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長輩病危要怎麼準備?該插管還是急救?家屬必知「7大考量點」

面對長輩病危要怎麼準備?該插管還是急救?家屬必知「7大考量點」

2025/11/8
面對長輩病危,家屬通常都會不知所措,到底該做什麼準備呢?照護過來人於《陪伴失智雙親的18堂照顧心法》一書中,分享10年來陪伴失智雙親共同走過的照顧歷程與心得,指導照護者在生活中實踐「樂活」理念及最佳照護心法,同時又能保持心靈的健康,讓照護者在黑暗中找到前進的勇氣。以下為原書摘文:

每個生死關頭都是天人交戰

老爸因吸入性阻塞突然斷氣。因為常進出醫院,老媽已經習慣性的拿起外套就說去醫院。當下慌了手腳的我不敢跟老媽說老爸已經斷氣了。只好趕快打119叫救護車。

一連串的電擊、壓胸,斷氣了20分鐘的老爸送到醫院時奇蹟似的恢復了心跳,但並無法恢復意識。急診室的醫生說,你父親雖然恢復了心跳,但是血壓並不穩定,我們需要打升壓藥,有必要時需要打強心針。

這讓我陷入猶豫。之前我們家屬已有共識,遇到緊急狀況都已經簽署了DNR放棄急救。而強心針和升壓藥也算是急救項目,這時候成了灰色地帶,這算是急救嗎?我不知所措的回答醫生;但是我們已經簽過放棄急救⋯⋯?醫生卻冷冷地丟了一句話:都不要救!幹嘛送來醫院?

我愣了一下,在面對老爸生死關頭,情緒緊繃的我,一整個情緒大爆發。我在急診室暴怒並且破口大罵:不做無效醫療不急救不是現在的趨勢嗎?你需要這麼冷言冷語的把我罵成不孝子嗎?冷靜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醫院和家屬都面臨著的矛盾。

醫護所受的教育和天職,救人就是第一要務。即使現在提倡不做無效醫療,但醫護養成教育就是要做所有救命的醫療行為,而且如果家屬出現不同意見時如果不救,還可能會有被告的疑慮,所以ㄧ旦送到醫院了,除非經過醫師和家屬的再三確認,否則醫院還是要施行必要的醫療程序。

而家屬就算曾經達成共識不急救,但在長輩出現危急狀況,情急慌亂之下還是會叫救護車送往醫院。沒有幾個人能夠眼睜睜地看著危急的長輩在自己的眼前死去而什麼都不做。

延伸閱讀:
失智症新藥誰能用?「樂意保、欣智樂」差在哪?使用條件、費用一次看

然後在醫院又再次面對要不要急救的矛盾,最後只能等病人穩定之後又送回家。這樣的場景不斷地在急診室重複上演。醫院希望家屬如果不要救就別送來,而慌亂的家屬情急之下還是會把長輩送去醫院。誰可能在當下冷靜地判斷該不該送醫院呢?不送到醫院,家屬怎麼可能知道這到底只是短暫的急症,還是真的大限之時?

老爸在最後的3個月裡,越來越吃不下東西,睡覺的時間越來越長,或是躺在床上睜著眼睛看著天花板,因為吃的越來越少,老爸的身體快速消瘦衰弱,我只好買安素給他當水喝,但老爸也只喝的下一兩瓶。直到老爸因吸入性阻塞導致斷氣送進醫院,護理師問我老爸的進食狀況,然後大罵:「一餐至少也要5、6 瓶以上才夠啊!吃不下,怎麼不趕快送來醫院放鼻胃管呢?!」

當時被罵得狗血淋頭的我好愧疚,我怎麼知道一天該喝幾瓶安素才夠呢?我也不知道遇到這種狀況,應該要送醫院插鼻胃管啊!以前問過門診醫生老爸身體越來越差怎麼辦?醫生也只告訴我;老了就是會這樣,其實沒什麼可以做的。

後來我慢慢了解,當老爸漸漸吃不下東西,睡覺的時間越來越長,其實就是大自然在發出的訊息,提醒我老爸的大限快到了,所以身體的器官會自動慢慢停止運作,持續的虛弱在自然情況下,就是個平靜的離去過程。

如果我早知道這時候就該插上鼻胃管灌食,也許老爸還可以多活好一段時間,甚至再活好幾年。只是用人工外力延命的方式也許暫時保住了生命,而老爸漸漸嚴重的失智和其他慢性病況不會因而停止惡化。那麼只是延長了生命,而等待著的是慢慢被衰老和疾病的蠶食凌虐。

掙扎了快1個月,老爸起起伏伏的病況走到了尾聲。醫生告訴我,你父親灌食已經不太能消化,呼吸器也已經開到最大,目前只能靠白蛋白支撐,家屬要有心理準備。我問醫生:「請直接告訴我,我父親有沒有治癒恢復的可能?」

醫生:「機會很小。」
我說:「那麻煩醫生,請盡量讓我爸少點痛苦,讓我父親進入安寧階段,給他嗎啡,不要再做任何積極治療了。」當晚我在醫院門口大哭;我是不是害死了老爸?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不到最後的結局,誰也不知道做的決定是對或錯。有時根本沒有對錯,只有輸贏。只是當人在面對生死交關的抉擇時,誰都會害怕做錯決定。

人生更像是一連串的賭局,你做的每個決定不到最後翻牌,永遠不知道結果。我們能做的,就是預先考量輸贏的機率,想清楚自己要承擔的風險。然後,提起勇氣把責任擔起來的賭一把,剩下的就交給命運的轉盤。

延伸閱讀:
失智母「被綁椅子上」哭求沒人理⋯過來人心酸喊:誰都不想把親人綁住

「長輩病危」7項思考和準備

1. 緊急時是否急救?

當長輩第一次需要打119叫救護車開始,家屬可能就要有心理準備,接下來緊急送醫和面對許多醫療決定的狀況會越來越多。老人身體像是個勉強支撐的腐朽危樓,一旦某個地方毀壞,則會整個坍塌。當因重病急診,常常會發現是多重器官同時在退化崩壞的結果,所以當老人病倒,常常一發難以收拾,而頻頻入院。

很多人都沒有簽署放棄急救,未來緊急送醫都可能是生命抉擇,危急階段要由家屬做決定,什麼時候或什麼狀況,該決定放手?

2. 送醫後的醫療方向和評估

醫病溝通是就醫過程很重要的一環。很多人會覺得人到醫院了就全部交給醫生就好。而醫療方向和醫療決定還是必須和病患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才能決定。期待醫療要有的效果,手術可能的風險,很多的醫療同意書,家屬都必須主動去了解。預期的目標不同,治療的方式就會有很大的差異。醫生也必須讓家屬充分了解每個治療過程的規劃和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和風險,以避免未來因錯誤認知而引發糾紛。

3. 病人自己對疾病和生死的想法

如果長輩仍有意識,當頻繁就醫時,就要嘗試了解病人的自主意願。生死問題總是很難開口,但這卻是當事人也許可以在最後關頭,減少痛苦的最後機會。

所有的醫療過程都可能出現不可預期的突發狀況,如果沒有預先知道病人的想法和意願,可能會出現當事人如失去意識的情況下,家屬不知該如何決定下一步的窘境。

4. 是否需要召開家庭會議

如有重大手術,或是病人重病的狀況,就要考慮召開家庭會議整合家屬的共識。會議需邀集醫生和家屬共同商討,家屬最好事先做好筆記條列出要問的問題。通常包括:

  • 請醫生整體評估病人病情
  • 如需手術或化療,優缺點和存活率及風險是多少?
  • 病人病情需不需要積極治療?
  • 如不適合積極治療,家屬是否同意放棄急救插管等延命措施?
  • 如有後續的照顧需求,家屬需要先討論未來的分工和分擔

5. 視需要主動要求會診安寧科室醫生

如果評估治療的預後不佳,不可逆的多重病症,符合安寧的相關規定,可以要求醫院的安寧單位會診。第一線醫療和安寧療護的醫病理念是不太一樣的,有時還互相牴觸,所以要完整諮詢兩者的專業意見之後,才能做相對理智的決定。

有個朋友送重病長輩急診時,向醫生要求會診安寧單位,卻被一線醫生回絕阻擋。家屬不得已帶著老人轉院,才讓長輩住進安寧病房。老人在一週後離世,所以家屬如果認為需要安寧醫生的意見,即使一線醫生有不同意見,也要堅持會診安寧專家聆聽不同意見。甚至不惜轉院。因為有些醫生會因個人價值觀而主觀介入家屬的意向和決定。

6. 何時該放手?

面對生命末期何時該放手?真的是很難做出選擇,家屬需要些時間的醞釀,才可能慢慢冷靜做出理性的決定。一般如果病情有以下幾種狀況時,就是該考慮放手的時機:

  • 多重疾病:如果有多項無法根治或不可逆的疾病。
  • 反覆的發燒感染進出醫院。
  • 身體狀況無法正常生活,靠三管維生,長期臥床、意識不清、重度失智。
  • 末期病人:癌症等重大傷病的末期患者。
  • 病人的自我意願:如果病人能表達,傾聽當事人自我抉擇。
  • 當無法立即做判斷時,以限期治療做指標,觀察2、3週再做決定。

如果沒有回復健康的可能,就可以考慮放手,減輕病人的痛苦。

7. 是否選擇在家安寧壽終正寢

當老人常不明原因起起伏伏的發燒,躺在床上昏睡的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不想吃東西,體重身形明顯的逐漸消瘦,這可能就是生命即將結束的徵象。

如果順其自然能吃多少是多少,讓身體自然的漸漸關閉每個器官的功能,那麼長輩就會有壽終正寢的機會。而現在醫療發達,沒有幾個家屬在遇到這種狀況會什麼都不做,慌亂送醫後,就會進入不可預期左右為難的醫療矛盾中,救還是不救?

在過程中很多變數會更增加家屬的為難。有老人是末期病患,老人自己早已決定不要插管,想在家裡往生。家屬也都經過明確的溝通達成共識,不急救不插管。而當老人出現緊急狀況時,家屬慌亂中多半還是會送急診,因為誰也不知道這只是暫時的急症,還是真的到了最後時刻。

當醫生說必須插管急救,家屬謹記老人的囑咐拒絕了,醫生只好略以藥物穩定病情,然後家人辦了出院回家,想靜靜等待長者的天年。沒料到老人過了超過一星期還是活著,而急喘和痛苦的表情讓緊繃等待的家屬更是不知所措,只好再次反反覆覆的送醫,讓當事人及家屬繼續這種身心的折磨和煎熬。

往往急診醫護也無計可施,只好讓老人躺在擁擠的急診室旁的走道上。碰到用心悲憫的醫生,可能會特別安排一間等待往生的病房,給家屬好好地陪老人走最後一程。聽過一個每次看到都讓我鼻酸的故事;原本病危的老人被放在廁所旁邊等死,醫師不忍特別騰出了一間單人房給老人和家屬。老人過世後子女向醫師下跪磕頭,謝謝醫生叔叔沒讓她爸死在廁所旁邊。

其實我們每個照顧者,都可能在急診室、在病房、在手術室門外,向醫生鞠過這輩子最多的躬,說過這輩子最多的感謝,卑微地做過這輩子最多的拜託和請求。面對生命的脆弱,我們才會感覺到人有多麼無助而渺小。

往往家屬都需要一段時間反覆的送醫過程,從驚惶中慢慢冷靜,才能慢慢接受;時候到了,就該讓長輩好好地走,所以想要壽終正寢,是需要很多的事前準備和功課,才可能有此福報。

(本文摘自/陪伴失智雙親的18堂照顧心法/原水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