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蔓延警訊!高醫籲:「正確用藥+疫苗預防」雙重防線 守住救命關鍵
「醫師,可不可以幫我開強一點的抗生素?」「我發炎怎麼沒吃抗生素?」這些話,你是不是也聽過?還是自己也踩過誤區?在日常診間裡,這樣的要求屢見不鮮。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醫師提醒,這正是造成「抗藥性」問題持續升溫的主因之一。
「抗藥性不是遙遠的議題,而是每天都在醫院裡上演的挑戰。」戴嘉言副院長指出。每年WHO都會訂定「世界抗生素認知週」,高醫今年特別提前響應,推出結合教育、展覽與互動的「健康巴士快上車,甩開抗藥危機」系列活動,讓民眾理解抗藥性防治的重要性。
抗藥性是怎麼產生的?高醫籲:錯誤使用將讓細菌變聰明
戴嘉言副院長進一步表示,抗藥性防治不只是醫療議題,更關係全民健康。抗生素絕不是萬靈丹,誤用或濫用除了徒增身體負擔,更會讓細菌變得越打越強。他強調,除了正確用藥觀念,更要從預防面下手—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種疫苗、減少感染機會,「少感染、少用藥」才是遠離抗藥性的關鍵。
「很多人覺得吃抗生素就會好得快,但事實上這樣做是在幫細菌練功。」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醫師解釋,抗藥性是細菌在壓力下突變的結果。當患者亂吃或提早停藥,未被完全消滅的細菌會逐漸學會抵抗藥物,下次感染時就無法再治。
他指出,目前臨床上確實出現許多「棘手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白氏菌、困難梭狀桿菌等,「有些菌種連最後線抗生素都快派不上用場,造成治療選擇越來越少」。林俊祐醫師提醒,抗生素對病毒沒有效果。感冒、流感這類病毒感染,通常只需靠免疫力與支持性治療恢復;錯誤服用抗生素反而破壞腸道菌叢平衡,影響身體防禦力。若想減少抗生素使用頻率,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感染、降低重症風險。
降低感染可能性!疫苗也是守護抗藥性的重要防線
林俊祐醫師也說明,打疫苗不只是為了防病毒,也是為了減少抗生素的使用。當感染風險降低、併發細菌感染的機率也會下降,自然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量。他指出,新冠、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都是目前能有效預防重症與併發感染的方式。對高齡族群、慢性病患者與免疫力較弱者而言,更是必要的健康防線。
針對抗藥性風險,高醫更已建立完整的抗生素管理制度,從開立、劑量到停藥都有審核機制,並透過實驗室的培養與核酸檢測快速辨識病原,「讓每一劑藥都有合理的理由」。當確定病原菌後,醫師會啟動「降階治療」,改用範圍更窄、針對性更強的抗生素,以減少抗藥壓力。
精準用藥:從制度落實到民眾教育
活動現場也推出高醫徵稿的生活化短片,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細菌「無所不在」的真相。戴嘉言副院長也提到,抗藥性防治不該只是一週的活動,而應成為全民的健康日常。這次更透過影片與互動遊戲,提醒大家勤洗手、減少細菌傳播,同時破除「抗生素萬能論」迷思。「我們希望醫師主動宣導、民眾主動學習,讓抗生素回歸它該有的角色—真正的救命藥,而不是方便藥。」黃崇豪醫師也特別提醒民眾牢記「三問原則」—是否有開抗生素?要吃多久?服藥時該注意什麼?在診間多問一句,就能少一分風險。
抗藥性防治是一場全民健康行動。從個人的用藥習慣、疫苗接種,到醫療端的制度監控,每一個環節都影響著抗藥性的發展。高醫團隊透過活動也再度呼籲,唯有正確觀念與與預防並行,才能守住抗藥性的最後防線,讓下一代仍能擁有可用的藥物與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