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

乾癬治癒免疫調節是關鍵  專業女中醫秘方大公開

乾癬治癒免疫調節是關鍵 專業女中醫秘方大公開#乾癬

一名56歲的乾癬患者陳先生,病史超過10年,起初只有手腳少部份皮膚發現紅斑、脫屑、乾癢狀況,一開始對生活還沒有太大影響,西醫皮膚科診斷為乾癬,給予類固醇外擦,然而病情沒有好轉,日趨嚴重,全身皮膚除了臉部以外,全都有起紅斑、脫屑、乾癢問題,治療須天天擦類固醇,一周還要進行3次西醫的照光治療,然而病情仍是反覆發作,有時甚至癢到睡不著,連帶生活作息也受到影響。此病人遂前往中醫診所尋求治療,在病人耐心服藥3個月後,先從四肢外側的紅斑褪去,慢慢地身體全身上下皮膚的紅腫、脫屑也慢慢消退。而治療期間有搔癢難入眠狀況,則有搭配外擦青黛膏治療,患者使用後表示可以一覺到天亮,經醫師6個月中藥治療,目前已不再使用類固醇。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乾癬又稱「銀屑病」,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且發病後大部分終身無法治癒 乾蘚屬於一種免疫系統自我攻擊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體內的T淋巴細胞攻擊自身皮膚細胞,導致皮膚不斷發炎和增生,出現紅腫斑塊、膿液及銀白色鱗屑的現象。乾癬不只影響皮膚及關節,患者在頭皮、臉、軀體及四肢很容易反覆長出隆起的紅色脫屑斑塊,伴有厚薄不等的銀白色鱗屑,乾癬和一般皮膚病不同,除了搔癢之外,更有搔抓後脫屑問題,嚴重影響外觀,且搔抓後皮膚受傷,更會增加皮膚感染問題。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銀屑病在中醫又稱作「牛皮蘚」,是一種紅斑鱗屑性皮膚病,因皮膚損害遠較一般皮膚病嚴重,且纏綿反覆、頑固難愈、復發率高,屬於「頑癬」。雖然都有一個「蘚」字,但乾蘚是不會傳染的。中醫認為此病主要病因爲「血熱」、「血瘀」和「血虛」,會根據不同體質給予相對應的治療,且乾癬病患會因皮膚狀況造成情緒低落,心情上的壓力也會加重乾癬病況。像上面那位陳先生,因本身是血熱體質,故以黃連解毒湯為加減做治療,在服藥3個月後,紅斑逐漸褪去,而治療期間有搔癢難入眠狀況,故酌加重鎮安神的中藥,患者服藥後表示已可以一覺到天亮。持續服藥半年,紅斑已全數褪去,且脫屑減少很多,也幾乎不需再使用類固醇。 吳宛容中醫師對於乾癬患者需要注意避免以下幾點: 1. 避免食用過於刺激性的食物如烤、炸、辣等食物 2. 避免抽菸、喝酒,以免加重乾癬狀況 3. 搔癢時盡量輕拍或是冰敷,避免過度搔抓以免傷口破潰感染 4. 情緒壓力也是造成乾蘚惡化的重要原因,乾蘚病人需保持心情愉悅,盡量避免處於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以免加重病情 5. 加強皮膚保濕,洗澡後需要塗抹保濕用品,但要避免使用有顏色及香味的保濕用品 6. 生活作息需正常,避免熬夜晚睡以免加重病情 7. 持續規律服藥,保持正確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乾蘚其實是一個可以治癒的疾病。  

小心「這種乾癬」全身冒膿疱⋯還會發燒!醫示警:1類人症狀更嚴重

小心「這種乾癬」全身冒膿疱⋯還會發燒!醫示警:1類人症狀更嚴重#乾癬

有位患者發現指甲根部出現膿疱,一直被當成灰指甲。後來在一次重感冒後,全身出現大片的紅斑,還冒出無數小膿疱,又痛、又癢、又發燒,非常痛苦。確定診斷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邱足滿表示,「住院之後他才曉得,原來出現在指甲根部的膿疱並非灰指甲,所以都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因此,正確的診斷真的很重要,確定診斷才能朝正確的方向來治療!」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乾癬

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疾病,年紀輕輕骨鬆找上身!1名40多歲女性,因體質長年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一直使用類固醇控制病況,某日雨天騎車,輪胎壓到路面標線突然一滑,直覺用左腳撐地穩住車身,馬上覺得腿部疼痛,就醫檢查確認脛骨骨折,手術後檢測骨密度,竟然年紀輕輕就罹患骨質疏鬆症。 骨鬆不是年長者專利 長期服用類固醇也要定期檢測骨密度 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姚又誠表示,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是高齡專利,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免疫性疾病,需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力,也很容易導致骨質流失,可能在30至40歲左右,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 姚又誠醫師補充,40歲個案沒有發生車禍,僅用腳撐地面,腿部脛骨就發生骨折,手術接骨當下鎖骨釘時,就察覺骨質不如一般人牢固,使用石膏輔助固定時間也比較久,DXA骨密度檢測發現T值僅-2.7,年紀很輕就罹患骨鬆,手術後立刻用骨鬆藥物約1年,促進骨質快速生成,目前生活恢復往常能騎車通勤。 骨密度T值小於-2.5即罹患骨鬆 治療第一線用藥抑制骨質流失 姚又誠醫師強調,不論年齡為何,只要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就應與醫師討論,是否規律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一旦骨密度T值小於-2.5,就確診罹患骨鬆,首先會做骨折風險評估,如果評估發現具有高風險,甚至已經有骨折跡象,最好馬上用藥展開治療,目前有兩種機制藥物,協助穩定與增加骨密度。 姚又誠醫師說明,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有噬骨與成骨兩種機制,破壞舊骨長出新骨,原則上兩種機制保持穩定,但骨鬆患者往往噬骨速度太快,新生成骨頭速度趕不上,健保第一線骨鬆藥物,就是抑制噬骨作用阻擋骨質流失,假使治療效用不佳,病患再次發生骨折,就可使用第二線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骨生成藥物能快速提升骨密度 骨鬆嚴重可考慮儘早使用 姚又誠醫師補充,雖然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在台灣是第二線用藥,但國際醫學界已經發現,如果嚴重骨鬆患者應直接使用骨生成藥物治療,來快速提升骨密度。且骨鬆患者手術前,也可先利用骨生成藥物快速提高骨質,能夠讓骨釘與鋼板鎖定更牢靠,手術出血也能減少,術後癒合與恢復比較好,所以如果手術病人經濟許可,會建議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增加手術預期效果。 治療骨鬆最怕自行中斷用藥打回原型 營養補充與增加肌肉也很重要 姚又誠醫師提醒,臨床經常有骨鬆病患,治療一段期間確認骨密度回升,對於降低骨折風險相當開心,卻覺得規律回診很麻煩,或混淆軟骨保養品,甚至用了偏方,就自行停止就醫,讓骨頭沒有了藥物保護,骨質再次快速流失,讓骨密度回到治療前,然而保護骨質必須長期治療,不能隨意中斷用藥。 姚又誠醫師也說,維護骨頭健康除了用藥外,營養補充也非常重要,每天鈣質攝取量最好在1200至1500毫克,如果已有骨鬆性骨折,最好要在1500毫克以上,維生素D則要攝取800 IU以上,同時也要配合適量肌力訓練,如果身體肌肉量不足,很容易發生意外跌倒,骨鬆病患經常伴隨著肌肉不足。 骨科與新陳代謝科攜手對抗骨鬆 提醒高風險病患注意骨質狀況 姚又誠醫師提到,骨鬆已是普遍認知的慢性病,臺北榮總同時在骨科與新陳代謝科,都在密切關心高風險族群骨質狀況,評估高齡長者骨折風險外,具有特定疾病年輕族群,也會提醒注意骨質狀況,正在治療骨鬆患者,都會有個管師隨時追蹤病患用藥狀況,也會定期提醒回診,確保病人能穩定維持骨頭健康。 (圖/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 姚又誠醫師)

2023乾癬治療新指引》乾癬病灶「清零」不是夢!醫曝「1招」超有效

2023乾癬治療新指引》乾癬病灶「清零」不是夢!醫曝「1招」超有效#乾癬

45歲王先生為中重度乾癬病友,最一開始從小腿陸續出現1元大小紅斑,到皮膚科就醫用藥,改善效果有限外,也曾誤信民間偏方,都沒有讓疾病有效改善。紅斑甚至不斷長大,開始脫屑、發癢,最嚴重時臉上都是紅斑。直到4年前終於使用到生物製劑,首先感受到癢感快速改善,再來是紅斑快速消退,PASI指數都能維持在90以上,人生有了重大轉變⋯

天冷愛吃薑母鴨,當心「乾癬」爆發超癢!醫揭「1治療」改善9成病灶

天冷愛吃薑母鴨,當心「乾癬」爆發超癢!醫揭「1治療」改善9成病灶#乾癬

65歲陳先生有10多年乾癬病史,全身體表面積80%以上受到影響,屬重度患者,但由於夜市工作關係,日夜作息顛倒,加上最近天冷愛吃薑母鴨等補品,又因使用口服用藥治療的副作用影響肝功能,而中斷治療,因此乾癬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良好改善,一旦發作起來,渾身發癢不舒服,且皮屑掉滿床,早上起床床上佈滿白色皮屑,讓家人深感困擾。

乾癬怎麼治療?乾癬會好嗎?症狀、原因、照護方法⋯皮膚醫全解析

乾癬怎麼治療?乾癬會好嗎?症狀、原因、照護方法⋯皮膚醫全解析#乾癬

68歲陳先生罹患乾癬10多年,造成皮膚病兆產生許多皮屑,常常走到哪裡就是雪花紛飛,家中到處是皮屑,衣服只敢穿麻紗長袖,令他非常困擾,也不敢外出、游泳、聚餐,一開始使用診所開立的類固醇藥物,但效果不佳,直到轉至花蓮慈濟醫院,經皮膚科醫師給予生物製劑的治療後,症狀才顯著緩解,喜歡運動的他,現在終於可以自在游泳了。

「Access for all」2023世界乾癬日!民團與醫界齊呼籲:全民健康覆蓋下 應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

「Access for all」2023世界乾癬日!民團與醫界齊呼籲:全民健康覆蓋下 應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乾癬

乾癬患者權益需被重視!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據統計,台灣乾癬患者約20萬人,每年新增約3000人,中重度患者佔二至三成,多在20至40歲發病。若為中重度等嚴重患者,在臨床醫師評估協助申請並符合資格下,可健保給付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健保署也於2021年5月擴增給付乾癬相關用藥條件,也就是所謂的「免下車條款」、「平轉條款」等;不過實際執行面上仍有爭議,有患者仍被核退、陷入病灶復發窘境,工作、生活都大受影響。 3大名醫齊聚!闡述乾癬現況、照護與醫療可近性 台灣乾癬協會10月28日上午9時30分至12時30分,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1008會議室舉辦2023年世界乾癬日「全民健康覆蓋之下 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論壇。內容包括乾癬病友問卷調查結果分享,更邀來多名醫師進行專題演講:包括台北、林口長庚醫院主治醫師黃毓惠講述「台灣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醫療現況、共病及心理健康挑戰」、台大醫院免疫暨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講述「乾癬性疾病照護品質之提升」、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講述「台灣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醫療可近性與各國之比較」等議題。 其中,在最新病友調查部分,協會今年針對全台505位乾癬患者所做問卷調查(男性46%、女性54%,年齡平均分佈在25至65歲間)結果顯示,在「有被停藥經驗」的病友中,53%病友在3個月內就會有乾癬症狀又再變嚴重的現象,其中由於中斷生物製劑治療,有79%病友認為因皮膚問題而感到尷尬、不自在而影響日常生活,且當中將近40%病友認為會影響工作(44%)、兩性關係(38%)。協會認為,乾癬性疾病是一個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需有持續不中斷的治療,呼籲全民健康覆蓋之下,政府應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 乾癬共病多 患者發病初期常易被誤判 36歲的小鈺,今(28)日出席論壇,分享她的罹病經驗。她在上大學時發病,但因醫師誤診以為只是脂漏性皮膚炎、治療未果後,病灶自頭皮一路長往身體,後續向其他醫師求助,進一步診斷才確認為乾癬。由於當年治療藥物有限、加上起初患病面積未達健保資格,一開始的療程只採藥膏、照光等傳統治療;生病兩年後,醫師建議她改採自費用生物製劑治療,雖病況明顯好轉,但在經濟考量下,她畢業後回到南部老家,並改回照光等消極治療。 由於本身體型較為豐腴、加上對陽光耐受度低,小鈺的病況變得時好時壞。她說病況嚴重時常會曬傷、皮膚變得嚴重紅皮,更出現膿疱性乾癬、下肢水腫等共病情形,使得晚上根本無法睡好!全身的癢痛感有時讓她「不想再忍」、就放任去搔抓,直到病灶處都流汁、滲出血水,才後悔的擦藥膏補強,或進一步住院治療。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小鈺的乾癬面積越來越大,有時連全身、頭皮、整張臉都能看見紅腫、乾屑外,「病灶更曾從耳朵往外延伸2至3公分」使該處頭髮掉光、得用其他頭髮遮蓋。從事補習班工作的她,曾面對小朋友天真的問:「老師你皮膚怎麼會這樣?」,僅能開玩笑以「老師沒有睡好」帶過。 治療上車又下車 重症給付條件常讓患者無所適從 幸運的是,小鈺後因再度曬傷而轉院至醫學中心治療,主治醫師判定應符健保資格而協助申請到生物製劑,後因治療效果不錯,更被醫師推薦參與新藥臨床實驗計畫治療;但在約6年計畫結束,回歸生物製劑申請時,則因近年無健保使用紀錄而被拒絕2次,待病況又明顯惡化後,才又符給付資格「上車」治療至今。 「比起很多人來說,我已算很”幸運”!」小鈺說,她目前膿疱性乾癬、水腫等情形未再出現;加上可自理生活、可出門活動已讓她很感恩。確診乾癬至今因外貌影響還好,所以就學沒有中斷,工作上受到的刁難也不算多而能維持,但並非每個乾癬病友都能如此。她說,患者若維持穩定狀態,是可就學就業,但若停藥後病情會陷入不穩定,就是家庭負擔,「這就是加減法問題,但乾癬病人是很值得投資群體」,呼籲如果政府願將更多經費挹注在乾癬患者、如放寬給藥條件等,就會減少社會負擔、會是正向循環。 乾癬醫療可近性仍有進步空間 同時兼顧患者心理健康 「乾癬共病與心理健康,是患者面臨的挑戰。」黃毓惠醫師表示,過去10年如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陸續有新藥物出現,雖健保近年生物製劑給付條件也有放寬,但受限條件部分患者治療2年後仍得下車,也是不爭的事實,部分患者在停藥後半年,病況就出現惡化。她明白健保財務有困難、在給付上相對務實,得下車2次後病情復發很快,才可持續用藥;不過像是先進的歐美國家,甚至近年的中國都沒有下車條款,或許健保在申請審核實務上可有更好的處理模式。另外,兼顧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黃毓惠說,對於用藥面臨下車患者,臨床上她都會事前溝通,讓患者預知並了解可能情況,擬定中斷治療時的用藥方式外,並協助後續申請,讓患者不安的心情減至最低、避免出現心理疾病等痛苦。 在台灣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醫療可近性上,蔡呈芳醫師表示,台灣健保人口涵蓋率達99%,是全世界健康保險的典範,但最近出現公平正義原則等爭議,仍有待討論。以他自身觀察來說,10多年前受邀出去演講時,中國、韓國都很羨慕台灣,但現在中韓的保險給付規範則已遠遠超越台灣,主要與醫療資源互相排擠、及醫藥領域的發展有關。他說,相對於高血壓等疾病來說,皮膚疾病藥物進展近年進展相當快,以最近世衛組織藥品推估,乾癬跟乾癬性關節炎藥品已列在10名之內,但台灣成長幅度比各國來慢的些;他打趣地說,有時參與共擬會議時「各科醫師都像是在比誰可憐先給給付」,雖嚴重乾癬未必一定致死,但相對前述國家不需停藥,台灣的確是特別的。透過商保補健保的現況雖是方式之一,但健保相關給付越來越嚴苛,也成為保險的難題。 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今(2023)年世界乾癬日的主題是「Access for all 全民一起挺乾癬 健康覆蓋更向前」,主要在呼籲確保所有乾癬病友,都能夠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醫療資源、教育和社會支持』。乾癬影響全球至少一億兩千萬人以上,除了身體上的症狀,病友經常遭受社會的歧視和誤解,導致心理上也受到重大衝擊;乾癬不僅是一個皮膚問題,同時也包含關節及共病問題,它嚴重影響到病友的生活品質、心理健康,甚至學習和職業生涯以及廣大的親友。 歐洲乾癬醫療資源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平均可獲得 5.4 歐元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投入醫療資源後,病友回歸正常生活報酬高,可提升國家社會生產力、不需仰賴其他人照顧等,協會在此呼籲,政府應對台灣乾癬性疾病投入更多資源,通過確保病友都能夠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支持和治療,我們可以朝著一個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會邁進。 另外,今年的世界乾癬日活動除了上午乾癬論壇外,下午2時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1002會議室也有衛教活動,主題為2023年世界乾癬日「全民一起挺乾癬,健康覆蓋更向前」病友關懷年度公益講座,分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和病友歷程分享、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最新治療趨勢等五大主題,目前已有近200人報名,希望藉此能提供給病友最新的醫療照護資訊,幫助病友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