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54年的童綜合醫院不斷在醫療品質上追求突破,為落實科技創新並以病患需求為優先,在2012年就已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至今已有超過5千例以上的患者接受手術。有一名77歲吳姓伯伯在11年前65歲時因為出現血尿、排尿困難等狀況到醫院泌尿科診療,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三期,原來相當沮喪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未來,在團隊評估下,接受達文西手術治療,不僅沒有原本害怕的手術疼痛問題,且很快就能下床走動出院,至今控制相當好。
成立54年的童綜合醫院不斷在醫療品質上追求突破,為落實科技創新並以病患需求為優先,在2012年就已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至今已有超過5千例以上的患者接受手術。有一名77歲吳姓伯伯在11年前65歲時因為出現血尿、排尿困難等狀況到醫院泌尿科診療,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三期,原來相當沮喪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未來,在團隊評估下,接受達文西手術治療,不僅沒有原本害怕的手術疼痛問題,且很快就能下床走動出院,至今控制相當好。
一名年僅35歲的氣功師傅,驚覺脖子出現腫塊,就醫、切片後竟確診何杰金氏淋巴瘤第四期,所幸該名男子透過健保給付使用新型抗體藥物治療,且治療過程無需住院,可維持正常上班、生活作息未受太大影響,完成治療至今已兩年多都沒有復發。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髓移植室主任尤達權醫師表示,「很多人聽到確診淋巴癌,擔心是不是要寫遺書了?其實不要害怕,因為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達8成!」鼓勵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 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 好發於兩大特定族群 尤達權醫師說明,淋巴癌可粗略分成「何杰金氏淋巴瘤」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好發於年長族群,加上本身較難治癒、死亡率因此較高;反之,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好發於60歲以上年長者外,也常見於15至30歲年輕人,是其一大特色。 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原因尚不明,尤達權醫師解釋,目前並無研究證實可直接導致何杰金氏淋巴瘤產生的原因。但臨床觀察發現,免疫功能異常的患者,如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感染、或是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較容易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瘤。 當心六大典型症狀 近一步檢查更安心! 典型的六大症狀包括:燒、腫、癢、汗、咳、瘦,其中以「腫」最常見且容易被察覺,如脖子、鎖骨附近出現「淋巴結腫大」,甚至是胸口、縱隔腔深處亦有可能長出腫瘤,通常患者會感到胸口緊繃,或吞嚥困難等呼吸不順等症狀。尤達權醫師補充,發「燒」指體溫超過38.3攝氏度,淋巴癌導致的發燒和一般感冒所導致的發燒不同在於,患者通常不會有膿痰、喉嚨痛、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盜「汗」常伴隨著發燒一起出現,有時出汗量會多到要更換床單的程度;以及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體重在六個月內下降超過10%,此外,第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亦有可能會出現皮膚搔癢的症狀。 尤達權醫師表示,如頸部出現明顯腫塊,建議找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切片檢查。若頸部無明顯腫塊,但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發燒、體重減輕或盜汗等症狀,則仍應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等。倘若不幸確診為何杰金氏淋巴瘤,醫師會安排全身影像及骨髓檢查評估疾病分期。尤醫師特別強調,即使診斷為第三、四期,現有治療方法仍有相當高的治癒率,患者應保持信心並積極配合治療。 傳統化療在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效果欠佳 新型抗體藥物精準擊殺癌細胞 尤達權醫師說明,傳統化療可治癒約8-9成的何杰金氏淋巴瘤,但如果疾病是第三、四期,國外研究顯示接受化學治療的6年無病存活率僅剩74.5%[1],也就是每4人裡面會有1人,無法透過第一線化療痊癒。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人的資料顯示,第一線化療只能治癒約5成的三、四期患者,治療效果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好。所以針對第三、四期的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化療外,我們還需要其它更有效的治療來改善療效。 尤達權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發現何杰金氏淋巴瘤細胞表面幾乎都帶有名為CD30的抗原標記,目前國內已有專門用來對付CD30抗原的新型抗體藥物,這類藥物就像是帶著導航系統的飛彈,可直接將化療藥物精準投在CD30抗原陽性表現的腫瘤,不僅專一性高、治療成效也較佳。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針對第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使用新型抗體藥物治療,可將無病存活率提升到82.3-94.3%,相較於傳統化療的74.5%,治療效果有顯著改善[1-2]。 新型抗體藥物已納入健保 醫籲不符健保條件者可考量自費使用以增進療效 尤達權醫師表示,通常醫師與病人討論治療方式時,首要要件是考慮腫瘤的控制效果,是攸關病人存活與否的關鍵,其次考慮副作用對於病人的影響,例如年輕患者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率較高的族群及未來是否有生育需求,或針對生理狀況較不佳的年長者,應盡量選用感染風險較低的藥物,幫助提升整體治療成效、疾病存活率。 尤達權醫師強調,根據111年癌症登記資料,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年輕人的發生率排行男性第6名、女性第7名[3],為「年輕世代的十大癌症」之一。與其它癌別相比,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高且疾病預後普遍較佳。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化療對三、四期的患者治療效果並不理想,現有新型抗體藥物雖然療效較佳,但健保僅給付於特定條件的晚期患者。針對不符合健保給付規定的三、四期何杰金氏淋巴癌患者,如希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亦可考慮自費使用,鼓勵民眾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積極面對、重拾健康生活。 本材料所載一切資訊,僅供專業醫療人員參考並僅限於教育目的使用,不代替專業醫療人員的獨立專業醫療判斷,且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人提供之醫療建議。本材料未明示或暗示的陳述或保證其內容的正確性及完整性。競爭對手資訊和數據均根據公開來源使用。不得散佈或未經授權而重製本材料。 C-APROM/TW/ADCE/0792 APR2025
皮膚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由於症狀與濕疹、乾癬類似,常常不容易被診斷,加上疾病進程緩慢,而延誤就醫時機。台大醫院內科部黃泰中醫師分享,曾有一名大學教授,確診後未積極治療控制,拖延5年後皮膚潰爛才接受治療,但為時已晚,最後不敵病魔逝世。相較之下,另一名年輕個案積極接受治療,雖對化療藥有抗性,治療成效不佳,所幸患者成功申請健保給付,透過新興藥物治療,該名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已存活超過5年都相安無事。 容易被當成濕疹、乾癬 致病成因尚不明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皮膚T細胞淋巴瘤個案共新增35例[1],不過黃泰中醫師表示,因為初期表現很像乾癬、濕疹,皮膚科醫師難以第一時間診斷,病人本身也容易忽略,可能有些隱藏在其中的個案未能被診斷出來。目前較可行的辨別方法,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癢感相較濕疹、乾癬來得低,通常是發現皮膚粗糙、出現凸起或局部變色,卻絲毫不癢、甚至久久未癒,進一步就醫接受切片檢查後才確診。 導致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原因,目前醫學上尚無明確證據,黃泰中醫師進一步說明,部分臨床研究顯示,發生原因可能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2],例如:部分乾癬病人可能因藥物、病灶長期發炎導致特殊的基因變異、或接觸化學藥品等,而進展成皮膚T細胞淋巴瘤。 長期久病未癒 應提高警覺、心存疑慮 皮膚T細胞淋巴瘤以「蕈樣肉芽腫」的型態最為常見,黃泰中醫師表示,病灶初期以紅腫、發癢為主,接著會開始變色,進展到第二階段會出現凸起斑塊,第三階段會出現很多像腫瘤一樣的結節,有的甚至會開始破皮,形狀就像香菇,故稱為蕈樣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 由於早期病灶不易察覺,需仰賴皮膚科醫師的高度警覺,目前常規診斷方式由皮膚科醫師進行切片檢查。黃泰中醫師提醒,如果出現疑似症狀且久久未癒,應進一步懷疑是否是皮膚T細胞淋巴瘤,避免病情持續惡化,幫助及早發現、爭取更多治療時間。 圖/台大內科部 黃泰中醫師 治療方式多元 新興藥物帶來新希望 黃泰中醫師補充,治療方法將根據疾病分期而定,臨床上可藉由皮膚表徵進行初步判斷,但確切分期仍需仰賴切片檢查確認。黃泰中醫師解釋,治療主要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局部治療,適用於病情較輕微的患者,透過非侵入性或微創方式治療,常見治療方式包括:外用藥物控制皮膚病變、口服感光劑搭配紫外線進行照光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減少發炎反應或口服A酸類衍生物幫助抑制異常細胞生長等,達到控制癌細胞擴散、避免疾病惡化的目的。 如果患者病情較為嚴重,或第一階段治療效果不佳,則需考慮更積極的全身性療法,如:透過調節免疫系統抑制異常細胞生長的干擾素治療,或以化學治療消除體內癌細胞,但化療本身可能會影響其他正常細胞運作,且副作用相對較為明顯。現有新興藥物治療,可針對帶有細胞表面特定抗原陽性標記的患者使用,屬於一種「針對癌細胞表面CD30抗原精準打擊」的治療方式,將化療藥物精準針對癌細胞作用,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與毒性,整體治療成效顯著,臨床研究顯示,平均可維持1年半左右不復發[3]。 新興藥物治療納健保給付 積極治療與疾病正面對決 目前新興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血液腫瘤科醫師可透過事前申請流程及早使用,幫助病情控制。雖然現行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但仍鼓勵患者與家屬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選項,爭取合適的治療機會,以幫助病情控制。 黃泰中醫師提醒,如果有皮膚相關問題、超過2-3週治療都沒有改善,建議主動尋求皮膚科醫師進一步檢查,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面對疾病時,不要害怕或逃避,在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可望達到穩定控制的目標,重拾日常生活。 本材料所載一切資訊,僅供專業醫療人員參考並僅限於教育目的使用,不代替專業醫療人員的獨立專業醫療判斷,且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人提供之醫療建議。本材料未明示或暗示的陳述或保證其內容的正確性及完整性。競爭對手資訊和數據均根據公開來源使用。不得散佈或未經授權而重製本材料。 C-APROM/TW/ADCE/0793 APR2025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場漫長的抗戰。為了幫助更多腎友走出對疾病的誤解與恐懼,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特別舉辦「一起聊腎事」腎友衛教講座,邀請醫師、營養師與衛教師共同分享,如何正確認識CKD,並在生活中落實自我管理。透過專業知識的傳遞與腎友彼此的交流互動,希望為患者帶來實質幫助,並建立支持網絡,讓腎友在面對CKD的路上不孤單,成為「豐腎食堂」服務計畫的最佳註腳。 慢性腎病不等於洗腎!錯誤認知反而加速病情惡化 許多人一聽到腎臟病,便立刻聯想到「透析」或「洗腎」。然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吳美儀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病其實分為五期,大多數患者並不一定會走到透析這一步,越早發現問題、就越容易治療,曾有一名50歲女性雖然腎功能正常,但卻出現大量的蛋白尿,後續檢查後發現是「膜性腎絲球病變」,即時治療後尿蛋白漸漸消失,順利阻擋了惡化,也免於進展成CKD。 當社會普遍將CKD與透析畫上等號時,這種錯誤認知往往讓患者產生過度恐懼,甚至逃避診斷與治療,反而加速病情惡化。因此,持續推廣正確的腎臟病衛教非常關鍵,幫助患者以平常心面對,理解CKD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般,是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當患者能用更理性的態度看待疾病,就能積極配合治療與生活管理,安心邁步前行。 事實上,許多患者在獲得充分衛教、落實健康與飲食管理後,成功延緩了腎功能惡化的速度。吳美儀醫師強調,腎臟病的照護絕非孤軍作戰,從醫師診療到營養師與衛教師的多方協助,缺一不可。舉例來說,即便數據如eGFR並未明顯改善,但只要能維持穩定,就已經是治療的好成果。因此,建立信心、持續努力,對於CKD患者來說格外重要。 圖/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 吳美儀醫師 腎病飲食禁忌多?營養師:其實大多天然食材皆可攝取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基金會推出「豐腎食堂」服務計畫,期待成為醫院與腎友之間的溫暖橋樑。透過多元化的教育資源,豐腎食堂幫助腎友掌握個人化的飲食調整策略。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營養師李承翰指出,腎臟病飲食絕非簡單遵循一般健康飲食即可。 由於CKD患者需要在不同病程階段調整蛋白質、磷、鉀的攝取量,若不依循專業建議,輕則營養失衡,重則加重腎臟負擔。不過,許多腎友誤以為「吃得越少越安全」,結果導致熱量攝取不足,體重急速下降,肌肉跟著分解並產生更多含氮廢物,使腎功能惡化速度更快。營養師李承翰也提醒,只要避開加工食品,天然食物中只有楊桃是不能吃之外,其他食物仍可適量攝取,飲食限制應配合個人體質與檢驗結果調整,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與誤區。 圖/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 營養師李承翰 建立腎友支持網絡 在對抗CKD路上「不孤單」 除了營養指導,「豐腎食堂」也用心打造腎友間的交流空間。講座活動中,腎友們用便利貼寫下自己面對疾病的心情寫照,「為什麼是我?」「緊張與無助」是多數人的共同情緒。然而,當彼此坦誠分享經驗時,不僅釋放了壓力,也讓參與者感受到:「原來,我並不孤單。」有腎友分享,雖然生活中的飲食少了美味的大塊排骨、大雞腿,但這樣的選擇背後,是為了守護健康的努力。只有同樣經歷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這份堅持。 基金會也深知,正因社會上對腎臟病的誤解與恐懼,腎友們才需要一個穩固且安心的支持網絡。透過FB臉書社團與實體講座交流,基金會串連起彼此關心的力量。當腎友遇到假資訊或詐騙陷阱時,社群裡的夥伴也能相互提醒、共同守護正確知識。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衛教師吳苡璉表示,「慢性腎臟病的照護就像是一場馬拉松,會有反覆、會有掙扎,但請記得拍拍自己的肩膀,告訴自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基金會也在課程中導入正念呼吸練習,協助腎友正向面對疾病與情緒波動,建立堅強的內心力量。 「豐腎食堂」的核心,不只是提供專業的飲食與衛教資源,更是陪伴每一位腎友走過茫然無助時刻的溫暖港灣。未來,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動更多講座與交流活動,讓每位腎友都能擁有知識的力量、同伴的支持,以及面對疾病的勇氣與希望。 圖/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 衛教師吳苡璉
「明明知道我要寫自己的名字,就是寫不出來。」回想起2023年10月確診無腫瘤基因突變肺腺癌四期,來自基隆、今年57歲的計程車司機鄭先生,語氣仍帶著一絲驚惶和難以置信。起初,家人發現他講話越來越不清楚,連日常用手機輸入身分證字號都出錯,「就是腦袋知道我要按,但是我發現奇怪,怎麼這麼離譜?怎麼會按不出來?」鄭家人以為他可能中風,緊急送醫檢查。沒想到,掃描檢查發現他腦部有腫瘤,馬上安排開刀取出腫瘤進行化驗,後續進行相關的檢查,發現原來是肺部腫瘤出現腦轉移,最終確診為第四期。 「我只希望不要拖垮家裡」面對治療抉擇的掙扎 面對突如其來的壞消息,鄭先生坦言,「當時會覺得,反正都已經被判第四期了,我也沒有特別的要求、或多想,只管配合醫生好好治療。」確診之初,他與家人原對自己是目前健保給付較完整的有腫瘤基因突變類型的肺腺癌抱有希望,卻事與願違;後更以為可以靠健保給付使用國際治療指引首選建議使用的免疫藥物合併標準化療爭取希望,卻透過進一步檢查發現鄭先生PD-L1指數未達標準,不符合健保給付的範圍。明明同樣是肺腺癌的患者,卻因無法控制的基因和指標,形成「同癌不同命」的迥異處境,令一家人無奈又焦急。 「依照我們家的經濟狀況,如果沒有商業保險的話,應該就不會自費治療,因為費用蠻高的。」鄭先生的女兒回憶說,醫師曾坦言,「如果沒有保險或經濟狀況不可,那就只能使用傳統化療了。」不過正因有商業保險實支實付,鄭先生才得以使用國際治療指引首選建議的免疫藥物合併標準化療,全力與病魔拚搏。 自費治療一年逾百萬元,仍樂觀面對人生 三週一次的治療節奏,對病友是全年上佰萬元的醫療費用壓力,鄭先生坦言罹病後的經濟壓力幸好還有商業保險給付可以分擔。目前整體對於癌症控制良好的鄭先生也與我們分享,「打完針隔天我就繼續開車,沒有特別不舒服,就像一般上班族一樣。」治療過程中對他並無很大的影響,讓他可以重回工作,維持家中經濟來源,積極面對人生。 疾病改變了生活節奏,但並未奪走鄭先生對生活的熱情。雖然每次定期回診前,鄭先生心中難免緊張,但他因此更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女兒也說,「爸爸的心態改變了,他已經十幾年沒有出國,生病之後,開始會規劃出國旅遊。」 盼健保政策鬆綁,給更多病人活下去的機會 像鄭先生這樣的無腫瘤基因突變患者,佔肺腺癌約三成,除非選擇自費使用昂貴的免疫藥物,許多患者都仍只能使用傳統化療來對抗癌症。鄭先生一家人除了感謝醫療團隊外,也盼望健保能夠放寬免疫藥物合併標準化療的給付,幫助和他一樣正在對抗肺腺癌的無腫瘤基因突變患者。讓他們也能夠,及時用上有效的治療藥物,不再因資格門檻而錯失治療良機、因經濟負擔而無法使用較合適的治療。鄭先生表示,沒有人會希望生病,也沒有人想靠補助過生活,但如果政策能多給一點機會,對我們這些病人來說,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童綜合醫院成立已邁向54年,長久以來不僅在創新醫學上持續照護病患需求,與童傳盛文教基金會更在培育台灣優秀人才上不遺餘力;為提早啟發青年學子對醫療產業的興趣,2023開始便舉辦高中生免費醫療體驗營活動,今年再度舉辦第三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展,今年更著重AI的實踐運用、醫療大數據與微創機械手臂實作等教學體驗,並獲得各校學生踴躍報名與熱烈回響。
全球與台灣邁向高齡化趨勢加快,慢性病防治已成全球關注焦點,台灣為響應國際趨勢並推動「健康台灣」政策,宣布啟動「三高防治888計畫」,設定2030年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三分之一的目標。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也發表 《T-CaReMe三高護腎精準照護台北宣言》,期盼透過深化跨科協作與公私整合,打造台灣永續且具韌性的慢病照護模式。
隨著母親節的腳步逼近,許多人都在尋思適合送給媽媽或自己的美麗禮物。而在現代人對醫美觀念日益開放與知識提升的今日,「自然逆齡」已取代「塑膠臉」成為新潮流,成為許多人追求美麗的新選擇。透過根本改善膚質的非手術性治療成為主流,其中電音雙波(翡翠電波與Z音波)不僅能餔助改善鬆弛等多重肌膚問題,更以刺激膠原蛋白增生的方式打造更好的基底,幫助持續抵抗歲月痕跡,無論送給母親或犒賞自己,都是重拾自信光彩的完美選擇。 許多人發現,以前做完電波療程會明顯感覺變年輕,但隨著時間推移,效果似乎越來越不明顯。京硯皮膚科診所院長蔡逸姍醫師表示,儘管傳統電波能帶來緊緻效果,但對某些人來說改變幅度確實有限。為了讓自己或母親在母親節收到最貼心的禮物,結合「微針」與「電波」的新型態「微針電波」(翡翠電波)已成為滿意度更高的療程選擇,是送給自己或母親的健康美麗禮。 翡翠電波:客製專屬療程,多重問題一次解決 蔡逸姍醫師指出,翡翠電波運用精準的0.16mm微針矩陣,可根據個人需求客製化將能量作用在不同的皮膚深度。這種技術能同時處理多重問題,包括因年齡和壓力導致的鬆弛老化、痘疤、酒糟甚至肝斑,對於許多人特別在意的下顎輪廓線也有顯著改善效果。 現代人的肌膚問題往往不只一種。蔡醫師分享一位近50歲、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機場地勤人員案例:這位女士同時有肝斑和微血管擴張等問題,過去透過雷射多次處理肝斑反而越來越嚴重,肌膚呈現斑馬狀,必須用厚粉底遮蓋。在母親節時女兒送她嘗試翡翠電波後,不僅斑點獲得改善,整體肌膚狀態變得更健康,妝容也更自然,讓她重拾自信,煥然一新。 翡翠電波透過加熱刺激膠原蛋白,促進深層真皮層恢復健康。由於低侵入性且恢復期短,療程後幾乎不影響忙碌的日常生活。一般來說,每年進行兩次、間隔一個月的療程,就能維持良好的肌膚狀態,是忙碌現代人的理想選擇。對於要求更高的人,可搭配Z音波強化拉提底層肌膚,讓效果相輔相成,成為送給自己或母親的完美母親節組合。 (圖/右為京硯皮膚科診所院長 蔡逸姍醫師) Z音波:高效拉提鬆垮,還能縮小頑固脂肪 儷寶得信義皮膚科診所院長鄭國良醫師提到,亞洲地區,特別是台灣人對微整的品質與美麗標準要求極高。有別於傳統音波只聚焦在筋膜層與真皮層拉提,Z音波透過線性音波,能有效讓大範圍面積的頑固脂肪維持在一定高溫,提高老舊脂肪凋亡率,進而縮小頑固脂肪體積。再加上Z音波也具備一般音波拉提真皮層與筋膜層功效,因此能讓臉部達到全面性的緊緻拉提,成為市面上大家關注的新形態音波。 鄭醫師解釋,人們對歲月痕跡,包括皮膚鬆垮的兩頰下垂,或動態紋路,如法令紋及魚尾紋等非常在意。皮膚鬆弛會導致脂肪下垂,使臉部紋路更加明顯。Z音波不僅能拉提肌膚,還能同時縮小下垂脂肪,因此對臉部鬆垮與紋路的改善效果更顯著,而常見老化造成的「嘴邊肉」問題,也能透過Z音波得到改善。Z音波治療,需根據每個人臉部各區域的厚度,使用不同深度的探頭,打造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治療。 (圖/儷寶得信義皮膚科診所院長 鄭國良醫師) Z音波:重獲理想身材的完美方案 除了臉部療程,傑尼斯時尚醫美整形外科診所副院長陳信宏醫師也指出,Z音波在體雕方面也有出色表現。過去局部體雕通常需透過抽脂手術或消脂針等方式,恢復期較長,不適合忙於工作生活的現代人。而音波體雕只需局部敷麻,基本無痛,一次療程約半小時即可完成,無瘀青腫脹問題,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是送給自己或母親的輕鬆美麗首選禮物。 陳醫師解釋,Z音波擁有線狀擊發模式,能有效溶解特定脂肪區域,不只減脂,還能達到肌膚緊實效果。這種技術幾乎適用於任何部位,特別是困擾許多人的小腹、腰部及大腿贅肉或手臂鬆弛等問題。他分享了一位電視主播的案例,進行三次療程,對於平坦小腹的效果非常滿意,不僅線條改善肌膚變緊緻,更重拾自信心。不過陳醫師也提醒,這類療程主要針對局部線條的強化,如果是整體肥胖問題,仍需通過適當飲食控制及運動,或藉由專業醫療管道解決。 (圖/傑尼斯時尚醫美整形外科診所副院長 陳信宏醫師) 蔡逸姍醫師強調,現代人追求的是自然變美。翡翠電波結合Z音波的治療不僅避免了臉部僵硬等副作用,更能幫助人們回到年輕版本的自己,是母親節送給自己或母親最有意義的禮物。她也提醒大眾,一定要找正規專科醫師施作,才能安全又美麗地迎接屬於自己的煥然一新。
圖/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陳益祥教授(辰蒔拍攝) 所有手術皆伴隨傷口癒合過程,因此在術後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沾黏情況,這是由於組織損傷後,身體會產生發炎反應,並產生纖維蛋白來進行修復。外科醫師提到,如果是心臟手術發生沾黏情況,將使手術變得更加複雜,處理沾黏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出血量增加,進而影響手術進行與術後恢復狀況。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醫學院外科陳益祥教授提到,心臟手術患者若有較多術中大量出血的情形,或需接受多次手術(如先天性心臟病、瓣膜手術患者),沾黏的風險將顯著提高。若前一次手術未採取適當的防沾黏措施,後續手術時的沾黏情況可能會愈加嚴重。 心臟是人體重要的血液供應器官,當手術過程中需要處理沾黏時,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血管破裂,導致嚴重出血,進而增加手術時間與風險。 圖/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陳益祥教授(辰蒔拍攝) 多次開心手術者,沾黏往往更嚴重 陳益祥教授說明,許多先天性心臟病的孩童,至少都要經歷3次以上的手術,如果遇到沾黏問題,單次手術可能需要耗費一整天。陳益祥教授分享案例:有一名35歲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從出生至今幾乎每5~10年都要做一次手術,從修補瓣膜、放置心室輔助器,下一階段則是等心臟移植,由於多次手術導致主動脈與胸骨產生嚴重沾黏,開胸之後必須要馬上處理沾黏部位,由於出血相當嚴重,往往就要花上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對醫師及病患本身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 擁有豐富心臟移植與心室輔助器植入手術經驗的陳益祥教授表示,早期有一些防沾黏產品像是用來隔絕心臟與骨頭的保護膜,由於無法完整吸收,因此改善空間不大,甚至有感染風險;近年來,醫材技術進步,開發出人體可吸收的防沾黏材料,並改良為噴霧型態,可適用於心臟或其他器官結構複雜、不規則的表面,提升防沾黏效果。不管是針對心臟或其他器官的沾黏都能有預防效果。 預先採用防沾黏作法,出血少、恢復期更短 根據《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研究顯示,至少10%的心臟手術患者會需再次接受手術。陳益祥教授表示,若能在首次手術時預先採取防沾黏措施,未來手術時間可大幅縮短,術後恢復期也能減少,同時降低手術的困難度與病患的身體負擔。除非患者有過敏體質或者是年齡過小的孩童患者,不然新的防沾黏產品幾乎適用絕大多數患者。 陳益祥教授也分享到,一名30多歲「馬凡氏症候群」患者的案例,該患者因主動脈擴張需接受多次手術,幸好在前次手術中使用了防沾黏產品,使得後續手術時間由原本預計的5小時縮短至2至3小時,減輕了病患的身心負擔。而他自身臨床上使用改良後的防沾黏產品,幾次經驗下來發現再次開刀沾黏問題改善相當多。 陳益祥教授呼籲,以往心臟開刀多是高齡族群處理瓣膜問題,但現在不少是中壯年族群發生主動脈剝離的狀況,主動脈剝離的病患可預期未來再度手術可能性高,且出血問題較大,因此在心臟手術的發展趨勢下,防沾黏作法更能減少未來手術危險性,也讓病患更快恢復健康。 心臟手術中的沾黏問題一直是臨床上的重要挑戰,但隨著防沾黏技術的進步,醫師如今可以透過預防性措施來降低手術風險與縮短恢復期。未來,隨著醫材的不斷創新,防沾黏產品的應用範圍將更廣泛,為患者帶來更安全與高效的手術過程。
抗生素是人類的救命關鍵,但全球卻也面臨抗藥性問題。加護病房醫師提到,新冠肺炎期間為搶救人命,在多重藥物的使用需求下,也讓多種病原菌抗藥占比持續攀升。研究統計預估台灣2050年恐有3.3萬人死於抗藥性菌,這些都必須透過正視抗藥性菌與抗生素使用教育,超前部署資源整合政策,讓醫療人員備齊,與及時使用對的武器來扭轉困境。 亞東紀念醫院內科加護病房張厚台主任表示,抗藥性菌問題會造成無法預期的治療後果,不只是病患可能因為治療效果不佳必須一直換藥而延長住院時間,病患身上產生的其他抗藥性問題更會導致惡性循環,讓醫療系統面臨更沈重的負擔與耗費,最嚴重的,甚至到最後會是無藥可用的狀況。 病患無法治癒與醫療耗費是惡性循環 張厚台主任說明,台灣比較常見的抗藥性菌包括綠膿桿菌、鮑氏不動桿菌(AB菌)與肺炎克雷伯氏菌(KP菌)等,以KP菌來說,臨床上常見於肺炎及肝膿瘍,甚至是糖尿病的病患。 張厚台主任門診有一位50歲患者,因右眼視力突然模糊就診,檢查發現是嚴重「眼內炎」。進一步檢測驚見他血糖值飆升至900mg/dL。而且檢查時同時發現肺部有感染現象,微生物培養確認是克雷伯氏菌(KP菌)。張厚台主任表示,這種危險細菌特別容易引發眼內炎及全身性併發症,這名病友在醫療團隊立即給予治療之下,雖然肺炎症狀獲得改善,但眼內炎因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最終仍無法挽救視力,導致永久性失明。 近年比較值得注意的還有新冠肺炎之後肺部纖維化的重症病患,張厚台主任表示,一位81歲長者,雖有血糖與腎臟問題,但平時疾病控制良好,生活能自理。2021年感染新冠住院後,健康狀況開始惡化。家人原以為是新冠後遺症,直到患者因嚴重呼吸困難緊急送醫,一度休克。經檢測才發現真正的元兇也是克雷伯氏菌(KP菌)感染,且已造成多重抗藥性。這種超級細菌導致肺部嚴重空洞化,即使投入多種抗生素治療,肺部永久損傷已無法挽回。如今出院返家的患者必須全天候依賴氧氣機維生,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重症病患面臨高死亡率不是疾病、而是細菌感染 張厚台主任指出,像這樣的重症病患死亡率往往高達60~80%,特別是在加護病房有一半以上的病患幾乎都有敗血症,感染後免疫系統也會受影響,再加上多重用藥需求,或者是醫療輔助工具使用感染風險高,因此高度抗藥性細菌更是重症病患常面臨到的風險。 如何改善整體抗藥性感染問題?張厚台主任認為,除了民眾要有正確觀念,了解抗生素不是越貴越好,要完整遵守醫囑正確使用外,醫事人員也必須合理開立對病患最佳治療藥物使用方針,不是都使用同一種,另外更要落實完整感染管理政策。 張厚台主任強調,會感染多重抗藥性菌的病患往往也是重症病患,各處流行的抗藥性細菌不盡相同,因此,需要專業性的審制與機制來規劃預算,如果能夠有合理的資源,讓醫療單位能夠備齊抗生素藥物,並積極開發新藥,對病患才是真正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