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失智症別驚慌 專業中醫提供有效治療辦法

失智症別驚慌 專業中醫提供有效治療辦法#憂鬱

失智症屬於影響腦部活性的亞型神經認知障礙,臨床症狀表現為正常老化的認知功能退化,剛開始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及社交能力,然而漸進式退化後,可能出現個性改變、行為異常、易怒、憂鬱、焦躁不安等精神症狀。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失智症主要分為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混合型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還包含額顳葉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其他因素包括藥物、情緒疾病、內分泌疾病、新陳代謝疾病、腫瘤、創傷等都可能加重退化速度而影響認知功能。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中醫觀點將失智症分類為陰陽兩虛型及氣滯血瘀型,主要影響臟腑為心腎 中醫觀點,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精生髓,腎主生來給予氣血以支持生理活動,因此跟基因遺傳及基本生理作用息息相關,心藏神、主神明,情至與腦部活動多與心臟腑相關,腦為髓海,故腎與大腦功能密切相關,因此隨著年紀增長過了壯年期後,逐漸氣血虛衰失調,腎虛精虧導致腦髓空虛,氣虛血瘀導致腦絡阻滯則使腦髓失養、心腎不交漸漸形成腦部退化性疾病失智症。 失智症食療養身茶飲 黃耆10g,黨參5g,川芎3g,枸杞5g,放入300cc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以上為一日份量,藥物透過簡易補脾胃氣提升血液循環機能,以食療作為氣血能量基底搭配針灸、艾灸及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提升腦部微循環而減緩失智症發生。 吳宛容中醫師提供4組穴位幫助減緩失智症 中醫治療失智症透過針灸及按摩穴位療效卓越,治療上以頭部穴位為主,四肢為輔,透過提升腦部灌流刺激細胞活性,輔助四肢穴位維持臟腑氣血生成及分布,進而改善認知能力下降、減少精神症狀。 百會穴:屬督脈,位於頭頂區又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具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功效,取穴沿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每日早晨透過按壓百會穴10~15分鐘疏通全身氣血對於提升腦部灌流能改善失智症狀。 四神聰穴:屬頭頂區經外奇穴,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去一寸處共四穴,穴位功效為強化百會穴氣血啟動分佈,每日早晨同時搭配按壓百會穴10~15分鐘可加強百會穴功效。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取穴為拇指食指兩指會合處,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具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功效,常為開通刺激手部四肢氣血起始穴位,每日早晨透過按壓合谷穴10~15分鐘疏通四肢氣血走往面部頭部及臟腑。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合穴,取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具調理脾胃、和腸消滯、降逆利氣、扶正培元功效,每日早晨透過按壓足三里穴10~15分鐘透過啟動脾胃氣機疏通四肢氣血走往面部頭部及臟腑有效提升腦部灌流循環。 吳宛容中醫師治療失智症透過活化氣血增強腦部微循環及灌流,然而失智症病程發展過程中局部片段記憶經常切割零碎且時間軸錯亂,平時可以透過與失智症患者交談互動來維持記憶能力、語言及思考能力,運動方面可以透過八段錦、養身太極功操方式調養,功操運動因為包含特定肢體動作需要記憶,可以有效喚醒腦部必須記憶的習慣而維持功能,此外藉由練功調節呼吸吐納可以有效改善腦部及四肢末梢微循環。  

奧運國手也受害!調查揭近7成國人受「日常歧視」所苦:這2處最常見

奧運國手也受害!調查揭近7成國人受「日常歧視」所苦:這2處最常見#憂鬱

你聽過「日常歧視」嗎?許多人不經意開個小玩笑的舉止,利用社會刻板印象貼標籤,在職場、親友家人、同儕人際之間似乎相當常見,卻已在無意間刺傷了他人,造成許多人的心理壓力及身體健康影響,進而導致焦慮、憂鬱等心理疾病。一項最新心理調查揭露,幾乎每5人就有3人曾遭日常歧視傷害,更以職場、家庭2大場域最常發生。

睡眠障礙、焦慮、憂鬱…可能是大腦生病了!揭開大腦的秘密,腦波檢測如何助你改善問題

睡眠障礙、焦慮、憂鬱…可能是大腦生病了!揭開大腦的秘密,腦波檢測如何助你改善問題#憂鬱

許多大腦相關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輾轉就醫才發現沒有找到正確治療方向,特別是以現代人常見的憂鬱或睡眠問題不少也與腦部有關,精神科醫師表示,透過腦波檢測除了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外,也能輔以大數據AI判讀,及早發現如睡眠障礙、焦慮、憂鬱等疾病,進而協助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芯橙診所葉大全主治醫師表示,以現代人常見的情緒問題來說,第一時間多會認為是生活型態或是壓力造成,這確實是一部分原因,但有時也可能是大腦出問題而被忽略。葉大全醫師解釋,以常見的壓力調節功能來說,額葉功能的運作相當重要,正常情況下能調節壓力或應對焦慮,但當大腦受精神疾病影響或慢性發炎,可能使功能性連結出現異常。近年來對於腦科學知識的累積及醫學儀器的進步,學者與醫師開始合作探究腦功能與情緒、行為的關係,也驗證了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前額葉(prefrontal lobe)有異於常人的活動狀態。 焦慮與憂鬱腦波有異常頻率波段變化,AI精準找出情緒與睡眠問題的根源 葉大全醫師解釋,在大腦針對壓力調節的功能上,通常左前額葉功能失調與憂鬱症相關,右前額葉失調則與焦慮較相關,這些大腦區域的功能不平衡就會帶來情緒不穩定狀況,也可能連帶影響睡眠中樞問題。若從腦波來看,焦慮和憂鬱症患者會明顯看到異常的特定頻率波段的變化,而憂鬱症所影響的大腦狀態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造成睡眠障礙,若一直睡不好,便會看到明顯慢波較多,自律神經也會偏向疲倦狀態。 檢視大腦與身心疾病的關聯必須要有全面性的評估,葉大全醫師提到,腦波檢測主要用在大腦認知功能的參考,可以從不同的頻帶顯示出來的數據分析,透過醫師專業與AI輔助來判斷對應的功能狀態。舉例來說,腦波檢查憂鬱症患者的腦波可能會發現前額葉alpha波之不對稱性與或峰值變化,但不論是哪一類的疾病,都必須要有專業與完整的判讀,才能提供有效治療方向。 長期反覆高壓勿隱忍,腦波檢測找出情緒與睡眠問題的根源 葉大全醫師表示,一般人多少都會面臨壓力或生活困難的狀態,但如果不斷處於反覆高壓,或者因為無法解決而長期憂鬱,必須考慮身心出問題,建議要向醫師求助。葉大全醫師也強調,不論是有睡眠障礙、情緒問題、記憶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根據臨床經驗顯示,當排除生理疾病問題之後,腦波檢查與評估也能作為診療輔助;腦波檢測除能更精確地評估病情,加上AI數據分析的輔助,更能幫助病患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向、盡快回歸正常生活。

新冠肺炎升溫,腦霧、失眠患者再爆增!精神科醫:恐要注意大腦慢性發炎問題 722世界大腦健康日 6招保護大腦健康

新冠肺炎升溫,腦霧、失眠患者再爆增!精神科醫:恐要注意大腦慢性發炎問題 722世界大腦健康日 6招保護大腦健康#憂鬱

7月22日是世界大腦健康日,這一天提醒我們關注和保護大腦的健康。大腦是人體最複雜且重要的器官之一,由各個區塊協同運作,掌管著認知、情緒和行為,但若受到長期壓力或是飲食、睡眠因素影響,甚至是這幾年的長新冠後遺症,都可能導致大腦發炎而讓相關功能受影響。近期疫情升溫,又有不少長新冠帶來的腦霧、失眠患者就診,醫師表示,要注意可能跟大腦發炎有關。 大腦的功能運作相當複雜,而透過不同區塊共同合作,才能使我們學習、創造、解決問題和管理情緒,保持大腦健康對預防認知退化、精神疾病和提升生活品質至關重要。左右半球的腦部主要分4區塊,分別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各部位都掌管不同功能: 額葉:負責計劃、決策和情緒控制,理性思考和應對壓力的中樞; 頂葉:處理感覺訊息和空間定位,影響動作協調和感知能力; 顳葉:與記憶和語言理解密切相關,幫助與外界交流; 枕葉:負責視覺訊息的處理,是看見和理解視覺世界的基礎。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芯橙診所葉大全主治醫師表示,以現代人常見對壓力調節的部分主要是在額葉運作,正常的情況下讓我們能認知到何時該紓解壓力、休息、應對焦慮,但當大腦發生發炎反應,就可能讓大腦彼此功能性的連結出現異常而產生問題。 年紀增長或身體長期發炎讓「血腦屏障」失靈 以這幾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發現到一些臨床個案,因為生理性感染間接引發大腦發炎情況。葉大全醫師解釋,大腦有一種稱為「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又稱腦血管障壁)」的結構,是選擇性的半透膜可避免某些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但隨年紀增長,腦血管障壁功效下降且大腦抗發炎的功能會越來越差,當身體發炎狀態,就有可能因此讓腦細胞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當大腦發生持續性的發炎反應,更會讓抗發炎的腦細胞(如「微小膠細胞」)功能變差,演變為長期慢性發炎。葉大全醫師說明,在國際相關研究中發現,感染COVID-19後30天對比無感染族群其焦慮症及憂鬱症的風險顯著增加 (分別為1.35及1.39倍),染疫3個月內不少嚴重感染個案後續出現長新冠症狀,如腦霧(多半為無法專心思考、找字困難或混亂)、失眠或慢性疲勞,而近期由於新冠疫情又升高,不少求診的病患又再增加。 要如何知道大腦健康是否受情緒影響?葉大全醫師提到,檢視大腦及身心症狀必須要有全面性的評估,在檢查工具上來說,根據國際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目前以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與腦波(EEG)頻譜分析為最具前景的生物指標,兩者目的不太相同,功能性核磁共振著重於空間解析度,而腦波的時間解析度較佳,主要即時反映大腦的活動度狀態。以現代人常有的壓力調節問題來說,左前額葉功能失調與憂鬱症相關,右前額葉失調則與焦慮較相關,若這些區域功能不平衡帶來情緒不穩定,也可能連帶影響到睡眠中樞問題。 7月22日世界大腦健康日,6招保護大腦健康 葉大全醫師強調,大腦一旦發炎須透過抗發炎機轉慢慢恢復,因此若是是生理上的系統性發炎像慢性病等,必須要先做好治療與控制;另外,平時也能多攝取抗發炎的食物,如EPA含量高的魚油產品等,同時也提醒民眾,如果已經發生情緒上的問題如憂鬱及焦慮,也應該盡快就醫,接受正確診治也能協助控制大腦發炎狀態,改善疾病。 (圖片由芯橙診所提供) 此外,為了保護大腦健康,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六個方法: 健康飲食:吃富含omega-3脂肪酸、抗氧化劑和維生素的食物。 遠離有害物質:避免加工食品、含糖飲料、酒精和尼古丁。 適當運動:增加神經可塑性和促進神經生成。 充足睡眠:幫助大腦恢復和修復。 壓力管理:冥想和深呼吸減少壓力荷爾蒙。 預防大腦疾病:早期識別和治療大腦疾病的重要性,定期進行腦波檢測。

「今天也好想死」重鬱症讓人絕望⋯醫:未治療「復發風險飆3倍」

「今天也好想死」重鬱症讓人絕望⋯醫:未治療「復發風險飆3倍」#憂鬱

一名54歲家庭主婦過去曾有產後憂鬱病史,因離婚導致重鬱症又復發,1個月前開始足不出戶,整天愁眉苦臉、沉默寡言、音量微弱、有氣無力,甚至連進食和梳洗都需要旁人督促。家人見狀焦急萬分,趕緊將她送往奇美醫院精神科就診,隨即住院接受治療,終於在8週治療後,病情完全緩解⋯

婦誤入「投資群組」險被詐1500萬!醫教「5招」判斷親友是否被詐騙

婦誤入「投資群組」險被詐1500萬!醫教「5招」判斷親友是否被詐騙#憂鬱

國內詐騙集團猖獗,民眾經常受到詐騙簡訊、詐騙群組騷擾,隨著手法不斷升級,利用人性心理來誘騙民眾,受害者除了承受心理、財務損失,背後更是帶來一連串的焦慮、懷疑、自責、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這些隱藏自我的批判可能引發憂鬱跟身心症狀而不自知。因此,身邊親友的角色就很重要,透過關心察覺陪伴度過詐騙低潮。

專攻女性!紅斑性狼瘡恐致憂鬱、疲憊、全身長疹   新型生物製劑助上萬患者擺脫病痛干擾

專攻女性!紅斑性狼瘡恐致憂鬱、疲憊、全身長疹 新型生物製劑助上萬患者擺脫病痛干擾#憂鬱

世界狼瘡聯合會 (WLF) 於 5 月 10 日設立了世界狼瘡日,呼籲關注該疾病對全球狼瘡患者的影響。紅斑性狼瘡症狀相當多元,發病部位難以預料,患者通常一開始難以確診。臨床上曾有一名約40歲中年女老師因教學問題陷入憂鬱,因已影響日常而赴身心科治療,卻遲遲未獲得改善,之後又發現皮膚出現紅斑與血球低下情形,輾轉求診不同科別,直到免疫風濕科才知道是「紅斑性狼瘡」導致。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是一種慢性侵犯全身器官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造成原因不明,但一般認為先天可能帶有某些基因,若加上後天如藥物、紫外線、病毒、荷爾蒙異常等因素誘發,就會出現全身性的發炎反應症狀。 骨骼、器官、肌肉、黏膜、情緒……都可能出現問題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主治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全身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症狀相當多元,像是臉部出現蝴蝶斑、皮膚出現紅斑、黏膜損傷如嘴破、掉髮、長期疲勞、關節肌肉腫痛等,嚴重甚至會使腎臟、心臟、肺臟等重大器官損傷,其中有超過一半的病患更會發生腎炎(俗稱紅斑狼瘡腎炎)。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台灣罹患紅斑性狼瘡的人數大約2~3萬人,等於每10萬人當中就有100人,不過陳瑋昇醫師認為數量有可能被低估;紅斑性狼瘡主要罹病族群多為20~49歲女性,男女比率約為1:9。 一般人的概念多以為紅斑性狼瘡只是身體發炎,但陳瑋昇醫師說明,這名女老師因為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因此從情緒憂鬱開始表現,一直到身體出現多重狀況才找到病因,這類個案雖相對少見但並非唯一。門診也有20幾歲年輕女性因為食慾不振,短短半年內體重從60公斤掉到30幾公斤,看腸胃科、身心科未果,甚至以為是癌症,輾轉到免疫風濕科才發現是免疫系統攻擊造成腸血管發炎,確診為紅斑性狼瘡。 新生物製劑藥物明顯改善症狀,降類固醇副作用 治療紅斑性狼瘡大致可分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疾病緩解抗風濕藥及生物製劑等,以往多使用含類固醇藥物,雖能緩解症狀,但病患也深受副作用所苦。 目前已有新的生物製劑藥物出現,不僅降低免疫系統攻擊器官的症狀損傷,同時對改善發炎也有明顯效果。陳瑋昇醫師表示,這一款藥物是近十年來第二個FDA通過的紅斑性狼瘡生物製劑,它的作用機轉就是讓與紅斑性狼瘡高度相關的「第一型干擾素」的活躍性降低,新藥有顯著成效,能明顯改善紅斑狼瘡的症狀,也能讓病患能減少類固醇使用,避免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病患平時仍舊要注意環境因子誘發的可能,例如紫外線照射就是一個很容易導致復發的因素,門診不少患者就是出外遊玩忽略保養而讓病情再度發作。另外,紅斑性狼瘡病患本身抵抗力較差,因此,飲食要多注意避免生食,勿亂吃偏方;而進入秋冬後,各種病毒(新冠/流感)可能更加活躍,紅斑性狼瘡病患即便打了疫苗,但因對疫苗反應較差,仍舊要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感染帶來的影響。 現下紅斑性狼瘡已有許多創新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陳瑋昇醫師鼓勵患者,除了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外,也可以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換得不受干擾的人生! (圖/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瑋昇主治醫師)  

台中氣爆》重大意外後不想說話、易惡夢受驚嚇⋯當心「創傷症候群」醫教1表速測

台中氣爆》重大意外後不想說話、易惡夢受驚嚇⋯當心「創傷症候群」醫教1表速測#憂鬱

近期台中新光三越氣爆事件,所帶來的恐慌情緒逐漸消退,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卻可能持續存在,不少民眾在重大意外傷害變得更敏感,較容易受到驚嚇,甚至惡夢連連、影響生活情緒。對此,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董事長、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提醒大眾,應警覺出現「創傷症候群」影響身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