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生物製劑讓乾癬者重回人生常軌,醫:停藥復發風險高,穩定治療是關鍵

生物製劑讓乾癬者重回人生常軌,醫:停藥復發風險高,穩定治療是關鍵

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炎症疾病,特徵是皮膚會出現紅色斑塊,覆蓋銀白色皮屑,常伴隨瘙癢、疼痛或裂痕,不僅影響皮膚健康,也對患者的心理與生活造成顯著影響。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乾癬可分輕、中、重度,重度患者甚至病灶會超過全身10個巴掌的大小。近年,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乾癬治療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針對中重度患者,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病情,也為患者帶來新契機。

大S、骨科名醫猝逝!醫急喊流感、新冠「威脅仍在」勿輕忽

大S、骨科名醫猝逝!醫急喊流感、新冠「威脅仍在」勿輕忽

前陣子知名藝人大S、骨科名醫吳明峯皆因流感併發重症猝逝,使呼吸道疾病擠身成新聞頭條。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呼吸道疾病成為社會關注議題,其中包括流感、腺病毒、RSV,以及前陣子出現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及麻疹。林口長庚醫院感染科主任謝顯森醫師表示,也別輕忽致病菌,像是黴漿菌、肺炎鏈球菌,的感染;另外,雖然大流行已日去漸遠,但新冠肺炎威脅仍在。在細菌和病毒夾擊之下,可能導致續發性肺炎,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當免疫力低下 細菌病毒可能侵犯下呼吸道引發重症 呼吸道可分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範圍包括鼻咽、喉及鼻竇,下呼吸道則包含氣管、支氣管及肺臟等。謝顯森醫師表示,上呼吸道的感染最常見,但當免疫力低下時,只要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就有可能從上呼吸橫跨到下呼吸道,進一步引發重症,像新冠肺炎就是很知名容易引發重症的疾病。 由病毒引起的幾個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從傳染途徑、預防方式到症狀都非常很相似,差異比較如下: 謝顯森醫師指出,大多數病毒感染呼吸道疾病多以支持性治療來緩解症狀,其中流感及新冠肺炎已開發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以避免引發重症。謝顯森醫師也指出,除病毒感染外,也別輕忽像是黴漿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感染;在細菌和病毒夾擊之下,可能形成「續發性感染」而導致肺炎,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新冠疫情威脅仍在 醫呼籲接種疫苗避免重症 謝顯森醫師分享,在新冠疫情剛爆發時,一位50多歲的婦人跑來掛急診,主訴為蜂窩性組織炎,當時還伴有輕微呼吸道症狀。病患因本身有心臟衰竭病史,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病灶逐漸恢復。但過兩三天後,卻出現高燒不退的現象;進一步驗PCR才確診新冠肺炎。該病患很快的出現雙側肺炎,更迅速的進展到呼吸衰竭,雖然立即轉入加護病房治療,但終究敵不過病魔而病逝。 謝顯森醫師提醒,接種疫苗是最直接可以避免流感感染引發重症的方法,建議民眾每年季節性流感爆發前,可固定接種疫苗,產生保護力。現在政府推廣「左流右新」,流感和新冠疫苗可一併施打,也建議可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雖不少民眾面對疫苗仍有猶豫,但呼籲民眾還是要施打;因為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疫苗雖不能防止感染,但是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的風險!同時呼籲民眾,戴口罩、勤洗手,也可以減少傳播的機率。倘若出現症狀,也務必要主動就醫檢查,才能對症下藥,並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遺憾發生。 本篇報導為輝瑞大藥廠教育贊助

告別男性排尿困擾!微創攝護腺拉開術,恢復快、生活更有品質

告別男性排尿困擾!微創攝護腺拉開術,恢復快、生活更有品質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副理事長歐宴泉醫師表示,許多男性在50歲後開始面臨攝護腺(前列腺)肥大的困擾,攝護腺肥大主要是細胞增生導致,與老化、賀爾蒙變化、生長因子及其他細胞訊號的分泌都有關,80歲以上男性中,有近8成患有攝護腺肥大。長期不治療恐導致尿路阻塞與腎功能不全。

營養不良恐成癌友隱形殺手?靜脈營養助戰抗癌,提升存活率

營養不良恐成癌友隱形殺手?靜脈營養助戰抗癌,提升存活率

一名80歲膽管癌末期的婆婆,入院時已有腸阻塞情況難以進食,開刀更發現腸子已經破掉,醫療團隊第一時間評估個案營養不良嚴重,術前先介入靜脈營養補充,之後透過手術與醫療照護及營養調整,婆婆不僅脫離呼吸器出院,更勤勞復健到恢復可以持續接受正常癌症療程,精神狀態也相當好。醫師表示,以往這類病患預後都很差,甚至可能因為感染致死,但由於適時介入營養補充,不僅降低術後併發症,也把身體狀態調整到更有體力持續治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周宏學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比例相當高,從10~90%都有,特別是消化道癌症如食道癌、胰臟癌、胃癌等病患比率通常較高;癌症初期與末期的差別也很大,初期有些可能還看不出體重減輕的狀態,但若是末期消化道系統癌症病患,有些一看就知道已經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爭營養,病患往往處於高耗能狀態 周宏學醫師說明,癌症是一種惡性體質狀態,癌細胞在跟正常細胞在搶營養,對病患來說身體來處於一種高耗能狀態,因此體重也會減輕;如果是消化道癌症病患更會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甚至是腸阻塞情況,也讓症狀更嚴重。 周宏學醫師提到,通常門診觀察病患3~6個月沒有特別原因體重下降5%就是警訊,其他也會觀察有無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此外,若病患外觀看起來有臉頰凹陷、肌肉鬆垮、指甲脆裂、掉髮、水腫等情況,搭配抽血檢視白蛋白和前白蛋白、轉鐵蛋白、淋巴細胞計數等數值,都能評估是否營養不良。 臨床補充營養可分為經腸道營養與非經腸道營養,周宏學醫師說明,非經腸道營養指的是透過靜脈補充營養,靜脈營養分2種,一種是全靜脈營養,另一種是周邊靜脈營養。全靜脈營養由於滲透壓較高,必須透過中央靜脈導管或是人工血管注入才不會造成靜脈損傷,另一種周邊靜脈營養只需透過手臂、腕部或踝部注射即可,主要用於短期營養支持。 周宏學醫師指出,靜脈營養主要補充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成分,也會適時添加維他命成分,特別要提到優質油脂的重要性,以橄欖油來說,因為含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也較能保護心血管,減少發炎反應。當重度營養不良甚至幾乎持續無法進食,就必須施以全靜脈營養,如果是短期胃腸功能失調或暫時無法正常進食時,就會以周邊靜脈營養為主。 以癌症病患來說,營養幾乎是全面性缺乏,特別是蛋白質補充更是重症病患必須考量的部分,周宏學醫師解釋,肌肉無力不只發生在身體上,呼吸也必須用到肌肉,呼吸的肌無力會導致病患喘甚至呼吸困難,導致仰賴呼吸器時間變長,因此重症病患的營養補充更是恢復體能的重要關鍵。不過也要提醒,糖類由於可能會加體內發炎物質,則建議不要攝取過多。 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周宏學醫師指出,靜脈營養主要補充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成分,而以橄欖油來說,有較高比例的不飽和脂肪酸,能保護心血管,減少發炎反應。 術前1週提早使用靜脈營養介入,降低併發症風險 特別提到若是需進行外科手術的病患,即便是可自行進食,但由於要做比較大的手術,也會建議術前1週先施以周邊靜脈營養,不僅可快速補充營養,也能減少術後併發症。周宏學醫師提到,像有些短腸症病患可能術後還是無法進食,消化吸收很差,這樣長期狀態就需要周邊靜脈介入支持一段時間,待病患慢慢恢復營養再改回正常進食。 補充足夠營養不僅關係到病患術後能降低併發症,且縮短住院天數,周宏學醫師強調,重症病患更能減少插管及待在加護病房的時間,不僅對病患有好處,也能減少醫療成本。周宏學醫師也呼籲,做好營養評估絕對是病患恢復健康的重要條件,「營養不是萬能,但沒有營養萬萬不能。」營養不足用再好的藥效益也不高,現在醫療指引已認為只要預估病患術後可能無法進食,就要及早介入營養補充,有足夠的營養支持,病患才會有更好的恢復狀態。 醫師小檔案: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周宏學醫師 專長: 肝臟外科 膽道外科暨腹腔鏡手術 達文西手術機械手臂微創手術

50歲以上注意!爬樓梯易喘恐心衰竭,醫:別忽視老化徵兆

50歲以上注意!爬樓梯易喘恐心衰竭,醫:別忽視老化徵兆

心臟是人體的馬達,「心衰竭」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導致心臟無力、血流輸出受阻。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適吉醫師表示,心衰竭是一種心臟無法有效供應全身所需血液的慢性疾病,導致器官供氧不足,並可能引發體液滯留,使水分無法順利排出。心衰竭的三大典型症狀為「累、喘、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患者,以及某些需要固定用藥的癌症患者,都是心衰竭的高風險族群。 心衰竭5年死亡率高達50% 蔡適吉醫師指出,心衰竭由於早期症狀不易察覺,如果沒有及時就醫,不僅預後差,更會讓心臟功能持續惡化,導致日後嚴重心律不整、猝死機率提高,心衰竭5年死亡率就高達50%。當心臟無法有效供應血液,直接影響到器官健康,像是會讓腎臟、肺部積水,末期心衰竭更會導致肝纖維化。 心衰竭分為4等級,蔡適吉醫師說明,第一級往往沒有太明顯症狀,日常活動沒有太大影響,第二級是運動時與以往相比變得比較喘,第三級是只要日常活動像是打掃即會喘,第四級即便是休息或是平躺狀態也會喘,已經相當嚴重,因此早期篩檢和及時治療對預防心衰竭與惡化至關重要。 蔡適吉醫師表示,高血壓、糖尿病年輕化,加上抽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使心衰竭發生年齡提早。然而,目前已有有效藥物可減緩或預防心衰竭進展。若三高患者的心臟結構已發生變化,應及早介入藥物治療,以維持心臟功能。即使患者已有症狀,透過適當治療,預後仍然樂觀。 早期篩檢、有效用藥預後相當好 心衰竭的篩檢可透過心臟超音波、心電圖、血液檢查及胸部X光來檢視心臟功能。其中,「心臟超音波」是最常用且精確的檢查,可評估心臟的泵血能力、瓣膜功能及是否有心臟擴大情況。檢查過程簡單,不需空腹,約30分鐘內可完成。 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每年進行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蔡適吉醫師提醒,三高患者最需關注心血管疾病,並可進一步安排運動心電圖以評估血管阻塞情況。 糖友第二期心衰竭即時用藥,繼續跑步運動重回正軌 蔡適吉醫師分享,一名60歲糖尿病患者,血糖、膽固醇長期穩定控制,並定期運動。然而,近期發現跑步時特別容易喘、力不從心,心臟檢查初步無異常,進一步進行電腦斷層才發現心臟一條血管90%阻塞,確診為第二期心衰竭。經緊急心導管手術與藥物治療後,患者恢復良好,並能繼續運動。 醫師提醒:喘、累、腫不是單純老化,心衰竭可透過共病管理降低風險 蔡適吉醫師呼籲,50歲以上或三高患者若出現喘、累、腫的症狀,應及早檢查,不應簡單歸因於老化或運動不足。除了藥物治療與篩檢預防,日常生活應控制飲食(少油少鹽)、規律運動、避免熬夜,並在冬季特別注意保暖。 台灣目前推動共病照護計畫,針對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心衰竭等疾病,透過跨科團隊整合治療,幫助患者更有效管理疾病風險。

大S流感猝逝,醫提醒:新冠死亡率也高,高風險族群應接種雙疫苗

大S流感猝逝,醫提醒:新冠死亡率也高,高風險族群應接種雙疫苗

藝人大S因流感併發肺炎逝去的事件,讓許多人感到震驚與遺憾,醫師提醒,去年流感與新冠病毒幾乎已是全年流行的狀態,近期更是國內外傳染高峰期,民眾務必要留心流感與新冠這類嚴重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兩者皆不是一般感冒那麼簡單,去年因新冠而重症和死亡的人數也都高於流感數倍,同樣不能輕忽。 近日陳宏麟醫師在社群上呼籲,高風險族群應儘快完成雙疫苗接種,在目前流感疫苗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若尚未能打到流感疫苗,也可以先接種新冠疫苗,以降低共同感染後重症及死亡風險,不要等到憾事發生再來一窩蜂搶打。 新冠病毒恐全年流行,應將接種疫苗視為常態 陳宏麟醫師說明,根據統計顯示,慢性病共病越多,新冠病毒併發重症與死亡率越高,當罹患一種慢性疾病,死亡率會高於一般人1.5倍,如果有6~10種慢性疾病,死亡率更會高於一般人3.3倍;因此,65歲以上年長者、糖尿病、重大傷病、肥胖、罕病等對象都是政府規劃首批新冠疫苗接種對象,應盡快接種疫苗。陳宏麟醫師的門診有一位50幾歲罹患糖尿病的男性病患,前年底没接續接種XBB新冠疫苗,結果染疫後因併發嚴重肺炎而住院,血糖也變得控制不佳,一場大病痊癒後,他說去年疫苗一開打就要盡快去打疫苗。 陳宏麟醫師也擔憂表示,過去新冠疫苗接種率並不是很好,跟流感疫苗相比,65歲以上長輩流感疫苗接種率約55%,新冠疫苗卻只有20.2%;以整體接種率來看,流感疫苗有28%,新冠疫苗卻只有11.2%。以新冠病毒可能發展為常態性流行疾病來看,接種疫苗仍是最重要的預防重症、降低死亡率的方式。 有呼吸道症狀建議先做快篩 至於一般民眾擔心接種疫苗後副作用問題,陳宏麟醫師說明,疫苗不斷在改良,疫苗成分採單一病毒株,很單純且透明化,今年幾乎都沒有聽到民眾反應接種疫苗後副作用的狀況,甚至連局部疼痛或發燒的狀況都很少。如果還是擔心,可以在接種疫苗後留置30分鐘觀察身體狀態,有問題隨時告知醫護人員。其實目前國內外都鼓勵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共同接種,接種疫苗後只要多休息、喝水、保持睡眠充足,生活壓力不要太大,在安全性上是沒問題的。 陳宏麟醫師也提醒民眾,由於目前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症狀與感冒或流感相似、不易辨識,建議民眾若有呼吸道症狀與發燒狀況,先觀察有沒有肌肉痠痛情形,如果有,可能就是感染新冠或流感,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可先做居家快篩,幫助醫師更快找到治療方向。 陳宏麟醫師也呼籲,目前無法預測新冠病毒株未來會不會造成更嚴重病症,若家中有長輩或是小孩,對於病毒的抵抗性更差。因若大家都能一起接種疫苗不僅是保護自己,也能建立防護圈保護家人。

低溫持續,高血脂恐比高血壓更有中風危險!醫:壞膽固醇是最大關鍵

低溫持續,高血脂恐比高血壓更有中風危險!醫:壞膽固醇是最大關鍵

近期氣溫驟降,不論是中風、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的機率都提高,醫師表示,急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生除了是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更不可忽略的還有高血脂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問題;如果有高血脂、抽菸習慣者,特別是低密度膽固醇控制未達標的人,長期下來都會讓血管損傷,如果沒有做好疾病控制,甚至可能導致二次中風或心肌梗塞發生。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志展醫師表示,以高血脂病患來說,因為血管裡有膽固醇斑塊,天氣一冷,血管收縮,這些斑塊便可能因為擠壓而脫落、阻塞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發生。「膽固醇越高,發生心血管疾病像是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也更高,因此定期關注膽固醇數值相當重要。」 醫:低密度膽固醇標準必須因人而異 一般檢測膽固醇的檢項有分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林志展醫師提到,民眾對血脂管理的概念往往沒有像是血壓、血糖來得清楚,特別是與心腦血管疾病息息相關的低密度膽固醇,更是一定要注意的數值。 林志展醫師表示,由於低密度膽固醇即便過高,身體也沒有明顯不舒服,因此警訊往往都被忽略,但低密度膽固醇是漸進式破壞心血管,對於高風險族群來說,標準必須更嚴格審視。 一般成年人如果沒有三高或抽菸習慣,低密度膽固醇標準值是以< 130 mg/dL來檢視,但如果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者,則應該要控制在70 mg/dL以下,如果是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且合併糖尿病或其他第二種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者,更是極高度風險者,低密度膽固醇必須限縮在55 mg/dL以下。對低密度膽固醇的控制,林志展醫師強調「越低越好」,之前有說法擔心過低與出血性中風有關,他解釋,很多研究都顯示,只要不是低於30 mg/dL都不用太擔心。 口服藥物副作用大,針劑讓病患有新選擇 目前在治療高血脂問題上,透過口服藥物抑制膽固醇合成是最常見方法,但長期使用,有些病患會有肝功能變差或肌肉疼痛等副作用,現在已有針劑型治療藥物,主要作用是增加低密度膽固醇的代謝分解,不僅可避免前述副作用,也能增進用藥順從性,幫助低密度膽固醇治療達標。目前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長效針劑,有每兩周與每半年施打1次的不同種類,提供病友不同的治療選擇。 林志展醫師提到,門診就有60幾歲的病患,1年多前發生過急性心肌梗塞,即便規律服藥,低密度膽固醇還是都一直接近200 mg/dL相當高,調整藥物仍無法改善,且心肌梗塞二度發作,幾乎快要失去治療信心;後來調整處方搭配長效針劑注射治療,1年之內低密度膽固醇就降到66 mg/dL,目前都控制穩定,持續朝理想目標55 mg/dL以下邁進。 林志展醫師提醒,曾發生過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族群,更要做好低密度膽固醇管理,不僅用藥要規律,每3個月~半年也要持續追蹤,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更要時時監控藥物的有效性,一般來說如果有找到適合的藥物,在3個月內都會有50%以上的改善效果。高血脂病患除了注意膽固醇數值,也建議多以「地中海飲食」為主,搭配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疾病控制的最好方針。

僵直性脊椎炎恐影響年輕生涯?醫:風濕免疫科精準治療能有效控制

僵直性脊椎炎恐影響年輕生涯?醫:風濕免疫科精準治療能有效控制

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不動,下背就疼痛又僵硬,跑了骨科、復健科等都找不出病根?小心!你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表現是一種發炎性的下背痛症狀,好發於16~40歲族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魏正宗醫師表示,男女患病比例為2.5:1,初期發病患者大多是20~30歲男性族群。由於症狀不明顯,不少人都以為自己只是一般腰痠背痛或是運動傷害,到骨科、復健科就診一直都看不好,後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檢查,才恍然大悟。 不動時越痛、活動時反而不痛!「這三大症狀」有一個就該檢查 魏正宗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最大特色就是越動越不痛,越不動越痛!因此患者往往在早晨起床時會特別感到僵硬和疼痛,除一般二到三個月下背痛之外,也會出現像是手腳關節疼痛,例如足跟、肩膀等部位的慢性不適,以及一些非典型症狀像是有皮膚、眼睛、甚至是腸胃問題。 若持續下背痛及僵硬,經休息仍無法減輕達3個月以上、腰椎運動範圍受限、擴胸範圍受限,若有上述三個症狀其中一項者且雙側薦腸關節炎≧2級或單側3-4級,即可確診為患有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初期都是因為外傷或者是感染發病檢查後才發現;而因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檢查必須透過抽血、影像、病史、家族史來判斷。 僵直性脊椎炎竟誤認成生長痛!醫:延誤就醫使治療難度增 自體免疫疾病是指人體異常的免疫細胞過度反應,攻擊正常細胞所產生的狀況,幾乎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由於僵直性脊椎炎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是肌肉拉傷或是筋骨問題,因此常延誤就醫。魏正宗醫師表示,此疾病會影響脊椎靈活性,隨著病情惡化,可能導致脊椎與周圍關節僵硬甚至完全無法活動,若不及時治療,患者背部會逐漸彎曲變形。根據臨床統計,患者延遲診斷平均長達5~9年,如果症狀沒有正確治療長期惡化,可能會導致脊椎發炎沾黏,甚至有失能風險,最終無法站直,更嚴重恐致失能。 對此,魏正宗醫師也補充,僵直性脊椎炎發病對象多屬年輕族群,門診就曾遇過幼年期發病的案例,家長一直以為是生長痛,拖了多年才就診,不只導致患者已經不良於行,讓治療的難度增加,更對於患者學業造成影響。這樣延誤或消極治療導致惡化的案例很常見,而因為大部分患者是基因遺傳導致,有些家屬也會擔心生育問題,魏正宗醫師說明,如果是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都要及早檢查介入治療,但也不用過度擔心,目前患者7成都是屬於輕中度,愈早治療較多能獲得改善。 魏正宗醫師表示,以往僵直性脊椎炎可怕的原因是因為找不到藥可醫,但現在隨著醫療技術發達,早期發現的輕中度患者大部分都能透過生活方式調整與非藥物治療改善,即便是嚴重型患者,也有免疫藥物、小分子標靶或者是生物製劑等新型藥物因應,目前皮下注射型生物製劑已經有每個月一針的長效劑型,靜脈注射型每六到八周注射一次即可。魏正宗醫師也表示,應該以「達標治療」為目標,用客觀的標準判斷治療成效,例如使用ASDAS分數(僵直性脊椎炎疾病活性指數)來評估疾病是否在有效治療當中。 生物製劑藥物有效率達8成且健保有給付 醫籲:穩定治療最重要 魏正宗醫師說明,目前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方式有許多,特別是生物製劑與傳統治療相比,對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有效率達8成,維持效果也較長,研究顯示,患者接受治療一週後,疼痛和脊椎僵硬度顯著改善,一般二到三個月之後疾病活性可以得到控制,且追蹤兩年後七成患者影像學檢查無惡化。現國內已有條件健保給付注射型生物製劑。 魏正宗醫師也強調,僵直性脊椎炎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疾病觀念,呼籲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不要自己認為好轉就不用回診,持續性追蹤相當重要,同時也必須根據不同階段調整藥物。他也提醒,不論任何的身體不適與疼痛,只要是超過六週治療沒有明顯改善,都應該盡快檢視是否有其他問題;以僵直性脊椎炎來說,如果拖到太晚確診,年紀較大的患者也可能有其他併發症,治療也更棘手。若符合相關症狀,應盡速到風濕免疫科就診,醫師都能與患者和家屬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冬季來臨,孩童新冠與流感雙重感染風險高!小兒醫提醒:去年同期新冠致死案例為流感9倍 ,2種疫苗都應施打!

冬季來臨,孩童新冠與流感雙重感染風險高!小兒醫提醒:去年同期新冠致死案例為流感9倍 ,2種疫苗都應施打!

隨著冬季來臨,流感與新冠病毒的雙重威脅讓家長憂心忡忡,醫師表示,疫苗接種是預防重症的最好方法,但家長對於疫苗仍有些疑慮,究竟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如何?以及要與流感疫苗如何搭配施打?本文請小兒專科醫師來解答。 翔新診所小兒專科劉茂彬醫師表示,流感本身就是冬天較為盛行,但是新冠病毒也不容小覷,因為病毒變異的關係,目前觀察,診所仍不斷有新冠感染的零星個案出現。劉茂彬醫師指出,新冠與流感相比,造成的呼吸道症狀仍相似,有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和高燒症狀,現在家長多會在家自行快篩,到診所就會跟說明是新冠感染,這樣也方便醫師擬定後續治療方向。 免疫力差、呼吸道感染嚴重恐引發繼發性細菌感染 劉茂彬醫師也提到,如果是免疫力較差的孩童,流感與新冠病毒雙重感染的機會高,不僅會讓免疫系統負擔大,症狀也更嚴重;另一方面,呼吸道感染變得嚴重也提高繼發性細菌感染的風險,治療又更棘手,因此不論是流感還是新冠,施打疫苗還是效降低重症與併發症風險的最佳方法。 儘管今年冬天至今的觀察,新冠感染個案沒有去年多,劉茂彬醫師仍強調不要忘記去年同期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之多2,感染後仍有重症與死亡風險。針對家長擔憂的疫苗副作用問題,劉茂彬醫師說明,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已獲得臨床上的經驗認證3,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像是倦怠、食慾不振及發燒,通常也僅持續一兩天,與感染可能發生的嚴重症狀相比,照顧因為疫苗接種而不適的時間與精力需求會少很多,因此建議家長應以兒童長期健康來權衡施打疫苗的利弊。 門診1孩童染疫傳全家,爸爸高燒躺1週 劉茂彬醫師強調,兒童群聚活動多,傳播能力也強,接種疫苗不僅保護自己,還能降低病毒傳播機會,間接保障家中其他成員。門診就有6歲確診新冠的小男生,由於媽媽本身是醫護人員,小朋友染疫後家中嚴守防疫規範,但爸爸與姊姊仍然陸續被傳染,媽媽也出現呼吸道症狀。40歲的爸爸應屬於抗體較好的年紀,但由於未接種疫苗,結果變成是家中症狀最嚴重的人,高燒與呼吸道問題更持續了一週。 劉茂彬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施打疫苗是對抗疾病最省力且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除了接種最新JN.1疫苗外,也提醒民眾身體不適時,要盡量避免外出以減少傳播風險。冬季是病毒高峰期,平時要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回家後更換衣物,家長也應積極安排孩子疫苗接種,為家人的健康築起堅實防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