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失調

卸下長袖,告別脫皮人生!醫:穩控乾癬避免引發關節炎,及早治療守住生活品質

卸下長袖,告別脫皮人生!醫:穩控乾癬避免引發關節炎,及早治療守住生活品質#免疫系統失調

一名30多歲的乾癬患者,不只有反覆脫屑的皮膚病灶,還出現乾癬性關節炎。一開始是手肘和膝蓋出現脫屑和紅斑,後來竟連手指關節都腫痛到無法自理生活,所幸在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余維泰主治醫師的協助下,轉用IL-17生物製劑治療後,皮膚病灶逐漸清除,關節疼痛明顯緩解,如今每月回診施打針劑,早已回到正常生活,外觀幾乎看不出是病友。 余維泰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臨床療效已獲國際共識,對許多中重度患者來說,使用後兩週皮膚症狀緩解,持續施打三個月後,病灶改善程度可達75%以上,部分患者更能病灶清零。相較傳統治療,生物製劑效果穩定,讓病友重新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 乾癬未及時控制,將對身心帶來衝擊!醫:嚴重者恐難以行走 「很多人看到皮屑會擔心被傳染,其實這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的皮膚病變,並非傳染病。」余維泰醫師說明,乾癬屬於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皮膚細胞更新速度異常加快,造成表皮出現紅斑、銀白色皮屑等症狀,常見於頭皮、手肘、膝蓋、軀幹及四肢等處。 由於病灶多出現在外露部位,使患者容易受到他人注目與誤解,不少患者因此心理壓力加劇,出現社交焦慮與自我否定。「有患者不敢穿短袖、短褲,甚至避免參與聚會或面試,擔心旁人異樣的眼光。」余維泰醫師補充道,乾癬影響外觀與心理,也有許多病友因此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等疾病,此外,乾癬還可能造成劇烈搔癢,干擾睡眠與日常生活,未能及時控制,對生活將帶來巨大衝擊。 除了外觀、心理將受影響外,患者若遲遲未能妥善控制病情,乾癬更將演變成乾癬性關節炎,可能出現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等症狀。余維泰醫師表示,「有些人會出現手指整根腫起來的『香腸指』,或是腳後跟阿基里斯腱發炎,嚴重者甚至走路都會痛。」,這類關節症狀若未及時介入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損傷,影響日常功能與工作能力。 有些患者一開始僅皮膚出現病灶,但幾年後逐漸出現關節疼痛,「我們會與風濕免疫科合作進行關節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出現乾癬性關節炎。」他提醒,乾癬性關節炎的進展往往悄無聲息,早期介入有助避免不可逆的關節破壞。 傳統治療有限,生物製劑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 目前乾癬治療方式包括外用藥膏、照光治療、口服免疫調節劑等,但當病情中重度或對上述療法反應不佳時,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這類藥物多為針對特定發炎因子的單株抗體,透過皮下注射,每四週或更長時間施打一次即可。余維泰醫師解釋,「像IL-17抑制劑這類生物製劑,通常施打兩週後就能看見效果,十二週後大多數患者的病灶已明顯改善。」依據臨床評估指標(PASI分數),超過75%改善即視為顯著成效,而許多患者甚至達到90%以上,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此外,IL-17抑制劑亦被證實可同步治療乾癬性關節炎,針對皮膚與關節雙重作用。「我遇過一些患者原本使用其他的生物製劑對皮膚有效,但無法改善關節症狀,後來轉用IL-17抑制劑後,關節狀況也明顯好轉。」 健保限制下的治療策略 不再被乾癬問題困住人生 雖然生物製劑療效佳,但台灣健保制度目前仍設有使用條件。以皮膚乾癬為申請依據者,健保目前僅給付兩年,屆期後須停藥觀察,待病情復發才可重新申請,然而若以乾癬性關節炎為主症申請,則不受兩年停藥限制,「因此如果患者同時有關節症狀,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適用不同申請方式,才能確保長期治療不中斷。」余維泰醫師強調,定期追蹤與個人化治療很重要,乾癬雖然難以根治,但不等於束手無策,只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乾癬病友一樣可以自在地生活,和常人無異。 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 余維泰主治醫師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免疫系統失調

43歲的小琳 (化名),花了大半輩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還是要回到正規醫療,才有機會控制病情。從小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她坦言,為了「根治」,除了使用傳統的正規治療,也另外嘗試過不少偏方,包括:算命、改名,有人還告訴她「三魂七魄裡頭有一魄泡在水裡,所以皮膚才會爛爛的。」對於這些常識,她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但這些偏方往往收費高昂,不但沒有效果,更讓自己和家人承受更多心理與經濟壓力。 小琳回憶,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骨質疏鬆、血管彈性下降,讓她幾乎無法再承受藥物副作用,甚至因病況反覆發作,曾一度有了輕生的念頭。成為母親後,也得照顧同樣罹患嚴重異膚的兩個孩子,全身可以用體無完膚來形容,每當半夜孩子不停抓癢,一邊保持清醒阻止孩子抓破皮膚,自己也得忍住不抓癢,這種夜不成寐、身心俱疲的日子,也讓她喘不過氣。 響應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 啟動全台病友調查 挖掘治療迷思與真相 每年9月14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今(2025)年的國際主題訂為「Our Skin , Our Journey」(我們的肌膚,我們的旅程),強調全球病友在這條「異膚抗病之旅」的處境與心聲,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則以「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作為呼應,啟動全台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治療調查與滿意度分析,從真實世界數據探討常見治療迷思與真相,提醒社會大眾異膚並非能「一次痊癒」,而是需要持續醫療與全方位照護的慢性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疾病,反覆發作的乾癢、紅腫與皮膚出血和滲漏,讓許多病友長期在痛苦與無助中掙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名譽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異膚是無法「根治」的,醫學上並不存在「一次治癒」的方法,治療的目標是長期控制與減少發作,「正規治療需要時間,但能真正改善病因,並逐步讓病情穩定。」他強調。 別走冤枉路!3成病友曾嘗試「另類療法」近9成認為無效、不會推薦給別人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針對418位病友進行治療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高達99.5%的病友都有使用正規治療,但仍有三分之一(34.7%)的人嘗試過「另類療法」,最大宗的為食療、中草藥,或是尋求民間信仰,包括捐棺、本命樹整理,其次則是是營養品、益生菌或精油等。而這些另類療法,讓大部分病友都認為走了冤枉路,調查顯示近九成(86.2%)病友認為另類療法「無效」,有87.3%的病友更表示「不會推薦給他人」。 儘管如此,仍有68.4%的病友花費超過一萬元在另類治療上,25人投入超過十萬元,甚至有5人花費破百萬元,但最後幾乎全數認為無效且不推薦。朱家瑜醫師指出,這反映了人情壓力的影響,調查顯示,有46.6%的病友因長輩建議,32.8%因親友介紹而嘗試偏方,代表「求根治」的社會氛圍,往往讓病友走上錯誤道路。 花大錢用偏方得不償失!醫師呼籲「正規治療」才是長期解方 調查也顯示,病友對病情嚴重度的主觀認定往往高於醫師的客觀評估。朱家瑜醫師分析,這種「感受落差」導致部分病友誤以為西醫無效,進而尋求另類療法。但實際上,正規治療的滿意度遠高於偏方。調查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口服標靶藥物的病友滿意度可達八成,而另類療法僅約七成,甚至低於僅使用乳液與藥膏等基礎治療。 朱家瑜醫師強調,病友應避免追求「一次根治」的迷思,更不要因為急於痊癒而投入大量金錢在偏方上,「錢花得越多,失望往往越大。」提醒病友,唯有持續接受正規治療,並耐心配合醫師,才能真正改善病況,減少急性發作。 小琳的故事,也正好呼應這份調查的結果。她坦言,直到自己也為人母,才真正理解正規治療的重要,她說,「到40幾歲才恍然大悟,應該要配合醫師的方式照顧自己」。2025世界異膚日,透過數據與病友真實故事,提醒社會大眾與病友,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長期抗戰,沒有捷徑。追求「根治」的偏方,往往只是徒增失望與經濟負擔。唯有回歸正規醫療,才能逐步改善病情,迎向更穩定與健康的生活。 圖/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朱家瑜名譽理事長表示,及早接受正規治療,有助穩控異膚。(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這種病一旦發作起來要人命 眼睛失明、下半身癱瘓皆有可能 醫說明:現有2種藥可以穩定病情

這種病一旦發作起來要人命 眼睛失明、下半身癱瘓皆有可能 醫說明:現有2種藥可以穩定病情#免疫系統失調

65歲的麗華(化名),8年前因為右眼中心突然產生黑色色塊,只剩下周圍可看清,完全不知道怎麼辦,只能尋求眼科醫師治療,起初眼科醫師找不到病因,只能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歷經抽血、檢查、住院、治療,醫師給出疑似多發性硬化症(MS)的診斷,而後平靜了五年,卻在第六年後第二次復發,之後幾乎每4個月發病一次,有時候是單眼有時候是雙眼,直至這時,才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 經歷反覆的發作,麗華左眼已受損,只能看到模糊的殘影,生活全靠右眼勉強看清,外出更是只能依靠家人,才能放心走出家門。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蔡乃文醫師說明,麗華的症狀是典型「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患者病徵,發病前無徵兆,且家中親朋好友無一相同疾病,一旦發病時卻來勢洶洶。 泛視神經脊髓炎無前兆、無家族史、非遺傳 確診將面臨終生威脅 泛視神經脊髓炎,致病成因為免疫系統失調,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水通道蛋白4抗體,AQP4-Ab)攻擊自身體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主要侵犯部位包括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部位。像麗華這樣的病友,短時間內發生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眼睛疼痛為急性視神經炎所引起。另外,如果自體免疫抗體攻擊脊髓導致橫斷性脊髓炎,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肢體無力或癱瘓而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泛視神經脊髓炎在臨床表現上很常與『多發性硬化症』混淆,因為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部蕭渝庭醫師說明:「他們之間共同症狀,像是視力下降、脊髓炎、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大小便失調等,但泛視神經脊髓炎對眼睛的攻擊來得快又狠,雙眼視力快速惡化,甚至可能會失明」。蔡乃文醫師則補充:「多發性硬化症引發的脊髓炎通常是範圍較小且以頸椎或胸椎為主,而泛視神經脊髓炎則會引發長段性的脊髓炎,攻擊影響脊髓區域比較大也較嚴重。」 每次的復發對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 都是無法復原的生理及心理傷害 「目前最擔心就是再次復發」56歲的淑惠(化名)憂心說道,每次的復發,對他來說都是身心受傷的狀況,淑惠5年前,因為疾病的攻擊,造成視力受損,雙眼僅剩0.5的視力狀況,雖然可以如常生活,但很怕再次復發,視力只會越來越差,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蔡乃文醫師提到:「泛視神經脊髓炎嚴重程度劇烈,短時間內急性反覆發炎性發作,患者即便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脈衝治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預後恢復情形仍不佳,難以恢復到原本的功能。」因此,每一次的復發,對於這群病友來說都是天人交戰的考驗。 非無藥可醫 新型生物製劑穩定病情不再復發 泛視神經脊髓炎並非無藥可醫,蕭渝庭醫師說:「目前常見的治療有:急性使用類固醇脈衝治療,可快速壓制免疫發炎反應,但只能用在急性,若長期使用類固醇仍會有副作用產生;而在預防發作,則使用傳統免疫抑制劑,但仍需依個人狀況而定,且仍有復發的可能性。」 對於患者最害怕的復發,麗華及淑惠,因為分別在兩年前及一年多前開始接受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皮下注射或靜脈點滴注射),治療至今皆未有再次復發的情況,兩位病友的病情都能穩定控制。 目前針對新型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條件,蔡乃文醫師說明:「並非所有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皆能申請新型生物製劑,必須符合至少一年期間有兩次復發,且需要一定嚴重度的復發等相對嚴格的條件,才能申請健保給付。」 健保給付條件受限 患者一年得至少復發兩次 新型生物製劑在臨床使用上,對於控制復發成效良好,對這群病友來說,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但因為健保的給付限制,仍有部分患者不符合給付條件,蔡乃文醫師提及:「因為每次的復發都有可能造成患者無法挽回的殘疾,失明或是癱瘓,而治療的目標就是讓患者穩定病情,健保給付新型生物製劑實屬嘉惠病友,但如能放寬條件限制,才能照顧到更多患者。」 疾病復發是醫師跟患者最不想看到的狀況,每次復發都是未爆彈,因此對於新型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蔡醫師建議:「也許從一年兩次的復發,若放寬到已使用口服抑制劑治療但仍然復發的患者,就可以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來治療,這也表示口服抑制劑已無法控制患者的病情。」期盼未來可以照護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圖/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 蔡乃文醫師) 專長:腦血管疾病、神經肌肉疾病、中樞神經感染、多發性硬化症

乾癬治癒免疫調節是關鍵  專業女中醫秘方大公開

乾癬治癒免疫調節是關鍵 專業女中醫秘方大公開#免疫系統失調

一名56歲的乾癬患者陳先生,病史超過10年,起初只有手腳少部份皮膚發現紅斑、脫屑、乾癢狀況,一開始對生活還沒有太大影響,西醫皮膚科診斷為乾癬,給予類固醇外擦,然而病情沒有好轉,日趨嚴重,全身皮膚除了臉部以外,全都有起紅斑、脫屑、乾癢問題,治療須天天擦類固醇,一周還要進行3次西醫的照光治療,然而病情仍是反覆發作,有時甚至癢到睡不著,連帶生活作息也受到影響。此病人遂前往中醫診所尋求治療,在病人耐心服藥3個月後,先從四肢外側的紅斑褪去,慢慢地身體全身上下皮膚的紅腫、脫屑也慢慢消退。而治療期間有搔癢難入眠狀況,則有搭配外擦青黛膏治療,患者使用後表示可以一覺到天亮,經醫師6個月中藥治療,目前已不再使用類固醇。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乾癬又稱「銀屑病」,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且發病後大部分終身無法治癒 乾蘚屬於一種免疫系統自我攻擊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體內的T淋巴細胞攻擊自身皮膚細胞,導致皮膚不斷發炎和增生,出現紅腫斑塊、膿液及銀白色鱗屑的現象。乾癬不只影響皮膚及關節,患者在頭皮、臉、軀體及四肢很容易反覆長出隆起的紅色脫屑斑塊,伴有厚薄不等的銀白色鱗屑,乾癬和一般皮膚病不同,除了搔癢之外,更有搔抓後脫屑問題,嚴重影響外觀,且搔抓後皮膚受傷,更會增加皮膚感染問題。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銀屑病在中醫又稱作「牛皮蘚」,是一種紅斑鱗屑性皮膚病,因皮膚損害遠較一般皮膚病嚴重,且纏綿反覆、頑固難愈、復發率高,屬於「頑癬」。雖然都有一個「蘚」字,但乾蘚是不會傳染的。中醫認為此病主要病因爲「血熱」、「血瘀」和「血虛」,會根據不同體質給予相對應的治療,且乾癬病患會因皮膚狀況造成情緒低落,心情上的壓力也會加重乾癬病況。像上面那位陳先生,因本身是血熱體質,故以黃連解毒湯為加減做治療,在服藥3個月後,紅斑逐漸褪去,而治療期間有搔癢難入眠狀況,故酌加重鎮安神的中藥,患者服藥後表示已可以一覺到天亮。持續服藥半年,紅斑已全數褪去,且脫屑減少很多,也幾乎不需再使用類固醇。 吳宛容中醫師對於乾癬患者需要注意避免以下幾點: 1. 避免食用過於刺激性的食物如烤、炸、辣等食物 2. 避免抽菸、喝酒,以免加重乾癬狀況 3. 搔癢時盡量輕拍或是冰敷,避免過度搔抓以免傷口破潰感染 4. 情緒壓力也是造成乾蘚惡化的重要原因,乾蘚病人需保持心情愉悅,盡量避免處於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以免加重病情 5. 加強皮膚保濕,洗澡後需要塗抹保濕用品,但要避免使用有顏色及香味的保濕用品 6. 生活作息需正常,避免熬夜晚睡以免加重病情 7. 持續規律服藥,保持正確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乾蘚其實是一個可以治癒的疾病。  

壓力大鬼剃頭?免疫療法助生髮

壓力大鬼剃頭?免疫療法助生髮#免疫系統失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某導演在拍片期間曾發生一覺醒來後,頭上出現三塊約50元硬幣大小的鬼剃頭,趕緊尋醫求診,才得知自己由於免疫系統失調而罹患「圓禿」。因熬夜拍戲、加上壓力過大,導致一夜之間落髮,所幸透過免疫療法與養髮療程,在3個月後,掉髮趨於穩定,逐漸重拾光彩。壓力大、免疫系統失調 是形成圓形禿的主因太瑿醫療管理集團總院長黃仲立醫師說明,不正常的掉髮現象往往在短時間內形成,且掉髮區域又是圓形,所以才有圓禿或「鬼剃頭」之稱,是一種淋巴球攻擊自己成長中毛囊的發炎反應,使毛髮不斷掉落,有些人則同時有免疫性貧血、甲狀腺疾病、白斑等自體免疫性疾病。另有部分醫學研究認為,壓力大、身體疲勞、免疫系統失調等,是形成圓形禿的主因。嚴重者可採用內服外用養髮療程圓禿在皮膚科門診,是很常見的禿髮原因,任何年輕都有可能,尤其是20-50歲。圓禿在治療上可採用「局部免疫療法」,配合醫師評估的養髮療程來進行。所謂局部免疫療法,是藉由局部塗抹藥物引起接觸性過敏反應,產生抑制性或調節性的T細胞來節抗毛囊的發炎反應,幫助皮膚和毛囊環境進行免疫調節;狀況較嚴重者另外再配合生髮水、雷射、口服、紫外線照射、注射類固醇等養髮療程,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幫助減少落髮現象,進而刺激頭皮、使頭髮順利再生。圓禿經過適當治療都能癒後良好,唯治療初期的新生頭髮可能呈淺白色偏細,慢慢才會回到原先髮色與粗度,另有少部分嚴重者會有廣泛性落髮問題,需耐心接受更長時間的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輕鬆的心情,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耐心配合醫囑,並安排紓壓的方式,才能確保最好療效,及早恢復原貌,重拾信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