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走,就先安排告別式?牧師揭自身經驗:見到面才不會留下遺憾

還沒走,就先安排告別式?牧師揭自身經驗:見到面才不會留下遺憾

2025/10/14
近年,愈來愈多人舉辦生前告別式,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關懷生命協會」共同創立人、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盧俊義於《預約50+好日子》一書中,分享激勵人心的真實範例,帶領讀者思考50歲後的生活方式,若要避免中年空巢及老年憂鬱的最好方式,就是培養快樂的心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死前辦一場生前告別式

在醫院工作時,我經常聽到重症病人發出這樣的呼喊:「若是這樣沒有尊嚴地活著,倒不如死掉了!」但是,如果我們連死亡都不想談,那又怎麼談論活著的尊嚴呢?避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不來或是晚點來,它也不是依據長幼排序來到,如同台灣俗語所說的:「棺材裝的是死人,不是老人。」與其如此,不如趁著現在,多想想那一天來臨前該怎樣準備最好。

現在,已經有好幾間大學開設「生死學」課程,研究生命和瀕死、死亡這些議題,這方面的書籍也越來越多。甚至,有的學校還跟所謂的「禮儀公司」合作開課,教授學生怎樣處理相關事宜。有趣的是,有不少音樂系的學生也利用課餘時間去殯儀館打工,參加吹笛、拉琴的樂隊,看似不再有這種傳統上「禁忌」的問題了。

延伸閱讀:
老年喪偶該追求第二春嗎?揭密再婚對老人的影響:孤單感有所改善

2014年9月,我收到我的前輩李景行牧師寄來的一張邀請卡,上面寫著9月28日要在高雄鹽埕長老教會舉辦「生前吟詩惜別感恩禮拜」。卡片上印著他們夫婦的相片,還注明「懇辭花環、花籃、慰片等」,並寫著「參加者每人贈送一本精緻手冊及紀念品」,而紀念品就是李景行牧師所寫的詩歌集。然後,他請9間教會的詩班練習他所寫的詩歌,就在「惜別感恩禮拜」中演唱。

我打電話給李景行牧師,詢問這個邀請是不是真的,他笑著跟我說,他的妻子因為腦癌手術的影響,視力接近眼盲,而他則是因為洗腎而行動不便,行走都需要用柺杖。他說,這幾年來都是自己牽著妻子,兩人相互扶持,走過生命最後的這段旅程。

過去在教會,是他為會友舉行告別式,而就他所看到的,過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誰來參加,也聽不到傳道者講些什麼信息;此外,他以前聽說嘉義朴子長老教會有位吳耀明長老也曾舉行「生前告別式」,他覺得這很有意義,至少生前舉辦儀式,還可以看見有哪些人來了,見到面便不會留下遺憾。

非常可惜的是,因為時間上的關係,我無法出席參加。我請他見諒,他說這樣還是可以把他創作的詩歌集寄來給我,幾天之後,我就收到了他的作品。而在舉行「生前吟詩惜別感恩禮拜」之後,沒過多久,毫無遺憾的李景行牧師夫婦就先後回天家了。

延伸閱讀:
如何創造更精彩的50歲生活?醫院宗教師:先思考「2問題」超加分

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死」

後來,我又接到好友,也就是曾在台東「公東高工」擔任過校長的黃清泰長老的邀請函,那是2015年2月,大年初四,也是他80歲生日那天,他要在台東長老教會舉行「惜別音樂感恩禮拜」,由他當牧師的兒子黃哲彥牧師親自主持。

我特地搭飛機去參加。整個儀式的過程,就跟李景行牧師的生前告別禮拜一樣;李景行牧師那場是由夏文學牧師主持,他沒有講很長的聖經信息,而是邀請9間教會的詩班演唱李景行牧師所創作的詩歌,也留下時間給李景行牧師夫婦好好地說些話。而台東這場,黃哲彥牧師當然知道儀式的主要目的,是他父親黃清泰長老想要向諸位親朋好友說些致謝的話,黃長老說,他很高興看見許多失聯很久的朋友前來參加。

整個過程十分溫馨感人,一點也沒有一般人印象中對於「死」這件事的不安、恐懼氣氛。直到現在,我依舊記得黃清泰長老在生前告別禮拜中說:「從現在起,凡是欠我錢的人,都可以不用還了。」當時參加的親友聽了都大笑起來,並且給予熱烈的掌聲。在禮拜結束後,我開玩笑地跟他說:「您又沒錢借給別人,當然可以不用還。」他聽了一直笑。

李景行牧師、黃清泰長老,以及朴子教會的吳耀明長老,他們都有在談話中表示:改天「真的」去世時,就不會再通知大家了,也不會再次舉行告別禮拜。因為「今天」已經舉行過了,而生前舉辦的告別式,比死後辦的更有意義。

上一章有提到,我的另一位好友謝叔民先生,他把要交待的後事都預先錄好,交給他留在身邊的小女兒,說萬一他走了,所有要交代的事都在錄音帶裡,照著辦就是。不但如此,他連死後要發的「訃文」也寫好了,筆調相當幽默,意思大概是:「生前已經勞煩大家甚多,死後不敢再麻煩大家來參加我的告別式,因此,後事都處理好了,現在才由孩子替我發這份通知給大家。」他就是這樣坦然地面對死亡的來臨。

辦過生前告別禮拜的黃清泰長老,如今已經85歲了,身體狀況依舊不錯,他是個家具設計專家,至今都還在指導許多青年學子。而他的「惜別音樂感恩禮拜」再次說明了一點:及早準備過世的事,也不一定會早些離開。

台灣人對「死」這件事普遍非常忌諱,也不會想去舉辦生前告別式,覺得那樣很晦氣。其實,這樣的想法只會侷限了生命的廣度。如同朗塞神父所說的,當一個人認知到自己終有一死,對生命的態度和對事物的看法就會大不相同。

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死」這件事,才能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活」,讓生命直到最後一站都是豐富美好,不留遺憾。

(本文摘自/預約50+好日子: 25堂心靈必修課,找回五十後的自在/啟示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