科醫師提醒,50歲後男性可能因攝護腺肥大、發炎疾病,導致出現尿失禁、急尿、頻尿等症狀,且盛行率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罹癌風險隨之提升,若長期不治療,可能影響膀胱、腎臟功能。目前已有適合高齡長者的新式微創手術,可提供有效治療。

從海線到國際,童醫達文西手術超過5千例,成為世界級手術觀摩中心

從海線到國際,童醫達文西手術超過5千例,成為世界級手術觀摩中心#攝護腺癌

成立54年的童綜合醫院不斷在醫療品質上追求突破,為落實科技創新並以病患需求為優先,在2012年就已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至今已有超過5千例以上的患者接受手術。有一名77歲吳姓伯伯在11年前65歲時因為出現血尿、排尿困難等狀況到醫院泌尿科診療,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三期,原來相當沮喪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未來,在團隊評估下,接受達文西手術治療,不僅沒有原本害怕的手術疼痛問題,且很快就能下床走動出院,至今控制相當好。

「熟男殺手」攝護腺癌死亡率10年爆增4成!醫:逾3成確診已晚期

「熟男殺手」攝護腺癌死亡率10年爆增4成!醫:逾3成確診已晚期#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又稱為攝護腺癌,是男性獨有的癌症之一,其名列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名,好發年齡在60~80歲之間的男性,又有「熟男隱形殺手」之稱。泌尿科醫師指出,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在台灣有高達3成患者確診時已第4期,大幅減少患者的預期壽命,主因在於早期篩檢不夠普及。

定期監測睪固酮與PSA!攝護腺癌長效荷爾蒙針劑治療打前鋒

定期監測睪固酮與PSA!攝護腺癌長效荷爾蒙針劑治療打前鋒#攝護腺癌

隨著十一月的「Movember」運動逐漸受到關注,各界愈來愈重視男性健康,攝護腺癌防治也是當中很重要的議題。攝護腺癌是台灣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尤其在50歲以上的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因素的影響,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診斷時,癌細胞已經開始向其他部位擴散。針對晚期或有轉移風險的患者,早期發現與積極的治療介入至關重要。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查岱龍理事長指出,睪固酮濃度是攝護腺癌控制的關鍵,它可說是助長攝護腺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因子,濃度越高,癌細胞的增長速度往往越快。透過荷爾蒙治療降低睪固酮濃度,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並延緩疾病進展。臨床證實,藉由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每三個月注射一次,能降低攝護腺癌死亡風險,為患者帶來穩定的病情控制和提升生活品質。此外,穩定的睪固酮濃度管理不僅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更能顯著減少癌症轉移的機率,讓患者在面對病情時更有信心。 攝護腺癌治療的重要指標──不只PSA,醫師強調「睪固酮」檢查同樣重要,應定期檢測 台灣目前對於攝護腺癌的篩檢方式主要是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來進行早期篩檢,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切片,以及多種治療選項,包含手術、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等。然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楊明昕醫師指出,PSA指數僅能作為一項指標,並無法全面反映攝護腺癌的進展狀況,從治療面來看,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與睪固酮濃度息息相關,如睪固酮濃度控制在<20ng/dL內,能延緩腫瘤病程進入去勢抗性的時間[1]。 許多研究證明,透過抑制睪固酮濃度的荷爾蒙治療,能有效減緩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其中,GnRHa(促性腺素釋放素促效劑)荷爾蒙治療更是治療攝護腺癌的主要治療,臨床統計顯示其對攝護腺癌的控制效果顯著,約有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睪固酮濃度降低,穩定病情、延緩癌細胞的進展[2]。楊明昕醫師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3~6個月定期檢測PSA與睪固酮濃度,以確保癌症控制,醫師也會依據病況調整治療策略。 降低睪固酮濃度且副作用可控制,醫籲減緩癌細胞生長為第一優先 針對攝護腺癌的荷爾蒙療法,長效荷爾蒙針劑被視為一項重大突破。臨床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長期穩定地抑制睪固酮濃度,減少了攝護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研究亦指出,荷爾蒙療法在不良反應的控制上有顯著優勢,讓病人在治療上能有更好的耐受性。雖然部分患者可能會因睪固酮濃度降低而出現情緒波動、睡眠困難甚至擔心有骨質流失等症狀,但透過專業醫師的介入,這些副作用大多可控制,對於生活品質影響不大,建議患者仍應把癌症治療作為第一優先考量。 長效荷爾蒙針劑的注射方式有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兩種,肌肉注射與一般疫苗注射方式相同,能為患者減少肉芽腫或膿瘍等風險,在第一個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睪固酮濃度[3],且相較皮下注射所造成的睪固酮濃度波動較低,對於病情控制和整體存活都有幫助。 長效型荷爾蒙針劑成效顯著 不少晚期攝護腺癌的患者因控制不佳而導致疾病惡化,透過荷爾蒙治療打前鋒,及早使用,搶下治療關鍵更顯重要!楊明昕醫師舉例說明一名67歲的患者,平日作息正常,喜歡早起去公園散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生活看似平靜安逸,但從幾個月前開始,他發現自己走路越來越吃力,腰酸背痛的情況時常發生。起初認為是年紀到了、骨頭老化所致,然而疼痛逐漸變得劇烈,走路的時候雙腿彷彿被千斤重石壓住,常常得停下來休息,才能勉強挪動步伐。直到某天他疼得幾乎站不起來,家人硬是扶他到醫院,安排了一連串的檢查,才診斷為攝護腺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及多處骨骼,PSA指數高得驚人。楊明昕醫師表示這就是攝護腺癌患者臨床常見情況:早期沒症狀,但癌症早在體內肆虐並轉移至身體各處,直到晚期才發現。所幸,在即時使用長效肌肉注射荷爾蒙針劑治療兩三個月後,患者的疼痛便大幅改善,癌症病灶也都控制良好,PSA指數也從原本的200多ng/dl,降到了2ng/dl以下。 查岱龍醫師強調,攝護腺癌的治療目前非常多元,若穩定控制的情況下,平均存活率可達五年以上。採取適當的治療且定期追蹤,不僅癌症病況能得到良好改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可被控制,患者無需過度擔心。長效荷爾蒙治療的優點遠遠超過可能出現不適,並且對於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