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

慢性下背痛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有解?

慢性下背痛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有解?#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在部分醫院、診所,有時醫療人員會運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不過;荷蘭一項研究發現,這種治療方式對改善慢性下背痛,幫助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嚴重下背痛 造成患者、社會很大負擔當下背痛很嚴重時,患者可能失能,獨立生活能力大受影響,而這會對社會、經濟造成沉重負擔。雖然醫界正廣泛使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慢性下背痛,卻少有高品質研究證據證實其效果。為了進一步探討「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可否有效改善慢性下背痛,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學者以斯帖‧瑪阿絲(Esther T. Maas)與研究團隊分析3份隨機、臨床研究數據,含括荷蘭16家醫療院所,因而得到上述結論。慢性下背痛 背後隱藏許多原因參與研究的患者都有慢性下背痛問題,也都對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而導致慢性下背痛原因可能來自脊柱、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等,也可能是脊椎小面關節、薦髂關節同時造成,或者也可能是椎間盤引起。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都參加3個月標準化運動課程,必要時,也都獲得身心科、心理醫師協助。而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的患者多半只接受一個療程,但有患者最多接受3次療程。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 改善慢性下背痛效果有限681名隨機受試患者中,599人完成3個月追蹤,521人追蹤12個月。三項研究中,有兩項臨床實驗主要評估「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對薦髂關節、椎間盤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以及薦髂關節、脊椎小面關節合併造成的慢性下背痛是否有改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改善效果雖然有統計學上差異,但治療後三個月,患者疼痛強度改善情況,並不具臨床意義。另一項研究數據則顯示,患者若接受「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脊椎小面關節所造成的下背痛,幫助很有限,無論是臨床意義,或統計學意義,改善效果差異都不大。研究還是有限制性 研究結果尚未有定論研究作者認為,研究證據並不支持以「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上述病因所引起的慢性下背痛。不過,這項研究還是有限制性,例如研究設計並非患者、醫師雙盲研究等,未來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對於「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治療效果才能有所定論。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Johan N. S. Juch, Esther T. Maas, et al. Effect of Radiofrequency Denervation on Pain Intens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JAMA, 2017; 318 (1): 68 DOI: 10.1001/jama.2017.79182.名詞解釋: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主要是運用高頻電流燒灼疼痛傳導神經,進而舒緩疼痛。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是用一根長約15-20公分細針,在X光或超音波下定位進入腰部疼痛的部位,以特定波長與頻率和溫度做燒灼神經阻斷術,根據不同神經纖維,溫度可分為攝氏40至80度,攝氏80度會針對神經節部位,且燒灼的是感覺神經而不是運動神經。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近9成人曾下背痛 恐是薦髂關節問題

近9成人曾下背痛 恐是薦髂關節問題#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5歲的張先生,2年前開始腰痠背痛、腳麻,走路一跛一跛。身體每況愈下,嚴重影響生活。晚上就寢時,一翻身就嚴重疼痛,影響睡眠品質,也無法正常如廁,只能在床底放尿壺,解決頻繁夜尿。就診後經檢查與診斷性注射治療,確診為「薦髂關節疼痛」。經「高頻熱凝療法」治療數次後,大幅改善疼痛狀況。近9成人 都曾有下背痛困擾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疼痛中心主任王柏凱說明,「薦髂關節疼痛」為下背痛的一種。根據統計,全球8至9成的人曾有下背痛困擾,而「薦髂關節疼痛」佔整體慢性下背痛族群約15至25%。診斷除了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外,常需要影像學檢查與診斷性注射治療輔助,才能診斷出病因。高頻熱凝療法是一項非手術治療擇。透過特殊的探針,X光或超音波影像導引的協助,將探針置放到疼痛部位痛覺神經,進行通電,產生電磁波而產生熱能,造成神經對疼痛的感覺鈍化,以緩解疼痛。高頻熱凝療法為部分自費項目,接受高頻熱凝療法後1至2星期需回診,確認治療效果或有無其他不適,更要配合復健運動治療,提升身體狀況,減少疼痛,改善生活品質。高頻熱凝療法 可重複治療減痛針對病人不同症狀,平均需接受1至2次的高頻熱凝療法,疼痛症狀就會顯著改善。高頻熱凝療法治療效果約能維持1年甚至更久,再度疼痛可能是身體過度使用、持續退化、未搭配良好運動復健,或痛覺神經再長回來,可重複接受此非手術治療方式。王柏凱主任說明,疼痛是生理出現異常狀況的警訊,醫院就診病人中約8成都是因為各種疼痛就醫。有疼痛問題的民眾,建議盡早就醫,活動度變好、包括睡眠、情緒、工作等生活能力改善、都是疼痛治療的目的,王主任表示,疼痛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讓病人回復較好的生活品質,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背痛不敢動手術?脊椎內視鏡降風險

背痛不敢動手術?脊椎內視鏡降風險#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2歲的周女士,1年前開始下背痛,疼痛位置延伸到右大腿及小腿外側,站立及走路時更是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及睡眠。周女士被診斷為腰椎4、5節間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但考量脊椎手術風險,仍選擇藥物控制疼痛及復健,只是疼痛仍然持續,近半年連平時走路都疼痛、只能跛行。腰椎椎間盤突出 致下肢痠麻、疼痛周女士接受消炎及止痛藥物控制疼痛,並做復健及牽引治療,接受神經疼痛阻斷術,僅1個月就復發,疼痛到讓周女士最終選擇接受手術。經椎間孔擴大成型術及椎間盤切除術後,疼痛獲得明顯改善。手術後2周回診拆線時,已完全不需要止痛藥物,走路及日常生活狀況也回復正常。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林政立表示,腰椎椎間盤突出常會造成脊椎神經的壓迫,若已出現明顯運動功能障礙及大小便失禁,需緊急手術處理。若無前述情況,主要為下肢疼痛或痠麻,經醫師評估後可先採取藥物及復健治療。若保守治療後改善情形不佳,疼痛持續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治療。脊椎內視鏡輔助手術 更安全、術後恢復更快腰椎椎間盤突出需進行椎間盤切除手術,傳統椎間盤切除手術會輔以使用手術顯微放大鏡,目前會使用脊椎內視鏡進行椎間盤切除手術。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組織破壞小、手術視野更清晰、提高手術安全性,且手術後恢復較快,且手術成效及復發率與傳統手術相當。林政立醫師強調,脊椎內視鏡可在僅局部麻醉下做腰椎椎間孔鏡手術,進行椎間盤切除及椎間孔擴大成型手術,減少病患全身麻醉風險。因病患手術中全程清醒,減少脊椎神經損傷的風險。手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出院返家休養。不過,並非所有脊椎疾患都能用此手術,需由專業醫師進一步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講座/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

講座/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良姿勢或病痛造成的下背痛,有些人可能會只痛幾天就好,有些人卻是經年累月的痛。不管痛多久,這樣的不適感老是困擾著患者,不但降低他們的生活品質,甚至有人因為如此丟了工作。有鑑於此,中國附醫臺北分院特別舉辦「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邀請骨科醫師陳衍仁主講,提供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下背痛的預防與治療時間:106年8月23 日(三)17:30~18:3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01巷7弄)洽詢:社工劉大任 (02)2791-9696#1008 

救救下背痛 瑜珈舒緩有妙招

救救下背痛 瑜珈舒緩有妙招#下背痛

(優活健康往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人有下背痛困擾。根據勞動部不同工作族群資料,台灣下背痛盛行率約35%~58%,在美國,則有約8成的成年人曾經出現下背痛,有些下背痛患者甚至無法運動、無法好好睡覺,連平常活動也受到干擾。美國、德國一項研究發現,做瑜珈也許可以舒緩下背痛。瑜珈或可用於治療下背痛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實證醫學資料庫〉期刊(Cochrane Library)。研究首席作者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家庭與社區醫學助理教授蘇珊‧威蘭表示,有些患者飽受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之苦,「我們發現,做瑜珈與疼痛舒緩、功能改善息息相關。」瑜珈很有機會可用來治療下背痛成為治療選項。研究團隊想了解瑜珈是否有助舒緩下背痛,特別分析12份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含括1000多名參與者,研究多在比較瑜珈與衛教、物理治療等其他非運動療法對下背痛的改善效果。研究發現,經過3到6個月追蹤,在規律做瑜珈後,患者下背功能多有輕、中度的改善,疼痛也小幅度舒緩。瑜珈結合多項運動、呼吸、放鬆技巧瑜珈起源於印度,瑜珈歷史已有2000多年,無論在台灣,還是美國、西方國家,越來越多人在做瑜珈,瑜珈結合了一連串身體運動、呼吸控制技巧、放鬆技巧與冥想技巧。研究人員也發現,做瑜珈很少出現重大副作用,不過與沒運動習慣的人相比,患者做瑜珈後產生副作用的機率較高,但這機率與非瑜珈性運動不相上下。所謂做瑜珈副作用多為下背痛變嚴重。做瑜珈姿勢要針對個人狀況調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專家提醒,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民眾做瑜珈姿勢時,應該要針對個人狀況做調整,且要慎選瑜珈老師,瑜珈老師除了要有經驗,也要注意學員個別需求,才能確保學員運動安全。如果身體有疾病、狀況,也一定要詳細告知瑜珈老師。(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骨鬆、駝背 變身「傑尼龜」

骨鬆、駝背 變身「傑尼龜」#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運動時總是比別人更常受傷、關節處容易腫脹?民眾若有找不出原因、反覆發生或長達數月無法完全緩解的慢性下背痛、關節腫痛,甚或是運動傷害頻率太高,應懷疑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脊椎關節炎作祟,建議就醫確診。關節變形、壽命減短、脊椎沾黏常與乾癬合併發生的乾癬性關節炎、及僵直性脊椎炎等皆是自體免疫疾病,使關節處於長期持續的發炎狀態,嚴重將導致關節永久的破壞及變形,造成生活上的失能、壽命減短,一旦延誤治療,造成脊椎沾黏,不僅身體行動受限,睡覺難以躺平、開車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最終還可能嚴重駝背、到連頭都抬不起來。發炎致破骨細胞活化 吃掉骨質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說,僵直性脊椎炎若經年累月不治療,最終體態會如小說裡的「鐘樓怪人」、或是寶可夢裡的「傑尼龜」一般,嚴重駝背、抬不起頭,這是因為當身體在發炎的時候,骨頭裡的破骨細胞就會被活化,吃掉骨質。當發炎持續進行,就造成嚴重骨質疏鬆,加上患者韌帶接點鈣化硬化,骨頭撐不住身體重量,背就越來越駝,一旦X光看到脊椎因發炎破壞時,再介入治療也無法逆轉先前已經造成的傷害。下背痛、香腸手、腳跟痛、皮膚乾癬若有找不到原因的持續性下背疼痛,合併身體出現如感冒疲倦症狀,起床時脊椎特別僵硬、僵硬狀況維持30分鐘~1個小時,直到身體活動後才好轉,晚上痛到睡不好,或是合併有腫得像香腸一般的手指、腳跟痛、周邊關節腫痛、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眼睛葡萄膜炎、皮膚乾癬等,建議應尋求免疫風濕科治療。 

長期下背痛快抓狂 增生療法「注」解决痛苦

長期下背痛快抓狂 增生療法「注」解决痛苦#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楊先生受下背痛困擾6、7年,常久坐後腰挺不直、容易痠痛,甚至只要稍微轉身彎腰拿東西就疼痛不已,嚴重時連小腿和腳跟都會刺痛,雖然經過多位醫師治療,卻仍沒有改善。就醫檢查發現是多年前的舊傷,導致下背骨盆韌帶拉傷,造成結構鬆動不穩才併發這些症狀。在復健科醫師建議下,接受增生注射治療,疼痛已改善。8成人有下背痛  長期姿勢不良當心復健科邱熙亭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高達8成的人有下背痛的經驗,雖然症狀類似,但其實存在複雜的可能病因,例如:椎間盤突出、壓迫性骨折、自體免疫疾病、外力受傷、甚至腎臟等內臟發炎感染等。而此次個案是最常見的脊椎退化滑脫、運動或職業傷害、長期姿勢不良等造成的機械結構性受損下背痛。人體下背部最重要的是腰椎、尾椎、骨盆以及雙腿骨骼之間必須有穩定的結構聯結,並透過許多條韌帶、筋膜讓這些部位固定在正確的相對位置,如此才能負擔來自上方頭部、肩膀手臂、身體軀幹的重量,以及下方走路、跑步時雙腳衝擊地面的作用力。因此,如果核心肌群無力不協調、意外傷害、或身體長期處在錯誤的姿勢,很容易造成韌帶拉傷鬆弛、失去穩定性,進而讓骨頭關節錯位、壓迫周邊筋膜神經形成疼痛刺麻,背部和臀部肌肉也會因過度緊繃而痠痛抽筋,讓患者無論是站立或坐姿都痛苦難耐。增生療法仍須搭配復健運動邱熙亭醫師建議,針對此類症狀可施以增生療法治療,使用不含類固醇之溶液,配合特殊影像導引注射方法,啟動脊椎骨盆的韌帶修復、增加強度、重建脊椎骨骼的穩定性。但他也說,增生療法需配合專業的復健治療、改正姿勢不良習慣和復健運動指導訓練,即可加快恢復速度與預防再度受傷,因此若民眾有長期疼痛之苦,可接受專業復健科醫師之評估與治療,以緩解不適。

長期下背痛吃止痛藥 延誤治療大小便失禁

長期下背痛吃止痛藥 延誤治療大小便失禁#下背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腰椎退化下背痛,應及早就醫!一位年約70歲的李老先生,其子女因工作關係長年在外,平時獨自居住在南投市的他,上星期因腰椎退化壓迫神經導致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被家人緊急送南投醫院,急診室醫師緊急安排影像醫學掃描後才發現,老先生的腰椎退化,已經造成腰椎神經的嚴重壓迫,所以會有下肢無力,大小便控制困難等等的症狀產生。原來李老先生年輕時從事勞力工作,長期負重造成的職業傷害讓他在退休後常出現下背痛的不適情形,也曾求診診所,但都只是拿些止痛藥服用,但後來症狀逐漸惡化,下肢變的無力甚致常會大小便失禁。神經壓迫過久 恢復機率降低所幸,經南投醫院骨科團隊緊急安排手術後,老先生的下肢已經逐漸恢復力氣,目前仍繼續復健中。南投醫院骨科王證琪醫師表示,如果神經壓迫過久,恢復的機會就會降低,因此他呼籲民眾如果有坐骨神經痛,又合併出現大小便失禁、下肢無力等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讓骨科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需手術治療,才不致留下嚴重後遺症。

Menu