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34歲白領「三多一少」症狀檢查竟糖尿病腎病變!醫:5大表現一定要就醫

34歲白領「三多一少」症狀檢查竟糖尿病腎病變!醫:5大表現一定要就醫

你以為血糖穩定就代表萬無一失嗎?芯悅診所代謝科楊幼琳醫師提醒,糖尿病控制絕不只看血糖!許多病人以為數字漂亮就安心,沒想到腎病變卻早已悄悄上門,等發現時可能已來不及。 診所曾接診一位年僅34歲的上班族,僅因「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求診,竟確診第二型糖尿病,且已出現腎臟病變,糖化血色素高達11(正常值為小於6.5),需立即展開治療。 警覺!血糖正常不代表腎臟健康 楊幼琳醫師指出,早期腎病變通常無明顯症狀,許多病人等到水腫、泡泡尿、疲倦等警訊出現時,腎功能可能已嚴重受損。更可怕的是,誤信偏方、過度攝取加工食品或濫用消炎藥,也可能進一步加速腎臟損傷。 糖尿病友必做三件事,保護腎臟不遲疑: 每3~6個月抽血、驗尿檢查: 包含肌酸酐(<1.3)、腎絲球過濾率 eGFR(65歲以上應 >60)、尿中蛋白UACR(<30) 每年加做眼底檢查,提前掌握微血管病變警訊。 主動與醫師討論腎功能檢查與藥物選擇。 腎病變不再無解!及早治療可望延後26.6年進入洗腎 針對廣大糖尿病友最擔憂的腎病變風險,楊幼琳醫師提到,近年來,糖尿病治療領域出現重大突破,一種新型藥物SGLT2抑制劑(俗稱「排糖藥」)已然成為護腎的新利器。這類藥物不僅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更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為糖尿病友的腎臟健康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若能在腎功能指標腎絲球過濾率(eGFR)達85時,及早介入使用特定SGLT2抑制劑,甚至能將患者進入洗腎期的時間大幅延後長達26.6年1。這意味著,糖尿病友將有機會顯著延長其健康餘命,持續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因此楊幼琳醫師建議,即使患者原先血糖控制狀況良好,但若出現蛋白尿、腎功能指數下降,或同時合併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等情況,應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適合將SGLT2抑制劑納入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更全面的疾病管理效果。 出現這5大症狀?小心慢性腎臟病已悄然上身 糖尿病腎病變被稱為「沉默殺手」,以下5大徵兆務必提高警覺 泡:泡泡尿明顯、不易消 水:腳踝水腫、臉部浮腫 高:血壓持續偏高 貧:臉色蒼白、容易頭暈 倦:易疲倦、體力明顯下降 不洗腎的關鍵:提早發現+正確治療 台灣每4位糖友,就有1位面臨腎臟問題2。楊幼琳醫師強調:「糖尿病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不論是用藥反應或者生理狀態的自我觀察,都一定要主動回報醫師,才能與糖尿病照護團隊共同落實最佳的護腎健康管理計畫。」 除了穩定血糖,更要納入腎臟與心血管風險評估,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使用具保護作用的新型藥物。 想遠離洗腎危機?請記得: 每3~6個月抽血、驗尿追蹤 按時服藥,遵照醫囑 戒菸、戒檳、減少飲酒 吃清淡、降低飽和脂肪、增加原型食物的攝取 體重控制,每週運動達150分鐘

從近視矯正到個人化眼睛雷射療程,台南澄清眼科打造全齡照護新典範

從近視矯正到個人化眼睛雷射療程,台南澄清眼科打造全齡照護新典範

隨著視力問題日益年輕化,高齡族群對眼科醫療的需求也持續攀升,遍布全台且擁有逾20年專業經驗的澄清眼科,正式進軍台南,在東區東寧路與長榮路交會的黃金地段設立新據點。 由院長 林昕穎醫師領軍,延續澄清眼科醫療體系「全齡、全方位、一站式」理念,導入德國高階眼睛雷射儀器,及各式高端檢查及高階乾眼治療設備,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專業設備跟醫療團隊,期望用專業、暖心的服務,服務各年齡層的民眾,成為全家人的眼科醫師! 學區優勢+分齡服務 打造家庭眼科新概念 澄清眼科自1997年創立以來,在中南部累積了大批忠實病友。台南新診所的選址,位於國小、國中、大學林立的東區,不僅交通便利,更貼近社區與校園需求。林昕穎院長表示,很多家長帶小朋友來檢查視力,也會自己順便檢查眼睛、矯正老花,或者帶父母來看診,這就是我們強調的「全齡、一站式」概念。讓民眾不用東奔西跑,真正實現全齡照護。 新診所的空間規劃也極具巧思,延續澄清眼科既有的溫馨風格,一樓為診間,二樓則是屈光檢查中心與驗光部,診後若需進一步做相關檢查或驗光及眼鏡配戴可立即銜接;三樓開刀房則比照醫學中心設計,引進高階醫療手術設備,有效提升診療效率。 從青壯年到銀髮族   多元眼科療程滿足客製化視力需求 近視雷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需求,台南也同樣如此,林昕穎院長說明,診所引進最新SMILE Pro 2.0雷射,是新一代微創近視雷射,切口小、恢復快,很適合上班族與大學生於週末手術、週一便能夠正常上班、上課。另外針對40歲以上面臨老花困擾者,診所也提供 LBV(Laser Blended Vision)老花雷射,透過個別調整雙眼視力配置與融合區域,改善景深範圍,協助保留遠近視力,減少對眼鏡的依賴。 值得一提的是,澄清眼科特別重視術前諮詢,會由屈光諮詢師詳細進行個別需求溝通與眼部檢查,確保每位患者了解療程、風險與治療效果,不只強調手術精度,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細緻態度累積了許多病患的信任。 除此之外,針對現代人常見的乾眼症,林昕穎院長說明,其實乾眼症不只是缺水,也有不少是缺油型;現代人長時間3C用眼,容易造成瞼板腺功能退化,單純點藥水、熱敷比較難長期改善。台南澄清眼科特別引進脈衝光技術,針對乾眼症問題可深入疏通瞼板腺,恢復油脂分泌,改善淚液穩定度,如果點眼藥水改善程度有限的族群,就可考慮採用脈衝光治療,不僅能明顯降低眼睛不適度,也能作為定期保養方法。 定期眼部健檢+高風險族群管理 在地最信賴的眼科守門人 林昕穎院長也提到,不少人早期都做過雷射近視手術,但高度近視者即便已雷射矯正,眼底病變風險仍高,還是需定期追蹤視網膜與黃斑部狀況,加上最早做雷射的族群可能都已50歲左右,接下來要面臨的可能是因玻璃體退化出現飛蚊症、白內障前期等問題,及早辨識、治療也才能避免病變、維持眼睛良好健康。 林昕穎院長強調,隨著台南澄清眼科診所服務的對象越來越廣,院內也有提供完整的眼部健檢項目,希望民眾將診所當作能定期檢查、諮詢、保養眼睛的地方,而不是僅診療或手術,期待澄清眼科在台南這一步的新開啟,能真正讓眼睛醫療照顧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 圖/台南澄清眼科 林昕穎院長 台南澄清眼科地址: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二段300號 預約電話:(06)208-8318 線上掛號:https://www.cceye.com.tw/order

童綜合推「三分鐘護一家」,聯手醫界籲政府將攝護腺癌納第六癌篩檢

童綜合推「三分鐘護一家」,聯手醫界籲政府將攝護腺癌納第六癌篩檢

2024攝護腺癌新增9,858人,為男性第三大癌症,更是發生率增加比例最高的癌症。台灣新創醫療學會理事長暨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表示,女性子宮頸癌自1995年起就已開始篩檢,在多年政府宣導下發生率降低了7成,而攝護腺癌在2024年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2025年死亡率更已超過子宮頸癌。歐宴泉院長呼籲,男性健康更應該多被關注;童綜合醫院透過「三分鐘護一家」全台聯合倡議,期望政府能將攝護腺癌納入民眾的第六癌篩檢。

攝護腺癌治療新時代,從單一治療到多機轉併用,醫:存活期大幅進展

攝護腺癌治療新時代,從單一治療到多機轉併用,醫:存活期大幅進展

根據近年來資料統計,台灣攝護腺癌的患者仍以高齡男性為主,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1995~2022年間,患者診斷時的中位數年齡從75歲下降至72歲,而攝護腺癌的死亡年齡則從76歲增加至82歲,近年死亡年齡的上升意味著患者存活期延長,關鍵是在於有效治療(如荷爾蒙治療、放射治療、根治手術、標靶藥物)及較優的照護。 攝護腺癌發展慢,排尿障礙即警訊不應忽略 歐宴泉院長指出,攝護腺癌中晚期病患使用較新藥物、較早介入治療,使這幾年攝護腺癌不再那麼快速致命;但觀察小於60歲年齡層的變化,年輕男性(30~59歲)攝護腺癌所占比率變化趨勢,從1995年到2022年有稍微上升,歐宴泉院長認為,這與健康意識提升、篩檢普及有關,而攝護腺癌早期發現、個別化精準治療是提升預後的重要關鍵,攝護腺癌絕不是老人專利。 「攝護腺癌發展很慢,40~50歲大多不會發病,通常到了60、70歲,病患因為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去檢查才意外發現。」歐宴泉院長說明,這也突顯早期檢查的重要性,有時候病患不會第一時間意識到要去泌尿科檢查,也影響到診斷與治療時間。 有癌症家族史40歲應每年做PSA篩檢 預防攝護腺癌,歐宴泉院長建議男性50歲就應該要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如果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者更要提早至40歲,且最好每半年一次;「PSA沒有絕對的正常值,只有參考值(<2.5~4),必須要看年齡,還有攝護腺的大小及每年上升的數值,且要搭配影像檢查輔助判斷。」因此定期檢查相當重要。 歐宴泉院長強調,早期攝護腺癌能以手術根治,10~15年無復發根治率達90%以上,如果診斷為第四期,5年存活率則為50%;而近年攝護腺癌的治療不再僅限於開刀或單一藥物,治療策略已朝向多機轉合併,依照病人年齡、癌症期別、PSA值與病理報告來進行個人化醫療。 以新型荷爾蒙藥物治療方式來說,歐宴泉院長說明,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androgen-receptor pathway inhibitor ,ARPI),是新一代荷爾蒙藥物,在「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使用傳統荷爾蒙治療加上新型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比單用傳統荷爾蒙治療,追蹤長達6年的結果,死亡機率的風險能降低30~40%,因此更應積極介入治療;新型治療法包括傳統荷爾蒙治療加上新型雄激素受體路徑抑制劑並於治療前期搭配短暫歐洲紫杉醇治療,臨床發現可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 多機轉藥物合併治療讓死亡率降3成多 歐宴泉院長強調,高風險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平均存活率3年左右,而最新以多機轉藥物合併治療的病患中,平均存活率可望進展至5年以上,死亡機率的風險降低32%。 臨床就有一位82歲務農為主的林伯伯,因骨頭疼痛及小便困難就診,被診斷出攝護腺癌已侵犯到儲精囊,並轉移到骨盆及後腹腔淋巴腺及多處骨頭,格里森分數是5+5等於10,PSA的指數高達1950;後來經過新型多機轉療法,3個月時間PSA不但降至2.1,且疼痛感更是降低許多,不僅能夠重回農田工作,也找回人生新希望。 歐宴泉院長強調,積極的治療策略可使攝護腺特定抗原的指數快速降低、提高存活率,病患身體不適也能儘早緩解,對病情控制、生活品質都有明顯改善,即便復發也能進行較有效的治療。歐宴泉院長呼籲,攝護腺癌除了提早篩檢,一旦發現後,接受適合的多機轉合併療法都有機會大幅提升存活率,不僅能控制癌症,即便晚期也能活得更有品質。

全球醫療減碳挑戰下,如何科學看待麻醉藥選擇並兼顧病患權益?

全球醫療減碳挑戰下,如何科學看待麻醉藥選擇並兼顧病患權益?

近年來,全球積極推動減碳,醫療體系也開始被關注。新聞中不時出現「某種麻醉氣體會造成暖化」的標題,讓人擔心開刀是否也會加重環境負擔。這其中,被點名最多的就是一種吸入性麻醉藥—地氟醚(desflurane)。 麻醉氣體會加劇暖化?事實上微乎其微 地氟醚因為具有較高的全球暖化潛勢(GWP)數值,曾被形容為「使用1小時等於開車數百公里」,這類說法確實引發環保關注,不過,英國氣象局前首席科學家 Julia Slingo女爵以及哥倫比亞大學能源政策專家 Robert Kleinberg 教授早在多年前就指出,GWP是1980年代為了國際環保談判便利而使用的指標,並不適合用來評估醫療這類短效、微量的應用情境。 事實上,從2016年聯合國馬拉喀什氣候峰會(COP22)以來,全球已經沒有國家或國際政策再單以GWP作為減碳依據。整體來看,全球醫療系統的碳排放約佔全球總量的4.4~4.6%,這些排放主要並非來自麻醉藥物,而是集中於醫院建築使用的電力與空調(約佔17%)、藥品製造與供應鏈(高達71%)、病人與醫護人員的交通移動,以及廢棄物處理等日常運作。而地氟醚雖因高GWP數值受到討論,實際上使用所產生的碳排僅佔整體0.01%以下,對整體醫療碳排的影響微乎其微。 從空氣到水系,對環保有比較好嗎?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些醫院開始改用俗稱「牛奶針」(propofol) 注射型麻醉藥,然而,改用注射麻醉有比較環保嗎? 與氣體麻醉不同,注射型麻醉如propofol需要用到大量一次性耗材,包括注射器、藥瓶、導管等,這些塑膠與玻璃耗材在製造與銷毀時都會耗能並產生碳排,除此之外,propofol本身為乳劑型藥物,對耗費水資源、土地,對環境有不小影響。 不僅如此,手術剩下的propofol無法被醫院的污水處理設施完全清除,導致藥物殘留進入水系,部分研究已發現多條河川與部分海洋樣本中均有檢出,而propofol對水中生物,尤其是藻類更具有毒性;藻類是水中「小肺」,能吸收二氧化碳並產生氧氣,藻類受損,代表整個水域的生態平衡也受到衝擊,讓溫室效應更嚴重。改用注射藥雖然減少了空氣中的氣體排放,卻把問題轉移到水系中,並非真正「零排放」。 醫療系統永續需要整體改革 因此,從減碳角度看,醫療系統的永續需要的是整體改革,而不是單靠一種藥品的更換;從提升醫院的能源效率、減少耗材浪費、強化廢水處理系統,甚至讓供應鏈更透明,才是更實際、全面性的努力方向。 面對氣候變遷與醫療安全的雙重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藥品的替換,而是一場更全面的轉變。從臨床醫師、政策制定者、供應商到產業供應鏈與一般民眾,每一環都扮演關鍵角色,唯有跨界共同參與,理解彼此的限制與需求,才能推動出真正可行、科學且穩健的減碳策略。 本文章內容僅為醫療永續與政策探討之一般性資訊,臨床應用應由具專業資格之醫師評估個別病患狀況後決定,若有相關醫療問題,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攝護腺癌治療再進化:整合多元機轉、延長控制期,晚期也能逆轉人生

攝護腺癌治療再進化:整合多元機轉、延長控制期,晚期也能逆轉人生

隨著人口老化與生活型態改變,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不斷上升,家族中若有一等親罹患過攝護腺癌,風險更會顯著提高。然而攝護腺癌由於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常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混淆,使不少患者延誤診治;醫師表示,攝護腺癌「愈年輕發病預後愈差」,但如果能提早篩檢找出癌病變,治癒的機率仍舊很高。 及早診斷:掌握黃金治療期,五年存活率可達100%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吳俊德醫師指出,攝護腺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有一等親家族史的患者、年紀較長者,以及部分區域發生率較高的族群。近年來亞洲國家因檢測意識提升,攝護腺癌的診斷比例也逐步上升;但許多病患因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症狀相似,往往延誤至晚期才確診,這是台灣較其他先進國家比例偏高的原因之一。 吳俊德副院長提到,民眾有家族史者更應提高警覺,根據臨床觀察,第一、二期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幾乎可達100%、第三期約為90%、第四期則降至60~70%。因此,早期診斷仍是整體治療策略中最關鍵的一環。 避免轉移:辨別症狀、正規就醫是關鍵 針對晚期攝護腺癌常見的症狀與誤區,吳俊德副院長指出,骨骼轉移是最常見的轉移類型之一,若患者出現骨頭疼痛、骨折,甚至影響脊椎神經導致癱瘓,往往已屬高度轉移狀態。他提醒,症狀本身無法精準區分良性肥大或惡性腫瘤,因此應透過正規的泌尿科門診與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及早篩查。 吳俊德副院長說明,目前臨床診斷中,約有3成病患在初診時即為轉移型攝護腺癌,其中大多數轉移至骨頭;部分患者因自行服用保健食品緩解症狀,誤以為已改善而未就醫,增加延誤診斷的風險,這在臨床上屢見不鮮。 蘇柏榮醫師也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8千例攝護腺癌患者,其中約有6成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攝護腺癌發生率提高與西化飲食型態、高脂高蛋白攝取量過多都有關,另外像是抽菸、使用男性荷爾蒙等,也會成為高風險因子。 蘇柏榮醫師解釋,等到有排尿困難、血尿,甚至骨頭疼痛才就診往往癌症已經轉移,特別是有8成的轉移幾乎都會表現出骨頭疼痛。早期篩檢方式包括肛門指診、血液檢查 PSA,若再搭配核磁共振(MRI)與 PHI 檢測(攝護腺健康指數)敏感度更高,只要有排尿問題的症狀,都應提早就醫檢查。 治療策略從單一走向「多機轉」整合治療 蘇柏榮醫師說明,過去治療模式多半依序進行,現在的觀念是把有效治療往前拉,爭取更長控制期。他進一步解釋,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傳統治療方式包括去勢治療(睪丸切除或抑制男性荷爾蒙針劑)、口服抗荷爾蒙藥物,加上必要時的化療先後使用;事實上若能在早期就使用多重機轉療法,即去勢治療加上口服荷爾蒙再加上化療,學理上可克服癌細胞的多樣性,臨床上也已證實可大幅控制病情。 蘇柏榮醫師就有一位60歲出頭第四期轉移個案,本身是貨車司機,也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一開始就診由於癌細胞已轉移至腰椎導致骨頭相當疼痛,必須坐輪椅就診,當時相當沮喪,也擔心倒下家中沒有依靠。後來醫師團隊評估後,以多機轉併用策略包含荷爾蒙治療、放療、化療,並給予輔助藥物控制副作用,不僅有效控制癌症,PSA也降到相當低,現在已恢復行走能力,回歸正常生活,只要定期回診吃藥控制即可。 蘇柏榮醫師表示,以整合性治療來說,化療僅需數次,如此讓高風險病患儘早接受化療,病患的耐受程度、體力也較佳,這樣新型治療對去勢敏感性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相當重要。依林口長庚醫院過去的經驗,接受傳統治療的病人中約三分之一在一年內就惡化至去勢抗性轉移性攝護腺癌,其存活中位數僅有18個月,相較一年後才惡化的病人存活中位數約為80個月,差距非常懸殊。因此在一開始新診斷為去勢敏感性轉移性攝護腺癌的階段,就給予有效機會最高的多機轉療法在延長存活時間上相當關鍵。 延長存活期,仰賴治療的精準化與團隊合作 針對轉移型攝護腺癌的治療策略,吳俊德副院長也提到,現代醫療已進入精準醫學時代,除了標準荷爾蒙治療外,也會根據基因檢測結果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臨床上也會視病患體力、意願與反應決定治療順序與是否進入第二線或第三線治療。 吳俊德副院長強調,讓病人參與決策過程至關重要,因此跨科別治療團隊如泌尿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共同合作,更是針對不同轉移情況進行個別化治療的核心,醫療團隊為患者量身打造合適的療程,才能延長生命、並盡可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蘇柏榮醫師也呼籲,曾有一位年僅40歲的晚期患者,使用傳統去勢加上口服荷爾蒙治療,短短8個月內病況就惡化,再3、4個月內即過世;他強調,攝護腺癌「愈年輕發病預後愈差」,但現在已經有很好的個人化治療方式,只要積極治療,都能夠重新找回健康,掌握自己與家人的未來。

滑手機一久就眼模糊?醫:恐老花提早報到,當心白內障也同時找上門

滑手機一久就眼模糊?醫:恐老花提早報到,當心白內障也同時找上門

現代人眼睛過勞的問題日益明顯,尤其不少30、40歲族群開始提早出現視力模糊、看近困難的狀況,你以為只是「老花」提早報到,其實背後可能隱含的是眼睛老化的深層病變─白內障。林宏洲眼科診所院長林宏洲醫師表示,由於人體水晶體的「使用年限」大約為40年,因此多數人進入40歲之後,會明顯感受到視力的變化,也意味著老花與白內障病變可能同步啟動。 老花眼的成因在於水晶體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失去彈性,加上睫狀肌調節能力退化,使眼睛無法有效聚焦近距離物體。林宏洲醫師指出,過去許多患者選擇延後白內障手術,是因為當時手術技術還未成熟,會等水晶體「熟一點」才手術;但現今技術已大幅進步,採用微創技術、切口小、傷口癒合快,愈早處理也愈能讓眼睛恢復明亮。 圖/林宏洲眼科診所林宏洲院長(辰蒔團隊攝影) 多焦點眼鏡常疲勞、生活不便利 林宏洲醫師說明,在老花眼的處理上,過去民眾多是使用多焦點眼鏡,但使用多焦點由於必須主動尋找焦點,在眼睛需要一直調整的狀態下,不少人往往都有眼疲勞問題。 對想改善視力的人來說,林宏洲醫師認為置換人工水晶體已經成為趨勢,特別是三焦點的水晶體,由於可將光線分散至遠、中、近三個距離的焦點,因此無論是開車看遠方、辦公看電腦,還是閱讀手機訊息,都能應付自如,減少額外配戴眼鏡,也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但有患者可能感覺視力不夠清晰或有眩光,尤其是夜間開車時。 除了矯正老花眼,林宏洲醫師說明,這類人工水晶體還能同時矯正白內障、近視與部分散光,對於已有近視且視力需求高的中壯年族群而言,不只是恢復視力,更是生活升級的選擇,患者都可依個人用眼需求及生活型態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適合的人工水晶體類型。 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因應遠中近需求 林宏洲醫師門診就有一名68歲女士,不僅持續有活力在工作,更會自己開車到處遊玩,4年前就診時是因為開車開始覺得視線模糊,且檢查後發現近視度數快速加深,用電腦也受到影響,就診發現是白內障導致。一開始知道要手術心情很緊張,結果開完一眼置換光動低眩三焦點人工水晶體後,發現眼睛為之一亮,不到1週便希望也能開另一隻,恢復後回饋不僅看公司電腦變得清楚,生活品質也改善非常多,心情相當開心。 林宏洲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對手術仍有疑慮,但其實在技術成熟、安全性提升的現在,愈早處理眼睛老化問題,對日後的視力保護越有利,生活也更方便安全;以光動低眩三焦點人工水晶體來說,由於能滿足看遠、中、近的需求,術後滿意度相當高,許多患者不僅重拾生活自信,也擺脫了戴眼鏡的不便與困擾。但沒有一種人工水晶體是完美無缺的,還是會有患者覺得術後視力不夠清楚,不夠滿意,也會殘留一些近視、遠視、散光或霧視。 他也呼籲,除了手術選擇,日常的眼睛保養也至關重要,除了要盡量避免過度暴露於紫外線下,也要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尤其在暗處滑手機,瞳孔擴大會吸收更多藍光,建議務必開燈再使用,或者是讓眼睛好好休息。 隨著科技進步與醫療選擇的多元化,老花眼與白內障不再是無解的困擾,對現代人而言,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提早關注、提早處理,不僅能一次性改善遠中近視力,更能大幅提升生活便利與品質。但人工水晶體置換屬於個別化治療,建議民眾在考慮相關療程前,與眼科醫師討論最合宜的醫療決策。 圖/林宏洲眼科診所林宏洲院長(辰蒔團隊攝影)

國際醫療永續受關注 吸入性麻醉氣體環境影響引討論

國際醫療永續受關注 吸入性麻醉氣體環境影響引討論

【綜合外電報導】近期國際間在永續倡議與碳管理目標下,部分國家開始關注吸入性麻醉氣體的環境影響,引起學術界對政策評估指標及臨床實務影響的討論。此一爭議凸顯永續醫療政策的複雜性,也讓台灣醫界開始關注,在未來面對類似倡議時,如何以病患權益為核心,作出科學且合理的回應。 評估指標科學性受質疑 醫療碳排比例低 英國氣象局前首席科學家Julia Slingo教授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Robert Kleinberg博士皆指出,目前廣泛使用的「全球暖化潛勢(GWP)」指標,原為政治協議下採用的簡化工具,無法準確反映吸入性麻醉氣體在大氣中的實際輻射強迫力 。特別是針對某些短效麻醉氣體,其環境影響會迅速衰減,長期碳足跡遠低於GWP數值所推估。若未正確理解GWP的限制,反可能導致政策方向誤判。目前國際學界針對GWP作為醫療減碳政策依據的適用性,亦持續有高度討論,強調需審慎評估其科學適切性。 根據德國杜塞道夫大學醫院研究顯示,整體醫療體系僅佔全球碳排放約5% ,其中吸入性麻醉劑約佔0.01% ,比例極微。過度關注單一藥物,不僅可能忽視主要碳排來源(如醫療耗材、能源消耗),亦無助於系統性改善。 臨床價值不可取代 替代方案仍有環保疑慮 吸入性麻醉氣體在現代麻醉中仍具不可取代的價值,特別是在需要快速誘導、快速甦醒或高變異控制性的臨床場景。目前尚無能全面取代的替代方案,若政策貿然限制,恐造成臨床應用受限,進而影響病患照護品質。 此外,若改採全靜脈麻醉(TIVA)作為替代,其所產生的塑膠耗材使用與處置問題亦值得環保面向進一步評估,凸顯單純以減量為目標可能產生的間接衝擊。此外,吸入性麻醉與靜脈麻醉各有臨床適應性,應依據病患狀況與麻醉需求選擇最適合方案,TIVA 並非可全面取代吸入性麻醉氣體的萬用方案。 台灣可借鏡國際經驗 平衡環保與醫療品質 反觀台灣,醫療永續固然重要,但需聚焦在主要碳排來源上,如建築能源效率、手術室耗能與物流耗材管理。麻醉氣體的環境影響應在科學基礎下評估,而非簡化指標導向決策。 台灣在面對類似國際倡議時,可借鏡國際經驗,應避免「一刀切式」管理,反以整體碳排結構與病患福祉並重,方能真正落實永續醫療。碳排主因仍為CO₂,政策應回歸整體治理,以病患權益為核心的科學回應,才是面對永續醫療挑戰的正確方向。 本文章內容僅為醫療永續與政策探討之一般性資訊,臨床應用應由具專業資格之醫師評估個別病患狀況後決定,若有相關醫療問題,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