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雙宮盛宴 愛波舞后》邀乳癌病友一起飆舞 台灣癌症基金會強調心理照護及運動的重要 同儕支持對抗乳癌憂鬱

《雙宮盛宴 愛波舞后》邀乳癌病友一起飆舞 台灣癌症基金會強調心理照護及運動的重要 同儕支持對抗乳癌憂鬱#憂鬱

粉紅十月是乳癌防治的重要時刻,台灣癌症基金會今(18)日舉辦第十四屆 《雙宮盛宴 愛波舞后》舞蹈競賽,邀請超過百位乳癌病友齊聚一堂,以舞會 友,用自信與笑容為生命加冕。這場屬於乳癌病友的舞台,不僅展現戰勝疾病 的力量,更透過舞蹈傳遞「罹癌不可怕、妳並不孤單」的信念,喚起社會對乳 癌病友心理照護的重視。 【粉紅警訊】乳癌年輕化 40 歲女性發生率倍增 乳癌已連續 20 年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 登資料顯示,111 年台灣乳癌新發人數為 17,366 人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 長蔡麗娟說,從癌登數據看到,大約每 30 分鐘就有一人確認乳癌,其中超過 一半(51%)為 40 至 59 歲女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其中 40 至 44 歲族群成 長快,近 20 年乳癌標準化發生率成長 2 倍之多 ,且每 10 位乳癌患者就有一 位發生在此族群,提醒中壯年女性應及早警覺。  為加強防治,國民健康署自 114 年起擴大公費乳房 X 光攝影篩檢對象從 40 開始至 74 歲女性,每兩年可接受一次檢查。擴大後九個月內已有超過 104 萬 人次完成檢查,其中約六成為早期(第 0 至 1 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 99% 以上。蔡麗娟呼籲女性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遠離乳癌威脅。 【舞出力量】從「病」到「勇」的轉身 「舞蹈,讓我重新相信自己還能發光。」 現場最受矚目的,是三度與癌症交手的病友-正音老師瑜珊。2010 年的舌 癌、2016 年乳癌,以及 2019 年的腸癌都沒有打倒她。早於 2010 年瑜珊因舌癌接受手術,身為正音老師的她一度失去部分語言與進食能力,宛如歌手被奪 走聲帶。那段時間,一位同樣罹患舌癌的志工到病房,用不太清晰的聲音為她 唱歌,那模糊卻堅定的歌聲成了她心中的力量。「她的舌頭切掉一大半,卻還能 唱歌。那一刻我想,既然她能做到,我也沒有理由放棄。」 瑜珊說,2016 年確診乳癌,隔年化療結束後,從學生口中聽說台灣癌症基金 會為乳癌病友舉辦「愛波舞后」活動。她笑著回憶:「那時候頭髮還沒長齊,只 有三分頭,但我還是忍不住跟著音樂動起來。」她選擇用舞步找回自信。 瑜珊回憶第一次參加「愛波舞后」活動時,雖滿懷不安,但站上舞台的瞬 間,害怕被看見的心情轉為被理解與溫暖包圍。如今,她已成為肚皮舞志工老 師,用舞蹈與笑容陪伴更多乳癌病友重新擁抱生命。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表示:「『愛波舞后』不只是一場舞會, 更是一場屬於生命的加冕典禮。罹癌後,除了身體的治療,更要重視心理的照 護。透過運動、同儕陪伴與心理支持,病友能逐步走出陰霾,重新找回自信與 美麗。」 【身心同行】運動與心理支持成為治療續航力 國際研究指出,規律運動能顯著減輕乳癌患者的憂鬱與焦慮,尤其結合有 氧、肌力與柔軟度的「多重組合訓練」,能有效改善情緒與睡眠品質。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愛波舞后』不只是一場舞會,更 是一場屬於生命的加冕典禮。罹癌後,除了身體的治療,更要重視心理的照 護。根據 2025 年發表於美國 NIH 的研究期刊指出,乳癌病友若能每週運動 三次、每次約一小時,結合有氧與肌力訓練,可顯著減輕憂鬱與焦慮情緒。研 究顯示,運動可使憂鬱症狀平均下降約六成、焦慮下降近五成。這證明運動不 僅有助於身體康復,更是心靈療癒的重要力量。」 多項國際研究也指出,參與支持團體的乳癌病友,其焦慮與孤立感顯著下 降;透過分享與傾聽,病友重新建立自我價值,也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基金基金會呼籲:罹癌後,重視心理變化、善用資源支持,加上運動與舞蹈的力量,就能讓康復之路更堅定、更美麗。 圖/台灣癌症基金會「第十四屆粉紅運動 愛波舞后」,聚集全台百位乳癌病友齊聚一堂,以舞會友,用自信與笑容為生命加冕。

中風後情緒低落⋯是憂鬱症嗎?心理師授「5招」鼓勵他重拾復健動力

中風後情緒低落⋯是憂鬱症嗎?心理師授「5招」鼓勵他重拾復健動力#憂鬱

72歲的王伯伯在中風後左側偏癱,起初家人以為他的憂鬱情緒只是因為無法走路,但隨著復健逐漸有進展,他卻仍整日愁眉不展,對以往喜愛的音樂和孫子們的陪伴也毫無興趣。經進一步臨床評估發現,王伯伯的情緒低落除了與失能帶來的挫折有關,也因中風影響了腦部情緒調節的神經迴路,使他更難排解負面情緒。

睡太多損害大腦功能?最新研究:睡超過「●●小時」恐認知能力下降

睡太多損害大腦功能?最新研究:睡超過「●●小時」恐認知能力下降#憂鬱

你每天睡多久?睡眠對健康非常重要,能讓疲憊的身體獲得休息,幫助恢復體力與精神。然而,睡太多反而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研究指出,每晚睡眠時間若超過9小時,可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這種情況在憂鬱症患者身上更為明顯。因此,保持適當的睡眠時間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過多或過少的睡眠都應避免。

孩子的「叛逆」可能是「無聲的求救」 亞東醫院呼籲,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孩子的「叛逆」可能是「無聲的求救」 亞東醫院呼籲,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容忽視#憂鬱

「我最近莫名想哭,甚至好想死。」、「孩子越來越少去學校,不願出門,甚至拒學,怎麼辦?」近年來,亞東醫院精神暨心身醫學部門診中,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求助人數逐年增加。憂鬱、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縮、自我傷害,甚至出現自殺念頭,這些問題正悄悄成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無聲痛楚」。 根據台灣2015-2017年「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台灣兒童青少年罹患任一精神疾病的終生盛行率高達32.3%,幾乎每三位孩子,就有一位曾遭遇心理健康問題。最常見的疾病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0.5%)、焦慮症(10.4%)、以及自閉症類群障礙(1%)。兒福聯盟2023年調查也指出,高達17%的國高中生屬於重度憂鬱傾向,21.1%的高中生曾認真想過自殺。青少年面臨的心理壓力,除了學業、同儕關係、家庭衝突,還包括網路霸凌等新興挑戰。 情緒困擾不是「叛逆期」,及早覺察、適時陪伴至關重要 亞東醫院精神暨心身醫學部林竺君醫師表示,孩子在龐大壓力下,若缺乏有效的支持系統與情緒出口,可能封閉自我、甚至走向極端。她提醒,當孩子出現日常生活功能下降、社交退縮、負面言論等警訊時,家長與師長應敏銳覺察,給予陪伴與支持,避免否定或責備,並及時尋求專業協助。 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常與環境壓力息息相關,常見疾病包括: ◆ 焦慮症(如社交焦慮、恐慌症):焦慮、煩躁、易身體不適等。 ◆ 憂鬱症:情緒低落、易怒、失眠、食慾變化,自傷風險高。 ◆ 躁鬱症:情緒起伏劇烈,躁期有精力旺盛、睡眠減少等表現。 ◆ 其他問題:如厭食、暴食、拒學、睡眠障礙與適應障礙等。 很多時候,孩子並非叛逆,而是無法表達痛苦。林竺君醫師強調,透過專業心理評估,能更準確釐清問題來源,並對症下藥,協助孩子重新找回生活平衡。 建立完整支持網絡 亞東醫院陪伴孩子走過風雨 為全面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亞東醫院自2022年起啟動「青少年精神與心理健康支持計畫」,整合精神科醫師、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等,提供多元且完整的服務,包括: ◆ 精神科評估及治療,包含門診、住院 ◆ 青少年個別心理諮商 ◆ 各類主題的團體治療 ◆ 家長參與的親職團體課程 及早發現與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林竺君醫師提醒,青少年的情緒困擾往往藏匿於沉默之中,不易被察覺,也常被誤解為「想太多」而遭忽略。她呼籲社會大眾多一分理解與陪伴,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平安地度過青春期,當他們在人生的海上遇到風浪,我們就是那座燈塔。 亞東醫院將持續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照護,串連起社會的支持力量,為孩子和家庭打造一個能安心靠岸的港灣。讓每一位年輕人知道,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從來不是孤單一人,總有人在燈塔下,靜靜等著他們回來。 圖/亞東醫院精神暨心身醫學部 林竺君醫師

綠慘了!台股重挫超焦慮?醫估未來2週湧就醫潮:有「1現象」快就醫

綠慘了!台股重挫超焦慮?醫估未來2週湧就醫潮:有「1現象」快就醫#憂鬱

對等關稅風暴來襲!因應美國總統川普(Trump)所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台灣股市在7日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重挫,最終下跌2065.87點,創下多項紀錄,包括創台股史上最大跌點和跌幅。精神科醫師提醒,投資人若越看越心慌,就要避免接觸相關訊息,若連續3、4天失眠或淺眠,出現焦慮、憂鬱症狀,就要尋求專業援助。

肺癌連續20年居國人癌症死亡數之首 小心!中壯年發生率翻倍

肺癌連續20年居國人癌症死亡數之首 小心!中壯年發生率翻倍#憂鬱

肺癌死亡人數由 2004 年起即取代肝癌成為國人癌症死亡原因之首位,至2023年已達 20 年,每年已有超過萬人死於肺癌,而且肺癌新增人數亦是在十大癌症中居冠,2021年肺癌發生人數為 16,880 人,相當於一天有 46 人被宣告罹患肺癌,肺癌為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最高的雙冠王,儼然已成「新國病」  台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崙醫師指出,肺癌最大的問題在於初期無任何症狀,一旦出現病徵通常已是晚期,所以要守護肺部健康除了遠離菸害及高汙染環境之外,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把握早期發現與治療的機會,但確診後的憂鬱症狀亦需要關注,以幫助降低死亡率。為此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健康科學文教基金會響應11月國際肺癌防治月,呼籲國人正視肺癌威脅。 戒菸十年 仍隱藏肺癌危機 中壯年族群肺癌發生率翻倍成長 不可不慎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 18 屆抗癌鬥士劉德龍 59 歲時於某次的健康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3A,他想著自己戒菸 10 年以上,身體也沒感覺到不適,但癌症卻還是在他事業最輝煌的時刻找上自己,不過因為癌細胞蔓延至頸部淋巴群,手術後雖然失去聲音,所幸狀況會隨著時間慢慢恢復,並於幾次化療之後現在已經康復。 張家崙醫師說,從癌症登記長年數據來看,肺癌在40-59 歲的中壯年族群近20年成長特別快速,從 2000 年的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 28.73,至2021 年已來到每十萬人口 55.84 人,幾乎是翻倍的成長,所以肺癌也不再是年長者的疾病,中壯年就應該要特別注意篩檢的重要。他也呼籲國人守護肺部健康,高風險族群應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大幅降低死亡率,國健署統計肺癌目前第 1 期之 5 年存活率約 9 成,到了第 2 期接近 6 成以上,第3 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到第 4 期才就醫,5 年存活率就僅剩 1 成,期別之間5 年存活率差距很大。張家崙醫師也提醒,肺癌病人面對疾病的焦慮與憂鬱高於其他的癌別,在治療的同時也要重視肺癌病人的心理狀態,對於存活率有很大的幫助。 肺癌病人出現憂鬱情緒居全癌別之首 中壯年肺癌病友的心理障礙更沉重!  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張維宏表示,肺癌病人很可能在病程中出現精神及心理社會的普遍症狀,如:悲傷、恐懼、驚嚇、出現死亡的念頭、失眠、性慾降低、從事工作或興趣的意願降低等,因此張維宏心理師提出服務癌症病患的觀察,若肺癌病人出現以下幾種身心反應,則需要多加留意: 1. 因焦慮讓咳嗽或氣喘的情形加劇 肺癌手術後會有咳嗽含痰、血絲,或是氣喘喘的症狀,但症狀會隨著時間而改善。但因罹癌而產生的焦慮若未適當的處理,則可能因為焦慮緊張而讓咳嗽或氣喘的情形超過合理的範圍,影響病程中的生活品質。 2. 持續的憂鬱及情緒低落  研究發現,肺癌病人術後第二週的癌症病人有 77%出現憂鬱情緒,位居眾多癌別之首。平均每 4 位肺癌患者當中就有 1 位曾在抗癌過程中經歷憂鬱或其他心理社會問題。一年內接受抗癌治療的肺癌患者,結果發現有35.9%的患者有高程度的憂鬱。未適時處理憂鬱及低落的情緒不僅可能影響治療的意願,持續的情緒低落會抑制免疫細胞,影響治療康復的效果。 3. 中壯年肺癌病友的心理困境 近年來 40 至 59 歲的肺癌患者數量相較過去大幅度的增加。此年齡層的病友會遭遇在生涯、經濟、以及家庭角色的變化。不論是在罹癌後從照顧者轉換成被照顧者,家庭的經濟該如何分工,何時該回到職場、工作的再次選擇,罹癌過程對家庭關係的衝擊都是大難題。過往廣泛的人際脈絡,在這個時候反倒成為病友難以回應的人際壓力來源。 

全球首款搭載4D感測器的助聽器上市 模擬大腦聆聽方式提升語音接收率

全球首款搭載4D感測器的助聽器上市 模擬大腦聆聽方式提升語音接收率#憂鬱

聽力損失不會產生紅腫熱痛,經常容易被忽略而導致腦組織萎縮和憂鬱,進而增加失智的可能性。但仍可透過若干徵兆及早發現與矯正,例如不自覺地將電視音量調高、日常溝通對話也有雞同鴨講、答非所問的狀況。 聽損未矯正-失智找上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博士研究中指出輕度聽損至聽力嚴重受損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至五倍。使用助聽器的年長族群,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可減緩一半。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教授也指出,老化最大危機就是失智,其中最能延緩失智的可控因素為「控制聽覺損失」。針對聽力的預防保健,應該有規律地聽力篩檢,如發現聽力出現缺損就應該配合輔具評估,投資聽力健康是可以終身獲利的。 然而傳統助聽器普遍使用方向性技術來提升語音理解,然而方向性技術難以還原真實聲音場景,如此一來大腦需消耗額外認知能量來理解語音,進而導致聆聽費力度提升,恐增失智風險。。 與丹麥技術大學合作視聽沉浸實驗室 實現「大腦聽力科學」 為了探索大腦在正常狀態下如何自然處理聲音,丹麥助聽器百年大廠Oticon與丹麥技術大學合作,設計了一套深度沉浸式虛擬聲音體驗,利用64聲道球形揚聲器在視聽沉浸實驗室(AVIL)進行測試,透過測試者頭部和身體移動以及腦波紀錄,研究人員分析了語音和環境聲音是如何在大腦中獲得平衡。並將研究結果結合獨家專利技術,推出全球首款搭載4D感測器的助聽器Intent,帶來更貼合大腦自然處理聲音的聽覺體驗,實現「大腦聽力科學」。 台積電AI晶片再發威 催生新型智能晶片升級 Oticon憑藉其源自台積電的新型智能晶片Sirius,搭載深度神經網絡技術 DNN 2.0,及首度載入助聽器的4D感測器技術,推出全新AI助聽器Intent,此款全新助聽器的核心概念為捕捉並支持使用者的真實聆聽意圖。根據視聽沉浸實驗室(AVIL)實測結果顯示,即使在單一或複雜的聆聽環境,Intent都可以幫助不斷進行聲音的適應調整,語音訊息接收增加逾三成,語音理解力也顯著提昇。並根據腦電圖(EEG)顯示,配戴Intent助聽器的使用者對周圍聲音的專注度也明顯提高。 瞄準個人意圖的4D感測器技術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能放大語音並抑制噪音的助聽器已經是「基本款」,即使身在同一個聆聽環境中,每個人的溝通目的仍有所不同。有些人希望能專注在一對一交談的情境,聚焦聆聽特定對象說話;有些人則需要隨時對周遭環境保持留意,以確保能及時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Oticon Intent中的4D感測技術可綜合運算「360°聲音場景」、使用者的「頭部轉動」與「身體運動」狀況,以及實際的「對話活動」四大面向,精準快速辨識使用者當下的溝通目的,迅速改變助聽器設定,給予使用者個人化的支持。 體驗數位生活-情感連結無遠弗屆 除了突破性聽力科技,Intent可以直接從Apple及Android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串流音訊,配合藍牙設備進行手機通話與音樂、影劇的聆聽,為使用者帶來高品質的聆聽享受。此新一代的高速充電款,充電2小時即可以提供一整天的電池使用量,30分鐘快速充電亦能補充8小時的可用電力。 聽力達人靠助聽器完美展現幽默長才 擁有長達16年助聽器配戴經驗的金鐘金馬雙金影帝陳博正西哥號稱「助聽器達人」,他表示戴上Intent後立即感受到聆聽清晰度的提升,即使是在過去覺得吃力的多人對話場合,都覺得溝通起來更加輕鬆舒適,也更能發揮自己的幽默長才,評價為是一款"真正懂我"的助聽器。 衛部醫器輸壹字第015082號|北市衛器廣字第113090108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