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新趨勢:從生物製劑到生活調適,找回穩定與自信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新趨勢:從生物製劑到生活調適,找回穩定與自信

2025/11/10

一名20歲出頭的女性患者因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全身病灶紅腫、脫屑,皮膚不斷滲液,不僅長期受搔癢與外觀困擾折磨,不只身體不適,更陷入嚴重情緒沮喪。志勛皮膚科診所副院長陳偉迪醫師提到,中重度以上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焦慮、憂鬱風險機率是一般正常人的2倍以上。「那位年輕女性走進診間時,幾乎不說話,全程都由父親代答…」後來經住院治療與團隊陪伴,患者接受新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皮膚狀況明顯好轉9成以上,情緒也逐漸穩定,也終於願意微笑與醫師溝通。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是皮膚病,而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疾病。患者常面臨夜間搔癢、睡眠中斷,白天精神不濟;長期下來不僅影響學業與工作,也會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壓力。外觀紅腫、脫屑或色素沉著更讓病友承受社交壓力與異樣眼光。

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治療進入個人化時代

陳偉迪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的核心機轉在於皮膚屏障缺陷與免疫失衡。角質層無法有效鎖水,使外界過敏原、刺激物更容易入侵皮膚,引發第二型發炎反應。當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像介白素 IL-4、IL-13、IL-31 等發炎激素大量釋出,會造成發炎、搔癢與皮膚屏障進一步破壞,形成惡性循環。其中 IL-13 扮演關鍵角色,不僅導致皮膚乾燥、紅腫與癢感,也增加感染風險。「正因如此,近年治療藥物開始鎖定 IL-13 這個發炎關鍵點,進行更精準的控制。」

目前臨床上常見2大類治療選項—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藥物。陳偉迪醫師解釋,生物製劑屬於單株抗體,可精準抑制發炎路徑,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傳統抑制 IL-4/IL-13 的藥物已應用多年,新一代專抑制 IL-13 的生物製劑則具長效特性,治療穩定後可每4週施打一針,便利性大幅提升,也減少病人往返醫院的負擔。

另一種治療是口服小分子 JAK 抑制劑,能快速抑制發炎訊號,止癢效果明顯,有些人在使用後一週內就感受到改善。「口服藥的便利性高,但必須定期抽血監控,注意潛在的感染與肝腎負擔。」陳偉迪醫師提醒。與生物製劑相比,小分子藥作用快但維持時間較短,一旦停藥,疾病容易復發。

在實際臨床選擇上,陳偉迪醫師強調「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的重要性。醫師會依病情嚴重度、年齡、生活型態、健保條件及個人偏好與病友充分討論。「有的人怕打針、有人回診不便、也有人希望藥效持久,這些都會影響治療方向。選擇對自己可長期配合的方式,才是最理想的控制策略。」

長期控制要靠藥物與生活並行

藥物能抑制發炎,但穩定長期控制還需要生活照護與心理支持。秋冬季節氣候乾燥,保濕是每日不可缺的基本功。陳偉迪醫師提到,像是洗澡後立即塗抹乳液與藥膏,在乾燥部位加上一層軟膏或凡士林,幫助鎖住水分。清潔時避免過熱的水溫與刺激性清潔品;衣著以棉質、透氣為主,減少摩擦與悶熱。

情緒管理也是治療的一部分。長期癢與外觀焦慮容易造成心理壓力,陳偉迪醫師指出,若焦慮或失眠影響生活,應主動與家人或醫師討論,必要時尋求心理支持或病友協會協助。良好的作息與規律生活能減少發炎惡化,避免熬夜、適度運動、維持睡眠品質,都是穩定病情的重要基礎。

陳偉迪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屬慢性病,不能期待「打兩針就痊癒」。病友應定期追蹤、依建議調整用藥,避免因自行停藥造成反彈或惡化。長期配合、正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可以穩定控制,才能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節奏。

《優活健康網》企劃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