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每天吞8顆類固醇比糖果多 小老闆治異膚竟釀白內障好灰心 大林慈濟妙手仁醫與生物製劑助重拾人生新希望

每天吞8顆類固醇比糖果多 小老闆治異膚竟釀白內障好灰心 大林慈濟妙手仁醫與生物製劑助重拾人生新希望#異位性皮膚炎

從事餐飲業的「小戴」年僅22歲就創業,年輕有為,但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辛苦。原來,小戴從小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經常搔癢破皮流血、睡不好,不得已服用高劑量類固醇,曾經一天高達8顆,比同學吃的糖果更多,依然無法有效控制,長期更導致白內障,經手術才找回視力。幸好,小戴後來遇上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經評估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明顯改善,讓原本不再信任治療的心,重新點燃希望。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共病多 賴寧生院長是國內免疫風濕醫療領域的先驅。他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頑固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反覆發作、不具傳染性的皮膚疾病,主要因免疫細胞的發炎反應所導致,且症狀可能因皮膚障壁受損、外界病原及過敏原侵入、皮膚發炎反應而加劇。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嚴重搔癢、皮膚乾燥、紅斑與丘疹,以及因反覆搔抓導致皮膚變厚變硬的苔癬化現象。特別是搔癢感,經常讓病友半夜睡不好、劇烈搔抓,不但造成皮破血流,增加感染的風險,長期睡不好也會影響生長發育與人格發展。 穩控中重度異膚 標靶藥物助及早精準抗發炎 賴寧生院長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炎反應,治療以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為原則。許多人因擔心副作用而將類固醇視為毒蛇猛獸,這是不對的,其實,低劑量的類固醇能有效緩解異膚的發炎反應,長期且高劑量的用藥才需要謹慎評估。至於抗發炎藥物,不同種類有其不同的藥效極限,應依據疾病輕重程度,及早採取對應的治療,尤其更嚴重的頑固性或中重度異膚病友,建議採取標靶精準療法。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不僅要趁早,更要「有效」!賴寧生院長表示,「生物製劑」與「口服小分子藥物」等標靶藥物就像精靈炸彈,能精準鎖定引發乾癢和發炎的細胞激素,防止免疫發炎反應的進行,緩解中重度異膚急性的發炎、降低反覆復發的風險。 另一方面,免疫細胞具有學習的能力,即為「塑化理論」。若一開始治療中重度異膚,先給予抗發炎效果較差的治療,就像塑膠定型計畫,容易促使發炎細胞讓自己變得更壞;反之,若能在塑膠還未定型前加以阻撓,就能改變過敏免疫的反應模式,達到精準治療、調整體質的作用,預防其他更嚴重的頑固型過敏病變。 以上述病友「小戴」為例,綜合計算病灶面積、皮膚發紅、浮腫、抓痕與苔癬化程度等條件,臨床評估屬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使用傳統的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等抗發炎藥物治療,改善效果有限,因此予以具標靶治療特性的生物製劑。經治療,小戴最困擾的搔癢感消失了,睡眠品質改善,生活品質也跟著大大提高,從原本對治療不抱任何希望,到現在充滿信心,終於等到穩控異膚的機會。 目前健保針對12歲以上青少年與成年的中重度異膚,已給付多種標靶治療藥物,至於年紀更小的異膚寶寶與兒童,目前也有適用的生物製劑可選擇。醫師呼籲異膚病友,不要放棄希望,多與醫師討論,一起戰勝異膚。

異膚病友彼此交流抗病心情,共創甜蜜、溫暖的聖誕回憶

異膚病友彼此交流抗病心情,共創甜蜜、溫暖的聖誕回憶#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於12月16日(六),於台南舉辦《迎接煥然異新的美一天 主動出煮意》病友活動。在聖誕節前一週,選在甜蜜城市舉辦甜點烘焙課程,格外的應景。活動當日,還有奇美醫院皮膚科鄭百珊醫師,為大家帶來健保放寬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給付條件至12歲以上的好消息。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照護者,在面對面交流抗病心路歷程的過程,也逐漸撫慰彼此,曾因受嘲笑、異樣眼光而受傷的內心,在寒冷的冬天,為所有的異膚之友帶來又甜又暖的好心情。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丁淑敏秘書長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從小就要與難以忍受的癢感,以及遍佈全身的傷痕共存 過去因為無法有效控制異位性皮膚炎,這些疾病留下的痕跡,總是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從外而內、緩緩的侵蝕患者的內心與人生,容易導致患者憂鬱纏身,甚至是人生規劃受到阻礙。 與會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王小姐也分享,在高中、大學時期後,因為壓力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病況急轉直下,紅、腫、脫屑等病灶加劇,在皮膚狀況長期不穩定的情況之下,在社交、戀愛上變得更加不自信,甚至害怕未來的孩子會跟自己一樣,也有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所幸,王小姐在穩定的照光與口服免疫調節劑治療後,總算符合健保給付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資格,且在用藥後隔日,癢感即刻獲得改善。看見在藥物的支持下,自身病灶的改變,王小姐也開始重拾對人際關係、人生的信心,逐步走向自在的「美」一天。 奇美醫院皮膚科鄭百珊醫師也鼓勵,許多患者因為過去的陰霾,個性上比較害羞、內向;也因為傳統治療的成效不佳,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感到悲觀。然而,今日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經走向精準、有效控制的時代。鼓勵異膚患者逐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或許可以先從與有相同抗病經驗的異膚之友交流開始,並且逐步走入社會。期盼在藥物的支持下,可以看見患者與照護者們自在的笑容,擊退異位性皮膚炎帶來的人生阻礙,勇敢的實踐自己的夢想。  

異位性皮膚炎治不好?醫:3~4成病患「做這件事」導致越來越嚴重

異位性皮膚炎治不好?醫:3~4成病患「做這件事」導致越來越嚴重#異位性皮膚炎

民眾對異位性皮膚炎並不陌生,但只有當事人才知道病症的痛苦,異位性皮膚炎的搔癢程度有如上萬隻螞蟻在皮膚上爬,有些病患更因為搔抓造成破皮流湯甚至細菌感染,就有病患從青少年罹患一直到大學都無法有效改善,甚至皮膚也因為長期搔抓造成外觀不佳而自卑,最後連找工作都受到影響。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皮膚科楊翔宇主治醫師表示,門診在看異位性皮膚炎第一名的困擾就是搔癢,當癢起來的時候如果沒有藥物處理,更是越抓越癢;由於異位性皮膚炎主要原因是體質造成,因此不少孩童時期就會發病,一旦癢起來對學習專注度甚至是睡眠品質都有很大影響。 嚴重會影響成人個性造成自卑退縮 其次,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造成皮膚外觀有滲液狀態,如果加上搔抓,破皮又會更嚴重,而病灶往往會在頭、頸、手部等處,因此也會引起外觀不佳,很多孩子就會開始變得自卑、退縮,甚至影響到成人後的個性。 楊翔宇醫師門診就有一位男性病患,從青少年就有異位性皮膚炎,幾乎是父母壓著來看診,由於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皮膚外觀不佳也讓他個性變得很害羞;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因為病灶常因為流汗發作,久而久之也無法持續。 楊翔宇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有分外用、口服或光照,必須經過評估病狀的嚴重度來給予個人化用藥,不是每個人都一樣,但門診上有3~4成病患都是因為自己亂擦藥一直到沒效甚至更嚴重,才來門診求助。他強調,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本身皮膚屏障就有問題,如果亂擦藥很容易無法了解藥物的強度,反而導致肌膚更脆弱,疾病也更難控制。 病患首要困擾:搔癢難耐無法工作,新療法改善病灶達9成 以往異位性皮膚炎比較大的疑慮是擔心含有類固醇,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但其實近幾年已有發展出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在大型研究上都已證實能夠在搔癢上快速改善,且超過一半的病患能改善病症達9成。 以上述這名患者來說,經過治療藥物在1、2週內就有明顯效果,不僅最困擾的搔癢沒有發作,連續治療1個月連病灶處都幾乎消失,不但可以重回工作崗位,也讓父母終於放心。 楊翔宇醫師強調,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搔癢與外觀影響的痛苦,以及對生活的影響如睡眠品質不佳,是有可能導致嚴重的憂鬱、焦慮,甚至是心血管疾病,目前異位性皮膚炎已有很好的治療方法,一旦有病灶應盡快就醫,就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他也提醒,異位性皮膚炎儘管無法根治,但只要平時多注意肌膚的保養,如保濕要擦無添加香料的乳液,貼身衣物盡量以純棉為主,維持良好作息,心理壓力不要太大,找對方法持續治療,就能夠控制病灶讓生活回歸正軌。 (圖/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皮膚科 楊翔宇主治醫師)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異位性皮膚炎

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疾病,年紀輕輕骨鬆找上身!1名40多歲女性,因體質長年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一直使用類固醇控制病況,某日雨天騎車,輪胎壓到路面標線突然一滑,直覺用左腳撐地穩住車身,馬上覺得腿部疼痛,就醫檢查確認脛骨骨折,手術後檢測骨密度,竟然年紀輕輕就罹患骨質疏鬆症。 骨鬆不是年長者專利 長期服用類固醇也要定期檢測骨密度 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姚又誠表示,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是高齡專利,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免疫性疾病,需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力,也很容易導致骨質流失,可能在30至40歲左右,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 姚又誠醫師補充,40歲個案沒有發生車禍,僅用腳撐地面,腿部脛骨就發生骨折,手術接骨當下鎖骨釘時,就察覺骨質不如一般人牢固,使用石膏輔助固定時間也比較久,DXA骨密度檢測發現T值僅-2.7,年紀很輕就罹患骨鬆,手術後立刻用骨鬆藥物約1年,促進骨質快速生成,目前生活恢復往常能騎車通勤。 骨密度T值小於-2.5即罹患骨鬆 治療第一線用藥抑制骨質流失 姚又誠醫師強調,不論年齡為何,只要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就應與醫師討論,是否規律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一旦骨密度T值小於-2.5,就確診罹患骨鬆,首先會做骨折風險評估,如果評估發現具有高風險,甚至已經有骨折跡象,最好馬上用藥展開治療,目前有兩種機制藥物,協助穩定與增加骨密度。 姚又誠醫師說明,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有噬骨與成骨兩種機制,破壞舊骨長出新骨,原則上兩種機制保持穩定,但骨鬆患者往往噬骨速度太快,新生成骨頭速度趕不上,健保第一線骨鬆藥物,就是抑制噬骨作用阻擋骨質流失,假使治療效用不佳,病患再次發生骨折,就可使用第二線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骨生成藥物能快速提升骨密度 骨鬆嚴重可考慮儘早使用 姚又誠醫師補充,雖然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在台灣是第二線用藥,但國際醫學界已經發現,如果嚴重骨鬆患者應直接使用骨生成藥物治療,來快速提升骨密度。且骨鬆患者手術前,也可先利用骨生成藥物快速提高骨質,能夠讓骨釘與鋼板鎖定更牢靠,手術出血也能減少,術後癒合與恢復比較好,所以如果手術病人經濟許可,會建議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增加手術預期效果。 治療骨鬆最怕自行中斷用藥打回原型 營養補充與增加肌肉也很重要 姚又誠醫師提醒,臨床經常有骨鬆病患,治療一段期間確認骨密度回升,對於降低骨折風險相當開心,卻覺得規律回診很麻煩,或混淆軟骨保養品,甚至用了偏方,就自行停止就醫,讓骨頭沒有了藥物保護,骨質再次快速流失,讓骨密度回到治療前,然而保護骨質必須長期治療,不能隨意中斷用藥。 姚又誠醫師也說,維護骨頭健康除了用藥外,營養補充也非常重要,每天鈣質攝取量最好在1200至1500毫克,如果已有骨鬆性骨折,最好要在1500毫克以上,維生素D則要攝取800 IU以上,同時也要配合適量肌力訓練,如果身體肌肉量不足,很容易發生意外跌倒,骨鬆病患經常伴隨著肌肉不足。 骨科與新陳代謝科攜手對抗骨鬆 提醒高風險病患注意骨質狀況 姚又誠醫師提到,骨鬆已是普遍認知的慢性病,臺北榮總同時在骨科與新陳代謝科,都在密切關心高風險族群骨質狀況,評估高齡長者骨折風險外,具有特定疾病年輕族群,也會提醒注意骨質狀況,正在治療骨鬆患者,都會有個管師隨時追蹤病患用藥狀況,也會定期提醒回診,確保病人能穩定維持骨頭健康。 (圖/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 姚又誠醫師)

神經醯胺有什麼好處?口服有效嗎?皮膚科醫師親解功效、副作用、怎麼吃

神經醯胺有什麼好處?口服有效嗎?皮膚科醫師親解功效、副作用、怎麼吃#異位性皮膚炎

秋冬換季皮膚易乾癢、流失水分,更需勤勞保濕!醫師指出,想選用有保濕功效的保養品,可選擇含有「神經醯胺」成分的產品,相較A酸、A醇、玻尿酸等明星成分,到底神經醯胺是什麼?建議哪些人使用?口服神經醯胺會造成失智症風險又是真的嗎?《優活健康網》針對神經醯胺正確保養觀念,整理6大QA一篇看懂。

打破心與心的距離,異膚醫病齊聚共享生活中的不同滋味

打破心與心的距離,異膚醫病齊聚共享生活中的不同滋味#異位性皮膚炎

由台大皮膚部卓雍哲醫師分享健保放寬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給付條件至12歲以上的好消息;更是藉由分組烹飪的活動,打造輕鬆的實體交流平台,讓患者與照護者們,可以自在傾訴自己抗病與照護的心路歷程。讓患者「把傷痛說給最懂的人聽」,彼此打氣、互相療傷,使得患者們成為抗「異」路上,最明亮且堅實的燈塔。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於10月15日,在台北市舉辦《迎接煥然異新的美一天 主動出擊拿煮意》病友活動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丁淑敏秘書長表示,大多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兒童時期就會發病,從小就被迫要與難耐的癢感共存。面對24小時的搔癢難耐,不僅是造成生理上的不適,更會逐漸鯨吞蠶食患者的課業、工作、睡眠、夢想、甚至是自信心,更遺憾的是,高達四成青少年患者曾被歧視與霸凌。 丁淑敏秘書長說,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因為過去種種經驗,個性都比較害羞、內向,看著病友們在活動中,可以勇敢、自在的分享自己的抗病經驗,實在令人感動。為了持續看見孩子與照護者的笑容,協會將會持續舉辦病友活動,在全台各地種下希望的種子。 丁淑敏秘書長也鼓勵患者勇敢發「聲」,除了說出過去的傷痛,也可以藉由「中度或重度異位皮膚炎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向醫師說出自己對療程的想法。若治療有任何疑慮,也可以到「異膚友善門診」,找到離家最近的診所,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

狂脫皮紅疹、冒水泡⋯醫教「1招濕敷」拯救異膚搔癢肌3天就見效

狂脫皮紅疹、冒水泡⋯醫教「1招濕敷」拯救異膚搔癢肌3天就見效#異位性皮膚炎

一名6個月大的女嬰,右腳大拇趾關節處紅腫且有水泡滲出液,右手腕也佈滿脫皮紅疹與小水泡,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慧耕問診發現,女嬰母親也有長期慢性的皮膚癢疹,研判寶寶為異位性皮膚炎,建議除原有的類固醇藥膏治療外,也須每天執行濕敷療法,約1週後寶寶的皮膚狀況明顯好轉。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超難受!病友協會啟動「全台調查」為治療困境找解方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超難受!病友協會啟動「全台調查」為治療困境找解方#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會反覆發作,讓病友困擾不已的慢性發炎疾病,平日細心照護肌膚和用藥不可忽視。從外用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和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製劑等,異膚的治療用藥至少10多種;然而病友對治療效果是否滿意、會不會常換藥,是醫界一直不太清楚的謎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