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標靶藥物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

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醫師揭露治療迷思與真相#口服標靶藥物

43歲的小琳 (化名),花了大半輩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還是要回到正規醫療,才有機會控制病情。從小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她坦言,為了「根治」,除了使用傳統的正規治療,也另外嘗試過不少偏方,包括:算命、改名,有人還告訴她「三魂七魄裡頭有一魄泡在水裡,所以皮膚才會爛爛的。」對於這些常識,她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但這些偏方往往收費高昂,不但沒有效果,更讓自己和家人承受更多心理與經濟壓力。 小琳回憶,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骨質疏鬆、血管彈性下降,讓她幾乎無法再承受藥物副作用,甚至因病況反覆發作,曾一度有了輕生的念頭。成為母親後,也得照顧同樣罹患嚴重異膚的兩個孩子,全身可以用體無完膚來形容,每當半夜孩子不停抓癢,一邊保持清醒阻止孩子抓破皮膚,自己也得忍住不抓癢,這種夜不成寐、身心俱疲的日子,也讓她喘不過氣。 響應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 啟動全台病友調查 挖掘治療迷思與真相 每年9月14日是世界異位性皮膚炎日,今(2025)年的國際主題訂為「Our Skin , Our Journey」(我們的肌膚,我們的旅程),強調全球病友在這條「異膚抗病之旅」的處境與心聲,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則以「異膚求根治?少走冤枉路」作為呼應,啟動全台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治療調查與滿意度分析,從真實世界數據探討常見治療迷思與真相,提醒社會大眾異膚並非能「一次痊癒」,而是需要持續醫療與全方位照護的慢性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疾病,反覆發作的乾癢、紅腫與皮膚出血和滲漏,讓許多病友長期在痛苦與無助中掙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名譽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異膚是無法「根治」的,醫學上並不存在「一次治癒」的方法,治療的目標是長期控制與減少發作,「正規治療需要時間,但能真正改善病因,並逐步讓病情穩定。」他強調。 別走冤枉路!3成病友曾嘗試「另類療法」近9成認為無效、不會推薦給別人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針對418位病友進行治療調查,結果發現,雖然高達99.5%的病友都有使用正規治療,但仍有三分之一(34.7%)的人嘗試過「另類療法」,最大宗的為食療、中草藥,或是尋求民間信仰,包括捐棺、本命樹整理,其次則是是營養品、益生菌或精油等。而這些另類療法,讓大部分病友都認為走了冤枉路,調查顯示近九成(86.2%)病友認為另類療法「無效」,有87.3%的病友更表示「不會推薦給他人」。 儘管如此,仍有68.4%的病友花費超過一萬元在另類治療上,25人投入超過十萬元,甚至有5人花費破百萬元,但最後幾乎全數認為無效且不推薦。朱家瑜醫師指出,這反映了人情壓力的影響,調查顯示,有46.6%的病友因長輩建議,32.8%因親友介紹而嘗試偏方,代表「求根治」的社會氛圍,往往讓病友走上錯誤道路。 花大錢用偏方得不償失!醫師呼籲「正規治療」才是長期解方 調查也顯示,病友對病情嚴重度的主觀認定往往高於醫師的客觀評估。朱家瑜醫師分析,這種「感受落差」導致部分病友誤以為西醫無效,進而尋求另類療法。但實際上,正規治療的滿意度遠高於偏方。調查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口服標靶藥物的病友滿意度可達八成,而另類療法僅約七成,甚至低於僅使用乳液與藥膏等基礎治療。 朱家瑜醫師強調,病友應避免追求「一次根治」的迷思,更不要因為急於痊癒而投入大量金錢在偏方上,「錢花得越多,失望往往越大。」提醒病友,唯有持續接受正規治療,並耐心配合醫師,才能真正改善病況,減少急性發作。 小琳的故事,也正好呼應這份調查的結果。她坦言,直到自己也為人母,才真正理解正規治療的重要,她說,「到40幾歲才恍然大悟,應該要配合醫師的方式照顧自己」。2025世界異膚日,透過數據與病友真實故事,提醒社會大眾與病友,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長期抗戰,沒有捷徑。追求「根治」的偏方,往往只是徒增失望與經濟負擔。唯有回歸正規醫療,才能逐步改善病情,迎向更穩定與健康的生活。 圖/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朱家瑜名譽理事長表示,及早接受正規治療,有助穩控異膚。(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提供)

晚期肝癌六旬翁復發「最難治部位」 標靶治療助重拾健康

晚期肝癌六旬翁復發「最難治部位」 標靶治療助重拾健康#口服標靶藥物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肝癌患者,發生率居癌症第三名,而死亡人數更是第二名,對國人健康威脅大!而肝癌因早期症狀難以察覺,腫瘤可能變大才會出現腹脹、腹痛、黃疸等症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錫銘教授指出,約有三成病人確診時已為不適合手術的晚期,只能倚靠全身性藥物治療。而目前晚期肝癌的一線藥物健保給付共三種藥物,分別為兩款口服標靶藥物及一款標靶加免疫的治療組合,其中標靶加免疫的治療組合為2023年八月最新通過健保給付的治療選項,對此,林教授表示,健保通過給付新藥後,供臨床醫師有新的治療工具可以選用,也遇到許多病人直接詢問是否可用健保新的組合藥物治療,引起不少討論。 晚期肝癌患者易有合併症 用藥選擇宜謹慎 然而最新的藥物並不一定對病患就是最好的藥物,林教授提醒:「免疫合併標靶藥物組合治療因有抑制血管新生的特性,非所有晚期肝癌病人都適用,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史及易出血者較不建議採用新的組合藥物治療,其中肝硬化病人若遇上腫瘤惡化,恐有大出血風險,使用上要非常小心。」 林教授分享,去年九月曾遇到一名六旬男性因肝癌復發來求診,他的腫瘤位置藏在最難治療的肝門靜脈後面。而且患者本身BMI高達 56,又有脂肪肝、肝硬化。「新的組合藥物對他而言使用上風險較高,在討論後決定以既有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好,患者用藥後病情明顯好轉,腫瘤標記甲型胎兒蛋白數值,在短短三個月內從131下降到8,有一顆腫瘤甚至失去活性(viability)。 健保新藥續用僅三成 醫籲:晚期治療勿入新藥迷思 新的組合藥物治療通過健保後,許多患者趨之若鶩,認為新就是好,然林教授也提醒,口服標靶藥物仍是國際一線建議治療之一。 林教授進一步補充說明,從這幾年許多例標靶藥物的臨床經驗來看,只要穩定用藥,治療效果表現也會不錯,且標靶藥是口服藥,更能因應病人狀況減量使用,治療上有彈性調整空間,副作用也可以藉由使用其他藥物緩解,對病人也更方便。而在臨床上也應注意健保給付標準,新的組合藥物治療的給付條件相對標靶藥物較嚴格。近半年來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物組合治療的健保患者,通過續用比例僅二至三成,多數病人因腫瘤惡化或肝功能惡化等不符合續用資格,反而需面臨自費或換藥治療,對經濟造成的負擔也應於治療前納入評估。 面對晚期肝癌治療,醫師提醒病人及家屬要多方衡量,如病人的身體情況、用藥持續性、經濟等條件。藉由醫病共享決策與醫師通盤討論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來穩定持久的治療。而治療多少會有輕微副作用,如食慾不振、體力虛弱,鼓勵病人可透過少量多餐、正常飲食來維持體能,體質維持良好,治療才能更長久,這才是對抗肝癌的上上策!

腸癌第四期 口服標靶藥延壽2年

腸癌第四期 口服標靶藥延壽2年#口服標靶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秀場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拖至末期病逝,其實他若能及早接受治療,不會這麼快就離世!臨床上,有一名70歲王奶奶,四年前因血便及腹痛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手術後不到一年復發,且已轉移至肺臟及肝臟。求生意志堅定的她,之後接受了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目前已延壽2年。由於不用住院打針,只需在家裡用藥,使得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甚至還能和鄰居在交誼廳跳舞。癌細胞遠處轉移常見肺臟、肝臟、骨骼收治王奶奶的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暨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醫師表示,大腸癌分成四期,第一期癌細胞位於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此時通常不會有症狀;第二期癌細胞已侵犯至腸壁,但尚無淋巴腺擴散;第三期為癌細胞已經由淋巴腺擴散;第四期則是癌細胞已遠處轉移,較常見為肺臟、肝臟、骨骼等。口服標靶藥物24個月 遠超過臨床試驗平均存活期6.4個月王奶奶大腸癌復發後,癌細胞則是轉移至肝臟及肺臟;梁金銅醫師指出,王奶奶復發後先以射頻燒灼清除肝臟的癌細胞,再進行針劑標靶及化療治療肺腫瘤,但是仍無法遏止癌細胞擴散,加上她對於打針的恐懼及抗拒,病情急轉直下。經評估後建議服用口服標靶藥物,癌細胞數量才受到控制。由於口服用藥無須住院,讓她不再懼怕治療,積極對抗癌症,服用藥物至今已24個月,遠遠超過臨床試驗中患者平均存活期6.4個月。針劑標靶治療無效 口服標靶藥物接軌治療梁金銅醫師進一步指出,大腸癌第四期是個人化醫療,需視患者狀況及腫瘤大小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切除,或是選擇進行標靶治療及化療。而當患者在長期治療後,對針劑標靶合併化療藥物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治療成效就會打折扣;因此,口服標靶藥物的接軌治療,能夠選擇性的消滅癌細胞,並阻止其生長失控,對於正常細胞的受損較小,為大腸癌晚期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對於晚期針劑標靶治療無效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上的選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

33分鐘1人得這癌!體重減輕要當心#口服標靶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0歲的王奶奶,4年前因血便及腹痛就醫,確診為大腸癌第3期。手術切除腫瘤後不到1年復發,且已轉移至肺臟及肝臟。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醫師表示,此患者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及肺臟,進行針劑標靶及化療治療肺腫瘤,仍無法遏止癌細胞的擴散,評估後建議患者服用口服標靶藥物,服用藥物至今已24個月,遠超於臨床試驗中患者平均存活期的6.4個月。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台灣罹癌人數創新高,大腸癌仍9度蟬聯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103年共有15,764人確診,為所有發生癌症人數的15%。報告同時也說明,大腸癌透過篩檢可找出「癌前病變」,並能經由簡單治療防止其轉變成癌,呼籲民眾務必要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與觀念,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期。癌細胞侵犯不同部位產生症狀不同梁金銅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一期通常不會有症狀;第二期指癌細胞已侵犯至腸壁,但尚無淋巴腺擴散;第三期為癌細胞已經由淋巴腺擴散;第四期則是癌細胞已遠處轉移,較常見為肺臟、肝臟、骨骼等。大腸癌的症狀,則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若位於右側大腸,例如升結腸等,容易會有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等症狀;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則會有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口服標靶」能選擇性消滅癌細胞患者在長期治療後,對針劑標靶合併化療藥物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治療成效打折扣。因此,口服標靶藥物的接軌治療,對晚期針劑標靶治療無效的患者,多了一個治療上的選擇,標靶治療能夠選擇性的消滅癌細胞,並阻止其生長失控,對於正常細胞的受損較小,為腸癌晚期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梁金銅醫師最後強調,大腸癌蟬聯發生率首位的原因,與人口老化、篩檢普及生活習慣西化有關。民眾平時應少吃紅肉、過度烹調的食物,多運動,平時也應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最重要的是中老年人族群務必要定期篩檢,已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的。 

惡性肉瘤肺轉移化療無效 口服標靶藥助控制

惡性肉瘤肺轉移化療無效 口服標靶藥助控制#口服標靶藥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30歲病人因為胸悶、氣喘,就診發現後腹腔長了惡性軟組織肉瘤,且已轉移至肺部,起初使用全身性化療治療,但效果不彰,改用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3~4個月後,病情逐漸受到控制,目前持續治療中。醫師表示,軟組織肉瘤5成的病患會復發,最常見的是肺部轉移。好發於四肢、腹腔 為結締組織罕見腫瘤軟組織惡性肉瘤(STS)屬於罕見癌症,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新發病人數約2千人,僅占總癌症人口2%。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陳偉武醫師表示,STS是一發生在結締組織的罕見惡性肉瘤,與一般癌症不同的是,STS好發於四肢、軀幹等脂肪、肌肉、神經、血管較豐富的部位。此外,全身臟器、後腹腔等,都可能是STS的發生位置。5成病患會復發 肺部轉移最常見陳偉武醫師指出,STS有非常多種亞型,因此分布年齡相當廣泛,像是惡性脂肪肉瘤好發於年紀較大的病人,平均約50~70歲,年輕族群則常見滑液囊肉瘤;目前治療對策為手術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但仍有30-50%的患者五年內會復發或轉移,最常見轉移到肺部,患者會出現長期咳嗽、易喘、呼吸不順等症狀。健保通過口服標靶藥物 延長疾病控制時間一般人對於此疾病的瞭解較少,能使用的藥物及資源也相當有限。目前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後續視腫瘤部位及組織型態,會加上使用放射線或是化學治療。若是已經有轉移、復發且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患,又或是化療反應不佳的患者,目前還有健保給付的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藥物可選擇。血管新生抑制劑主要能幫助病患延長疾病的控制時間。與安慰劑相比,臨床試驗證實可使中位數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7 周延長至20周,減輕患者病情惡化快速的痛苦。陳偉武醫師進一步指出,透過口服的標靶藥物治療,不僅能減少化療副作用對身體的負擔,在家服藥更能降低患者對於住院的恐懼感,提升病患在治療期間的生活與精神品質。

胃腸道基質瘤停藥即復發 醫籲:勿輕忽用藥遵囑性!

胃腸道基質瘤停藥即復發 醫籲:勿輕忽用藥遵囑性!#口服標靶藥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不常見的惡性腫瘤,童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余積琨醫師表示,依據腫瘤大小與位置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若是腫瘤位置在大、小腸,會有腸胃道出血、解黑便、貧血、腹脹等症狀;若腫瘤在胃部,則會有急性腹痛或是吞嚥困難等症狀〪余醫師表示,診間中有不少患者是在定期健康檢查時,才意外發現罹患胃腸道基質瘤,提醒民眾應留意腸胃道症狀,才能達到及早診斷與及時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第一線標靶藥物 針對高復發危險族群健保給付延長至3年余積琨醫師指出,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並於術後搭配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輔助治療,以降低腫瘤復發風險;但若患者腫瘤過大無法手術時,可經評估先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進行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手術切除〪若是轉移性患者,則建議以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延緩疾病惡化。余積琨醫師表示,臨床研究顯示,對於高復發風險的患者,若術後沒有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多數2年內便會復發,而5年的存活率更不超過6成。同時,若能在術後給予3年的標靶藥物輔助治療,腫瘤的復發風險較給予1年標靶治療者減少達54%。由此可見,術後持續的輔助治療實為控制疾病復發的關鍵之一。目前中央健康保險署已於102年9月1日起,針對高復發危險族群:腫瘤大於10公分、有絲分裂指數大於10(HPF)、腫瘤大於5公分且有絲分裂指數大於5(HPF)或腫瘤破裂的胃腸道基質瘤等患者,將術後輔助治療給付延長為3年。持續服藥不間斷 才是控制疾病關鍵余積琨醫師指出,胃腸道基質瘤雖為惡性腫瘤,但患者也不需太過驚慌或沮喪,目前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已可幫助控制病程,只要聽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胃腸道基質瘤仍如同慢性病一樣獲得控制。余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上曾有一名約70多歲的男性患者,於十多年前發現罹患胃腸道基質瘤,確診當時已經出現小腸與肝臟轉移,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持續使用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病情原本已獲得穩定控制,但患者自認病情已獲得控制,擅自選擇停藥,卻在短時間內產生疾病復發的遺憾結果。最後,余積琨醫師提醒患者,目前胃腸道基質瘤的控制,除了交由內、外科醫師聯合治療外,也須患者與家屬的耐心配合,形成穩固的醫療扶持網絡,才能真正達到疾病控制。醫師鼓勵所有患者與家屬,面對疾病應秉持信心積極治療,服用藥物過程中,若有任何問題或是副作用造成身體不適,則應立即與醫師討論,千萬不可自行停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