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健保放寬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給付至兩年 異位性皮膚炎迎來治療新曙光

健保放寬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給付至兩年 異位性皮膚炎迎來治療新曙光#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症狀包括反覆性的皮膚紅腫、脫屑與劇烈搔癢,導致病人夜不能寐、學習或工作表現下降,甚至影響人際關係。長期之下,中重度病友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然而在傳統治療下,疾病控制往往不理想。隨著健保自今(2025)年8月起將「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給付年限從一年放寬至兩年,許多病友終於迎來更穩定的治療希望。 台灣夏季又悶又熱 成為異膚病情惡化高峰  台灣高溫潮濕的環境,使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夏季特別難熬。台大醫院皮膚部烏惟新主治醫師指出,關節處因流汗摩擦常引起嚴重搔癢,患者皮膚反覆紅腫、破皮甚至感染。他提醒,夏天建議盡量待在冷氣房,外出要勤於擦汗,乳液也可改用較清爽型態,避免過度厚重而影響排汗。 圖/台大醫院皮膚部烏惟新主治醫師 高醫附設醫院皮膚科吳青穎主治醫師則以南部案例為例,強調夏天對孩童病友尤其艱辛。「孩子在公園玩耍後,隔天來門診,常常皮膚突然惡化,甚至出現細菌感染。」她解釋,持續搔癢不僅打斷睡眠,還讓學習專注力下降,甚至在人際互動中被誤解為「不乾淨」,心理壓力不容小覷。因此,她建議患者選擇寬鬆、透氣、吸汗的衣物,運動後立即擦乾汗水,並保持皮膚清潔。 傳統治療效果有限!導致病友中途放棄、病情雪上加霜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選擇多元,包括外用藥膏、光照治療、口服免疫抑制劑等。烏惟新醫師分析,外用藥膏需長期、反覆塗抹,部分患者因麻煩或副作用而中斷,導致疾病反覆;口服免疫抑制劑則需頻繁回診抽血,且有骨髓抑制或肝腎功能受損等風險,患者難以長期配合。 吳青穎醫師也指出,傳統治療必須累積使用紀錄,才能符合進階治療申請資格,但過程繁瑣且效果有限。她坦言,「很多患者因為覺得治療麻煩,加上要頻繁抽血檢查,因而中途放棄,結果病情惡化,生活品質一直無法改善。」 圖/高醫附設醫院皮膚科吳青穎主治醫師 近年「進階治療」帶來突破 起效快、安全性更高 相較之下,近年新上市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為中重度患者帶來全新選擇。烏惟新醫師強調,此類藥物能直接作用於發炎路徑,效果明顯且起效快,常有病人「一天內就明顯止癢」。更重要的是,相較傳統免疫抑制劑,副作用風險降低,不易造成血球低下或肝、腎功能損傷,安全性更高。 吳青穎醫師則分享臨床上的真實案例,一名國三學生因課業壓力大、睡眠不足,導致皮膚惡化,傳統治療成效相當有限。後來轉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一週內症狀顯著改善,他告訴醫師,「我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吳醫師說,對這位即將會考的青少年來說,快速緩解病情不僅改善外觀,也讓他在課業與社交上重拾自信。 新藥健保給付延長至「兩年」 減輕患者負擔與焦慮 過去,健保對口服小分子藥物僅給付一年,導致許多患者在病情獲得控制後被迫停藥。烏惟新醫師指出,研究顯示「停藥後約八成患者會在短期內復發」,這樣的反覆對病友極為痛苦。他直言,「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病,不可能因為一年治療就痊癒,強制停藥等於讓病人白白受苦。」 吳青穎醫師也認為,放寬到兩年是很好的政策。她形容,病友在藥物治療下「曾經到過天堂」,皮膚恢復正常,不必擔心被異樣眼光看待;然而一年期滿被迫停藥,等於「又掉回人間」。如今延長到兩年,不僅能確保療效穩定,也減輕患者與家屬的焦慮。「很多孩子甚至會數著日子怕藥用完,這種心理壓力會影響全家。兩年給付真的幫助非常大。」 除了藥物治療,家屬、醫病關係的支持也相當重要 兩位醫師一致提醒病友,若考慮換藥或升級治療,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不要因短期效果不明顯就自行停藥或減量。烏惟新醫師建議,可利用數位工具或由家屬提醒確保規律服藥,並在治療過程中隨時與醫療團隊溝通。 吳青穎醫師則補充,家屬支持非常重要,因為在異位性皮膚炎的長期困擾之下,往往讓患者喪失信心。「當病人知道未來還有更好的治療選擇,而且是符合健保規範的,就會更願意堅持下去。」她強調,醫病關係與心理支持是提升治療動力的重要關鍵。 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是一種皮膚病,更深刻影響睡眠、學習、工作與心理健康。過去患者常因治療中斷而陷入反覆惡化的循環,如今隨著健保放寬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給付年限,病友終於有機會透過更長期的治療,獲得穩定控制。烏惟新醫師與吳青穎醫師都呼籲,病友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並在家屬陪伴下長期配合,才能真正走出反覆惡化的陰影,迎向更好的生活品質。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異位性皮膚炎

43歲的小琳 (化名),花了大半輩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還是要回到正規醫療,才有機會控制病情。從小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她坦言,為了「根治」,除了使用傳統的正規治療,也另外嘗試過不少偏方,包括:算命、改名,有人還告訴她「三魂七魄裡頭有一魄泡在水裡,所以皮膚才會爛爛的。」對於這些常識,她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但這些偏方往往收費高昂,不但沒有效果,更讓自己和家人承受更多心理與經濟壓力。 小琳回憶,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骨質疏鬆、血管彈性下降,讓她幾乎無法再承受藥物副作用,甚至因病況反覆發作,曾一度有了輕生的念頭。成為母親後,也得照顧同樣罹患嚴重異膚的兩個孩子,全身可以用體無完膚來形容,每當半夜孩子不停抓癢,一邊保持清醒阻止孩子抓破皮膚,自己也得忍住不抓癢,這種夜不成寐、身心俱疲的日子,也讓她喘不過氣。 響應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 啟動全台病友調查 挖掘治療迷思與真相 每年9月14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今(2025)年的國際主題訂為「Our Skin , Our Journey」(我們的肌膚,我們的旅程),強調全球病友在這條「異膚抗病之旅」的處境與心聲,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則以「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作為呼應,啟動全台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治療調查與滿意度分析,從真實世界數據探討常見治療迷思與真相,提醒社會大眾異膚並非能「一次痊癒」,而是需要持續醫療與全方位照護的慢性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疾病,反覆發作的乾癢、紅腫與皮膚出血和滲漏,讓許多病友長期在痛苦與無助中掙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名譽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異膚是無法「根治」的,醫學上並不存在「一次治癒」的方法,治療的目標是長期控制與減少發作,「正規治療需要時間,但能真正改善病因,並逐步讓病情穩定。」他強調。 別走冤枉路!3成病友曾嘗試「另類療法」近9成認為無效、不會推薦給別人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針對418位病友進行治療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高達99.5%的病友都有使用正規治療,但仍有三分之一(34.7%)的人嘗試過「另類療法」,最大宗的為食療、中草藥,或是尋求民間信仰,包括捐棺、本命樹整理,其次則是是營養品、益生菌或精油等。而這些另類療法,讓大部分病友都認為走了冤枉路,調查顯示近九成(86.2%)病友認為另類療法「無效」,有87.3%的病友更表示「不會推薦給他人」。 儘管如此,仍有68.4%的病友花費超過一萬元在另類治療上,25人投入超過十萬元,甚至有5人花費破百萬元,但最後幾乎全數認為無效且不推薦。朱家瑜醫師指出,這反映了人情壓力的影響,調查顯示,有46.6%的病友因長輩建議,32.8%因親友介紹而嘗試偏方,代表「求根治」的社會氛圍,往往讓病友走上錯誤道路。 花大錢用偏方得不償失!醫師呼籲「正規治療」才是長期解方 調查也顯示,病友對病情嚴重度的主觀認定往往高於醫師的客觀評估。朱家瑜醫師分析,這種「感受落差」導致部分病友誤以為西醫無效,進而尋求另類療法。但實際上,正規治療的滿意度遠高於偏方。調查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口服標靶藥物的病友滿意度可達八成,而另類療法僅約七成,甚至低於僅使用乳液與藥膏等基礎治療。 朱家瑜醫師強調,病友應避免追求「一次根治」的迷思,更不要因為急於痊癒而投入大量金錢在偏方上,「錢花得越多,失望往往越大。」提醒病友,唯有持續接受正規治療,並耐心配合醫師,才能真正改善病況,減少急性發作。 小琳的故事,也正好呼應這份調查的結果。她坦言,直到自己也為人母,才真正理解正規治療的重要,她說,「到40幾歲才恍然大悟,應該要配合醫師的方式照顧自己」。2025世界異膚日,透過數據與病友真實故事,提醒社會大眾與病友,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長期抗戰,沒有捷徑。追求「根治」的偏方,往往只是徒增失望與經濟負擔。唯有回歸正規醫療,才能逐步改善病情,迎向更穩定與健康的生活。 圖/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朱家瑜名譽理事長表示,及早接受正規治療,有助穩控異膚。(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皮膚搔癢難耐、抓到流血⋯皮膚科醫授「抗癢5招」緩解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搔癢難耐、抓到流血⋯皮膚科醫授「抗癢5招」緩解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34歲的張小姐是一名上班族,自青春期起就長期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常因皮膚紅腫、乾裂,夜裡癢得無法入睡,那段時間,她不敢參加朋友聚會,也失去了與人互動的勇氣。在皮膚科醫師持續治療下,逐步建立固定護膚習慣、調整作息、規律運動,並避免特定飲食誘因,症狀才逐漸得到控制,如今睡眠和生活品質都大幅改善,也能自在地與朋友聚會。

異膚病友夏日煎熬!生物製劑助疾病長期穩控 盼健保支持病友「異同變好」

異膚病友夏日煎熬!生物製劑助疾病長期穩控 盼健保支持病友「異同變好」#異位性皮膚炎

炎炎夏日,對大多數人是奔向海灘的好時光,但對異位性皮膚炎(以下簡稱異膚)患者而言,卻是難熬的季節。不少中重度病友因怕流汗、曬太陽、甚至海水刺激皮膚,選擇長袖包緊緊、宅在冷氣房自我隔離。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靜宜醫師表示,異膚不是單純的皮膚病,而是一種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長期穩定治療是防止病情反覆與惡化的關鍵。 傳統治療效果不佳 造成病友極大身心負擔 異膚常於孩童時期發病,根據統計,有八成患者五歲前就出現症狀,若未持續治療,可能於學齡期轉為中重度,甚至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三部曲」。楊靜宜醫師指出,異膚造成的不僅是皮膚紅、腫、癢,更會嚴重影響睡眠、情緒、學業與人際關係,有的病友因外觀自卑,不敢談戀愛,或因此改變求職方向,甚至不敢運動,長期下來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 臨床上,仍有不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擇中途放棄。楊醫師坦言:「許多病友接受傳統治療時,常因療效不如預期而感到灰心,進而放棄治療。然而,這樣卻會讓皮膚發炎時間拉長、控制更為困難,甚至因反覆搔抓造成皮膚增厚、滲液與繼發感染,使發炎反應持續,增加後續疾病控制的難度。」 新一代生物製劑與口服藥物 解決治療瓶頸 現行異膚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分為三線:第一線為保濕潤膚劑、外用類固醇;第二線包含光照療法、外用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等藥物;第三線則為免疫抑制劑,但是免疫抑制劑長期使用可能會對肝腎功能造成負擔,感染風險增加。所幸近年第三線治療進展出劃時代的新藥──「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楊靜宜醫師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抓出導致發炎失控免疫軍隊,因此療效明確,而且不需要透過肝腎代謝藥物。口服小分子則是藉由阻斷致炎性細胞激素傳訊路徑,快速緩解病灶與癢感,不過需要定期回診抽血監測肝腎功能」 針對中重度患者,這些新興的進階療法往往是唯一能有效控制病情的方式。楊靜宜醫師表示,「我們有病友在使用生物製劑後,從幾乎無法行走、痛到不敢動的小學生,到現在已長大成為排球校隊的一員。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藥物,而是改變人生的治療方式。」 病友盼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延長 助病情長期穩控 自2024年2月起,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年紀擴增,給付對象從12歲以上擴大至6歲以上病童,讓更多家庭受惠。不過目前健保只給付一年療程,之後便需「下車」停藥,除非症狀惡化才能重新申請。楊靜宜醫師提醒,然而能申請健保給付進階治療的病患多為重度病友,因病情嚴重、反覆性高,臨床上常需至少4到6個月的穩定治療期,因此,若僅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一年便停藥,往往可能因治療時間不足,導致病情尚未完全穩定就中斷用藥。本來已經獲得良好控制的皮膚狀況,可能因此再次惡化。楊靜宜醫師也指出,「研究也有顯示,重度病友停藥後一年內僅有三成病人維持穩定狀態,大部分的病人沒有辦法維持皮膚的穩定度,生活品質與工作學習功能又開始下降。」 臨床試驗結果也顯示,持續治療52週以上的患者,其皮膚狀況與生活品質明顯優於短期治療者。若能延長治療至兩年甚至三年,達到「近乎無病灶」狀態的比例,也可由原本約三成,上升至五到六成。1、2 楊靜宜醫師藉此呼籲,應考慮延長健保給付年限,讓中重度患者能持續穩控、減少社會成本負擔。 很多人說生物製劑能「調體質」,但異膚究竟能根治嗎?楊靜宜醫師說明,這種說法是為了讓病友更易理解,「我們在西醫裡說的是『疾病進入緩解期』,也就是皮膚不再紅腫搔癢、能維持六個月以上的穩定。」長期穩定治療能幫助皮膚屏障修復、讓皮膚比較能留住水分、不容易乾癢,連帶也能穩定免疫記憶細胞。「治療過後的皮膚就像重新築起一道堅固的城牆,能有效阻擋過敏原入侵;而免疫系統也學會不再過度反應,破壞這道防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患者停藥後仍可維持穩定狀態。 家長、患者的共同期待:早點穩定、久點控制 除了醫療角度,臨床上也常見許多家長為孩子爭取更充足的治療時間。楊靜宜醫師分享,有些家庭原本經濟條件有限,即使孩子病情嚴重,也必須撐過半年以上的傳統療法,才能符合健保申請生物製劑的門檻。然而,好不容易熬過前期、終於穩定下來,卻又因健保僅給付一年療程,面臨被迫「下車」停藥的困境,讓不少家庭備感壓力。建議未來若能依照個別反應延長療程,或依病情調整上車與下車標準,將更有助於真正改善病情、減少併發症風險。 面對仍處掙扎中的患者與照顧者,楊靜宜醫師給出最重要的建議是:「不要放棄!你們值得更好的生活。請勇敢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異膚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會一天痊癒。但只要堅持穩定治療,皮膚能好轉,生活也能找回原本的樣子。  

異膚需一輩子用藥?全身搔癢、流血流湯⋯做到「這1事」有望停藥

異膚需一輩子用藥?全身搔癢、流血流湯⋯做到「這1事」有望停藥#異位性皮膚炎

21歲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亞運培訓國手,擔任中心打者、長打實力驚人,卻長年與異位性皮膚炎奮戰,從國小時期手肘開始出現癢疹,到全身嚴重搔癢、腫痛甚至流血流湯,求醫嘗試各種治療與偏方,卻始終未見改善後,最終她接受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長效生物製劑治療,治療3年後疾病維持穩定,停藥迄今2年未見復發。

乾燥、皮疹⋯全身癢又痛!台大醫揭「異位性皮膚炎」恐是免疫失調

乾燥、皮疹⋯全身癢又痛!台大醫揭「異位性皮膚炎」恐是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

30歲許先生患有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過去20多年來深受異膚之苦,不僅全身又癢又痛,還抓到皮膚滿是瘡痍,好不容易申請到精準治療的健保藥物,但給付時間卻僅有1年⋯⋯所幸,自從2025年6月1日起,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健保給付時間延長至2年,對患者的病情控制會是一大助力,許先生的病情也穩定恢復中。

異位性皮膚炎癢到徹夜難眠?靠健保給付小分子標靶藥物找回生活節奏

異位性皮膚炎癢到徹夜難眠?靠健保給付小分子標靶藥物找回生活節奏#異位性皮膚炎

「最痛苦的不是白天上班,而是每天晚上睡覺,全身癢、皮膚裂甚至流膿水…」這不是誇張的形容,而是許多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每天的真實寫照。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不僅讓患者皮膚乾裂、搔癢難耐,甚至進一步吞噬人的情緒、睡眠與自信,導致日常生活與工作品質大幅下降。然而,隨著醫療進步與健保給付政策的改善,為許多長年受困的患者迎來轉機。 堅持不懈的廚師:積極治療與異膚共存 現年30多歲的鍾先生曾是一位旅澳、廚藝精湛的廚師。回台後,潮濕悶熱的氣候、加上長時間處於密閉的廚房環境,使異位性皮膚炎逐漸加重。起初,他透過類固醇藥物減緩症狀,但不但未見改善,反而引發嚴重毛囊炎和苔蘚化,腿部和臀部皮膚宛如粗糙樹皮,伴隨密密麻麻的小膿包,甚至局部破皮滲液。 在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黃麗珊醫師診斷下,確定鍾先生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合併毛囊炎,嘗試抗生素和藥膏治療控制毛囊炎,並使用生物製劑針劑治療,但效果仍相當有限。 然而,在黃麗珊醫師建議下積極申請健保給付口服小分子藥物,情況終於有了轉變,不僅感受到皮膚癢感顯著減輕,過去常常抓破的傷口也逐漸癒合,讓他得以重新穿上廚師服、回到最熟悉的料理台前。黃麗珊醫師也提醒,日常保濕猶如料理中的「調味料」,是病友穩定膚況不可或缺的一環。 重拾睡眠:上班族的異膚抗戰之路 異位性皮膚炎並非李先生從小就有的毛病,而是在三年前突如其來闖入他的生活。最初只是全身癢,到後來皮膚開始裂開、流膿水,甚至流血,最痛苦的是每當夜晚降臨,他都無法好好休息。在嘗試各種治療卻無效,甚至產生副作用,李先生已對許多藥物失去信心,甚至因為潛在副作用,一度想要放棄治療。 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林子閔醫師耐心解釋最新治療方案、鼓勵他接受治療後,歷經為期一年的健保用藥申請,李先生終於通過審核,開始使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剛開始服用約三天後,癢感就明顯減少」,且在用藥的兩週內,原本乾裂的皮膚開始變得光滑,不再有新傷口及滲液,最重要的是,他終於能好好睡上一覺,重拾良好睡眠品質。 林子閔醫師補充:「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影響免疫系統的慢性疾病,近年來,健保已開放給付許多進階治療藥物,希望病友們能多了解這些選擇,不要錯過改善生活品質的機會。」 小小鬥士:小學霸的異膚成長歷程 新生兒雙頰紅潤的可愛模樣,竟被醫師提醒「這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小豪(化名)的狀況隨著長大越演越烈,小豪媽媽嘗試過各種方法,包括昂貴乳液、中西醫治療,甚至將乳液塗抹全身再用保鮮膜包裹,但症狀都未見改善。成績優異的小豪曾對媽媽說:「我可不可以不要聰明?我寧可考試考不好,但我真的不想再癢了...」 直到五年級,小豪在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皮膚科楊翔宇醫師的建議下,開始接受健保給付的新藥治療,半年內固定回診,且每週至少進行兩到三次照光治療。使用口服小分子新藥後,小豪的狀況大幅改善。媽媽欣慰地說:「現在的他幾乎已經好了九成,只是關節處還有些微紅腫。」 楊翔宇醫師表示,異膚控制穩定後,小豪不僅變得更開朗,也擺脫了異膚可能影響發育的問題,身高有顯著成長。更令人欣慰的是,成績優異的小豪許下成為皮膚科醫師的願望,希望未來能幫助和他有相同困擾的小朋友。 楊翔宇醫師也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層缺陷的免疫問題,藥物的長期規律使用十分重要。異位性皮膚炎影響的不只是皮膚,而是整個人生,從學習、社交、運動到睡眠,患者面臨的挑戰超乎想像。 異位性皮膚炎透過正確診斷、及早治療,配合規律用藥及日常保養習慣,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也期待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健保政策的持續優化,未來會有更多元、便利的治療選擇,讓更多病友能找到屬於自己與異膚共處的平衡之道。

異位性皮膚炎母子8年來竟首次一覺到天亮? 生物製劑助病童穩定膚況 全台異膚巡迴衛教講座台北場圓滿落幕 中南部有望加開!

異位性皮膚炎母子8年來竟首次一覺到天亮? 生物製劑助病童穩定膚況 全台異膚巡迴衛教講座台北場圓滿落幕 中南部有望加開!#異位性皮膚炎

「治療、復發、再治療、再復發」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無止盡的夢魘。隨著醫療進步,現在異膚已有能從源頭阻擋,減少肌膚發炎、搔癢的進階治療選擇。為帶給患者正確的治療資訊,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與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攜手舉辦「異掃膚躁,長治穩安」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精準治療全台巡迴衛教講座,呼籲異膚患者目前已有納入健保給付的進階治療,應積極遵從醫囑穩定治療,掌握新人生! 異膚不控制三成恐成中重度 當心氣喘、鼻炎、身心共病找上身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姚宗杰教授於台北場講座中分享,異位性皮膚炎屬第二型發炎反應,有八成患者會於五歲前發病,且約有三成異膚兒童七歲後因未穩定治療而演變成中重度患者,因此長期穩定控制異膚相當重要。然而,臨床常見病友或家長自行停藥、減藥,導致疾病反覆發作、甚至嚴重復發,進而使患者對治療更加消極,放棄尋求更進階的治療。姚醫師表示,異膚若未妥善處理,肌膚恐長期搔癢難耐,導致患者無法入睡休息,將提高生長遲緩、過動症(ADHD)、自體免疫疾病等發生率。此外,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經常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三部曲。 (圖/姚宗杰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若未穩定控制,約三成異膚兒童7歲後將演變中重度,甚至有可能引發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的過敏三部曲。) 而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暨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任俞佑醫師則表示,診間中不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從小備受疾病反覆發作所苦、放棄治療的案例。俞醫師提醒,目前已經有進階的精準治療能助中重度患者長期穩定控制病情,只要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調理好體質、降低復發率。 生物製劑助患者長期穩控 母子煎熬8年終獲好眠 俞醫師解釋,進階治療選項包含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則是透過精準抑制第2型發炎反應的介白素,直接從源頭阻斷發炎路徑。研究顯示成人最快兩天可緩解癢感;16週後,約七成患者EASI改善至少75%,長期使用可穩控病情及大幅改善病灶,唯須留意注意注射部位反應或結膜炎等副作用。「口服小分子藥物」是透過抑制體內發炎細胞激素,阻斷淋巴球發炎路徑。研究顯示能迅速改善病灶面積與癢感,但需定期回診抽血監測肝腎功能。 (圖/俞佑醫師說明,生物製劑透過精準抑制第2型發炎反應的介白素,從源頭阻斷發炎路徑,成人最快兩天可緩解癢感。呼籲患者可依自身需求與醫師溝通治療期待,未來也能擁抱嶄新生活。) 俞醫師也分享,8歲的小星自嬰兒時期確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全身流血成每天日常。所幸小星與媽媽治療過程皆遵從醫囑,在健保給付下放6歲後即順利申請生物製劑治療。至今施打約半年不僅大幅改善病況,膚表不再出現傷口和組織液,甚至兩人8年來晚上能好好入睡,一覺到天亮!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衛教講座全台巡迴開跑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也提到,許多病友因長期無法穩定控制病況,被迫休學、辭職,甚至不敢社交或踏入戀愛關係,人生備受限制。 丁秘書長也分享,「異掃膚躁 長治穩安」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精準治療衛教講座接下來也將在全台其他縣市巡迴舉行。若是對講座有興趣、想了解更多異膚新知的病友,歡迎密切關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官網(https://adpa.org.tw/ )與臉書社團(https://reurl.cc/XZ72GM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