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科學逆齡新趨勢:一針啟動修復力,搭AI精準檢測分析達到抗老新境界

科學逆齡新趨勢:一針啟動修復力,搭AI精準檢測分析達到抗老新境界

「醫美不是快速變臉,而是喚醒肌膚的自癒力,回到自己最好的狀態。」—這是晶翎美學診所謝綺瀅醫師在診間最常與患者溝通的觀念。近年來被暱稱為「逆時針」的療程(Profhilo),因為不需手術、幾乎無恢復期,成為不少愛美族追求自然膚質改善的首選,什麼是「逆時針」療程? 逆時針療程指的就是玻尿酸療程,有別於傳統單一注射式的玻尿酸填補不同,謝綺瀅醫師說明,它不是單點填平,其核心技術在於使用「高濃度、高流動性」的雙重玻尿酸(HA),利用5×5區域的臉部與頸部注射點,深入真皮層來啟動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新生,因而能夠喚醒肌膚深層自癒修復能力, AI美學分析進駐診所,讓療效不再只靠感覺 謝綺瀅醫師表示,這不只是打一針,是在讓肌膚找回自己的修復節奏。這樣的療法特別適合初老肌與膠原蛋白流失明顯者,針對乾燥、毛孔粗大、暗沉鬆弛等狀況,都能以自然、循序漸進的方式獲得改善;由於療程幾乎無明顯恢復期,甚至成為不少人午休時就能完成的小型肌膚保養計畫。 另外,除了療程本身的技術革新,謝綺瀅醫師強調,療程前的肌膚狀態分析也是關鍵。她指出,傳統醫美評估方式多半仰賴醫師肉眼與患者主觀描述,但現在透過AI分析的儀式—Evelab MUSE肌膚檢測系統,能完整獲得像是膚色均勻度、毛孔、紋理、紅區比例、緊緻度,甚至是三庭五眼比例等多項量化數據;不只是檢測,更是精準的美學分析。 謝綺瀅醫師說明,系統會根據肌膚穩定程度、敏感風險等指標,協助醫師判斷是否適合即刻施行特定療程,或應先進行修復性保養;例如有患者看似肌況穩定,但MUSE肌膚檢測系統卻顯示紅區比例偏高,可能是肌膚較為敏感的狀態,當下若直接施打,反而可能造成反應或成效不佳,因此就會先穩定膚況再進行,客戶對這樣的過程也能接受,整體反應與滿意度都更好。 圖/晶翎美學診所 謝綺瀅醫師 空姐脖紋成為肌齡警訊,逆時針分區調整對症施打 逆時針不只可應用於臉部,也能針對頸部、身體區域進行膚質改善。謝綺瀅醫師分享一位33歲空姐案例:個案的臉部肌齡在檢測之下為31歲,膚況其實是很不錯的,但她自己很在意毛孔粗大與乾燥及脖紋問題。透過AI分析,與臉部相比,脖紋屬中度緊緻度下降,因此優先規劃頸部逆時針療程。謝綺瀅醫師說明,通常計畫會設計為3階段:喚醒、激活、維持,以此案例來說,約10天可見初步變化,2~3個月後則能觀察到較自然、全面的膚質重建。「會根據肌齡與膚況去設計注射點與劑量,例如年輕肌膚可做基礎修復,熟齡者則考慮搭配音波或脈衝光等療程,同步優化深層結構與表層質地。」 數據化醫美時代來臨,建立信任也讓美麗更有方向 逆時針療程搭配MUSE檢測的雙軌進行,也讓「療效追蹤」變得更具體。謝綺瀅醫師表示,通常會透過儀器觀察膚色均勻度、紅區、緊緻感等變化,並用圖像與數據回報個案,這樣的療效溝通更有依據,也能降低落差感。她提到,不少患者對「科學化流程」有高度接受度,尤其看到報告中自己從「中下」進步到「偏優」的評分時,就會主動投入療程規劃與生活保養。 「醫美不是追求快速變美,而是讓肌膚從細胞層開始恢復年輕力。」謝綺瀅醫師強調,肌膚由5層結構組成(表皮、淺脂肪層、肌肉、韌帶、骨膜),老化是從每一層的流失開始,而逆時針的作用正是從源頭啟動重建;透過MUSE協助建立長期抗老思維,也讓療程不再是短效刺激,而是走向「精準醫療 × 個人化規劃」的全新模式。未來醫美不再只是手感與經驗的治療模式,更是科技與人文並進的新趨勢。在晶翎美學診所的診間裡,我們更看見了這樣的實踐。

鉀離子暴衝威脅心衰竭患者!醫籲注意共病與用藥,同時掌握多元治療選擇

鉀離子暴衝威脅心衰竭患者!醫籲注意共病與用藥,同時掌握多元治療選擇

一名80多歲心衰竭阿公,因膝蓋痠痛自行服用止痛藥,出現噁心、肌肉無力與呼吸困難等症狀,回診檢查發現心跳異常緩慢,血鉀高達6.5 mmol/L,腎絲球過濾率降到12 mL/min/1.73 m²、肌酸酐將近9 mg/dL、尿素氮超過 100 mg/dL,博仁醫院副院長康志森醫師指出,檢查數值明顯已是急性腎衰竭合併重度高血鉀,病況危急。康志森醫師說明,這類病人若不緊急處置,隨時可能心跳驟停。因此當時緊急安排住院連續透析,並搭配多重藥物治療,包括陽離子交換樹脂(SPS/CPS)、晶體鉀離子結合劑,以及短效胰島素(RI)加葡萄糖合併使用,才總算讓心臟功能穩定下來,成功撿回一命。 鉀離子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電解質,但一旦濃度過高,就可能干擾心臟的電氣傳導,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引發心跳驟停;對心衰竭患者來說,更是潛藏的高風險因子。康志森醫師表示,臨床上不只心衰竭,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或慢性腎臟病患者也都容易出現高血鉀症問題。 康志森醫師提到,高血鉀需要長期管理,病患卻常因服藥順從性不足而導致血鉀控制失敗。康志森醫師說明,另一位已經洗腎的病人,因飲食不節制,鉀離子總是偏高,長期以陽離子交換樹脂治療,想說應該可以穩定,但每次抽血數值仍不理想;深入詢問後才發現,由於藥粉顆粒粗,病患也較抗拒藥物的味道,因此配合度不高,甚至經常不吃藥。後來溝通後,改服無味的晶體鉀離子結合劑,病人接受度明顯提升,也讓血鉀數值終於穩定。 晶體鉀離子結合劑助心衰患者穩定用藥不中斷 晶體鉀離子結合劑是透過捕捉腸胃道的鉀離子來降低血鉀濃度,對鉀離子具有專一性,能更有效地與鉀離子結合,對體內其他陽離子(如鈣、鎂、鈉)的影響較小,因此對於心臟與腎臟病人來說安全性更高。康志森醫師表示,晶體鉀離子結合劑對許多高血鉀患者來說,是延續心衰治療藥物(如RAASi類)使用的配合策略之一。 康志森醫師說明,心衰竭族群由於本身年紀較大、合併疾病較多,治療上又需長期使用如ACEI(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ARB(血管張力素 II 受體阻斷劑)或MRA(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類的RAASi(抑制「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藥物,這些藥雖然能穩定心臟功能,卻也容易讓血鉀濃度升高。康志森醫師提到,從研究數據來看,使用RAASi類藥物的心衰竭患者,高血鉀盛行率會達24%1,若同時合併腎衰竭,更可能上升至50%2。 陽離子交換樹脂恐影響電解質平衡 相對地,康志森醫師指出,有些病患較不易接受陽離子交換樹脂的味道與口感,加上陽離子交換樹脂的作用機轉是在腸胃道中非選擇性吸附陽離子,可能造成其他電解質濃度變化,間接影響血鉀控制,不過仍有其角色。 圖/博仁醫院副院長 康志森醫師 血鉀濃度輕微上升不易察覺,應隨時與醫師討論用藥 正常血鉀濃度應維持在 3.5~5.0 mEq/L,心衰竭患者也應以此為控制目標。康志森醫師呼籲,臨床上血鉀濃度輕微上升時症狀不明顯,但可能出現肌肉無力、疲倦、四肢麻木刺痛、反應變慢、心悸或噁心感;他提到,當血鉀超過 6.5 mmol/L,甚至可能造成肌肉癱瘓、呼吸困難與心律不整,若出現類似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抽血確認。另外,使用RAASi類藥物的患者,他也建議初期應每月抽血監測血鉀與腎功能,穩定後可延長為每3個月一次,若本身有腎功能問題,仍建議每月追蹤一次。 他特別提醒病患的生活須知,有時洗腎病人會使用低鈉鹽,但低鈉鹽常是以鉀鹽取代,一不小心反而導致高血鉀,這類病人或者是有使用利尿劑或RAASi藥物者,尤其更需避免。 「心衰竭不是老年人專利,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康志森醫師提醒,高血鉀與用藥息息相關,除了注意飲食與腎功能,平時更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用藥計畫與抽血頻率,了解自己是否有血鉀偏高風險;對於曾發生高血鉀的心衰竭患者或已透析患者,可與醫師主動討論是否有「多元的用藥規劃」,以確保不因電解質問題中斷心臟治療而延誤病情控制時機。 TW-35676_LOK_29/09/2025      

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幅全台第二!三步驟自我檢查及早發現 掌握治療先機

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幅全台第二!三步驟自我檢查及早發現 掌握治療先機

近年來,甲狀腺癌在台灣的發生率逐年上升,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其發生率增加幅度排名第二[1]。隨著健檢意識提升、檢查普及、超音波技術進步,早期病灶能被即時偵測並介入治療。除了傳統的手術與放射碘治療,標靶藥物也為病情進展或放射碘無效患者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有助延緩惡化、提升存活期,並維持生活品質。 甲狀腺癌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3倍 未及時治療恐5個月內惡化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蔡慧珍表示,甲狀腺不是女性專屬癌症,但其罹患率確實較男性高,約為男性3倍,好發年齡為35-55歲[1,2]。甲狀腺癌成因與荷爾蒙變化、輻射暴露、家族遺傳、肥胖等因素都有關。 蔡慧珍醫師說明,甲狀腺癌可分為分化型與未分化型,其中以分化型最常見。分化型甲狀腺癌通常生長緩慢、治療成效及預後較佳;而未分化型則惡性度高、進展快,預後相對較差。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乳突癌(約90%)及濾泡癌(約5%)[1],皆屬於分化型。雖整體治療成效較好,但仍可能發生轉移。根據臨床研究顯示,若未及時接受適當治療,放射碘無效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平均約5個月即可能出現病情惡化[3],不可掉以輕心。 手術、放射碘治療無效仍有標靶選擇 一、二線藥物接力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蔡慧珍醫師說明,目前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仍以手術為主,必要時會追加放射碘131治療以清除殘存癌細胞,並搭配甲狀腺素以降低復發風險。若發生復發或轉移,且病情對放射碘治療無效或不再適用時,標靶藥物則是進一步治療的重要選擇。 目前台灣已有兩種一線標靶藥物獲健保給付,適用於放射碘無效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然而,標靶藥物亦可能伴隨副作用,例如手足皮膚反應、腹瀉、疲勞、掉髮、高血壓與尿蛋白等,因此治療過程中醫師會密切追蹤並視情況調整劑量及治療策略。 若一線治療效果不佳或副作用難以忍受,醫師將依據國際治療指引與病況評估,考慮改用二線標靶藥物。蔡慧珍醫師分享,一名六旬女性發現甲狀腺乳突癌時已有肺部轉移,因腫瘤對放射碘治療無反應,便接受一線標靶藥物治療。約一年後腫瘤仍出現惡化跡象,讓患者心情相當沮喪,在醫師建議下建議改用二線藥物進行接續治療。初期雖出現手足皮膚反應及腹瀉等副作用,但在調整劑量後副作用顯著緩解,穩定控制近5年。 蔡慧珍醫師表示,研究證實二線標靶藥物可有效延長近一年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降低疾病惡化風險近八成[4],且相較於一線藥物,部分副作用反應較輕微且可控,是能讓患者兼具治療成效與生活品質的重要選項之一。 早期可能沒症狀 「看、吞、摸」三步驟自我檢測 甲狀腺癌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在健康檢查或觸摸頸部時被發現。蔡慧珍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可以透過一些方式自我檢查: 看:觀察鏡中頸部是否有不對稱隆起 吞:喝水時觀察喉結下方是否有異物隨吞嚥移動 摸:輕按鎖骨與喉結間,檢查是否有硬塊或結節 蔡慧珍醫師提到,常見但容易忽略的徵兆還包括頸部腫大、聲音沙啞、咳嗽或吞嚥困難,並建議有家族史者及女性從30歲起做首次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以利早期發現與診斷。 蔡慧珍醫師呼籲,多數患者在早期透過手術及碘131治療後,病情能獲得良好控制,持續追蹤即可。不過部分患者可能復發或轉移,即使病情進展至中晚期,仍有一線甚至二線標靶藥物與接續治療策略,能延緩惡化並維持生活品質。因此,無論病程早晚,及早就醫並積極配合治療,是保有治療選項與希望的關鍵。

自律神經失調非真病症而是症候群 中醫從肝主疏泄陰陽失衡角度辨證論治效果佳

自律神經失調非真病症而是症候群 中醫從肝主疏泄陰陽失衡角度辨證論治效果佳

所謂自律神經,就是沒有辦法由自己意念來控制的神經,包括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兩種,這兩種神經同時作用在以下器官,包括:眼睛肌肉、唾液腺、心、肺、胃、大小腸、肝、腎臟、膀胱,以及其他血管及平滑肌等等,讓身體不用思考就可以維護生理機能。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中醫師表示在門診很多壓力大的病人都說自己是自律神經失調,為何在現代人被診斷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這麼多呢? 包括了長期的情緒失調,工作勞累等壓力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甚至情緒急劇變化、熬夜均有關連。同樣是自律神經失調症,會因為不同的人而有不同之表現,有些人覺得頭痛,有些人覺得心悸、胸悶,有些人表現出嘔心、腹痛、腹瀉、便秘等腸胃症狀,……,有些人則以全身倦怠、頭昏眼花、易流乾澀眼淚為表現,種種症狀,不一而足。其和各人之體質、承受壓力之能力、生活習慣、人生觀、嗜好有關。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除此之外,壓力之特性、大小、種類亦是造成自主神經失調重大的原因之一,情緒絕對會影響人體的調控機能,人體有調節與穩定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系統的功能,當五臟陰陽失衡就會讓這個機轉產生問題,若要將自律神經的概念套用在中醫臟器學說,則會與中醫臟象的「肝」比較相近,肝為將軍之官,負責將君主之官的「心」所下號令傳到其他器官,而肝又主疏泄,具有調節情志作用,下視丘是肝這個臟腑在控管的。西醫學認為下視丘主管人的情緒也會間接調節了自律神經系統但嚴格說起來,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系列的症狀,也就是症候群,自律神經失調在中醫來看必定是五臟陰陽失衡的,周大翔中醫則根據病人所表現之症狀辨症論治。 自主神經的興奮即類似中醫所稱「陰虛陽亢」症狀,包含了燥、熱、動等特性的臨床表現。壓力使人情緒失控,久了肝鬱化火,還有慢性疾病的折磨,精神情緒的失調,使五臟陰陽失衡,再來就是人與人之間長久矛盾未解開,長期抑鬱發怒,形成強迫症等等。若自律神經系統功能低下,則會產生類似「氣虛」,進一步低下至寒象出現,則稱「陽虛」。而如果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其傳遞物質或作用物質產生失調,所表現的症狀即類似「濕」或「痰」證。自主神經紊亂所造成不同之症狀,根據以上中醫辨症論治,會收到不錯之療效。中醫治療除藥物施予外,治病必求其本,也要瞭解心理問題癥結所在,給予正確的疏導建議,想開了,心結打開了,其實肝氣也疏通了。 周大翔分享如果民眾自覺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傾向,建議不妨諮詢中醫師的建議,調理身體讓體內氣血、體液重新分布,對於調整自律神經失調,也有相當效果。而適當抒發壓力絕對是有必要的,運動這是既簡單、又方便的減壓方法,能提高體內的血清素,讓心情變好。當生理及心理出現壓力的微訊息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運動,快走、打球、游泳、跳舞、騎單車、溜冰都行,目的就是要放鬆緊張的心情,為壓力找到一個出口。而旅遊來趟大自然之旅,近身貼近花草樹木、大海及高山,壓力才會整個釋放。然後面對壓力,先鬆心,才能鬆身,說出困難有助減壓,接著做好時間管理很多壓力是來自時間不夠用的壓迫感,因為常常有一堆工作都擠在同個時段內要完成,想要妥善解決就得做好時間管理,按照輕重緩急分配工作順序,壓力就會減小。

2025「腎鬥士永恆保衛戰」第二屆盛大登場 推動創新遊戲化學習平台 落實腎病防治教育向下扎根

2025「腎鬥士永恆保衛戰」第二屆盛大登場 推動創新遊戲化學習平台 落實腎病防治教育向下扎根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2%,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且初、中期幾乎無明顯症狀,造就了低認知率。為深化腎臟保健教育、向下紮根健康觀念,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簡稱腎基會)攜手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簡稱臺灣AZ)自2023年起,透過遊戲化學習平台PaGamO,以數位教育的方式導入腎臟保健任務與全台電競挑戰。今年邁入第二屆,持續以「寓教於樂」方式,將腎臟病防治知識深植學童生活日常。

34歲白領「三多一少」症狀檢查竟糖尿病腎病變!醫:5大表現一定要就醫

34歲白領「三多一少」症狀檢查竟糖尿病腎病變!醫:5大表現一定要就醫

你以為血糖穩定就代表萬無一失嗎?芯悅診所代謝科楊幼琳醫師提醒,糖尿病控制絕不只看血糖!許多病人以為數字漂亮就安心,沒想到腎病變卻早已悄悄上門,等發現時可能已來不及。 診所曾接診一位年僅34歲的上班族,僅因「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求診,竟確診第二型糖尿病,且已出現腎臟病變,糖化血色素高達11(正常值為小於6.5),需立即展開治療。 警覺!血糖正常不代表腎臟健康 楊幼琳醫師指出,早期腎病變通常無明顯症狀,許多病人等到水腫、泡泡尿、疲倦等警訊出現時,腎功能可能已嚴重受損。更可怕的是,誤信偏方、過度攝取加工食品或濫用消炎藥,也可能進一步加速腎臟損傷。 糖尿病友必做三件事,保護腎臟不遲疑: 每3~6個月抽血、驗尿檢查: 包含肌酸酐(<1.3)、腎絲球過濾率 eGFR(65歲以上應 >60)、尿中蛋白UACR(<30) 每年加做眼底檢查,提前掌握微血管病變警訊。 主動與醫師討論腎功能檢查與藥物選擇。 腎病變不再無解!及早治療可望延後26.6年進入洗腎 針對廣大糖尿病友最擔憂的腎病變風險,楊幼琳醫師提到,近年來,糖尿病治療領域出現重大突破,一種新型藥物SGLT2抑制劑(俗稱「排糖藥」)已然成為護腎的新利器。這類藥物不僅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更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為糖尿病友的腎臟健康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若能在腎功能指標腎絲球過濾率(eGFR)達85時,及早介入使用特定SGLT2抑制劑,甚至能將患者進入洗腎期的時間大幅延後長達26.6年1。這意味著,糖尿病友將有機會顯著延長其健康餘命,持續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因此楊幼琳醫師建議,即使患者原先血糖控制狀況良好,但若出現蛋白尿、腎功能指數下降,或同時合併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等情況,應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適合將SGLT2抑制劑納入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更全面的疾病管理效果。 出現這5大症狀?小心慢性腎臟病已悄然上身 糖尿病腎病變被稱為「沉默殺手」,以下5大徵兆務必提高警覺 泡:泡泡尿明顯、不易消 水:腳踝水腫、臉部浮腫 高:血壓持續偏高 貧:臉色蒼白、容易頭暈 倦:易疲倦、體力明顯下降 不洗腎的關鍵:提早發現+正確治療 台灣每4位糖友,就有1位面臨腎臟問題2。楊幼琳醫師強調:「糖尿病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不論是用藥反應或者生理狀態的自我觀察,都一定要主動回報醫師,才能與糖尿病照護團隊共同落實最佳的護腎健康管理計畫。」 除了穩定血糖,更要納入腎臟與心血管風險評估,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使用具保護作用的新型藥物。 想遠離洗腎危機?請記得: 每3~6個月抽血、驗尿追蹤 按時服藥,遵照醫囑 戒菸、戒檳、減少飲酒 吃清淡、降低飽和脂肪、增加原型食物的攝取 體重控制,每週運動達150分鐘

從近視矯正到個人化眼睛雷射療程,台南澄清眼科打造全齡照護新典範

從近視矯正到個人化眼睛雷射療程,台南澄清眼科打造全齡照護新典範

隨著視力問題日益年輕化,高齡族群對眼科醫療的需求也持續攀升,遍布全台且擁有逾20年專業經驗的澄清眼科,正式進軍台南,在東區東寧路與長榮路交會的黃金地段設立新據點。 由院長 林昕穎醫師領軍,延續澄清眼科醫療體系「全齡、全方位、一站式」理念,導入德國高階眼睛雷射儀器,及各式高端檢查及高階乾眼治療設備,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專業設備跟醫療團隊,期望用專業、暖心的服務,服務各年齡層的民眾,成為全家人的眼科醫師! 學區優勢+分齡服務 打造家庭眼科新概念 澄清眼科自1997年創立以來,在中南部累積了大批忠實病友。台南新診所的選址,位於國小、國中、大學林立的東區,不僅交通便利,更貼近社區與校園需求。林昕穎院長表示,很多家長帶小朋友來檢查視力,也會自己順便檢查眼睛、矯正老花,或者帶父母來看診,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全齡、一站式」概念。讓民眾不用東奔西跑,真正實現全齡照護。 新診所的空間規劃也極具巧思,延續澄清眼科既有的溫馨風格,一樓為診間,二樓則是屈光檢查中心與驗光部,診後若需進一步做相關檢查或驗光及眼鏡配戴可立即銜接;三樓開刀房則比照醫學中心設計,引進高階醫療手術設備,有效提升診療效率。 從青壯年到銀髮族   多元眼科療程滿足客製化視力需求 近視雷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需求,台南也同樣如此,林昕穎院長說明,診所引進最新SMILE Pro 2.0雷射,是新一代微創近視雷射,切口小、恢復快,很適合上班族與大學生於週末手術、週一便能夠正常上班、上課。另外針對40歲以上面臨老花困擾者,診所也提供 LBV(Laser Blended Vision)老花雷射,透過個別調整雙眼視力配置與融合區域,改善景深範圍,協助保留遠近視力,減少對眼鏡的依賴。 值得一提的是,澄清眼科特別重視術前諮詢,會由屈光諮詢師詳細進行個別需求溝通與眼部檢查,確保每位患者了解療程、風險與治療效果,不只強調手術精度,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細緻態度累積了許多病患的信任。 除此之外,針對現代人常見的乾眼症,林昕穎院長說明,其實乾眼症不只是缺水,也有不少是缺油型;現代人長時間3C用眼,容易造成瞼板腺功能退化,單純點藥水、熱敷比較難長期改善。台南澄清眼科特別引進脈衝光技術,針對乾眼症問題可深入疏通瞼板腺,恢復油脂分泌,改善淚液穩定度,如果點眼藥水改善程度有限的族群,就可考慮採用脈衝光治療,不僅能明顯降低眼睛不適度,也能作為定期保養方法。 定期眼部健檢+高風險族群管理 在地最信賴的眼科守門人 林昕穎院長也提到,不少人早期都做過雷射近視手術,但高度近視者即便已雷射矯正,眼底病變風險仍高,還是需定期追蹤視網膜與黃斑部狀況,加上最早做雷射的族群可能都已50歲左右,接下來要面臨的可能是因玻璃體退化出現飛蚊症、白內障前期等問題,及早辨識、治療也才能避免病變、維持眼睛良好健康。 林昕穎院長強調,隨著台南澄清眼科診所服務的對象越來越廣,院內也有提供完整的眼部健檢項目,希望民眾將診所當作能定期檢查、諮詢、保養眼睛的地方,而不是僅診療或手術,期待澄清眼科在台南這一步的新開啟,能真正讓眼睛醫療照顧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 圖/台南澄清眼科 林昕穎院長 台南澄清眼科地址: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二段300號 預約電話:(06)208-8318 線上掛號:https://www.cceye.com.tw/order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