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膚需一輩子用藥?全身搔癢、流血流湯⋯做到「這1事」有望停藥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疾病,成因複雜,主要與「皮膚屏障功能失常」及「免疫系統異常活化」有關,導致皮膚乾癢、紅腫與滲出等症狀。治療目標應著重於長期穩定控制與減少復發頻率,而非僅追求短期治癒,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品質。
朱家瑜說明,皮膚科診間常遇到病友誤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像感冒、過敏,只要看幾次診、吃藥就能痊癒,常常追問「看幾次才會好?」事實上,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吃藥就能痊癒,而是一種和體質有關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
延伸閱讀:
梅雨季皮膚癢不停!是汗皰疹還香港腳?「汗皰疹懶人包」一文看懂
異位性皮膚炎停藥恐加劇感染
朱家瑜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有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緩解,但通常不會完全消失,不少人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只需在出現症狀時才需要治療,但若等到嚴重時才就醫,反而會讓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讓病情越來越難控制,甚至因皮膚屏障被破壞,增加感染風險。
朱家瑜分享診間案例,曾有病友僅治療兩週,便自覺痊癒而中斷回診,結果半年後病灶大爆發並引發感染,反而需要更長時間修復。他強調,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就像調整體質,需長期耐心配合,不僅要做好基礎保濕與局部治療,更需控制免疫反應,才能有效維持穩定、減少復發。
延伸閱讀:
皮膚長小肉芽,該看醫生嗎?醫揭出現「1種變化」快就醫:恐癌症前兆
異位性皮膚炎可望免長期用藥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驗治療選項除了口服藥物,現已有長效型針劑,以及不同作用機轉的新型藥物可供選擇,醫師會評估患者不同的病灶嚴重程度,採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穩定控制到讓人看不出來曾經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甚至有機會停藥。
黃毓惠說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對治療的最大期待包括:
- 有效止癢
- 藥物安全副作用少
- 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 減少就醫頻率與時間
- 病灶穩定不再反覆發作
異位性皮膚炎長效治療有機會停藥
黃毓惠說,介白素IL-13是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因子,針對中重度患者,傳統外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有限,近年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等精準標靶治療,抑制發炎反應、穩定皮膚病灶,因其解離速度較慢的特性,可每2週或每4週施打1次,成為病友主要的治療選項,幫助有效控制病情。
黃毓惠解釋,臨床研究顯示,持續每月治療超過1年,可穩定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症狀,逾7成病友在1年後仍維持皮膚病灶清除或幾乎清除,超過8成病友癢感獲得明顯緩解,即使僅接受4個月治療後停藥,仍有部分患者維持良好效果;近5成病友達到皮膚病灶清除或接近清除,超過6成病友癢感減輕,顯示長效治療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與病情穩定度。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