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喪偶該追求第二春嗎?揭密再婚對老人的影響:孤單感有所改善
如果你有配偶,且和配偶的關係良好,那麼有這樣的關係,對你來說好處很多。但是,若有一天配偶比你早離開人世,那麼你該維持單身,還是該尋求另一段親密關係呢?
根據內政部的數據,在2023年,65~69歲的女性,約每5位就有一位是喪偶的;然而,在65~69歲的男性中,約每20位才有一位是喪偶的。因為女性的平均餘命較長,在世界各國,女性都比較有機會經歷喪偶的狀況。
喪偶對老人的影響
根據一些調查研究的結果,喪偶對於老人的身心都有影響。比方說,有一個台灣的調查發現,不論是男性或女性,喪偶後的死亡率都比沒有喪偶的人高。這背後的原因除了有人陪伴之外,更關鍵的是,配偶一般會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做一些冒險、做危害健康的行為,而會希望他們做一些對自己健康有利的事情。
在心理方面的影響則包含了,喪偶的人孤單感會比較高,比較容易有憂鬱及焦慮的傾向,也有比較高的機率會罹患失智症。有些研究發現,喪偶對男性及女性有不同的影響,在男性身上的負面影響會比較大,因為男性通常比較不擅長處理家務、也比較不擅長和女子溝通,而這些都是喪偶後,他們必須要自行處理與面對的。
除了憂鬱與焦慮之外,喪偶對男性與女性的影響也略為不同;男性在喪偶後,心態上是較脆弱、易受傷害的,而女性在喪偶後,反而比較容易展現生命的韌性。
看到一個研究結果說喪偶對於男性憂鬱的狀況有較大的影響時,我們可能會解讀為,男性在喪偶後比較容易憂鬱。但是實際上,可能是因為沒有喪偶的男性較女性不憂鬱,喪偶的男性及女性憂鬱的程度沒有差異,所以相比之下,就會認為喪偶對男性的影響比較大。實際上就有研究獲得這樣的發現,所以我們要更謹慎看待研究結果的意涵。
延伸閱讀:
上了年紀該有的必備品!不想成固執貪婪的老人,要先擁有「1寶物」
若我們真的想知道喪偶對人的影響,應該要長期追蹤一群人,去比較他們在喪偶前後的狀態。然而,多數的研究並不是這樣進行的,而是預設參與研究的人們,在屬性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可以依據我們想研究的分類直接去做比較。
除了對個人身心的影響之外,從務實面來看,如何處理姻親的關係也會對老人造成影響。雖然喪偶之後,婚姻關係就結束了,但是姻親關係並沒有結束。日本的《民法》已經有規定,配偶死亡後,另一方可以申請終止姻親關係。
不過台灣還沒有這樣的規範,根據台灣的《民法》,若配偶死後,在特定條件符合的情況下(同住、對方有扶養的必要以及自己有扶養他們的能力),還是有扶養配偶父母的義務,只是扶養順位是第6順位,只有前面順位的人都無能力扶養時,才會有扶養的義務。
雖然喪偶對老人有諸多影響,不過這樣的影響並非長遠的。比方說,有研究就發現長年守寡的人和還在婚姻關係的婦女,在日常和一般幸福感上並沒有差異。
延伸閱讀:
她50歲後「拋夫棄女」到異地生活!熟齡族靠「打工換宿」找回自我
再婚對老人的影響
因為喪偶又再婚的老人在比例上就偏少,相關的研究也相對有限。比方說,有一個針對喪偶者進行的研究,當中只有不到6%的是喪偶後再婚的,顯示研究進行的難度很高。
從這些少數的研究結果,發現喪偶後再婚,對於孤單感受有改善,對於健康也有好的影響。有個追蹤的研究就發現,喪偶後再婚,可以有效降低男性及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發生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這個疾病是全球第3大的死因)。
不過,這不一定是因為再婚所帶來的影響,有可能是這些人本身的特質所造成,而再婚與否只是一個混淆變項。另外,也有可能是某些特質的人,會比較傾向再次進入婚姻關係。這些特質影響了他們的身心狀態,這跟是否有再婚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比方說,性格上比較開朗的人,比較容易再次進入婚姻關係,也因為他們性格開朗,所以比較不會有憂鬱的狀況。
喪偶後再婚的人很少,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找到適合的對象,這個基本條件沒有滿足的狀況,其他因素都沒有必要考慮。另外的原因又可以分為跟本人直接相關的,像是前一段婚姻關係留下陰影,以及擔心要扮演照顧者的角色;跟本人沒有直接相關的,則有來自家人的壓力,包含了自身的家庭,以及姻親,還有很常被提及的遺產繼承的問題。除了這些微觀層面的,社會輿論及社會對於再婚的觀感,也都會影響老人再婚的意願。
另外,近來情感詐騙也日益增加,多數又是以網路社群的方式進行,不少詐騙者就鎖定喪偶的老人。因為這些老人比較孤獨,需要心理慰藉,若有人可以提供這方面的支持,很容易就會打動他們。擔心被詐騙,也影響了喪偶老人認識新對象的可能,也就不可能再婚。
老人喪偶VS老人離婚
不少探討喪偶對老人影響的研究,也會把離婚的老人納入研究對象,並加以比較。雖然喪偶和離婚對老人的影響是相近的,但離婚造成的負面影響會更大一些。伴隨老人離婚率的攀升,以及女性喪偶的比例日益上升,如何協助這些離開伴侶關係的老人,是未來相當重要的課題。
日本已經有不少主打為老人服務的婚友社,協助老人可以找到人生的第2春、甚至第3春。雖然再次進入婚姻關係,對老人來說有好處,但是,若其他客觀條件不一定能配合的情況下,當好朋友也能夠提供老人好的社會支持,對老人來說也是好的。
(本文摘自/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商周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