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夏季溼熱、冬季溼冷,讓有過敏體質者越來越多。中醫師指出,大暑過後,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從即日起到8月30日,民眾可透過「三伏貼」來調理體質、提升免疫力,有助於減少秋冬換季期間,如鼻過敏或慢性咳嗽等過敏反應的發作,臨床上約有8成病人症狀獲得改善。
台灣氣候夏季溼熱、冬季溼冷,讓有過敏體質者越來越多。中醫師指出,大暑過後,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從即日起到8月30日,民眾可透過「三伏貼」來調理體質、提升免疫力,有助於減少秋冬換季期間,如鼻過敏或慢性咳嗽等過敏反應的發作,臨床上約有8成病人症狀獲得改善。
三伏貼是基於中醫的「冬病夏治」原理,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時節,將中藥材敷貼於特定穴位,透過藥材對這些穴位的刺激,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效果,適用於過敏性鼻炎、氣喘咳嗽等冬季常見疾病,究竟三伏貼真的有用嗎?三伏貼怎麼貼?有哪些副作用呢?本篇由中醫師解答。
21歲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亞運培訓國手,擔任中心打者、長打實力驚人,卻長年與異位性皮膚炎奮戰,從國小時期手肘開始出現癢疹,到全身嚴重搔癢、腫痛甚至流血流湯,求醫嘗試各種治療與偏方,卻始終未見改善後,最終她接受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長效生物製劑治療,治療3年後疾病維持穩定,停藥迄今2年未見復發。
長期鼻塞找不到原因?可能不是感冒或過敏惹的禍,而是天生鼻子結構異常所導致。一名48歲男性因長期鼻塞、嚴重打鼾就醫,內視鏡檢查發現鼻中膈彎曲併鼻甲肥大、呈現高鼻阻力,經藥物治療症狀改善仍有限,病人決定接受微創鼻中膈鼻道成型手術治療,並在術後第2天順利出院,治療後不僅鼻塞症狀顯著緩解,且打鼾、平時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亦獲得明顯改善。
大多數由病毒引起的感冒,尚未有特效藥能徹底治癒,只能依靠身體的免疫系統自行痊癒。不少民眾希望透過輔助療法來減輕症狀、縮短病程或預防感冒。市面上有許多宣稱有效的天然療法,如維生素C、蜂蜜、大蒜、益生菌等,這些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一名9歲男童感冒後,原本已逐漸改善的鼻塞、流鼻涕症狀卻又突然加重,右眼更出現紅腫、疼痛情形。家屬起初帶他至眼科診所就醫,但病況惡化,右眼腫脹範圍擴大且疼痛加劇,隨即轉往新竹台大分院急診就醫,經評估檢查確診為「隔膜前(眼眶周圍)蜂窩性組織炎」,是感冒後未完全痊癒的後遺症,所幸及時治療,目前已完全康復。
近日正逢季節轉換,早晚溫差大,早上起來,一不小心就發現自己鼻塞喉嚨痛,原來是感冒了。各種接踵而來的,就是頭痛、發燒、全身酸痛等不適症狀。不管是打噴嚏、流鼻水或是咳嗽、喉嚨不舒服,甚至是發燒、頭痛、全身痠痛,這些感冒的症狀都頗為折磨人,也會影響生活品質。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周大翔中醫師表示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引發感冒的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腸病毒等,因此一年四季都可能有感冒流行,秋冬季節發生的機率更大。有些人會由於體質原因或是對西藥感冒藥的副作用有不適應而選擇使用中藥,到底從中醫觀點如何看待感冒呢?是否有一些預防或減輕感冒症狀的有效辦法? 周大翔中醫認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正氣意旨免疫力、抵抗力,邪則代表疾病。一旦受到外來環境變化,抵抗力變差,「邪氣(疾病)就容易趁虛而入,變成感冒」。感冒又稱傷風、冒寒、小傷寒,是因為風邪侵襲人體而引起的疾病。症狀以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咽痛、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主,是最常見的外感病之一。根據感冒的型態不同,可以分為「六淫」,分別為「風、寒、暑、濕、燥、火」。「風」為變化快,善行而數變,病勢變化多端且多為陣發性,而「吹風」就是誘發的因子。如果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且症候多相類似,則稱為「時行感冒」。歷代中醫古籍對感冒都有相當完整的闡述,並且明確指出預防感冒的重點在於平時體質的調理,體質穩定的人在感冒流行時比較不會被感染。 周大翔中醫師根據感冒的性質以及治療方向,主要分為「風寒感冒」以及「風熱感冒」兩大類。 1.風寒感冒: 這類病人容易出現怕冷、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痰液稀白、喜熱飲等症狀。主要的治療方劑為荊防敗毒散加減。 2.風熱感冒: 這類病人容易出現發燒、口渴、流黃稠涕、痰黃黏、咽喉紅腫疼痛等症狀。主要的治療方劑為銀翹散或是桑菊飲加減。 周大翔中醫師說明,病人處在氣虛的狀態下,護衛身體的正氣不足(也就是免疫功能低下),因此門戶洞開,外邪或病毒容易侵入而致病。此時若再服用西藥,可能會導致更加虛弱乏力,病情也更不容易控制。因此,中醫對於這樣的病患,除了一般的感冒處理方法外,會酌用「玉屏風散」來培補正氣,增加抵抗力,改善容易流汗及畏風的現象,漸漸就會脫離經常感冒的窘境了。 以中醫治療感冒要好得快,與飲食、睡眠、起居作息都息息相關。為了幫助體內免疫恢復好調節的功能,除了最基本的睡眠充足外,平時也要減少吃烤、炸、辣、高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避免病毒感染造成的發炎反應加重。 感冒茶飲推薦 1.牛蒡子菊花茶 適合喉嚨痛明顯,鼻涕黃黏、口乾明顯、舌苔黃膩 材料:牛蒡子兩錢、菊花兩錢、連翹兩錢、桔梗兩錢、甘草一錢 做法:材料洗淨,將牛蒡子、菊花、連翹、桔梗、甘草加入1000cc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15分鐘,放涼後即可飲用。 2.杏仁枇杷薑茶 適合喉嚨痛較不明顯、咳嗽有痰、痰白黏稠、舌苔薄白 材料:苦杏仁三錢、厚朴三錢、防風兩錢、荊芥兩錢、生薑5片 做法:材料洗淨,將所有藥材加入800cc水,大火煮滾轉小火煮15分鐘,放涼後及可飲用。
冬春之際日夜溫差大,許多人一不小心就會感冒,若在感冒後仍然持續咳嗽,就要小心是「慢性咳嗽」。中醫師指出,慢性咳嗽的複雜程度較急性咳嗽高,通常涉及多個臟腑的功能失調,除了耐心調理外,建議在早晚溫差大的時候,戴帽子與圍絲巾,才能促進肺氣流通,若有相關症狀也建議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