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長袖,告別脫皮人生!醫:穩控乾癬避免引發關節炎,及早治療守住生活品質

卸下長袖,告別脫皮人生!醫:穩控乾癬避免引發關節炎,及早治療守住生活品質

2025/10/14

一名30多歲的乾癬患者,不只有反覆脫屑的皮膚病灶,還出現乾癬性關節炎。一開始是手肘和膝蓋出現脫屑和紅斑,後來竟連手指關節都腫痛到無法自理生活,所幸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余維泰主任的協助下,轉用IL-17生物製劑治療後,皮膚病灶逐漸清除,關節疼痛明顯緩解,如今每月回診施打針劑,早已回到正常生活,外觀幾乎看不出是病友。

余維泰主任表示,生物製劑的臨床療效已獲國際共識,對許多中重度患者來說,使用後兩週皮膚症狀緩解,持續施打三個月後,病灶改善程度可達75%以上,部分患者更能病灶清零。相較傳統治療,生物製劑效果穩定,讓病友重新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

乾癬未及時控制,將對身心帶來衝擊!醫:嚴重者恐難以行走

「很多人看到皮屑會擔心被傳染,其實這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病變,並非傳染病。」余維泰主任說明,乾癬屬於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皮膚細胞更新速度異常加快,造成表皮出現紅斑、銀白色皮屑等症狀,常見於頭皮、手肘、膝蓋、軀幹及四肢等處。

由於病灶多出現在外露部位,使患者容易受到他人注目與誤解,不少患者因此心理壓力加劇,出現社交焦慮與自我否定。「有患者不敢穿短袖、短褲,甚至避免參與聚會或面試,擔心旁人異樣的眼光。」余維泰主任補充道,乾癬影響外觀與心理,也有許多病友因此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等疾病,此外,乾癬還可能造成劇烈搔癢,干擾睡眠與日常生活,未能及時控制,對生活將帶來巨大衝擊。

除了外觀、心理將受影響外,患者若遲遲未能妥善控制病情,乾癬更將演變成乾癬性關節炎,可能出現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等症狀。余維泰主任表示,「有些人會出現手指整根腫起來的『香腸指』,或是腳後跟阿基里斯腱發炎,嚴重者甚至走路都會痛。」,這類關節症狀若未及時介入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損傷,影響日常功能與工作能力。

有些患者一開始僅皮膚出現病灶,但幾年後逐漸出現關節疼痛,「我們會與風濕免疫科合作進行關節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出現乾癬性關節炎。」他提醒,乾癬性關節炎的進展往往悄無聲息,早期介入有助避免不可逆的關節破壞。

傳統治療有限,生物製劑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

目前乾癬治療方式包括外用藥膏、照光治療、口服免疫調節劑等,但當病情中重度或對上述療法反應不佳時,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這類藥物多為針對特定發炎因子的單株抗體,透過皮下注射,每四週或更長時間施打一次即可。余維泰主任解釋,「像IL-17抑制劑這類生物製劑,通常施打兩週後就能看見效果,十二週後大多數患者的病灶已明顯改善。」依據臨床評估指標(PASI分數),超過75%改善即視為顯著成效,而許多患者甚至達到90%以上,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此外,IL-17抑制劑亦被證實可同步治療乾癬性關節炎,針對皮膚與關節雙重作用。「我遇過一些患者原本使用其他的生物製劑對皮膚有效,但無法改善關節症狀,後來轉用IL-17抑制劑後,關節狀況也明顯好轉。」

健保限制下的治療策略 不再被乾癬問題困住人生

雖然生物製劑療效佳,但台灣健保制度目前仍設有使用條件。以皮膚乾癬為申請依據者,健保目前僅給付兩年,屆期後須停藥觀察,待病情復發才可重新申請,然而若以乾癬性關節炎為主症申請,則不受兩年停藥限制,「因此如果患者同時有關節症狀,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適用不同申請方式,才能確保長期治療不中斷。」余維泰主任強調,定期追蹤與個人化治療很重要,乾癬雖然難以根治,但不等於束手無策,只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乾癬病友一樣可以自在地生活,和常人無異。


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 余維泰主任

《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