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致命風險高 健保5月納入手術凝膠助提升存活率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 黃暄喬醫師(辰蒔拍攝)
主動脈是從心臟輸送血液到全身的最大血管,當主動脈內膜突然撕裂,血液衝入血管壁,形成真假腔分離,會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衰竭或腸缺血等嚴重併發症。臺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黃暄喬醫師指出,尤其是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因連接心臟與大腦血管,死亡率隨時間快速攀升,「每延誤一小時,死亡率就會增加。」
黃暄喬醫師表示,日前就有一名50歲男性因典型撕裂性胸痛送醫,確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病人到院後緊急送進開刀房,手術歷時7個多小時,其中大半時間都在處理止血。所幸在縫合過程中搭配封合凝膠,止血效果理想,術後也減少相當多的出血量。病人清醒後狀況穩定,順利跨過生死關。
圖/臺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 黃暄喬醫師(辰蒔拍攝)
與死神賽跑:急性開胸手術挑戰性高
在臨床經驗中,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以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最常見,若同時伴隨抽菸、酗酒、熬夜等習慣,風險更高。部分病人因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血管本身就較脆弱,也容易發生剝離;另外氣溫驟變,進出冷氣房血管收縮劇烈,也是另一個危險時刻。
黃暄喬醫師說明,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的手術必須立即開胸,將受損的升主動脈切除並置換人工血管。過程中,醫師需暫時阻斷心臟與腦部正常血流,在體外循環機輔助下操作手術、使用替代方式給予腦部循環;但在某些手術縫合步驟中仍需中止全身循環,這意味著除了心臟與腦部,其他器官也承受著缺血傷害。「哪怕只是針孔般的小洞,在抗凝血劑的環境下都可能持續出血。」黃暄喬醫師說,若無法在短時間內止血,手術時間就會被拉長,病人的風險也隨之增加。黃醫師強調,確實的縫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止血;而縫線之外的輔助製劑,則是手術團隊有力的輔助工具。
「真正置換血管不會花這麼久,最大的挑戰是術中出血控制。」黃暄喬醫師談到,有病人還沒等到手術完成,就因血管破裂在急診或消毒階段不幸離世,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的時間壓力幾乎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健保給付上路:新醫材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自2025年5月起,健保已將手術封合凝膠納入急症手術給付,不僅減輕病人負擔,也讓醫師在搶救過程中有更多選擇。黃暄喬醫師說明,這類手術封合凝膠可依臨床需求選擇塗抹或噴霧。大血管縫合後多以塗抹方式加強止血,而在冠狀動脈繞道或小兒心臟等較精細的結構,則常以噴霧施用,因為顆粒細緻,能均勻覆蓋不規則表面。
黃暄喬醫師提到,部分病人日後可能因殘存病灶而需要再次開胸,但這往往是極具挑戰性的手術;前一次手術造成的沾黏,會讓第二次操作更為棘手,若使用的是可吸收凝膠,能在體內逐漸分解,減少異物反應與沾黏,也降低後續手術的難度。
儘管醫材進步能提升存活率,黃暄喬醫師強調,但最根本的還是預防。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控制血壓是第一要務,高血壓患者應養成每天量測的習慣,並規律服藥。日常生活中則應戒菸戒酒、維持規律作息,少鹽少油飲食並持續運動,以保持血管彈性。
黃暄喬醫師更提醒,若突然出現撕裂感胸痛或難以言喻的強烈不適,就應立即就醫,並清楚描述症狀,幫助醫師迅速判斷與處置。在急性主動脈剝離面前,每分每秒都攸關生死,唯有平時落實健康管理、及早就醫,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